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高考语文2011年总结暨2012年备考研讨会
2011年高考语文古诗文存在问题与2012备考对策
主讲:华南师大文学院 陈建森教授
2011.9
广州华泰宾馆

【第一部分:古文阅读】
一、2011年古文阅读与翻译题分析
第9题共10分。
断句4分,错3处扣1分;
翻译6分,两小题,每小题3分。
(一)断句正确答案及评分标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每错3个扣1分。
(二)翻译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
原文: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译文: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
译对“匿”字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匿,意为“隐藏;不让人知道”,还可译为“藏、藏匿、躲藏、躲匿、隐匿、埋伏、潜伏”等,可算对。
补充细则:
公,意为“罗公”,也可译为“罗提督”,译为“公开”算错。
泅,意为“浮水,游泳”;译为泅水、潜水、水性好等算错。
上流,当译为“上游”;不译者算错。
“公”、“泅”、“上流”三个点,在“译对大意给2分”中酌情扣分,错2至3个扣1分,错1个不扣分。
②
原文: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译文:(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
译对“洵”字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洵:意为“诚然;实在”;译为真的是、真正是、的确是、确实是算对;译为应该是、应当是算错。
补充细则:
“请”、“文人”可不译。
文人,意为“会做文章的读书人;知书能文的人;读书人或从事文学的人”,译为“有学识的人、有学问的人、写书的人、写文章的人、文才好的人”算对;译为“有见识的人、有水平的人”算错。
历,意为“一个一个地”,译为“逐一地、逐个地、一件一件地”算对。如译为“详细地、详尽地记叙那些事情”可算对;但译为“详细地、详尽地记叙那件事情”算错。译为“全面地、完整地、完全地”算错。
叙,意为“记述”,译为“记录、记载、记下”;译为“讲述”算错。
将“其”译为“他的”算对;译为“那件”算错。
奇男子,可不译。译为“难得的男子(汉)、不平常的男人、不一般的男子(汉)、特殊的男子(汉)、奇异的男子(汉)、特异的男子(汉)”算对;译为“奇怪的男子(汉)”算错。
例一:3分(2+1①)

例二:2分

例三:(0分卷)

二、古文断句翻译存在主要问题
1.考生不是在通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去做断句、翻译题,缺乏对上下文语境的整体把握,因而对人物、事件、词义理解不准确;
2.关键词理解错误。
三、古文断句翻译备考对策
1.在通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语境做断句和翻译;
2.断句要“断”的是“句”,不是“词”和“短语”,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古文“句型”、“句法”的教学;
3.在阅读翻译实践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古文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反复通读原文,了解基本内容、层次;先断句,后标点。
(二)抓住谓语句型结构的四种基本断句法:
1.“主——谓”句,在谓语后断句
①夫战,勇气也。
②臣等不肖,请辞去。
③王之蔽甚矣。
2.“谓——宾”句,在宾语后断句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我见相如,必辱之!
③琛在秦州,多无政绩。
3.“谓——补”句,在补语后断句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4.“谓—宾—补”句,在补语后断句
①拜夫人于堂上。
②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③(赵王)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三)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标点。
1.句首语气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往往在一句话的开头表示发议论,后边不加标点;如在一段古文中,这些词的前面要断句;
2.句末语气助词“者、哉、乎、耶(邪)、欤”等,其后要断句,应可酌情使用标点符号。其中:
直陈语气:也、矣、焉、耳;
停顿语气:者、也;
疑问语气:乎、与、耶、焉、欤;
反问语气:哉、乎、耶;
感叹语气:哉、乎;
祈使语气:也、矣、乎、来。
(四)根据对称、排比句式断句标点。 古文讲究凝练和语势,常用对称、排比句式。这类句子要根据对称、排比的关系和字数断句;在对称、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五、根据句法关系断句标点。
古文中的句法,往往有一定的特征。
如判断句:用“……者……也”式;
被动句:用“……见……于……”;“为……所……”式,(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
疑问句:用“奈……何”,“何为”式。(妪子何为见杀?)
复句:
“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
“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
“然”“顾”表示转折关系。
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是问句则用问号)
【第二部分:古诗鉴赏】
一、2011年古诗词阅读题分析
苏轼《减字木兰花 》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花不看开人易老,说明花未曾开。颠倒红英间绿苔。春夏不分,不懂珍惜时光)
10.(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
参考答案:初春(1分)。
补充细则:“早春”、“孟春”等均可。
■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意象描述1分),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初春景色特点概括1分)。
补充细则
初春景象,参考答案列出莺语、微雨、草色、红英四个意象,考生答对前三个意象即视为“答全”,给1分;只答出两个意象,后面用了“等”、“一切”等字,该点给分。如只答出一、二个意象,该点不给分。
春景特点概述,与初春“充满了生机”的意思相近均可给1分(如:万物复苏、生长、萌发……)。
10(1)例一:0分卷

10(1)例一:1分卷(生机勃勃)

10.(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1分);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1分)。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2分)。
答出思想感情给2分,结合词句分析给2分。
补充细则:
由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千差万别,不一定像参考答案那样条理规范。本小题要坚持“答出思想感情给2分,结合词句分析给2分”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结合词句分析给2分”:
“结合词句分析”:一是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词中景象,从中准确分析出所蕴含的意蕴;二是直接引用原文词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分析出所蕴含的意蕴。
补充细则:
第一,结合全词,所含意蕴分析准确,给2分;
第二,只结合上片或者下片,所含意蕴分析准确,给1分;
第三,只是完全照抄上下片原文,分析出的意蕴不对应不准确,不给分。
第四,如果照抄上片或者下片原文,“意蕴”与“思想感情”合在一起分析,
所答的“思想感情”与参考答案相符,给2分(上下片都结合分析,“思想感情”理解准确,给4分)
“答出思想感情给2分”:
第一,按参考答案执行,意思答对、答到,言之成理给2分;
第二,与 “惜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人生、及时行乐)” 、“叹老”等相类似的思想感情,属于“意思答对”。只要答出其中一种,给1分;答出两种,给2分。
重点提示:考生一边举上下片词句为例,一边进行思想情感分析的答卷,则按得分点计分。
10(2)0分卷

10(2)1分卷

10(2)3分卷

二、古诗词阅读题存在问题
2011年语文试卷总数为624317份,古诗词赏析和补空题的平均分与2010年相比整体提高了一个百分点,但与往年一样,补空题得分比例高,赏析题得分比例低。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审题不确切。题目要求回答“早春”,考生回答“春天”。
2.由1导致“意象”理解不明确。莺语、如酥的微雨、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均为“早春”特有意象。(花不看开人易老,说明花未曾开,“花”是虚,莺语、微雨、草色为实。颠倒红英间绿苔。春夏不分,不懂珍惜时光)
3.由于意象理解不明确,对思想感情的领悟不到位。
这反映出目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
教师教学存在问题:教师抓名篇名句的记诵较有成效,多将古代诗词课教成古代汉语课,古诗词阅读分析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学生多注重名篇名句的死记硬背,而诗词阅读赏析的能力亟需提高。
三、古诗词阅读题备考对策
1.明确诗词中的意象
2.注意分析意象之间的组合关系
3.通过意象之间的组合关系去领悟诗词意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