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

 秦汉历史的天空 2014-12-16


《人文主义不等同于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诞生以后,人们的思想开始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信地面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现象这两大片广阔的天地。人们不仅满怀兴致地研究和解释人类社会的世俗现象,也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方式研究和解释自然现象。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和科学是统一的,并不是像后世那样是对立的。达·芬奇便是科学和人文和谐共处的一个典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当时来讲,人文和科学都是封建神学的对立物。

一翻课标、课标解读及几个版本教材,发现这两个名词全是混在一起的,如课标解读是这样说的:

西方从文精神起自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得人们开始有了人文自觉,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到了中世纪,神本主义统治一切,人文精神逐渐失落,但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再度被弘扬。近代启蒙运动则使人文主义思想有了很大发展,人文精神从此在西方占据了主导地位。

按说,人文主义的对立词应当是神本主义,那人文精神的对立词是什么?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课标解读里时而这时而那,混在一起?

再继续看下去,在几个版本教材里关于“人文”提法是非常不一致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思想、人文精神等,在教材的表述中,它们是没有差别的。

继续寻找“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的概念比较,找到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

“人文”一词,在汉语里与“天文”相对,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让人联想到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Hamanism)。人文主义主要针对前现代的宗教、伦理、政治对于个体的压抑,主张个性的张扬,强调感官、此岸、现实、工具的重要性,主张从宗教的神灵的彼岸的王国,回归到世俗的感官的物质的生活,认为前者是虚幻的,后者才是现实的,才是人本身。人文主义是西方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社会的起点。

人文主义、人文精神都是对于某种外在于人的异化力量的否定,强调“回到人自身”,但两者指向相反。

人文精神针对的是现代进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物质消费主义、技术工具主义,强调人文文化,自我实现和内心关怀,主张人的主体创造作用、主张民族自尊、自持、自决。从这个角度看,关于人文精神过去是否有过的质问是没有意义的。

现代工业与资本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运用,给许多人过于饱和的感官欲望满足。可是物极必反,人们开始囿于现成知识、常规逻辑、传媒语言、官僚体制与技术规范里,目光越来越短浅,趣味越来越市侩,人情越来越淡薄,竞争越来越冷酷,而人对现实的依赖、顺从以及惰性却在增加,想象力、创造力在减退,主体性在丧失,信仰、理想、道德、情操等构成人的灵魂并且规定人生的意义的品质瓦解了。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是手段与目的的颠倒。

没有抽象的“人本身”,感官、肉体是人的,灵魂、精神更是人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技术、习俗等都是人的事务的体现,哪一方面的膨胀压抑了全面发展,都是人的异化和失落,都需要回到“人本身”。

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对立与统一:前者从天国回到人本身(肉体),后者从世俗回到人本身(精神)。

或许还不清楚,继续找,发现周国平先生讲道:

我理解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在西文中对应的概念是Humanism,中文一般翻译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严格的翻译就是“人的主义”,也就是将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价值。这样看来,我们教科书所云之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就是一体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