配色: 字号:
设计有效问题
2014-12-15 | 阅:  转:  |  分享 
  
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王莉

?“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心理品质的主要源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有效问题,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首风味小吃。有效的数学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使课堂效果最优化。本人将从“把准心脉”、“寓于生活”、“激活悟区”、“自主创新”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分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因此,问题的设计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是不是”“对不对”的一问到底的做法,而是要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使之与掌握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让学生在意识中产生矛盾激化,从而自然地创设出问题情境。

儿童的心,春天的脸,享受成功时,阳光明媚;遭遇挫折时,阴雨绵绵;与知识共鸣时,激情洋溢,相斥时,萎靡不振。如何把准学生的心脉,使问题“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呢?这就需要教师悉心解读学生,认真寻找教学的起点。

一、把准心脉,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和谐。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掌握学生认识,探究的某种心理活动倾向,创设与学生年龄阶段相和谐的问题。只有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符合,才能使学生对将要探究的知识产生积极的状态。因为当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失去了新鲜感、神秘感时,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富于趣味性、新颖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

生:因为是乌鸦把石子放入水中,水面升高了。

师:那么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的位置把水挤了上去。

师:说得很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放大的石子。(激动地说)(学生示范操作)

没有繁琐的故事情节,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有的是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从新课的导入上,可见老师游刃有余的教学机智——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地用“乌鸦喝水”的故事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并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兴趣盎然,并且非常乐意讲给同伴听。

二、寓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和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菡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让陌生的材料熟悉化,当新知识学习后,如果练习内容比较简单,有的学生会心不在焉,教师就要抓住身边与新知紧密联系的有趣问题,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唤起学习激情,力求产生意犹未尽之感。例如:数学活动课“商场购物”的教学,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购物学习情境:

某种饮料大瓶:1200ml单价10元

小瓶:200ml单价2元

甲商店:买大送小乙商店:一律九折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

如你是顾客,要最省钱,你会怎样购物?(出示以下表格)

顾客购买方案选择商店金额(元)

小强2大2小

小李1大8小

张阿姨4大

王叔叔1大5小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因为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和谐,学生的学习活动很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更为强烈。交流过程中发现,当总价≥30元时,到丙商店最合算;当总价≤30元,大小瓶数量相同时,到甲商店最合算;当总价≤30元,大、小瓶数量不一样时,到乙商店最合算。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将“数学问题生活化”,首先就要尊重客观生活现实,从而达到数学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三、激活悟区,与学生认知特点相和谐

当教学的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时候,有的学生在心理上会人为地为自己设置障碍,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寻找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间有机联系的切入点,就地取材,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觉,引发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认知需求和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观看动物赛车。山羊骑一辆车轮为正方形的自行车,小猫骑一辆车轮为椭圆形的自行车,小猴子骑一辆标准型的自行车。比赛的结果:小猴获得了第一名,从而提出本课的中心问题:“为什么小猴骑得最快呢?”学生说:“会不会和圆形有关?”这样,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揭示新课的学习内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圆的知识来科学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小猴骑得最快了。”应该说,在新课标的导入环节设计这样的中心问题,学生如此回答,很自然、很轻松、很真实地激活了学生当时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为新知展示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也让学生充分地想、尽情地说、快乐地在学习的领域遨游,潜能被极大地激发。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中心问题,学生都会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

四、自主创新,与学生实践能力相和谐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问题除了要充分提供给学生思考和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在已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思维外,还要激发学生萌发奇思妙想、灵感与领悟,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置身多维动态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不仅要外备敏锐的感官,,还得内含随机应变的心智,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一堂“动手做一做”的数学研讨课上,教师创设了“阿凡提怎样把羊全部赶出羊圈”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图形面积最大”。学生先借助材料动手操作,比较,得出了“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形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大于长方形的面积?”但阿凡提把羊圈改为圆形后,羊群还是放不了。这时怎么办呢?学生联想到借助围墙围羊圈,但围成什么图形面积会更大呢?学生们又展开探究,最终发现半圆形面积最大,长与宽的比是2:1的长方形(较长的靠墙)的面积比正方形大。把羊圈改成半圆形后,羊终于赶进去了。经过探索得出两个结论之后,教学目标也完成了。正是由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体验,才有了豁然开朗的感受,情感体验异常强烈。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问题既使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也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望状态,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他们在迁移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解决问题。因此,设计问题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它是教师在数学教学组织过程中的一道风味小吃。教师若能从以上几个方面注意创设有效的问题,使“教”和“学”产生谐振效应,不仅给人以新颖奇异之感,而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严谨美,也更使学生的身心获得了和谐的发展。

?



献花(0)
+1
(本文系王纯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