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死贵的东西降价了,你就会特别想买?

 昵称535749 2014-12-16
来源:qdaily.cn
时间:2014-12-16

上周末“双 12”的各种促销你是怎么选购商品的?如果面对一台售价 3000 元的空气净化器,和一台原价 5000 元、降价至 3500 元的空气净化器,你会选哪一款?

大多数人愿意买后者,尽管后者更贵。这是因为在比价过程中,往往并不存在的“原价”成为了无形中的诱饵。

“诱饵效应”(the decoy effect)作为一条营销规律,最早由杜克大学的 Joel Huber 于 1982 年提出,后来又由斯坦福大学的 Itamar Simonson 教授扩展成如今的含义。这一原理是指,货架或网页上呈现的商品,在引入一个相对不太有优势的比较对象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更有吸引力,而价格,往往是这个影响决定的差异因素。

在我们刚刚谈到的空气净化器比价中,实际上消费者是在一台 5000 元的空气净化器和一台 3500 元的空气净化器中做了选择,尽管那台 5000 元的空气净化器从来没有以实体形象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时隔多年,诱饵效应仍然被广泛应用于营销中,这也是为什么,平时没什么购买想法的消费者,会在“双十一”当天一次性买上足够用两年的洗发水和卫生纸,促销广告中被轻轻划掉的“原价”,就是促使人们不断下手的“诱饵”。

Simonson 教授在今年夏天发表于Marketing Research 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中,重新阐述了这一规律。

95 位志愿者参与了一项挑选碎纸机的实验。参与者被要求在一台售价 56.95 美元、一次能处理 7 张纸的型号 A 和售价为 74.54 美元、一次能处理 10 张纸的型号 B之间做选择,只有 21%的参与者选择了碎纸效率更好、价钱也更贵的型号 B。

然而,在实验引入了比型号 A 效率高一些,价格却比型号 B 更贵的型号 C 时,36.2%的参与者选择了型号 B,比上轮实验多了 74%。这正是“诱饵效应”在促销中的应用——随着一个不太具有竞争力的竞争对象引入比较,人们就会做出更积极的购买决定。

“诱饵效应”还有一个更普通的名字,叫做“广告效应”,尽管人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能够注意到商品的真正价值,但是广告,却往往成为影响决定的“黑手”。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方便面,尽管我们都知道包装上色相诱人的菜肴图片绝不代表味道本身,但是方便面广告中内容丰富、温馨美好的画面却在消费者购买的时候投下了“诱饵”,至于那些全球最美味方便面的套装为什么会买得如此火爆,朋友圈中方便面攻略的“诱饵”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

事实上,科学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诱饵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不过没关系,在降价促销的诱饵之下,我们已经度过了无数个促销日。不管这背后的心理机制究竟如何,我们都会愉快地度过更多个“老板娘跑了、老板疯了”的折扣季、清仓日和限时抢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