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白登古战场 (四)

 草庐经略 2014-12-16
 

 
                        白登古战场 --- 汉民族与匈奴的第一次交锋

 

    “泛泛征军暮,摇摇北雁过。沙吹边草急,楼锁戍云多。好梦归杨柳,乡心隐薛萝。千年遗汉迹,一夜转悲歌。”白登之战是汉王朝和匈奴之间一次激烈的军事较量。它使汉高祖刘邦从骄傲自大中清醒过来,不仅命周勃和樊哙率军20万驻守代地,以此来防备匈奴的突袭,还采纳了“和亲”的建议。刘邦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当年冒顿的四色马具有什么特点?经过时代的交替,如今的白登又是什么样子呢?

一、真正的遗址

    如今的白登山青松滴翠、峰峦吐碧,文瀛湖如一面硕大的宝镜镶嵌于山下。这样一个山青水碧的美丽地方却是两千多年前一个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白登之战”的古战场,也是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兵马围困之处。

    战争体现了双方最高决策层的智慧和智谋,融合了双方将帅的军事才华,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只想到战争,却忽略了战争的另一要素 --- 战场。

    战场是战争的发生地,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地方,在那里,所有纷争都会做最后的决断。“白登之围”是汉朝和匈奴的一次大战,也是刚刚平定了群雄的刘邦在他戎马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失败。

1. 白登是台还是山

    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那么“白登”究竟是台还是山呢?

  对于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人们心中一直存在疑问。

  唐朝的历史学家颜师古明确地指出“白登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也有人说:“'白登’就是白登山,位于阳高县东南,距离平城大约有40里。”

    还有人采取了综合的说法,认为“白登”既是山名,又是台名。李泰在《括地志》中就说:“汉平城县,县东北三十里有白登山,山上有台,名曰白登台。”

    为此,史学家经过了大量的史书考证及实地调查,最终得出结论:“白登”,一是指白登台,一是指白登山,在今大同市东北马铺山。

    《辽史》误认为阳高县的白登村就是汉代白登,《金史》又沿袭了《辽史》的错误。实际上,当年北魏建都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大同市,曾经大规模修筑鹿苑,那时白登还在平城一带。后来,由于鹿苑禁止人们居住,白登居民不得不迁到现在的阳高县白登村。因此,今阳高白登村是北魏以后的白登,而不是汉代的白登。

2.凭吊白登山

    在大同县境内周士庄镇三府坟、三条涧村西北的马铺山上。马铺山古称白登山,也称小白登山。山头北原建有白登台,海拔1300米。当时的平城,在今大同市东古城村一带。

  清朝乾隆年间所修的《大同府志》中说:“俗名马铺山,西距府治七里。”

    “白登之战”距离今天虽有两千多年之历史,但白登山作为古战场来说,还有很大军事价值,因此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吊古凭今。

    明朝宣大总督翟鹏来游白登山,感慨万千,赋诗名曰《白登山怀古》:荒台犹有白登名,一望龙沙万里明。尚想精兵围汉帝,翻怜奇计出陈平。云中烟垒曾鸣镝,塞下山村有废城。顾我临风怀古意,胡笳吹彻暮云横。

    明朝大同知府魏大本游览白登山,抚今追昔,赋诗名曰《白登台怀古》:叠叠冈峦处处村,君王遗迹向谁论。战场一夕围兵解,汉垒千年故业存。流水何心悲往昔,浮云随意变朝昏。独余西北青山好,壁立金墉固塞垣。

3.“汉阙式”碑亭

    从大同市区出发,只需十几分钟的时间便可以来到白登山山脚下。进山的路口前,立着一块写有“马铺山陵园”的大石头。1993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在此建立一座“汉阙式”碑亭,在镌刻碑文中,详细记述了“白登之战”两军对垒鏖战的情景。碑的四周,还有几个暗堡,可见,几千年来,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以“白登之战遗址”纪念碑为中心,展眼望去,它的的东面和背面都是山套着山,沟连着沟,几乎没有平坦之地;它的南面沟壑虽然不深,但是不能上下攀爬,更无法纵身逾越;它的西面是长满荆榛灌木的缓坡;西南面有一道山梁,山梁下有一条迂回曲折的山路直达平地。

4.探秘采凉山

    采凉山,又叫做“采掠山”,海拔大约有2144米,是大同地区第一高峰,具备战略至高点的地理优势。马铺山或者说是白登山只是它的小小余脉。山上旧有采凉观、碧霞宫、地藏寺及明代藩诸王墓。

    据地理学家考察发现,采凉山坡度较高,愈行愈陡,山上荆棘遍步,山顶却比较平坦。若是站在山顶俯瞰,视野辽阔,确实有利驻军坚守,并且符合数十万大军团作战的要求。

    事实上,采凉山得名于北魏时期,在这之前,采凉山就是白登山。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白登山”意为平城地方最高的山。

第二,史书中载白登山上有银和锡矿,与采凉山完全符合。

第三,采凉山上有天然山泉,可以供给刘邦军队食饮。

二、匈奴

1. “天之骄子”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在夏代就已经存在了,当时被称为荤粥;周代时被称为猃狁,秦代时被称为匈奴。

    匈奴的生活主要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秦汉之际,匈奴统治者冒顿统一了匈奴各部,匈奴逐渐强盛起来。

    据《史记》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的遗民,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这就是说,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其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也有人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当年,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在北野避居,他们就是最早的匈奴。

    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王国维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现在后世所说的匈奴。

    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的不同民族,统称为匈奴。

  汉代时,匈奴统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从此,匈奴自称胡人或“天之骄子”。

    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

2.冒顿是个什么玩意? ?

  冒顿(?-公元前174年),人名,姓挛鞮,是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

    头曼单于之子名冒顿,原被立为储君。后来,头曼单于喜爱的阏氏生了少子,头曼想要废掉冒顿,改立少子。

    因为废长立幼不合规矩,头曼单于打算用计除去冒顿。头曼与月氏结盟,把冒顿作为质子送到月氏,假意同月氏结盟。随后,头曼发兵进攻月氏,月氏大怒,想要杀冒顿。冒顿得到消息后逃回匈奴。

    冒顿逃回匈奴后,决心杀父篡位。为了让军队完全听自己的指挥,冒顿制作了一种鸣镝,命令练习骑射时都要以他的鸣镝为号。鸣镝所射的目标就是诸军射杀的目标,如有不从者则斩。

    有一次,冒顿用响箭射击自己心爱的妻子,左右之人感到恐惧,不敢射击,冒顿便把他们杀了。

    后来,冒顿跟随父亲头曼去打猎,冒顿用响箭率先射向头曼,所有的部下都毫不犹豫跟着射向他们的单于,头曼当场被万箭穿心,一命呜呼。随后,冒顿把他的后母、弟弟及不服从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

    冒顿的冷血和无情是出了名的。一次,东胡派使者对冒顿说想要他的一个阏氏。冒顿的左右大臣都发怒说:“东胡没有道理,竟然想要阏氏,请出兵攻打他。”然而,冒顿却说:“怎可对邻国吝惜一个女人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喜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

  冒顿虽然残酷,但是他在军事上的才能确是出众的。

    匈奴中由于没有文字,所以冒顿不读书,但他训练士兵和指挥作战基本上与兵法暗合,这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同时,他确立的三分制政权组织机构及其以军政不分、文武不分、兵民不分为特点的统治关系,又充分表现出他的聪明及远见卓识。

  他的才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冒顿为了铸就一支绝对忠诚于他的军队,以铁血手段治军,采取了违令者杀无赦的做法,使得没有部下敢违背他的命令。

第二,冒顿一生到处打仗,并且全胜。他目的性极强,绝不为纯粹炫耀武力而开战,凡事谋定再行动。此外,冒顿善于运用不同的方式对付他的对手,手法非常灵活。应该承认,冒顿的战略素养是超高的,经过不断的努力,他不仅统一了匈奴,也完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

第三,冒顿一生指挥了大小无数场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是堪称经典的灭东胡之战和白登之战。他在这两战中都使用了骄兵之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冒顿是在塞外长大的,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兵家学习,所有的战术素养都是直接来自于不断进行着的战争的实践,最后再经过总结成为自己的经验。

第四,冒顿在位三十五年,东灭东胡,西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复收秦将蒙恬所夺取的匈奴故地,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再南击强汉。文帝初年,冒顿又占领了黄河河套以南地区,消灭了月氏,平楼兰、乌孙、呼揭等国。

第五,冒顿辉煌的事迹在《匈奴列传第五十》中有所记载。如果我们能抛开不同民族之间的歧见,冒顿的功绩和地位是不低于汉高祖刘邦的。

三、重解白登之谜

1.“白登之围”中的兵力问题

    据悉,白登之战的参战者皆为骑兵。所谓骑兵,就是参战兵员有多少,战马就有多少。按当时双方兵制及作战惯例,骑兵多有备用战马。但汉家缺马,匈奴马多,双方备用马匹数量悬殊。

    高祖刘邦亲率30余万兵迎战,在白登山遭冒顿单于40万骑兵围困七日七夜,用陈平密计始得突围。但细考史实,双方参战兵员总数不过11万。

    关于“白登之围”,目前有两种说法。第一,汉七年,刘邦率32万大军亲征匈奴,被冒顿单于的40万精锐骑兵围困于白登山(即当时的平城县)七天七夜;第二,汉七年,刘邦率32万大军亲征匈奴,由于轻敌冒进,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冒顿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围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是时汉兵与项羽相拒,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

    可见,当时匈奴的总兵力大约在三十万左右。 而且,这“三十余万”都是精兵。有史学家推测,包括这些精兵,匈奴总兵可能不止三十余万。

  那么,匈奴在白登战场投入了多少兵力呢?

    《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包围刘邦的匈奴军队为“奇兵”。 汉匈第一战,汉军投入的兵力很多,除了汉皇帝的军队,还有诸侯王的军队。所以,“三十二万”这个数字是可以相信的,但这是总兵力,且“多步兵”。

    汉匈第一战,如果从汉军的作战任务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叛,第二阶段是消灭匈奴。

    《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刘敬从匈奴回来,认为“匈奴不可击也”,但“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

    汉军越过句注山,与韩王信、匈奴的联军在硰石展开激战。参战的汉军主要是车兵和骑兵。

    《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

    《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灌婴)受诏并将燕、赵、齐、梁、楚车骑,击破胡骑于硰石。

  可见,步兵没有参战,此时的兵力已不满“二十余万”了。

    随后,汉军又兵分两路。周勃的军队追击韩王信的军队,向北追了八十里后,回师攻打楼烦县的三座城。 灌婴的军队则追击匈奴骑兵。灌婴是骑战高手,而夏侯婴是车战高手。他们分兵之后,兵力自然又少了许多。

  刘邦等人是往平城方向追击,追击的过程中,他们在“平城南”还打了一仗。

    到了平城,刘邦被冒顿包围在白登山。被围汉军的具体人数,有史书是这样记载的:“白登之围”中的兵力是“数万”对“数万”。但是匈奴人的“数万”要多于汉军的“数万”。

    冒顿在兵力上占优势,又是“出奇”,把刘邦围困于白登山,此时他需要更多的兵力。

  那么,当时战场上的态势是怎样的呢?

    《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和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记载:句注山以北的广阔战场上一片混乱,千军万马从各个方向拼命往白登山赶,汉军准备去解围,而匈奴则是要尽快赶过去解决战斗。因此,在通往白登山的路上,既有匈奴军队阻击汉军的战斗,又有汉军阻击匈奴军队的战斗。

2.刘邦因何被困白登山

    为了防御匈奴南进,汉高祖刘邦派韩王信坐镇晋阳,以此来守卫太原以北地区。后来,韩王信以“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为由,把韩国都城从晋阳迁到马邑。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天,冒顿带领大队兵马一直打到马邑城下,将韩王信围困在马邑城。

    当匈奴兵临城下后,韩王信一直不愿与匈奴交战,几次派使臣同匈奴和解,希望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汉朝援兵赶到马邑城后,发现韩王信不但不出兵交战,而且与匈奴来往密切,就把这一消息报告了刘邦。

  为了防止事态扩大,刘邦亲自写信给韩王信,对他进行劝告、指责和警告。

    可是,刘邦的这番话不但没有挽回形势,反而加速了韩王信的叛变。因为韩王信从刘邦的信中感觉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怕被问罪杀头,于是投降了匈奴,献出了马邑城。

    随后,韩王信与匈奴一同挥师南下,进入雁门关,攻下太原郡,并很快占领了山西大部分地区。

    为了进一步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汉王朝,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冬天,刘邦亲自带领30万大军出征匈奴,并镇压韩王信的叛乱。

    汉军进入山西后,连连取胜,韩王信的军队遭到重大伤亡,韩王信逃奔匈奴,其部下王喜被汉军杀死。

    后来,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人收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再次与匈奴合谋攻汉。冒顿派左、右贤王各带兵一万多骑与王黄等屯兵于广武以南至晋阳一带,打算阻挡汉军北进。

    汉军在晋阳将大败匈奴与王黄联军,收复了晋阳、离石等六城,并攻下楼烦等三城。

    刘邦来到晋阳后,派人侦察冒顿驻兵的情况。冒顿故意把精锐部队藏起来,把老弱病残摆在阵前,以示溃败的样子。

    汉军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几次前往都没有看出匈奴的假象,于是信以为真,把侦察的情况报告了刘邦。刘邦也没有识破匈奴的计谋,盲目领军北上。

    他们刚过了勾注山(今雁门山),便碰上娄敬,娄敬刚从匈奴出使回来,他认为匈奴的设防非常可疑,提醒刘邦不要冒然进兵。

    刘邦没有听取娄敬的劝告,还大骂娄敬,说:“你这个一向以能说会道升官的齐国奴隶,今天还想胡说八道,扰乱我军心吗?”说完,他命人把娄敬抓起来,囚禁在广武城。刘邦不等步兵赶上,带领骑兵继续快速前进,直抵平城。

    冒顿早在白登设下埋伏,等刘邦带领兵马一进入包围圈,冒顿立即指挥40万匈奴大军,把刘邦的兵马围困在白登,同时派兵截住汉军的步兵,这样,刘邦就同步兵失去了联系,不能相救。

    刘邦发现被包围后,已经没有办法撤退了,只好组织突围,结果,汉军同匈奴兵经过几次激烈战斗,也没有突围出去。

3. 关于匈奴骑兵的四色马

    冒顿带领骑兵从四面对汉军进行围攻,西面的骑兵是清一色白马,东面的骑兵是青马,北面的骑兵是黑马,南面的骑兵是红马,打算将汉军冲散。

    这是萨满教的一种观念,四色代表四方的神灵,也就是蓝主东,白主西,红主南,黑主北。

    萨满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形成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流行于中亚和北亚以游牧、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民族之中。

    冒顿如此布阵,是要说明四方的神灵也都聚于白登山来为之助战了。这必定对刘邦及其部下造成巨大的威慑。

  汉军和匈奴双方一直相持不下,损失都很大。

    此次征战,是楚汉战争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汉军号称动员了32万人,其中步兵占绝大多数。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气候严寒,还飘着雪花。汉军士兵因为对北方生活不适应,所以有很多人都被冻伤了,甚至有些人都冻掉了手指头。

  有首歌谣说:“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

     在被围了3天后,粮食也快吃完了,汉军饥寒交迫,危在旦夕。刘邦为了扭转败局,在不利的形势下,他凭借白登地势居高临下的有利条件,指挥汉军昼夜加强防守。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也没有占领白登。

4. 陈平的“馊主意”

    陈平是秦汉时最著名的谋略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论他:陈平“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

  在被围到第7天的时候,陈平想出了妙计。

    他看到冒顿单于对阏氏十分宠爱,几乎是朝夕不离。阏氏实际上就是匈奴单于的皇后。冒顿经常和阏氏一起骑马出出进进,浅笑低语,情深意笃。于是陈平想,冒顿肯定会被美女所迷惑。

    随后,陈平派遣使臣,乘雾下山,悄悄面见阏氏。汉使向阏氏献上了许多金银珠宝,以及一幅说是要先给单于的图画。

    阏氏见到黄金和珠宝,对其爱不释手,便收下了。她打开图画,看到画上绘着一个绝色的美女,顿时心生妒意,便问起这幅美人图的用途。

    汉使恭敬地回答:“汉帝被单于包围,非常愿意罢兵言和,所以把金银珠宝送给您,再请您代他向单于求情,可又怕单于不答应,就准备把我们国家的第一美人献给单于。可是现在美人不在军中,所以只能先把她的画像呈上。”

  阏氏带着怒气说:“你赶快把这拿回去吧!”

    汉使装作犹豫地说:“汉帝也觉得如果将美人献给单于,也许会夺了单于对您的宠爱。可是我们也没有办法。如果您能帮我们解围,我们肯定不会把美人献给单于,而且还会给您多送点儿金银珠宝。”

  阏氏说:“这件事我会办好的,请你转告汉帝放心。”

  汉使带着美女图回去了。

    为了继续得到单于的宠爱,阏氏回到后营,对单于说:“军中得到消息,汉朝有几十万大军前来救援,恐怕明天就会赶到。”

  单于问:“真有这样的事情?”

    阏氏非常肯定的回答说:“汉、匈两主不应该互相逼迫得太厉害,现在汉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汉人肯定会拼命相救的。即使您打败了汉人,夺取了他们的城地,也会因水土不服,没有办法长住。如果我们灭不了汉帝,等救兵一到,在内外夹攻的形势下,我们还怎么去共享安乐呢?”

    阏氏说完泪如雨下,单于看到后也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办,于是问:“那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呢?”

    阏氏说:“汉帝已经被围了七天,军中仍然非常平静,一定是有神灵在相助,即使有危险,最终也会平安无事的。您又何必违背天命,将他们赶尽杀绝呢?您不妨放他一条生路,这样或许我们可以避免一场灾难降临。”

  单于虽然将信将疑,但是为了让阏氏高兴,便在第二天,传令把围兵撤走了。

  陈平用这一妙计,使匈奴退兵,刘邦逃出重围,一场大难便消于无形之中了。

5. 因和亲而封侯的人

    刘邦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了娄敬,他后悔当初没有听娄敬的话,才落得如此下场,并封他做了建信侯。

  刘邦虽然回来了,但是汉匈敌对形势依然没变,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刘邦问娄敬:“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啊?”

    娄敬说:“我们国内刚安定下来,不适合久战。我现在有个办法,不知道皇上肯不肯?” 刘邦说:“什么办法,你快说。”

    娄敬说:“您把女儿嫁给单于吧。这样一来,您就是单于的老丈人,单于也就不会同您打仗了。”

  刘邦认为娄敬的这个方法很好,便欣然同意了。

    可是,吕后不干了,自己就一子一女,若是将女儿嫁到那么远,以后还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到,于是在刘邦面前哭闹一番。刘邦只好算了,把宗室的女儿加上丰厚的嫁妆嫁给了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经过长期征战,也希望休整一番,于是答应了汉朝的和亲。此后,汉朝和匈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对于汉朝来说,天下纷争数年,民生疲敝,与匈奴休战联姻,可以休养生息。对于匈奴来说,他们南侵楚汉之争后统一的汉朝,其实也相当困难,他们真正缺少的是赖之以生活生产的粮食和工具,联姻可以使他们不需征战就获得这些,何乐而不为呢?

 



 

                                           白登之战古战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