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路】 南起解放路与南山路相交,沿着西湖东侧往北与圣塘路相接,原来是杭州城濒西湖的西城墙,因为与西湖靠得很近,所以得名湖滨路。清顺治二年,清兵在此筑造兵营,所以老底子杭州人把湖滨一带称为旗营、旗下营或是旗下;在民国元年开始拆除城墙,到了1916年拆除旗营,同时把钱塘门和西城门也拆掉了,建成最初碎石路面的湖滨路,从那时起市区与西湖连在了一起,之后就陆续建了一至六公园,这也是杭州最早的公园,在一公园内还建了公众体育场和电影院;民国时期的二公园到六公园之间建有江浙联军攻宁战役凯旋纪碑、陈英士纪念碑和淞泸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不过在50、60年代都被拆除了,现在看见的都是后来重建的;湖滨路的东侧一带建有西湖饭店、沧州饭店和环湖、新泰旅馆等,这些西式建筑,在早年的杭州可谓是开创了现代旅馆业之先河;1929年改为沥青路面,如今这一带都统称为湖滨景区。 【湖滨公园】 位于西湖东南偏北,一面濒临西湖一面紧靠湖滨路,虽是闹市中心但却闹中取静,十分的安谧;它由六块园地连接而成,自南向北为一公园至六公园统称湖滨公园;“我有痴情望如画,不知已亦画中人”是湖滨公园的真实写照;从这里看西湖水,晴时风和日丽,湖水格外明澈;雨时轻烟弥漫,好似一幅水墨画分外美丽;湖中三岛、苏白二堤、塔影、厅石,也是一览无遗、尽收眼底。 陈英士纪念碑 陈英士又名其美,湖州人,清光绪三年出生于一个富商的家庭里。从小很聪明,喜欢读书报,甲午战败,清廷对日割地赔款,他毅然辞去了当铺职务,奔向当时救国运动和新学运动中心上海,投身于这伟大的时代潮流里;一方面锐意研究科学,增进知识;另一方面广求同志,开始革命活动,1905年去日本留学,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次年回国,在上海联络东南各省志士和计划军事起义,谋在浙江大举;不料,机密被泄露,革命受到了打击;之后又和上海党人宋教仁等组织中部同盟会干部,建立长江各省革命势力。陈英士除了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外,还创办了《中国公报》和《民生丛报》,在革命运动中影响很大;民国5年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6年安葬于湖州。 民国时期将士纪念塔 淞泸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民国时期建在今学士路口,纪念碑的雕塑是刘开渠先生1935年所作,1963年被拆除,2003年按原址原貌重新复建。 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淞沪事变;驻扎在上海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为支援十九路军,驻浙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八师与第八十七师组建成为第5军,在张治中将军的率领下驰援上海。在2月20日至22日的庙行镇防御战中,八十八师与友军配合,血战两昼夜,重创日军,创造了淞沪抗战中我军最辉煌的战绩。是役八十八师伤亡官兵近两千名;民国杭州市政府将其立于湖滨学士路口;碑顶树两人立像,台座镶嵌四块浮雕,表现爱国志士英勇抗敌和人民对殉难者哀悼的情景,这是我国第一座表现抗日战争的纪念碑。 20年代湖滨公园 如今的湖滨一公园美人凤雕塑 20年代环湖旅馆 1947年西湖饭店 【圣塘路】 始建于唐广德年间之圣塘闸为名,民国以钱塘门今湖滨路与环城西路连接处为界,南段为湖滨路,北至白沙路段称圣塘路,1984年在闸上建以圣塘闸亭,20世纪60年代曾利用该闸水位落差建成西湖少年水电站。在六公园北边,圣塘路靠近西湖一带,还有多幢清末民初建造的中西风格的别墅,往北依次有暮烟别墅、来音小筑、久芝小筑、友常别墅、南阳小庐,在与湖滨的交接处原来还有一座大型建筑,建国前为美孚石油公司的办公房,建国后曾作为省联谊俱乐部使用过,不过在90年代被拆毁了,留下的少部分成为了现在的湖畔居与玉屏问景,2003年再次改造圣塘路消失。 1920年西湖水闸是西湖最早的水闸,古时用来调节西湖水位,路以闸命名的。 1929年的湖滨骑楼 改造前的湖滨骑楼 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这个名称与东南亚、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渊源关系;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杭州湖滨的骑楼建造于民国初期。 杭州新湖滨骑楼 现在的湖滨景区不仅修缮、还原了部分老建筑,还建设了大型音乐喷泉、步行街、河埠头、水上平台,传承了历史又凸显了现代风貌,在这里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历史变迁的文化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