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自会逐渐苏醒,清醒后无偏瘫、失 语、口眼喁斜等后遗症。严重者,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根据致病因素不同,分为气厥、血厥、痰厥、食厥四种。西医 的休克、虚脱、高血压危象、低血糖及癔病等,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厥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Ⅰ.气厥 实证 【证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拳,呼吸气粗。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弦或伏。 【治法】 顺气开郁。 【方药】 主方五磨饮子(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沉香10克,乌药12克,木香6克,枳实12克,石菖蒲10克,槟榔12克,藿香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阳偏亢者,可加入钩藤12克、石决明30克。 虚证 【证见】 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细微。 【治法】 补气回阳。 【方药】 1.主方四味回阳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人参12克(另炖),熟附子10克,炮姜10克,黄芪20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各20克。 2.中成药参附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脉缓慢推注,每15~30分钟1次,可连续3。5次。或以50~ 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盐水500毫升中静滴。 Ⅱ.血厥 实证 【证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质暗红,脉沉弦。 【治法】 活血顺气。 【方药】 主方通瘀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当归尾12克,红花12克,山楂15克,乌药12克,青皮12克,木香9克,香附10克,钩藤15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 虚证 【证见】 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沉细数。 【治法】 补养气血。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人参12克(另炖),黄芪3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 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者,可加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 2.中成药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注,隔10~15分钟1次,连续3~5次。或以50- 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盐水250~500毫升中静滴,直至病情好转为止。 Ⅲ.痰厥 【证见】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 行气豁痰。 【方药】 1.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南星10克,枳实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苏子12克,白芥子10克,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 若痰湿化热者,加黄芩12克、瓜蒌仁10克、栀子10克、竹茹12克。 2.单方验方痰厥汤(印会河验方) 处方:川乌头、生附子各3克,干南星4.5克,广木香3克,石菖蒲6克,灯心草3扎,朱砂0.3克(冲服)。水煎分2次服。适用 于寒痰厥逆型。 Ⅳ.食厥 【证见】 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 和中消导。 【方药】 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 处方:神曲12克,山楂18克,莱菔子15克,藿香12克,苍术10克,厚朴12克,法半夏12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砂仁6克(后 下)。水煎服。 若腹胀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导滞下行。 厥证治疗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凡属气厥、血厥、痰厥之实证者,均可用生半夏末或皂荚末,取少许吹人鼻中,使之喷嚏不已;或以石菖蒲末吹鼻中,桂末 纳舌下。均有通窃醒神之效。 2. 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治疗) 3.针灸疗法 (1)针刺:针人中、内关、百会、素髎、十宣、十井等。实证者,可十宣少量放血。 (2)灸法:灸百会、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用于虚证。 (3)耳针:针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交感、心肺、升压点、呼吸点。 4.预防调护 平时要注意加强思想修养,遇事不要急躁,避免恼怒忧思等。 对气血虚弱者,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饥饿等。 饮食要5,-r乞酒酪甘肥之品,不要暴饮暴食。 一旦厥证发生,应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和安静。密切观察气息、脉搏、血压的变化。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