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官渡古战场 (六)

 草庐经略 2014-12-16
 

 
           官渡古战场 --- 历经沧桑仍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辉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集中体现了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曹操乘机挥军全线出击,大破袁绍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官渡之战究竟在什么地方发生的?袁绍的四大军师是谁?如此强大的实力为何会被曹操打败?

一、官渡

    官渡古战场景区位于今郑州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因傍官渡水而得村名。村内原有关帝庙,存清乾隆年间石碑,碑文云“官渡乃关帝拒袁斩将处”。 当我们再次踏上当年的古战场,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的硝烟滚滚。

1.“官渡”是河名还是地名

    官渡原本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条河名,全称官渡水,源自河南南阳,在当时的原阳和中牟之间。中牟县文史研究专家认为:官渡水其实就是汴河,现今早已不存。只有中牟县的官渡桥村似乎在证明着什么。

    中牟位于郑汴之间,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鲁宣公公元年(公元前 608 年)会诸侯于棐林(县境南部)以伐郑;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 382 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县境南部);战国时秦七攻魏五入囿中(中牟别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刘邦败秦将杨熊于曲遇聚(县城东部)。

    此外,据《中牟县志》记载:这里原有旧城叫“官渡城”,又有台名“官渡台”或“曹公台”,是东汉曹操与袁绍相拒的地方。并且,距官渡20公里的霍庄现存有“袁绍岗”,据说此地是袁绍屯兵的地方。

2. 马头村力争官渡之战遗址

    官渡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对这场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官渡”的确切位置,历来普遍被认为发生在中牟东北,然而,现在有专家提出了“官渡之战”主战场在原阳大宾乡马头村的新说法。

    此说法的直接证据就是2004年在马头村出土的明代万历年间的皇经碑和清乾隆年间的五佛寺重修碑。这两块石碑上都记载了马头村即为“官渡”, 而且,阳武就是现在的原阳,在《阳武县志》以及《水经注》、《资治通鉴》等史料中都对此有记载。

“官渡之战在中牟,怎么又跑到原阳了?”这还得从马头村的那两通石碑说起。

    据说,马头村村民曾在村里稻田水沟下挖出两通明、清时的石碑。其中一通是明万历24年的题名为“阳武县古官渡居民善行记”的《皇经碑记》。还有一通是清乾隆59年的《重修碑记》,其碑文清晰完整,碑文记载:“原村古官渡,汉建安五年秋九月袁曹会兵立此高阜,相拒匝月,曹操袭破辎重,袁绍远遁。阅千有余年,遗址犹存。”

    这两通碑文清楚地记载着马头村即官渡遗址。因此,明清时马头村的村民也就是古官渡居民。

    此外,康熙29年的《阳武县志·古迹》记载:“官渡,在县东南十里,汉末,袁绍和曹操相拒处。”马头村西北有“斩颜良岗”,传说颜良的首级葬于此。乾隆19年的《中牟县志》中有咏官渡的诗三首,其中一首是“马头落日带黄沙,此是袁曹旧战场。人过断桥频吊古,水声呜咽哭兴亡”。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即使最终不能确定马头村就是古官渡,马头村也是当年官渡之战的主战场,只是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

3.中牟对原阳“抢滩”是喜是忧

    原阳是官渡之战主战场消息传出后,中牟人感到很吃惊。一位当地的老人说,历史上都说官渡古战场在中牟,这里有官渡、逐鹿营、水溃村、汉井、拴马槐、曹公台、袁绍岗、拒袁斩将碑等遗迹。原阳有什么?

    中牟人心中一直萦绕着做大做强官渡古战场旅游的梦想。对于原阳是官渡之战古战场的说法中牟人却拒绝发表看法。

    官渡之战的位置之争引起了众多史学家的兴趣和探究,最终大多数史学家肯定了官渡古战场位于郑州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的说法。

二、不可避免的一场战争

1. 水火不容

    曹操在将汉帝控制之后,便要自称大将军,但是他的做法遭到了袁绍的反对。当时,曹操因为实力与袁绍相差悬殊,就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了袁绍,自己领车骑将军,那时,双方的关系已经开始恶化。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并相继击败吕布、袁术等,占据兖、豫、徐州,逐步向黄河以北扩展势力。而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青、并、幽州之地,凭恃地广兵多,急欲南征曹操,企图进占许都,夺取最高统治权。

  由此,曹操和袁绍两大敌对势力形成了。

    要想使两地的经济得到充分地发展,河南与河北必须统一,因此曹操和袁绍之间不可避免要爆发一场统一战争。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二月,曹操准备对袁绍发起进攻的时候,原来依附曹操的刘备决心背叛曹操,同袁绍相呼应。

    曹操深知刘备叛变的危害,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迅速击溃刘备。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亲率精兵兼程,袭击刘备,迅速占领了沛县、彭城及下邳。刘备由于来不及集中军队,最终导致全军溃散,他的妻儿、关羽被俘,张飞落草,刘备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因为袁绍当时没有采纳乘曹操东攻刘备之机偷袭许都的建议,而是采取按兵不动的策略,最终失去了乘虚袭击曹操后方的机会。

  等到曹操回军官渡后,袁绍才考虑攻打许昌,这时他已经丧失了良机。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官渡的地形特点:官渡地处鸿沟上游,为汴水的起点。当时,鸿沟运河西连巩洛,东下淮泗,而官渡实为枢纽。

  荀彧曾经给曹操写过一封信,他建议曹操扼守住官渡,“扼其喉而不得进”。

    由此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官渡是许昌北面的门户,是一个重要的渡口,也是保卫许昌的重要屏障。官渡之战爆发前夕,从双方兵力和态势上看,袁绍兵多,曹操兵少,袁军随时随地都可以渡过黄河。如果曹操分兵把守渡口,兵力分散不利于防守更何况袁绍已经占据了黄河南岸的青州,态势对于曹操来讲非常不利。

    从后勤供应上看:退守官渡,靠近许昌,曹军的供应方便;反之,使袁军的补给线延长,供应不便。

  袁绍一方决定采取“立即进攻,集中兵力,直捣许昌”的作战方针。

    曹操一方决定在以弱抗强的总形势下,发挥决定以智取胜,要用二万精兵抗击袁绍。他采取了决战防御,也就是说,曹操决定在削弱敌人后,寻求战机与袁军决战。 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曹操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将决战地点选在官渡,并作出了战略部署。

2. 白马之围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二月进军黎阳,打算渡河同曹军主力进行决战。

    袁绍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如果他们可以夺取黄河南岸要点,其主力就能轻易渡河。

    袁绍屯兵延津,一方面派遣刘备自延津绕道趋汝南,协同汝南黄巾军刘辟、龚都等部击斩蔡阳于叶县,袭扰曹军的后方根据地许昌;另一方面派越骑司马韩荀为别部,率千余骑兵绕道敖仓以西,进入嵩山以后,以切断曹军后方补给线,却被曹仁击败。

  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

    当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曹操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打袁绍后方,袁绍必定会分兵向西,到时曹操派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这样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

  曹操认为荀彧的方法很好,于是采纳了这一建议。

    不出所料,袁绍果然分兵延津。于是,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前锋,乘机率轻骑攻向白马。关羽率军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

三、戏剧性的转折与结局

    自古以来,在军事行动中向来讲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供给,是军事胜利的必要条件。曹军从八月起守至九月终,整整两个月,军力疲乏,粮草不继,曹操考虑,如果继续如此,只得撤军了。如果当时曹操继续相持下去,粮草无以为继,必然要使官渡之战夭折。于是,曹操采用了釜底抽薪之计,直取袁绍的粮草基地乌巢。

    釜底抽薪,从表意即可看出此计的意义之所在,即正在烧开的一锅汤水,再怎么扬汤止沸也是权益之计,不如把正在燃烧的锅底之柴撤下来做得彻底。这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混战计中的第一计。

1. 火攻乌巢

    当时,曹操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派大将文丑和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当时曹操只有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的六百骑兵,而袁军总数大约有五六千骑,并且还有步兵在后跟进。

    曹操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中计,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虽然战败,但是在兵力上仍占优势。

  随后,袁绍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打算攻下许昌。

    八月,袁军的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竟有数十里长。此时的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

  九月,曹军攻打袁军,战败。

    随后,曹、袁两军都开始改进自己的作战工具。袁绍构筑楼橹,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则制造出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

    袁军不甘心,于是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

    就这样,两军相持了三个月。此时,曹操内外交困,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又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了坚守的信心。

    后来,曹操听取了荀彧的建议,一方面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战机,并派徐晃、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屯积在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当时,沮授建议派军驻扎在粮库为外侧以防曹操的抄袭,袁绍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没有听取沮授的意见。

    此时,袁绍谋士许攸因家属在邺城犯法被扣押,他一怒之下,投奔曹营,受到曹操的热情接待。

    许攸向曹操密报说:“袁绍辎重车万乘在乌巢,屯军戒备不严,可用轻兵前去偷袭,不出三天,袁军自败。” 曹操当机立断,他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五千步骑,冒用袁军旗号,偷袭乌巢。

    袁绍听说曹操火攻乌巢后,只派一部兵力救援乌巢,将主力全部用来猛攻官渡曹军营垒,然而却久攻不下。

    曹操见袁绍援军赶到乌巢,便指挥将士拼命冲杀,大破淳于琼军队,烧毁乌巢全部粮草,斩杀淳于琼等人,并割下袁军千余人的鼻子及牛马唇舌,送到袁军大营,对其进行恐吓。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开始分裂。

  郭图害怕袁绍追究他献计的责任,便嫁祸给张郃。

    张郃非常气愤,与高览一起烧了攻城器械,投降了曹操,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

    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带了八百骑兵仓皇退走河北。其余袁军在曹军包围下,前无进路,后为黄河,不得不投降。 官渡之战以曹胜袁败结束,在这场战役中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袁绍平定河北的精锐主力几乎丧尽。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势力更加稳固,六年后,曹操彻底控制河北,并以河北为根据地,最终取代了汉王朝。

2. 曹操引袁绍在官渡决战

  曹操将决战地点安排在官渡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

第一,曹操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解除袁军对东线的威胁。

第二,在黄河中线,曹操把主力指向黎阳,给袁绍下了个套,“牵着”袁绍把主力安排在黎阳、白马附近,为日后进一步牵引袁绍进官渡埋下伏笔。

第三,敖仓到杜氏津属于司隶、河内陆区,曹操要想避免出现“黄河延岸处处设防”的尴尬,必须控制河内郡,控制敖仓到杜氏津。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很有必要将袁绍引到官渡进行决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