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人说“晋”
——闲话晋善●晋美的前世今生
潞者,地名也,因水得名。潞人,晋地潞氏人也。开场掉书非为他,和晋有关。话说三晋大地历史久远,文化深厚,每一地名查考可能皆成文章,而关于晋的文章,流传虽多,但也不乏偏颇。古文字训诂非我所长,不过偶有闻听些被斥以“左道旁门”的杂说甚觉有趣,特引来一用——这些左道之说细细想来反倒更觉有理。
在说文解字中,晋的意思很明了:作?,進也,日出萬物進也。从日,从臸。《易经》上说:“亮光出现在大地,万物生发长进。”这个解读来自于对于甲骨文的“晋”的解读。按照造字原理,称之为会意。按此解读字形的意思,上面两个“至”,即两个“倒”,表示众人俯首跪拜,下面一个“曰”,说,赞颂,表示“人跪拜称颂”,有学者认为造字本义是这样的,群臣俯首跪拜,朝见天子,齐声赞颂。由此进化的意思如晋级、晋见,都是下级、臣子敬上用语。
也有的人为,晋字甲骨文时期,上面两个是像“箭头”一样的形状,说白了,就是装箭的袋子,箭囊。这是以象形造字的原理理解的。
按照现代意义的“晋”字,有多种引申意义,用法由来也应该和古代造字方法有关,这应该是字同意不同的由来,那么也可以说,晋称为山西简称的晋和其它晋不一样。也许您认为我废话,山西简称的“晋”由来于晋国,三岁孩子都明白。可是,晋国的晋由来呢?听我慢慢道来。
一般意义上,大家所知的晋国得名于晋水,如同潞子国得名于潞水一般,但这个“晋”再早的来历又是什么呢?多年前,朋友看的一本《晋国史》上有段记载很有趣,我倒是觉得这个说法更合乎本意。据称,书的作者是山西师大的教授,考证晋国历史的,其中认为晋既是象形字,又是指事字。
细看小篆、大篆的晋字上面,像不像两个麦穗呢?一颗禾苗收获两颗穗子,就在今天也是极其罕见的生物现象,要在古代呢?造个字以示纪念。古文字很多这样的字儿,潞人才疏学浅,一时半会查不到几个,专家会有说法,在此略过不提。

单说这两个穗子的庄稼这事儿,古代记载还真有。比如,程氏家族的族谱记载程氏由来的时候,提到了这样的事儿,“在商周之际,重黎的后裔伯符,曾向周成王献“三异之瑞”,即“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双穗之禾”,此三宝后构成一个“程”字,泰山之车为“口”即车轮,井中之玉为“王”,双穗之禾为“禾”,合起即“程”字。被封于广平,并将该地称为程,后世子孙以邑为氏,因广平为河北辖,史称为河北广平程氏。”
不过,晋国和这个一株双穗的事儿记载的要正式的多。《尚书·周书·归禾·序》:“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史记》卷四《周本纪》:“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这件事儿说的就是唐叔虞所在领地上,收获了一株庄稼,有两颗庄稼结了一个穗子,然后就把这个穗子献给周成王,成王让唐叔虞把这个奇异的谷穗赠送给带兵作战的周公……关于此事记载的更详尽的是周王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庆祝这个吉祥无比的事件:《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曾记载,周成王十一年,唐(即唐叔虞封地所在的故唐国)地出现了祥兆,田亩里长出丰满肥硕的双穗禾,被称做“嘉禾”,进献于周成王,成王将它转献周公,并作《馈禾》,周公受禾,又作《嘉禾》表示嘉许。香港有个电影公司很有名,叫嘉禾影业,这个嘉禾说的就是古文中的“异亩同颖”,即双穗庄稼。关于这个事儿,有学者考证过,称所谓“异亩同颖”其实指的是“异穗同颖之禾”,这才符合大吉大利吉祥之兆的解释。(颖,就是芒,尖)
到这儿,您明白了吧,晋国国名本身是纪念这件事儿的,根据文献学家考证,晋国国名是唐叔虞儿子正式改的,当初唐叔虞分封到唐,除了“桐叶封弟(第、地)”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唐是殷商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武王灭商后,这个地方不太安宁,于是成王安排自己的弟弟去治理,治理有方,且天降祥瑞并受到周王嘉奖,由此改名,这也符合父亲去世之后为了纪念父亲当年治理唐国的丰功伟绩,于是改国名唐为晋,正好也符合彻底断了唐地和前朝殷商的历史关联,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从推理的角度看,唐叔虞时期为了纪念这件事儿,专门做了一个晋字,先命名于河流,到儿子时期再以河名为国名,不也顺利成章吗。而祥瑞献给周天子,本身不也是一个“晋”吗?
不和专家争论,但这件事儿这个理儿潞人还是很认同。既然“晋”由此来历不凡,善、美同驻也就顺理成章。
最后看这个图,这可是民国年间的事儿,阎老西儿治理山西的时候,专门颁发的勋章,就叫双穗章,算是第五等的铜质奖章,表彰奖励民间的优秀人物的。可见,晋国的双穗由来民国时期已经认同,咱今天这么说了,不能算错吧。
兄弟虽是中文出身,但主修新闻,古汉语属于最差的课程,专和名人较真的山西大学文学院白平白老师知我底细,不敢再玩儿深的,就此打住。此文潞人说晋,也不敢称“尽”,雕虫一斑——板砖轻拍啊,谢了。
下回继续说“善”,与本文的说大致相同——道听途说之“说”。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