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

 eug 2014-12-16
美国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
赵卫雄
  赴美培训之前,我总是认为美国经济高度发达,人们贪图享受,会忽略青少年品格培养,因此国民的道德素质不会高。曾在一则新闻得知:纽约街头出现的38个人目睹一歹徒追杀一妇人而无一人出来搭救或主动报警的悲剧,至于色情暴力、校园枪击事件、吸毒、早孕、酗酒、骚乱等例子更是早有听闻且确实存在。奇怪的是这三个多月,住在洛衫机尔湾地区,让我感受到的美国却是另一番情景:社会道德有很高的水准,整个社会高度文明, 大多数美国人遵规守矩,正直善良,诚实无私, 热情开朗, 思想单纯,乐善好施,且富有爱心;每天都兢兢业业的工作,生活也是以家庭为轴心——简简单单,很少人夜夜笙歌,花天酒地。在公共场合,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到美国人彬彬有礼让路让行的举动。我满心的好奇:如此高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源自何处呢?最后,还是在美国的学校、美国的整个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初步找到了答案。
原来,近年美国道德教育水平上升迅速效果显著,得益于他们推行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品质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又称“道德品质教育”(Moral Character Education)或“品格教育”。加利福尼亚州建立的“重视品质同盟会”(Character Counts! Coalition,简称CC!)和在华盛顿建立的“品质教育联合会”(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简称CEP)是目前全美最有影响力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在因特网上建立了大规模的资料库和情报交换中心。如今,“品格教育”是美国公立中小学传统的道德教育形式,它的主体框架由所谓“六大支柱”组成: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下面我以在美期间耳闻目睹的事实和切身体验解读如下
  一、信赖(Trustworthness)教育
“信赖”包括诚实,不欺骗,不偷窃,说到做到,坚持真理,建立声誉,忠于家庭、朋友和国家。美国一直以来推崇守信者,“言行不一”、“不守信用”、“表里不一”是大家深恶痛绝的。做到“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在美国这个讲究诚信的社会才能立身处世,否则,就连银行的借贷也受到限制,你就会失去生存的根基!我们漫步在尔湾的马路,发现所有的司机,不管有没有人监视,都自觉服从交通灯的管制。当地人告诉我们,如果胆敢挑战“信赖”,那后果是一辈子别想开车了。诚信,几乎成了美国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美利坚民族生存的灵魂,是美国公民立足的基石!在一所名为“Sierra Intermediate”小学校,我们发现美国小学语言第一课是《华盛顿与樱桃树的故事》,内容大意是:在院里,华盛顿砍了他爸爸心爱的樱桃树,当他爸爸问谁砍了樱桃树时,华盛顿没承认,爸爸严厉地批评并告诫他:“砍樱桃树并不严重,严重的是你撒了谎。诚实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只有一个诚实的人呢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诚信比一千棵樱桃树还要重要。”为了培养值得信赖的小公民,美国的学校让学生每天在国旗下宣誓对祖国效忠,还经常布置一种以收集事例、引语、格言或写伦理观点评价为主的德育实践作业,让学生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完成。家长在与孩子协同完成的过程中还可以起监督帮助的作用。在学校,送达家长手中的校讯也大胆写学生诚信方面的逸事并公开社区、家长对学生在这方面严肃的评价。许多学校唱的校歌,在学校建筑物显要地方标榜的信条、格言或誓词,无不体现对诚信、维护真理等精神的弘扬与歌颂。可见,美国学校对诚信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正因为如此,美国才造就出千千万万诚实守信的公民
二、尊重(Respect)教育
“尊重”包括尊敬别人,宽容别人,举止礼貌,语言文明,照顾别人的感情,不威胁、伤害别人,用和平方式处理愤怒、污辱和争执。尊重,是美国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营养。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不但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有时还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父母的做法就是一种犯罪,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时,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都是合理的,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说明和引导。在学校,绝不允许教师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难怪我们走进美国的课堂,发现孩子普遍遇事积极乐观、好奇欲强、敢尝试、能吃苦、肯动脑。而我国的孩子则有遇事等待观望、缺乏兴趣、不敢尝试、不能吃苦、不肯动脑之毛病,原因就在于不同的教育方式。第一,美国人对孩子鼓励多于呵护,让孩子做各种尝试,在做中学、做中练,培养了能力、兴趣,最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心。我们往往过分地保护,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使孩子怀疑自己或失去自我,一切要等父母。家长怕孩子受伤、受欺、危险、脏等便剥夺孩子玩的权利。第二,美国人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我觉得……会好些?我建议是……,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等等这是美国老师或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美国人这样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在家里,父母帮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牢固的社会准则——尊重和守纪;在学校,教师总是与学生一道定规则,一起商量制度的可行性,直到全体学生接受,老师才会把它挂到墙上,这就是尊重!也许你会怀疑美国人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份了,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在美国的学校和公共社区,是不会发生任何争吵的现象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三、责任(Responsibility)教育
“责任”包括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坚持不懈,自控、自律,谨慎、可靠。谈到美国的责任教育,得追索中美不同的父母观。在我国,毋庸置疑子女是属于父母的,就像家中的其他东西一样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一切得听父母的;父母对子女照顾是无限责任: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陪读(各种辅导班、学琴等),有时甚至把作业都包了。双休日都搭在里面,陪孩子上各种辅导班。还得想着如何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扫地、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想外出旅游的费用很简单,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在学校、在社会),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记工钱。等到18岁成人读大学,有出学费的当然是父母,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这不是父母必须应该给的,只是帮助的责任。这种父母观教育孩子什么呢?就是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从小懂得自立、责任与义务。在学校里,也经常听到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到社区参加清理环境、清扫落叶等公益劳动。细心听美国老师对学生讲话,会发现他们习惯用语有很多“我有责任……我的疏忽导致……”等等充满责任心的词句。校长和教师多半会在学生面前捡起垃圾以作示范。下一节课是别的老师,则前者会主动擦好黑板表示尊重。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认为美国是个很讲民主的地方,学生上课时必定是自由散漫的。而我看到的偏和我们想象的不完全一样,学校有非常严格的纪律要求,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学生行为与服装规范”。在新学期开学初,学校要组织家长和学生学习“学生行为规范”,并和学生、家长签订一份落实“学生行为规范”的协议,一旦学生和家长在协议上签字,表明学生和家长同意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并愿意承担违反规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周六到学校上课、请家长、停课一周、转学等。这也是责任!
美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教育,但并不象我们搞什么“成年宣誓仪式”。而是非常重一些小事,一些小节,诸如孩子的毕业典礼,他们认为这是孩子成人、走向社会的标志和起点,所以毕业典礼非常隆重,家长和亲友都会来参加毕业典礼,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和记住:他成人了,要对自己完全负责了。在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后,才谈得上实现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责。
四、公平(Fairness)教育
“公平”包括照章办事,不存偏见,倾听别人意见,不利用他人,不推诿过失。美国孩子从小就有一颗公正、公平的心,原因是它的教育灌输给孩子的就是那种比本领、比本事而不是比父辈给予自己的财富,同时美国教育界致力推行公平均衡的教育理念。布什总统2002年签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lt Behind Act)提出学校必须缩小富人和穷人、白人和小数民族的差别,就是公平的最好体现。每一所学校,首先提倡的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因此校园的公告栏展示优点和成绩,左边是老师,右边是学生,各占一半平分秋色。在教师的眼光里,当官的、有钱人的孩子在学校享受不到任何特权,恰恰相反,这些孩子不敢奢求获得偏心。大家知道,“股神”巴菲特的子女们不能从父母那里继承到哪怕是一美分;世界首富盖茨的三个孩子每人也只能得到住宅,除了房子什么都没有,因为他的财富已经决定全部捐赠给公益事业。富豪们的这种做法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巴菲特的回答是:“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观念。”在美国,像巴菲特和盖茨这样不愿给孩子留下巨额遗产的富翁大有人在。美国富翁不愿子女不劳而获 ,他们认为依附于父母是可耻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自觉接受平等的授予。我在南加州一所简称“KvE”的学校参观时,校长告诉我,这里有很多残疾的学生,他们同样坐在教室里,与其他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学习待遇,除非他自愿提出到特殊教育的学校,否则学校无权把生理缺陷的孩子拒之门外。在另一所学校“El Rancho Chartre school”,我们了解到,学校为来自背景不良的家庭或后进生免费开设提前入学课程和补习过渡课,目的是帮助这些下层学生赶上那些条件优越的学生,使他们同时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五、关怀(Compassion、 Consideration)教育
“关怀”包括善良、热情、感恩、宽恕、助人。美国的关怀教育渗透在日常的教育当中,贯穿与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里工作的传达员、维修工、食堂工人和自愿者(Volunteer)等“无名英雄”都得到师生的关心和重视。随便一节课,你会看到温雅的笑容总是呈现在老师的脸上。课堂上,我们最常听到的用语是“好,非常棒,聪明……”哪怕是学生答错了,听到的也总是鼓励的话语,甚少听到批评。学校每年花费一定的钱在奖品上,学生即使取得了最微小的进步,一支铅笔、一粒糖果也使他们信心倍加,孩子们受表扬时的喜悦心情不言而喻。由此,美国的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老师总是和学生一起完成大扫除任务。在一个普通的小学课堂上,我看见老师和同学们席地围圈而坐,无半点架子。学生可自由发问,自由表达;巡逻检查的校长轻轻地抚摸一下学生头发,那种温馨的场面让我感受到关怀环境下凝聚的爱何等真挚深厚。在一所美国的学校—Gahr High School,我们了解到,班级多半没有固定的班主任,而是实行教师兼做学生的“导师”和“朋友”。学校不能简单给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下结论的,而是做得非常细心。当学生碰到任何困惑或不快,可找学校倾诉和寻求帮助。虽然没有心理咨询师,但学校中的校医兼任心理工作者,或由几名挂牌的教师兼任心理辅导工作。校外很多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也提供大量心理咨询网站、热线电话为学生们服务。在一所名叫“Holly Woal”的学校听课,我还看到家长当义工,主动帮助学校干活或布置教室、辅导差生的。还有一些大个子的学生结对帮助弱小的小学生。社会也参与学校的关怀教育圈当中。社区各俱乐部、科学馆、图书馆总是提供优惠或免费场所给学生活动。当得知生物课讲授自然知识时,便有一些流动的服务车辆开进校园,车上装满了实物和道具,为孩子展示真实的动植物世界。老师还让学生轮流把教室的种(养)的动植物带回家,亲身体验关怀生灵的乐趣。真是处处体现出关怀!
美国的私立学校还开设宗教课,教育孩子要关心他人,行善积德,助人为乐。教师时常给学生展示图片并讲述各国的饥荒、灾难,希望孩子捐献零花钱,帮助灾民度过难关。据我们了解,美国学校每年都有一次帮贫助灾的募捐活动,而且主张学生学会写感谢条,结交一个贫困的笔友,在寒冷的冬季探望一名老人或生病的邻居,以培养孩子关怀之心。
六、公德或公民(Citizenship)教育
“公德”或“公民意识”包括对学校和社区尽到自己的本分,合作、参与、遵纪守法、尊重上级、保护环境。在美国,公民意识主要指公民对于自身享有法定权利和义务的自觉,它包含着主体意识、权利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前提是公民必须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美国的中小学都很重视规则意识教育。他们认为目标要求过高、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和效果缺乏实际意义的价值导向,造成了德育实效的低下。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生最基本的社会规则意识的基础之上,才能促成他律向自律内化的转变。美国公民意识的培养,是让学生首先从做好一个公民的角度去理解和领会教学内容的,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由说教命令式为主转变为以引导体验式自主参与式为主。在加州,学校的教育管理必须是学生充分理解和认可的。有关学生的规定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听取、吸收学生的意见,认为听取同学意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育引导学生、给予学生责任的过程,因此在教室的墙上我们随处看到教师与学生一起订立的规章制度。在美国,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活动非常活跃,加州的一所学校“Snuuy Hill”就有听证会、学生议事会,学生经常被学校派去参加校董会、乡镇、城市等事务会议。在一所名字叫“Sonora”的学校,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的装饰摆布都要过问学生代表的;供我们参观的“学校的剪贴本”是学校所有员工加上学生、学生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学校发展历史的照片、成就等汇编而成。在事关学生利益的事项出台前,要通过召开学生会议以及公告公示等形式广泛听取同学意见。美国教育工作者主张构建开放式的社会教育体系,积极的组织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建立经常性的学生社会参与机制。例如他们提倡社区为本的教育,其目的是要使学生回到非学校的社区中,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体验公民身份,感受到信任和责任。学校经常开设一些社区论坛,邀请当地的雇主、成功企业家向学生谈谈公民意识或公德心等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如今美国“PACT道德规范模式”非常流行,即关于渴望P(privacy隐私权),A(autonomy自主力)、C(caring关怀力)、T(trust信任感)等公民意识的培养的研究模式。显示了美国公民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美国对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其实就是美国的国民素质教育,其目的是迎接21世纪信息时代的挑战,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竞争人才,培养一大批效忠美利坚的、品格高尚的公民。这种对提高现代人的思想素养有针对意义的教育策略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某些教育方法更值得我们探讨和移用,诸如品格教育立法、设学校“蓝带奖”、“少年品格奖”、“荣誉墙”(Wall of Fame)等。有的学校还设立各种主题活动周(勇气周、诚实周、友爱周)。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瑞恩总结出品格教育的6E法,恰好六种方法的英文单词都以“E”开头。他认为,在学生的理智作用下,教师与学生进行有关的对话,向学生解释(Explanation)某些规则,给予学生某种启示;教师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Evaluation)各种价值观,并且提供各种评价机会;学生应该参加各种活动,亲身体验(Experience);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发挥环境期待(Enviroment Expectation)的作用,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行为、道德反省、关心世界等,都是培养品格的有效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