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字立骨

 文苑折枝 2014-12-16

一字立骨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字改成""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字比""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的空气没有""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似乎比""要调和些。""可以无声,""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而下""字,或是想到""而下""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字和""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词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字圈去,改为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字不妥。字虽比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字,改为字、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 "凡多三",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一字立骨法,是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法。一字立骨,因一字(实则词或短语)之功,旨意毕现。写文章讲究炼意立骨。意不炼,则不能深刻感人;骨不立,则不能紧凑挺拔。炼意又立骨,则意深而文隽。所谓即一篇文章之,也可称为文章的主心骨,或文章的主线。所谓一字立骨法,具体说来,就是文章由一字(实则词或短语)生发开去,借助于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一层一层地剖析,抒写特定的字,最后又由这一字回归、拢合而来,从而产生了一字之帅牵制全局的艺术效果。各个部分也因这一字的制约与驾驭,立意显得更为明确、凝练与深刻。

精选一关键字眼作立言之本,揭示主题,勾联起全文内容,在结构上振起全篇,这就是一字立骨的写作技法。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居要警策者比片言更精粹一准有一字。这个字,其成为关键,在于作者推敲锤炼而得,它是一篇文章灵魂的窗户,是统率全文的出发点,是支撑整篇作品的主心骨立骨架 杜甫的《春夜喜雨》很好地运用了一字立骨技法。全诗紧紧扣住题目中一个,写景中处处流露欣喜的心情。首联的是春雨知时而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额联的是春雨润物之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立骨的方式,常见的有三种:

1.一字立骨

一字立骨,是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提出的。它是指选用一个字作为文章的中心。

2.一句立骨

一句立骨,是以一句耐人咀嚼的话来作为文章的“主宰”。即刘熙载说的“为千万语所托命”的“一语”。钱钟书的《围城》是现代作品中“一句立骨”的典范。小说描述了方鸿渐回国后的“坎坷”:事业“漂泊无定”,情场“波澜起伏”,好不容易与孙小姐结婚,却又“飞鸟各投林”……感伤、幻灭的灰色人生,把他塑造成“围城人”。而贯穿全书的“彩线”是一句“玄妙”之语:“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既是对方鸿渐生活际遇的精要概括,又是他心态变化的真实写照,显示了作者的睿智与深刻。

唐代有个诗僧名叫齐己,写的诗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改了一个字,将数枝改为一枝,突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郑谷是一字之师

高适,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早年久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边塞诗。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字用得不如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戏。台上扮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念着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到这里时,总觉得这句台词缺了点味道。隔天,他就与张瑞芳交谈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词改一改。这时,旁边扮演钓翁的张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些了。郭沫若品念着这句话,发觉果然生色不少,高兴地采纳了张逸生的意见,并尊称他为一字之师

19571月,毛泽东让袁水拍约臧克家去他那里谈谈。席间,谈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臧克家问毛泽东,原驰腊象字应该怎么讲,并说现在各人的理解不同。毛泽东听了,谦虚而又有点疑问地征询他的意见:你看应该怎么样?臧克家答道,字不好讲,改成字就好了,蜡象与上面的银蛇正好相对。毛泽东欣然接受:那你就给我改过来吧。

3.一段立骨

一段立骨,是指用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揭示文章的主旨,陆机讲的具有“警策”作用的“片言”就包含了这层意思。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其结尾就是“一段立骨”: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苟延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该文卒章显志,展现了鲁迅丰富的情感世界:为“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而悲哀,对令人窒息的黑暗世界无比憎恨,还有对“会有记起他们”的将来的憧憬。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表达出作者从饮食文化上作了比喻,这形象地说明了两地秋最大的区别是:味。在最后的一段中,作者写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故都秋的浓情眷恋,情中有秋南国的秋是慢、润和淡

在上述三种方式中,“一字立骨”是立骨的“原初模式”。“一句立骨”和“一段立骨”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