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初拟营卫巨系统

 johnney908 2014-12-16

 初拟营卫巨系统

… 石清峡士 …

 

营卫,营卫,营不离卫,卫不离营。营气与卫气是人体中最为基本的两大气血类型,都直接化生于水谷之精微,其中,清者为营,行之于经中;浊者为卫,浮行于脉外,营卫并行于周身经脉之中,共同构成了人体气血巨系统的底层架构。那么,营卫各自的系统模型又该怎样简洁地表述呢?两者并行于经藏之中,协调整合所形成的巨系统模型又是怎样的?诸如此类,这些便是本章着重讨论解决的基本问题。

 

1.  六行卦象为建模语言

倘要建模营卫运行时系统,首先涉及到怎样地构建基于十二经藏系统之上的符号表征系统的问题。当然,直接采用现行的十二经命名系统,也未尝不可,只是这样,就会失去表达上的简洁性。另构一套全新的符号系统,某虽不才,也并非做不到,只是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产生与现传中医理论之间的理论断层。考虑到中医是传统性的医学体系,倘要创新,最好能够照顾到理论上的向前兼容性,或说继承性。因此,决定在现有的理论上进行扩展,并以扩展而后成的卦象六行系统作为建模语言。

1.1   阴阳五行模型

大凡中医中人,提起经藏系统的表述符号系统,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阴阳五行系统了。那么,能否直接以阴阳五行系统来建模营卫各自的系统及其所形成巨系统的系统模型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首先,营卫之所行都是建立在阴阳十二经藏系统之上的,能够实现基于十二经藏系统之上的符号定位,乃是系统建模的最基本要求。依阴阳五行系统的表达能力,只能构建出基于十经藏的定位模型,至于三焦包络怎样地定位,那就超出了阴阳五行的表述能力。再者,既然要构建营卫巨系统的表述模型,所构的系统模型能否无损地映像该巨系统的系统架构,攸关建模任务的成败,很显然,鉴于营卫系统的复杂,以五行生克为基础的理论模型根本无力实现对营卫系统的无损表述,只能另找出路。

1.2   卦象六行系统

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基础之一,阴阳五行系统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虽说存在着上述不足,无法满足建模营卫巨系统的理论需求,倘若能够以此为基础,改进并扩展出新的理论架构以符合建模的需求,无疑将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本章决定选用卦象六行系统。

所谓卦象六行,就是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建模符号系统。所谓六行,即木火土金水相火,扩展于五行;所谓卦象,即易八卦也,是古代阴阳理论的标准模型。六行之于卦象的映射方式是,木为震巽,火为离,土为坤,金为兑乾,水为坎,相火为艮。通过映象,六行系统与卦象系统之间可以无损切换。卦象六行本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产物,以此作为建模的符号表达系统,既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惟特征,最大限度地兼容于现存的中医理论,又可以实现基于十二经藏之上的无损映射,而且,两者之间还能实现基于意义表达上的相互理解与转换,这恐怕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完美的建模符号系统了。

 

2.  营卫巨系统的模型表述

古人在医学思考时,存在着颠倒性的思考取向,就是面对阴阳五行之理,反向比附到人体生理系统中来,所构建出的中医阴阳五行系统,与其说这是对人体生理系统的反映与事实描述,倒不如说将哲学理念牵强附会到人体中来。例如,古代哲学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就想当然地认定人体之中也会形成相生相克,至于是否有生理学上的依据,谁也没有深入思考过。自医易说流行之后,某些医易家走得更远,似乎人体生理系统怎样地被解释,取决于解释者在医易学上的思辩水平。以哲学玄思去臆构人体生理事实,最终沦为不着边际的河汉玄谈,这显然是很荒谬的。

因此,本章决定反其道而行之,一切的论述置基于营卫的循经法则之上,卦象六行仅是所循经藏的符号表述,所形成的种种模型仅是营卫循行框架的模型表示,十分平实,从而尽可能地剔除哲思玄辨对中医的不良影响。营卫所循经藏既以卦象六行来表述,那么,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呢?肝胆经,震巽木也;心小肠经,离火也;脾胃经,坤土也;肺大肠经,兑乾金也;肾膀胱经,坎水也;三焦包络经,艮相火也。

2.1     营卫循行系统的六行表述模型

所谓营卫循行系统的六行表述模型,就是以营卫循经而行所形成的系统框架为依据,通过经藏之于六行之间的映射关系,转述为以六行为经脉表述符号的营卫循行系统的模型表述。

营气所行,且以十二经之行为准,自肺部出行之后,始入于肝胆经,震巽木也;次入于三焦包络,艮相火也;次入于肾膀胱经,坎水也;次入于小肠心经,离火也;次入于脾胃经,坤土也;次入于大肠肺经,兑乾金也;复归于肺部,如此循阴阳十二经为一周,所形成的六行表述模型即为木、相火、水、火、土、金六行序列。卫气的形情要复杂性,分列为卫阳、卫阴两大子系统。卫阳之行,自足太阳膀胱经始,坎水也;次至手太阳小肠经,离火也;次至足少阳胆经,震巽木也;次至手少阳三焦经,艮相火也;次至足阳明胃经,坤土也;次至手阳明大肠经,兑乾金也,这形成了水、火、木、相火、土、金六行序列模型;卫阴之行,自足少阴入于肾始,坎水也;次传心,离火也;次传肺,兑乾金也;次传肝,震巽木也;次传脾,坤土也,复归于肾为一周,这便形成了水、火、金、木、土五行序列模型。今据此绘制营卫十二经所行的六行表述模型图如下:

初拟营卫巨系统

大家注意到没有,营气与卫阳的系统模型都是以六行来表述的,唯独卫阴的系统模型只能以五行来表述,这多少有些另类。假如也以六行来表述,那么,卫阴的系统模型又该如何表述呢?或者说,在卫阴表述模型中,如何增补包络相火的循行定位呢?这是接下来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上列图式仅是营卫循行系统最直观的六行转述。在后文中,为了描述营卫循行模型在巨系统中的构合方式,需要采用比较抽象的图式表示,这些抽象的图式表述只不过是上述图式模型不同的表示方式而已,实际上完全是一样的。思虑到有些读者可能一时转不过弯来,因此,遵循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先从最直观的图式表达模型开始谈起。

2.2    营卫系统模型的构合表达

营卫两大系统的运行模型本就十分复杂,虽说各行其道,却又不能独存,只能存在于两全性的系统状态中。既然营卫只能以并存着的方式存在于人体之中,不可偏废,那就意味着两者必须能够统一于更高层次的巨系统之中,并在巨系统中实现各自的系统定位,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并存。因此,倘要深入理解营卫六行模型在整个人体气血巨系统中的意义,仅仅基于营卫各自的循经模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构建出整合营卫而成的巨系统模型,并基于巨系统模型,理解营卫各自模型的意义定位。为此,将营卫的六行模型进行图式重构,并通过营卫模型之间相互嵌合,试构了巨系统的六行模型,以及营卫六行模型在巨系统模型中的定位模型。

初拟营卫巨系统

从上述图式模型演示上看,卫阳、卫阴、营气、待定四大六行模型之于综合模型的关系为,四大模型可以四合为一,无缝集成为综合模型,换个角度,综合模型可以一拆为四,依次拆分出四大模型,从中可以看出,这四大模型的六行序列是不可更改,偏差些许的,否则,那岂不散了架,如何综合得起来?因此,可以推测,这些序列是无歧义的。综合模型本就是营卫六行模型整合而成,因此,可被视为营卫聚合而成的营卫巨系统的六行表述模型。这就证明了营卫虽然各行其道,在巨系统中却能整合若一,故能并行而不悖。

在四大六行模型中,以中轴特征言,都是水入火中,以水火相交为总轴的,其中,营气、卫阴两模型皆辅之以金木相交为翼轴,卫阳、待定两模型皆辅之以土相火相交为翼轴,由此可见,水火交济是营卫循行系统的核心特征。再从构象特征上看,营气与卫阴两大模型之间存在着镜像对称的结构特征,漂亮至极,而卫阳与待定两大模型则似嵌入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性构型。

在人体中,营气、卫阴、卫阳三大六行模型都有相对应的气血运行系统,唯独待定模型没有可映射的气血运行时系统,此中是否潜藏着深层的生理学意义,尚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2.2.1   三焦包络的系统定位

三焦、包络的属性定位问题在现行的五行模型中一直是个无解的难题。当然,古今医家们对此也没有多少理论兴趣,更不会去思考这一难题。通过建模营卫整合系统的图式模型表述,此两经必须如图式模型所示的那样进行循行定位,才能使营卫两大系统整合如一,否则,便会因循行定位上的歧义性而无法整合,导致整合系统的崩解,因此,模型所示两经的系统定位是唯一不二的,不可更改的。

2.2.2   卫阴系统的修正模型

在《内经》中,卫阴是以五阴藏立论,包络不在其循行范围之内的,因而无法以卦象六行建模其循行架构。然而,卫阳循行于六阳经之中,三焦经序列于其中,卫阴循行于阴藏之中而独遗包络,将包络排除于整个卫气运行时系统之外,这在道理上很难说得通。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倘将包络纳入卫阴系统,那么,卫阴的运行时模型应该是怎样的呢?这又是个无解的难题。

卫阴是以五行相克为原型的,怎样将包络纳入卫阴系统,实际上是如何实现艮相火在五行相克模型中的增补定位问题。依据巨系统的构合表达模型,营气与卫阳两大模型是定死的,以此为基准的话,那艮相火只能增补在火、金之间,从而形成水、火、相火、金、木、土之序,这不刚好就是五行相克的扩展模型六行相克模型吗?因此,倘要增补包络定位,唯一的可行方案就是增补于心火、肺金之间,从而形成足少阴始入于肾水,次入于心火,次入于心包相火,次入于肺金,次入于肝木,次入于脾土,如此循环一周,复归于肾水的运行法则,才能使整个巨系统模型处于无歧义的状态。由于心包附心主,故古人往往存而不论,在心肺之间添入心包,就卫阴的循行构架言,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却赋予了系统构架以强大的解释能力。因此,在本书中,将采用此六行模型来建模正式的卫阴系统循行模型。

 

3.  营卫藕合所成的巨系统及其生理效应

营卫各系统模型如卯榫之合,浑然若一,这充分说明了各系统模型在总体上的高度自洽性,但这些都是抽象性的论述,倘若落实到具体层面,营气行之于十二脉、督任及两跷,卫气行之于卫阳卫阴、督冲及两跷,彼此间的运行法则有着很大的不同,倘若能够藕合若一而为巨系统,那么,应该以怎样的形态进行藕合,藕合所成的巨系统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生理效应呢?依据我的见解,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基于十二经藕合所形成的协同效应

营气遍行于手足十二经,至于卫气,卫阴独行于阴藏之中,能行之于十二经系统的只有卫阳。因此,若论营卫之于十二经的藕合效应,实际上是以营气之所行十二经系统与卫阳之所行六阳经系统为基础的。然而,这两者的运行框架是完全不同的,但营气与卫阳既能并行于十二经,应该会形成基于十二经之上的协同效应。这样的效应倘若确然存在,也理应存在,那么,这样的协同效应又该是怎样的呢?这还得从营气与卫阳的运行框架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3.1.1   卫模型在六行相生构型上的互补性

在论证之先,介绍一下基于五行相生模型拓展而成的六行相生模型。所谓六行相生模型,源出于《易·说卦传》帝出章,即震巽木生离火,生坤土,生兑乾金,生坎水,生艮相火为一周的六行模型。很显然,营卫的六行模型既不同于六行相生,也迥异于六行相克,却又兼有相生相克两种模型部分特征的中性范型,姑称之制约模式。为了便于说明营卫六行模型之于六行相生之间在构型上的互定义关系,把营气与卫阳的基本模型进行图式重构,建立如下图形所演示的互定义模型。

初拟营卫巨系统

依据上述图形演示,无论是营气,或是卫阳,在图式构型上都与六行相生模型存在着天然性的互补关系,姑称之为制生互补。此种互补关系,喻示着营卫模型是以相生模型为通约模型的,嘿嘿……

3.1.2   营气卫阳合参所形成的六行相生构型

倘若更进一步,将营气卫阳两大模型合参,又会构合成怎样的协同模型呢?依据制生互补的奇妙特征,喻示着营气与卫阳存在着相同的以六行相生为特征的互补性构型,但是,营卫合参之后,能否形成以六行相生为特征的协同模型,仍有待于论证。怎样地寻求营卫的协同模型呢?我认为应当在营卫循经模型的基础上,异中求同,求出共用的循行架构,此架构即为营卫协同模型。协同模型的形成过程图式演绎如下:

初拟营卫巨系统

从演绎过程看,将营气与卫阳两大模型中的外缘部分进行叠加便形成了相生模型,而相生模型实际上是图2>5-2中综合模型的一种外缘构述形态,因此,也是隶属于综合模型的。在相生模型中,相火的循行定位同样是不可更改的,否则,那就乱了套了,这就进一步说明在综合模型中,相火的循行定位是唯一不二的。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今将营卫协同模型的形成过程进行图式重构如下:

初拟营卫巨系统

在上图中,外缘为帝出章卦象,内核为营卫循经系统的图式表达,整图可视为图2>3-2与图2>4-1中营卫十二经循行图解的叠合形态。大家瞧见没有,将营卫十二经循行系统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十二经环型结构,如以卦象六行言之,刚刚好好合乎帝出章六行相生模型!在该模型中,营卫皆以坎离交为中轴,其中,营之行以乾巽交为翼轴,卫之行以艮坤交为翼轴,这样,营卫的循行模型在协同模型中呈现出以坎离为中轴的镜象性超对称结构。仔细把玩一下此中所喻示的道理,还真的是不说不知道,一说真奇妙。

其一,古往今来的医家们不都视《营气》所述为营气循经而行的真实走向吗?假如果真这样的话,如上图所示,那营卫之所行就不再是相顺勿逆,而是相逆勿顺了,那不乱了套?当初研读《卫气行》时,对卫气所行之序,足手太阳、足手少阳、足手阳明,感到十分好奇,心想,为何不按营行诸阳之序,即足手太阳、足手阳明、足手少阳,依次而行,这样营卫不就相顺勿逆了?后经上述图解例示,才发现这样的想法太幼稚了。

其二,如以三阴三阳配六行,则厥阴震巽木、少阴离火、太阴坤土、阳明兑乾金、太阳坎水、少阳艮相火,依次而行,如合之以手足十二经,为何会形成少阳∩厥阴、少阴∩太阳、阳明∩太阴之类的表里配应关系?且看上图所示,能假营卫之并行而成对者,唯厥阴震巽木∩少阳艮相火、太阳坎水∩少阴离火、太阴坤土∩阳明兑乾金耳,手足表里经之阴阳以此而立,不也很合乎逻辑的吗?

其三,本书将三焦包络两经立为艮相火,亦如上图所示,可以实现帝出章、营气、卫阳三者在构型定位上无歧义的状态,还真是有些妙合天成。且就医易之理而言之,《易·说卦传》中说:“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也就是说艮乃万物之所终始之处。《难经·三十一难》中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也就是说三焦乃人体气之所终始之处,因此,以艮配应二经,恰到好处;在医理上讲,《格致余篇·相火篇》中说:“见之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见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也就是说相火当定位于肝木、肾水之间,以卦象论,则居震巽、坎之间,故三焦、包络二经配艮,医易契合如一。

3.1.3   藏腑相生的形成机制

大凡中医中人,提及五行相生,几乎无人不晓,却谁也没有给出确然存在的生理学依据,总不能说既然被传统文化一致公认,那么,人体生理也必然会如此般运作的吧?这是要闹笑话的。五行相生,在本书中,就是六行相生模式,如何成为可能,前面已经谈过,必须建立在气血运行的实际形态之上,才能被赋予以切实的生理学意义。然而,按照《内经》中的载述,人体之中并不存在以六行相生的规律循经藏为一周的气血类型,这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六行相生模式是否确然存在,倘若存在,那么,所基的生理学依据是什么。通过对营气与卫阳协同模型形成过程的演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六行相生模型只能置基于营卫之上,并存在于营气与卫阳之间的协同效应之中,如此,也就被赋予以切实的生理学基础。

3.1.4   妙契于帝出章卦象

六行相生模型,如以易言之,则符合“帝出乎震”卦象。在“帝出乎震”章中,离坎兑震为四正,其中,坎离因独得乾坤之正,居中而为造化之枢;艮巽坤乾为四维,为四时阴阳消长出入之所,而被立为四门。《乾坤凿度》曾解释说,“庖牺氏画四象,立四隅以定群物发生门,而后立四正”。营卫协同模型既合乎帝出章,那么,四正四维之理在协同模型当以何解呢?

在营卫协同模型中,营卫皆以坎水(肾膀胱)入离火(心小肠)为中轴,故能成为体内造化之枢。其中,营气之行主之在肺,肺能宣天地之清气,故佐之以出乾肺入巽肝,出入于天地之门;卫气之行,慓疾滑利,出阳入阴,如鬼神之莫测,故佐之以出坤胃入艮三焦,出入于人鬼之门(注:后世如遁甲者流,或称之为鬼枢神藏,于理则一)。因此,于人体,四维即为营卫出入之所。营卫出入之四维既定,则十二经循行序位也就立于其中了。肝胆经,震巽木也,位东方,时在春;心小肠经,离火也,位南方,时在夏;脾胃经,坤土也,位西南,时在秋夏之交;肺大肠经,兑乾金也,位西方,时在秋;肾膀胱经,坎水也,位北方,时在冬;三焦包络经,艮相火也,位东北,时在冬春之交。与时应化,盛衰有序,依次生长化收藏。

或有后世医家不明就里,将经藏与时应化所成之序误解为生理结构中形体的实际定位,从而提出诸如肝左肺右、心上肾下之类的生理定位论述,且从之者甚众,终为后人所笑,唉。。。

3.2   于督任两脉之上的共享效应

营气之行,周流于手足十二经之后,必循及于督任,方能遍行一周于身;卫气之行,遍行于三阳之后,必循及于阴分,方为一周于身,又云昼夜大会于风府,循脊中伏冲升降以行。营卫并行于手足十二经所形成的协同效应及其模型,上面已经详细解释过了,接下来,再谈营气行之于督任、卫气行之于卫阴、风府行之于脊中伏冲这三者之间,是各有所行而互不相涉的呢?还是因所行相同而起藕合效应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先得搞清楚这三者之所行的经脉究竟是什么,彼此间是相同或是相异。

3.2.1   营卫所行者皆督任耳

我们先从营卫的循行定位谈起吧。营之所行在督与任,其循行定位很清楚,问题出在卫气所大会的风府的循行定位上。《灵枢·岁露论》中说,“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注:任脉天突也),其气上行”,其中,“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逐日循脊以下,以经脉言之,所行之脉必为督脉。何谓伏冲之脉?《灵枢·百病始生》中就说得很清楚,“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冲字古为衝,所谓伏冲之脉,实为伏之脉,也就是下腹部正中的腹主动脉,在通常的情况下,需重按才能探知其脉动,故称之为伏之脉,如以膂为参照物,则可称之为伏膂之脉。因腹主动脉下行为股动脉,故能“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因此,伏冲之脉只能定位于下腹内部的脉动部位无疑,如以脊言之,则行之于脊内,如以腹以言之,则行之于腹里。如此,则卫气入行脊内,上注于伏冲之脉的部位,循腹里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注:任脉天突也),续上行,所循行的经脉是什么呢?只能是任脉。这样一来,跟营气一样,卫气之行风府,也是循督任以行的。

督脉自胞中出,下系于阴部,过会阴,绕篡后,自长强并于脊里上行,至项后风府入脑,过巅,下额,经鼻,止于上唇。所谓“并于脊里”,也就是督脉并非仅是循于脊中一脉,而是以脊中一脉为主,旁挟左右两支脉,故《太素·督脉》中注云:“旧来相传为督脉当脊中唯为一脉者,不可为正也”。至于两旁支脉的循行,《八脉考》中说,“督脉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于大抒,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太素·督脉》中注云:“督脉与太阳两道上至目内眦,上额至颠相交已,入脑还出,别为两箱下项,复循左右肩髆之内,侠脊抵腰,循膂络于二肾方止,男女皆同也”、“环唇以上,复为二道,各当目下直瞳子”,也就是说,两旁支脉始起于唇上,即鼻双孔处,上行分系于双目,过巅,循脊两旁以下。《周礼》疏中云:“中央为督,所以督率两旁”,督脉之命名,大概也是由此而来的;至于任脉,自胞中出行,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从循行路线上看,督任两脉所处的位置十分奇特,刚好处在人体躯干前后的正中线上,周箍头身。一般针家书多如是表述,但实际的形情要略为复杂些。按《骨空论》中的说法,督脉尚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太素·督脉》中注云:“从少腹直上至两目之下也,贯脐、贯心、入喉、上颐,皆为一道也。环唇以上,复为二道,各当目下直瞳子”,即《八脉考》谓之为“自长强走任脉者”这一部分,这不是与任脉的循行路线相重叠吗?因此,督任同为一脉,因前后而分为督任,故同体而异名的说法也就言之在理,王冰曾说,“今《甲乙》及古《经脉流注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是则以背腹阴阳,别为各目尔”(引自郭霭春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有人说了,卫气之行风府,入脊内,上注于胞中,续上,出于缺盆之中(注:任脉天突也)这一部分应该深行于腹胸腔之内,这与所述的任脉循行路线不是相出入的吗?当然不会。《灵枢·五音五味篇》中说,“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各)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任脉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伏行于腹胸腔之中,所谓浮而外者,就是其对应于腹胸浅表部位的循行路线。由于伏行的路线深居于腹胸腔内部,难以定位与纪述,因此,医家们多以对应于胸腹浅表部位的循行路线来纪述之。那么,“上循脊里”这一部分的循行实况又如何呢?中医缺乏这方面的文献纪述,那不妨看看人家是怎么说的,丹家伍柳派传有《任督二脉图》,图中所示的任脉循行路线与入脊内,上注于胞中,续上,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的描述不是非常近似的吗?

既然营卫之所行皆在督与任,而且都是督降任升,如放在一起看,那就很有些意思了。在前文中,针对《营气》中所谓“逆顺之常”的形成机制的分析,提出所谓的督降任升,并非是营气实际上的循行走向,而是昼夜五十营于身天人合参之后形成的逐周之终始在督任两脉上的退移法则。当然了,这些纯粹是基于理论的推导,有没有强有力的佐证呢?且看卫气昼夜常大会于风府,循督以降,循任以升,必三十日而为一周的论述。所谓大会,就是所终交会于所始,所谓卫气之行风府,就是卫行逐日之终始的更移法则。都是督降任升,都是以始终处的运行规律立论,所不同的仅是营气以昼夜五十营于身法象年周日视运动而以逐周之终始立论,卫气法象于月周月视运动而以逐日之终始立论。卫行逐日之终始可以如是,那营行逐周之终始何尝不可以如是呢?这就为“逆顺之常”的理论分析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佐证。假如所言属实,那么,可以进一步推定,卫气行之于督任的实际走向,如同营气一样,也是循任以降,循督以升,嘿嘿……

3.2.2   循督任以行五藏法则考

既然营卫皆循督任以行,如依《岁露论》中的说法,“卫气之行风府……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营卫假督任以行,应该行及于五藏的,假如这样的话,又该以怎样的规律行及于五藏呢?

大家知道,《内经》中的气血循行系统是以藏腑为核心的,经脉不过是气血借行的通道,因此,经某某经而行,行及于某藏某腑,也就成为论述气血之行的行文惯例。督任两脉有些奇怪,《内经》仅论述了两脉的循行分布,却没有论及如假两经以行,会行及于何藏何腑的问题。现在有人提出营卫如循督任以行,会以怎样的规律遍及于五藏,这显然有些棘手。

3.2.2.1   以肾胞中为核心

有一点可以肯定,督任皆起于胞中,胞中在五藏属肾,因此,胞中与肾是督任之行的核心所在,以三焦言之,当属下焦无疑。咱们先甭管假如循督任以行,如何依次历行于藏腑的问题,且以胞中、肾、下焦等以核心,阅参各家文献载述,看看以这些为核心的气血之行是如何运行的。

先谈以肾为核心。在中医中,以肾为核心的气血之行,最典型的便是卫阴之行,“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在丹道中,依我所见,《传道集》谈得比较多,且以《论五行》所述为例说明,“一气者,昔父与母交,即以精血造化成形。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心生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胆生胃,胃生膀胱,是此阴以精血造化成形,其阳止在起首始生之处,一点元阳而在二肾”。这两者所述的运行法则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其运行都是依五藏相克之次而行的。

再谈下焦以核心。《灵枢·病传》中说,“淫邪泮衍,血脉传溜,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所谓“腹痛下淫”,即邪入下焦。依《病传》的载述,“大气入脏,腹痛下淫”所引起的病变都是循着五行相克的次序传行于脏腑之中的。病邪假何以传?还不是气与血,由此推测,以下焦为核心的气血之行必以五行相克之次传行于五藏六腑之中。

至于以胞中为核心的气血之行,在中医我没见有哪本书谈过,但丹道书中比较常见。胞中之位,丹家称之为丹田,也就是三田中的下田。《传道集》中有一个常见的说法,那就是五液朝于下元而液行夫妇。在五行之间,有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一种是相生,谓之母子关系,另一种便是相克,谓之夫妻关系。因此,所谓五液朝于下元而液行夫妇,就是以下田为核心的元炁依相克之序行及于五藏之中。

综上所述,无论是以肾,下焦,或是胞中为核心的气血之行,都是以五行相克之序行及于五藏的。气血既能如此而行,必有其所行的内在通道,《内经》也一直承认这样的内在通道确然存在,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所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说明五藏之间存在着彼此互通的内在通道,气血循此通道依次而行。所谓“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说明这个通道是依相克之次通行于五藏的。依据气血必假经墜以行的道理,这样的内在通道只能是经脉,那么,这究竟是何经何脉呢?很显然,手足十二经以及奇经阴阳维、阴阳跷、带脉之类,都不可能会形成如此这般的五藏连结,而能做到这一点的,最有可能的是督任两脉,督任两脉的循行核心在胞中,胞中以五藏言之属肾,以三焦言之属下焦。在循行上,前后周匝一身,将整个躯干都囊括在内,自然能涵盖五藏六腑,《岁露论》亦说“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 但是,督任之行,究竟能否遍及诸藏,如能遍及诸藏,是否依五行相克之次,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在现传的中医文献中显然是无解的。缺乏实证的东东,无论看起来多么合理,都只能视为猜想,不能坐实的。

3.2.2.2   相克之序以行

俗话说,东边不亮西边亮。提起督任两脉,在中医中,无论怎么强调,毕竟仅是十四经之二,而修行中人则全在督任两脉中讨生活,钻研之深,非中医中人所能及,因此,丹道之于督任两脉的论述弥足珍贵,尤其在中医缺乏相关纪述的情况下。

依丹家的论述,元炁循督任以行,必依相克之次历行于五藏之中。什么坎离龙虎交媾、水火金木交伐之类,这些基于相克关系的交互作用都是通过督任两脉中的元炁循环机制实现的。说得最直截的,莫过于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中的说法,“金砂之升鼎也,穿两肾,导夹脊,过心经,入髓海,冲肺腧,度肝,历脾,复还于丹田。当其升时,沦然如云雾之四塞,飒然如风雨之暴至,恍然如昼梦之初觉,泱然如沉疠之脱体。精神冥合,如夫妇之交接;骨肉融和,如澡浴之方起,是皆真景象也,非譬喻也。《复命篇》 云:不知将谓气,得一后自然真。盖非亲历,则莫能知之”。其中,穿两肾,导夹脊,过心经,入髓海,冲肺腧,度肝,历脾,复还于丹田”,其过程与卫阴之行不是相一致的吗?

那么,站在督任之行的角度,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督脉起于胞中,胞中系于双肾,赵鼎台《脉望》中“元气从气穴中生成,从双肾间缕缕透出”。因此,元炁循督以行,起于胞中,透出双肾,并脊上行。那么,如何并脊上行呢?依《骨空论》中的说法,“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也就是说,这并脊上行部分与足太阳是并在一起的。再看《经别》所说,“足太阳之正……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也就是说,足太阳循膂以上,当心入散后,从膂续上,上入头首,督脉亦应如是。由此可见,所谓(起于丹田)“穿两肾,导夹脊,过心经,入髓海”,这是通过督脉循膂以上实现的。至于“冲肺腧,度肝,历脾,复还于丹田”,那只能是通过元炁循任以降实现的。虽说此中的详情难以考证,至于有一点可以肯定,督任之所行比我们所想象的要曲折复杂得多。

通过以上分析,至少可以推定,督任两脉是以五行相克之次贯连于五藏的。所谓卫阴之行也好,液行夫妇也好,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也好,都是通过气血循督任以行实现的。

3.2.3   营卫共享督任循环系统

《营气》明言营气循督任以行,却没说循督任以行会依次行及哪些藏腑。《卫气行》明言卫阴历行五藏之次,却没说历行五藏之次当循行于何经何脉。行文分析到这里,这些问题的谜底也就一一揭开了,营气循督任以行,其行藏法则一如卫阴,卫阴历行于五藏,其所循之脉一如营气。且看营卫行之于十二经,由于营卫在十二经之上的运行法则各不相同,才会形成基于十二经之上的营卫协同效应,而营卫行之于督任,两者的行藏法则一致无二,那就形成不了协同,只能称之为共享,因此,督任两脉上的营卫运行模型可作同一化处理。

如上所述,论述督任之所行都是以五藏立论的,并不涉及到包络。倘若计入包络,且以卦象六行来表述,又该如何呢?依据前文针对相火在五行相克之序中的增补定位问题的图解分析,唯一可行的方案便是增补于火金之间,如此所形成的营卫行藏法则为,始出于肾,坎水也;次入于心,离火也;次入于包络,艮相火也;次入于肺,兑乾金也;次入于肝,震巽木也;次入于脾,坤土也,复归于肾坎水,如此周还往复,图2>5-2中的卫阴模型也就成为营卫循督任以行所形成的行藏法则的图式表达模型。今据此绘制卫共享督任行藏图如下:

                   初拟营卫巨系统

3.2.4   相克之道的形成机制

如同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也是传统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那么,验之于人体,形成体内经藏相克之道的生理机制是什么呢?这个恐怕谁也答不上了。没有生理机制支撑的理论终归是虚而不实的,不接地气的。通过对督任两脉行藏法则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经藏相克之道视为营卫督任行藏法则的理论抽象。如此,营卫循督任以行而周流于诸藏,所谓的藏腑相克之道也就立于其中矣,虽抽象却稽之有据。

3.2.5   妙契于天地章卦象

如以卦象言之,营卫循督任以行于五藏,便会形成坎、离、艮、兑乾、震巽、坤这样的卦象序次,这不正是天地章的八卦序列吗?因此,如援易以释医,以天地章来解释这一循行系统的形上意义,那是最贴切不过的。如从天地章卦序的角度,再来看艮相火在五行相克之序中的增补定位,真可谓是妙如天成,容不得有半点参差,否则,那医易就合不起来了,嘿嘿……

3.3   营卫巨系统的总体框架

营气之行,行毕十二经之后必兼行于督任而为一周;卫气之行,行毕三阳之后必下行于阴分而为一周,因此,在营卫巨系统中,阴阳十二经之与督任浑然若一,不可分割的。那么,如将他们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营卫巨系统的总体框架又是怎样的呢?依据图2>5-5与图2>5-6两图所示的图解模型,将他们构合在一起,最终所形成的巨系统框架模型可用下图来表示:

初拟营卫巨系统

在上图中,横切面所示为营卫十二经协同系统的模型表示,纵切面所示为营卫督任共享系统的模型表示,纵横切图交接处以弧形线来表示十二经系统之于督任系统的出入定位。其中,又分别以蓝线表示营之所行,粉红线表示卫之所行,实线表示循行于十二经,虚线表示循行于督任。

我们在探讨督任两脉在营气循行系统的循行定位时,曾提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督任两脉并入十二经系统,营行十四经而为一周于身,一种督任两脉独立于十二经之外。卫气之行必兼及卫阳、卫阴而为一周于身,这在《卫气行》中说得很清楚,如考虑到巨系统中营卫之行的协调性,在两种可能性之中,以营行十四经而为一周于身的说法最为妥贴,今从之。

世称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由来已久,能否成立,则又另一回事。后人或以都纲以为说,或以阴阳经交会穴以为说,这些都是虚的,能否成为阴阳脉之海,关键要看阴阳经气血之行是否各以督任为依归。且看营卫十四经之行,哪里会形成阴经气血之行依归于任脉,阳经气血之行依归于督脉这样的流注规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3.3.1   十二经之与督任的出入定位

且从经脉系统的循行分布上看,督任两脉独居于躯干前后正中线之上,十二经则超对称分列于左右两侧,旁达周身四肢。营卫之行,左右同步分行于十二经之后,归入督任循环一周,复次分行于左右十二经之上,如此周还往复。这样的循环分布特征,决定了督任两脉是营卫巨系统的内核所在,而左右十二经系统则是营卫巨系统的分行外延,这便形成了类似“同气以求,并蒂成双”的巨系统十四经分布格局。

既然营卫之行,遍历手足十二经之后,必出入于督任两脉而为一周于身,这便涉及当于何经何脉之间出入于督任两脉的问题,或者说,督任两脉在十四经系统中的出入定位问题。营气部分,《营气》说得很清楚,那就是出入督任于手太阴、足厥阴之间。卫气部分就比较麻烦了,《卫气行》仅仅说明了自卫阳入行卫阴的规则,即从足阳明入足心,经足少阴入行卫阴,而足少阴隶属于肾,因此,依本章所持的立场,卫气从手足三阳入行督任是通过足阳明实现的。至于出卫阴循何经复入于手足三阳,这个就没有交代清楚了,因此,出督任循何经复入于十二经是未知的。至少,营气之行以肺部为核心,而肺部恰好营气出入督任的门户。卫气之行本就是以别走于阳明者也为核心的,而足阳明恰好是卫气入行阴分的途径。就凭这些,也够玄妙的了。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且看,营气自手太肺、足厥阴之间出入督任两脉,而手太阴居天门,足厥阴居地户,依帝出卦言之,这是出入于天地之门。卫气自足阳明入行督任,而足阳明居人门。依据上图,假如出卫阴假手少阳入行卫阳的话,那卫气出入督任于人鬼之门。合而言之,帝出卦中天地人鬼四门之于营卫巨系统的独特意义就在于营卫自十二经系统出入于督任的门户所在,这样的意境实在太深远了,且由此所形成的督任之与十二经间的交互定位在结构上是超对称的,简直完美绝伦。

那么,卫气出入卫阴于足阳明、手少阳之间,有这可能吗?《卫气行》中说,“手少阳……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陽明”,自手少阳合颔脉入足阳明下行之后,复从手少阳于耳下入行手阳明,因此,如从足阳明入行卫阴,实际上是入行于足阳明与手少阳之间。再看《邪客》,“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卫阳出入于卫阴似乎都是通过足少阴这一中介实现的。自足阳明过足少阴入行卫阴,这部分《内经》说得很清楚,那么,如从足少阴入行卫阳又如何呢?且看足少阴的上行至颈这一部分,依稀可与手少阳相接,因此,卫阳从足阳明与手少阳之间出入于卫阴,也是说得通的。当然了,如果要追问到底,证据略显单薄。

本人曾是现代物理的信徒。记得某位大牛曾说过,“使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深信一切真实的必然是自洽的、完美的。在此书写作的过程,追求理论结构上的美感乃是本书的核心宗旨之一。因此,在此后的论述中,仍以卫气于足阳明与手少阳之间出入于卫阴为准。

3.3.2   经藏生克模型的构合定位

营卫行之于十二经,形成以藏腑六行依次相生为结构特征的协同模型,而营卫行之于督任,则形成以藏腑六行依次相克为结构特征的行藏法则,彼此看似风牛马,倘以藏腑六行为基准,又会形成怎样的构合关系呢?很显然,倘若彼此之间,犹如七个瓶八个盖,拿捏不到一块,所谓巨系统也就散了架。

初拟营卫巨系统

瞧见没有?相克模型刚好处于相生模型所缺如的超对称方位上,彼此嵌合若一,犹如天工,这就从巨系统的系统结构上说明了它们之间是互补性的,故能相反而相成,道不同而不相违。

3.3.2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假如十二经之与督任的循行定位决定着巨系统的结构形态的话,那么,巨系统的生理特性就取决于营卫循行十二经之与督任所形成的生理效应了。营卫循行于十二经,就会形成以藏腑依次相生为结构特征的协同效应;营卫循行于督任,就会形成以藏腑依次相克为结构特征的共享效应。因此,倘要研析巨系统生理的宏观特性,就得从这两大循行效应之间的辩证关系谈起。

还是《六微旨》说得好,“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六行相生乃盛衰之道,六行相克乃承制之道。倘若只有承制而无相生,那么,人体何以能参天地之往来、应四时之盛衰呢?倘若只有相生而无承制,正如《传道集·论朝元》中所说,“一气盛而一气弱,一脏旺而一脏衰,人之多疾病者,此也”,其结果只能是亢而为害,“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因此,只有在外列盛衰之道与内存承制之道合二为一的形情下,才能“制则生化”,体现在营卫之行上,十二经之行之与督任之行必须合而为一,一气贯注,才能使得巨系统具备“制则生化”的生理特性,可持续长久运行。

依据传统中医理论的基本思路,用《六微旨》来解释两大循行效应之间的辩证关系,称得上是尽善尽美。如果想得更深一点,所谓六行,只是十二经藏的指称代号。所谓生克,只是十二经藏间交互形态的抽象描述。归根结底,就是营卫循行于十二经与督任两脉所形成的两大系统形态的抽象描述。因此,所谓亢害承制,必须落实到营卫本身的循行效应上才会具备切实的生理意义。那么,回归到营卫循行效应本身,这两大循行效应之间的辩证关系又该如何理解呢?

且看十二经相生模型,各经气血得时则盛,失时则衰,这显然不利于人体生理系统的内在稳定,而稳态乃是人体健康之本,因此,“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此言固然,那么,五藏相克模型又是如何的呢?撇开那些形上化的承制解释,仅就其模型本身而言,虽说与相生模型中的运行法则不同,却同样是营卫循时逐藏运行所形成的,也应会出现得时则盛,失时则衰的现象才是,较之于相生,若说有所差异,也只是盛衰的变化法则有所不同罢了。假如营卫循督任以行果真会出现截然不同于盛衰之道的生理效应,那么,这样的生理效应究竟是什么,又如何形成的呢?这显然是个问题。

3.3.3   妙契于神也章

以卦象言之,十二经六行相生模型合乎帝出章卦象,督任六行相克模型合乎天地章卦象。营卫周行于十四经,流行无已,两大循行模型珠连壁合,于卦象则帝出章与天地章合而为一,不正合乎“神也章”中所云,“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吗?本人浸淫于易学数十年了,见过的论卦之说不知凡几,还没见过有什么能够如此这般地天造地设。古人曾云,唯人能得天地之钟秀,故独得天地之全,诚也哉斯言!

依医易的视角,以神也章来解释巨系统总体框架的形上意义,那是最贴切不过的。然而,巨系统终归是形下之物,形上之理谈得再玄妙,倘若没有形下之实的支持,终究是虚的,体现在营卫巨系统上,十二经藏相生模型的正常运行为什么必须以督任五藏相克模型为前提呢?这显然是也个问题。

 

4.  还是有些问题整不明白

营卫巨系统及其模型理论,这纯粹出于本人的孤独发明,自信足以独步,不过还是有些问题令我疑惑不定的,虽深思辗转于诸家之学多年以穷其究竟,可总也落不到实处。今将心中所疑,罗列如下:

4.1   昼夜五十周于身

 营卫昼夜五十周于身,这是营卫运行理论的基础,那么,五十周于身之数究竟从何得来的呢?很显然,从外部观察或检测不可能测纪出营卫在体内的运行实况。那么,写《内经》这帮人是如何窥知的?这显然是个问题。为此,本人检遍阅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始终找不出可资实证的载述。唯一可资参考的,唯《易·系辞》中“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说法。营卫既法象于天地而行之,倘若果真五十周于身而复大会,也就是说历行五十周而后复归于初出之处,实际上只行四十九整周数,这倒与《系辞》中的说法非常贴合。只是,五十周之说如是受古代某种理念形成的,那么,无论所受的理论是什么,该理论又是如何地被视为天经地义,倘若缺乏生理实证,那都是靠不住的,至少是有待生理实际验证的。

 另外,依《内经》中的说法,卫气之行,慓疾滑利,也就是运行速率要比营气快,而且在逐周之中,卫气止行手足六阳经,而且还是以射行的方式运行着,营气却要周行于手足阴阳十二经,为什么到了最后,营卫昼夜同行五十周于身呢?这显然也是不可能依理而解的。

4.2   营卫大会于何处

 依照《营卫生会》中的说法,营卫昼夜五十周于身当复大会于手太阴,这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说法,这似乎没什么大问题,只是如《岁露论》等文中又说卫气昼夜常大会于风府,依据营卫大会的理论,卫既如此,营卫大会亦当如此,这样一来,就有些前后矛盾了。但究竟孰为是,孰为非,根本就无从辨起。

倘若果如《岁露论》所言,大会之处并不是固定于某处,如人所公认的手太阴,而是循经循环逐日移动的,那么,又当大会于哪些经脉呢?所谓大会,营卫之终始必须交汇于一处,这就意味着倘若所会之处会逐日移动,循移所过经脉的循行法则必须是营卫之所共享的。且看十二经营卫之行,营卫各行各的道,谈不上有什么循行交集,若说有什么循行交集,那只能是督与任了。因此,《岁露论》提出卫之大会循脊任以行,恐怕是出自理之必然。

4.3   如何法象于日月

营卫之气法象于日月,这是《内经》气血运行理论的核心基础,问题出在怎样选定各自所法的对象上。依据《五十营》、《营气》,营气之行所法的对象无疑是年周日视运动,至于卫气嘛,《卫气行》中虽然也以日视运动为说,但那只是测纪基准,而非所法的对象,因为法象对象必须以周期性的行为为基准,虽然也以五十周于身立论,却又没有言及大会之处的更移规律,同样不能成为完整的周期性法则。从卫气昼夜常大会于风府,循脊而下,伏冲而升,约一月而为一周的周期律上看,恐怕只能与月周月视运动能与之相应,结合卫气之盛衰沉浮与月相朔望相应的论述,由此推测,卫气之行,实际上是法象于月周月视运动的。

 且从日月视运动上看,日行速,月行迟,这是古历法说得很清楚的。在人体中,卫行速,营行迟,这在《内经》中也说得很清楚的。倘要择定营卫之行所法的对象,速者法速,迟者法迟,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那么,《内经》为何以营气法象于年周日视运动,以卫气法象于月周月视运动呢?苦思冥想了许久,始终想不出《内经》为何要这样做的道理。

 

 

附注:《解深密》(上部)全书下载地址:http://vdisk.weibo.com/s/F2so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