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帖]丰子恺画意中的诗情

 昵称13390081 2014-12-16
[转帖]丰子恺画意中的诗情
    

    

    

    

    

    

    



    《几人相忆在江楼:丰子恺的抒情漫画》(陈星、朱晓江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紧扣“子恺漫画”的抒情性特质,跳出专题、时期概念,将其漫画的精华甄选出来,并以文字作必要的寻绎阐发。读“子恺漫画”,所须跨越的时空很大,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或画外的一些小故事,对今天的读者理解丰子恺和他的漫画会有一点辅助作用。

    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中国,水要算是一个比较能够引发感兴的物象了。圣哲孔子曾由流水的不绝联想到人生的易逝,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后来的郭璞也写下了“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的诗句。豪迈的李白在流水面前似乎也有些情感缠绵,其诗作“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终于也不很豪迈了,远不如东坡居士“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来得达观。但李白的诗句总算还符合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艺之道,写水的诗句如果到了“哀而且伤”的境界,那滔滔的江水,简直就成了诗人一掬抹不断、流不绝的泪水。徐幹《室思》诗曰:“思君若流水,何有穷已时。”李后主词《虞美人》又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诗句,读来令人伤感。

    然而,现在是“丰子恺”站在这桥上,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我想,此时他的心情大概要比哲人平和些,比诗人坚强些,因为,除了咀嚼一些诗文,他的任务还在于如何把眼前见到的佳景录入到他的画中去。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画是根据李易安的词 《醉花阴》而作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对比一下词与画,我们不难发觉,画家已用自己的墨汁,将词人笔下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相思之情,稀释成了一种淡淡的、持续的、了无意趣、没有精神的慵懒的情绪。盖词人写词,是将自己连日来的情感全都喷注到笔端,故情绪难免激烈一些;而画家作此画,则是从日常的生活情态中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们知道,如果画家根据词中的情感基调(愁永昼、莫道不销魂),而将词中的主人公描绘成一个整天抹眼泪或者悲天怆地式的人物,那是会损伤词意与画意的。

    野渡无人舟自横

    据说,曾经有人以韦应物这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征求画稿,结果,某人以舟子闲卧船梢吹笛一图获胜,理由是真正体现了“无人”的境界。

    但丰子恺却是从“自然有情化”的角度来演绎这诗句的。他说:

    自然有情化,是艺术的观照上很重要的一事。画家与诗人的观察自然,都取有情化的态度。“画家能与自然对话”,就是说画家能把宇宙间的物象看作有生命的活物或有意识的人,故能深解自然的情趣,仿佛和自然谈晤了。中国画法上注重“气韵生动”,一草一木,必求表现其神韵。

    从这一认识出发,丰子恺认为这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须着重强调“自横”两字,因为诗人所以写这诗,主要是把小船当人看待了,亦即是把小船有情化了。所以,丰子恺这幅《野渡无人舟自横》,着重表现的,是小船闲荡的情趣。

    落日放船好

    丰子恺画风的形成,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日本的竹久梦二与蕗谷虹儿,近代画家陈师曾也曾给他以很大的启示。这幅《落日放船好》,即是摹陈师曾的。

    陈师曾工于诗、文、书法和篆刻,更擅长绘画。他的画极具创造性。由于他能篆刻,又对金石文字很有研究,因而能把金石文字和图形的趣味,吸收融化到绘画中去。丰子恺曾说,他对发表在《太平洋报》 上的陈师曾的画作印象颇深,如《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他以为都是绝佳的作品,甚至还认为陈师曾开了中国漫画的先河。

    中国的漫画当然不是始于陈师曾,但在努力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风格上,陈师曾确是给丰子恺以很大的启示。比如,陈师曾说:“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丰子恺恰恰就很注意画的意境美。陈师曾追求“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的艺术境界,丰子恺恰恰也提出了“所作的画,不专重画面的形式美,而宁求题材的情趣”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