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万山:少阳胆热腑实证与刘力红论痞证治疗[转]

 johnney908 2014-12-17

 仲景用大柴胡汤的第二个方面,是治疗少阳胆腑热实证。应当说,传统注家并没有“少阳胆腑热实证”的说法,但我认为,少阳胆腑作为六腑之一,也可以有热实证。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不少人认为,这里的“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是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是阳明热壅胃实。但就“呕不止”这个症状来说,我认为是少阳病小柴胡汤证“喜呕”这个症状的加重,它并不是阳明腑实证的临床特征。阳明腑实证的临床表现中不仅没有呕吐,还曾有:“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204条)的禁忌。可见呕吐这个症状不仅不属阳明病的本证,而且在阳明病的病程中,见到呕吐的,还应当禁用承气汤攻下。所以就不能把“呕不止”当成阳明里实证的表现。“心下急”就是心下拘急疼痛,它是阳明腑实证吗?阳明腑实证中腹部的实证表现是腹满、腹胀满、腹大满不通、绕脐痛、腹满痛,没有一处提到心下胀满疼痛的(注:阳明腑为胃属土,其病位为坤腹或绕脐,暗合难经脐周动气说法)。所以阳明腑实证的病位在腹部而不在“心下”。其病位不仅不在心下,而且《伤寒论》还警告说:“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205条)也就是说在阳明病的病程中,如果兼见有心下硬满的,就不可以用承气汤攻下了。可见也不能把“心下急”当作阳明腑实证的表现。心下急这个症状,应当是小柴胡汤适应证中“心下支结”的加重。“心下支结” 是胃脘部有一种支撑结聚的感觉,为少阳胆腑气机结滞所致,见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所以“呕不止,心下急”,从病位来说,并没有离开少阳,可是为什么症状加重了呢(注:少阳属火,病位为心下,也暗合难经脐周动气说法)?这是由于少阳胆热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与胆腑精汁相结,从而形成了少阳胆腑热实证的缘故。

阳明胃属于六腑之一,少阳胆也属于六腑之一。邪在阳明,邪热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阳明的糟粕相结,我们把它叫做阳明腑实证。热在胆腑,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胆腑的精汁相结所形成的证候,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它称作少阳胆腑的热实证呢?我认为甚至可以把它称作少阳腑实证。我们今天在临床上见到的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症的急性发作以及急性胰腺炎一类的病证,在临床表现上大多可属于胆腑热实证的范畴(注:周潜川一派认为,胰为中焦腑,也当属少阳。胆之造字,肉体中日出地平线,根据黄帝内经人体上下属性分野及凡十一脏皆取于胆,都暗示胆这一部位的重要性,胆为少阳、弱阳,但潜力无穷。在丹修中,心下应黄庭部位,珠落黄庭后一片光明可炼气还神,乃是由三丹入于天干和脏腑之修的开始,故胆为甲,居天干之首.少阳一般经腑同病,体现为枢的特点。。对于这些病证,我们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能说它们是阳明腑实证吗?显然不能。

人们囿于阳明主燥,邪气易从燥化;少阳主火,邪气易从火化的说法,一般认为少阳只有热证而没有实证,其实阴阳中各有阴阳,五行中各有五行,脏腑中皆各有五化,并不是只有阳明才可以燥化,少阳热盛津伤,同样也可以化燥成实而形成少阳腑实证。何况“阳明腑实证”一词出自后人,并不见于仲景原文;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少阳胆腑的热实之证也称作“少阳腑实证”呢?

小柴胡汤适应证之一是胆腑的郁热证,大柴胡汤适应证之一是胆腑的热实证。大柴胡汤中用小柴胡汤来清解少阳郁热,毕竟热邪已经和胆腑中的精汁相结,而出现了实象,所以才加了大黄、枳实,使胆腑的实热邪气通过肠道排出体外,给邪气以出路。因为胆汁(也包括胰液)原本就是排入十二指肠的,所以胆腑的实热邪气也通过消化道来排出体外。用芍药是养血柔筋,缓急止痛,治疗上腹痛(包括了胆绞痛一类)。至于这里的“郁郁微烦”,是由于邪热和胆腑精汁相合,使热邪内收、内敛、内聚,因此从表面现象来看,心烦的症状反而不太重了,所以说郁郁微烦。“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下什么呢?不是下阳明的里实,而是下少阳胆腑的实热。

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心中痞硬”,是少阳实热邪气郁结于胆腑的表现;呕吐是胆腑实火犯胃,胃气上逆的表现;下利是胆腑实火下迫肠道所致。因此这里所说的也是一个少阳胆腑热实证。从临床上看,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的急性发作、急性胰腺炎的病人没有不心下硬满疼痛并伴见呕吐、下利的。

 

思考中医:由否转泰的具体过程,反映在太阳篇的痞证里,这个"痞"其实就是上述"否"的状态在人身上的一个具体表现。痞应该有非常多的表现,可是在《伤寒论》里却把这诸多的表现集中在一个"心下",谓之"心下痞"。为什么要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证用"心下"来表述呢?心下不是讲五藏的心下,而是指剑突以下,腹以上的脘域,这个脘域称为心下,这个脘域正好是脾胃所居(注:心下恰为丹修黄庭、此处也为少阳专位,少阳为阳枢,枢转三阳,脐下为少阴、太阴专位,少阴为阴枢,枢转三阴,实乃对应两眼也)。脾胃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它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升降之枢纽。如果脾胃出现问题,那升降就必然会有问题。升降出现障碍,天地之气怎么相接相交,这便有了否的形成。所以,一个心下痞其实已把形成否的这个症结道明了。
  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大黄黄连、附子、半夏、甘草、生姜等五个泻心汤。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呢?泻非言补泻,泻者言其通也。心即上述之脘域,即上述之脾胃,即上述之升降枢纽所居处。这个地方闭塞了,不通了,升降怎么能够正常的进行,这就会有痞证的发生。故泻心者,决其壅阻,通其闭塞,使复升降也。升降得复,则升者降之,降者升之,自然转否为泰矣。因此,泻心汤实际上是一个转否成泰之方。以上述诸泻心汤而言,大黄黄连泻心汤者,降阳之方也。举凡阳明胃不降则乾阳不降,乾阳不降而生否者,宜此大黄黄连泻心汤。服之令乾阳下降,自成泰之格局。半夏、生姜、甘草诸泻心汤者,降阳升阴之方也。举凡阳明胃不降则乾阳不降,太阴脾不升则坤阴不升,乾阳不降,坤阴不升而致否者,宜此诸泻心汤。方中所用芩连,即降阳也;所用参、姜、草、枣即升阴也;半夏则开通闭塞,交通上下也。服之自然阳降阴升而转否成泰。附子泻心汤亦为降阳升阴反否为泰之类。
  转否为泰的典范。否者闭也。闭则天地不交而否。泻心汤能通其闭塞,交其天地,故用之而能"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用之而能"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泻心虽只五方,若能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何愁不能于天地间立此泻心一派,以扫荡诸疾哉!建立泻心一派。曾记去岁治一藏族同胞,肝病下利之后,胸中热如火燎,腰以下冷如冰雪,经某县医院西医治疗,下利得止,而余证不减。渐至昼而烦躁,夜不安卧。观此胸热如燎者,乃阳不得降也;脚冷如冰者,乃阴不得升也。阳不降,阴不升,非否而何?故径投半夏泻心汤加肉桂,加肉桂者,以桂配黄连又成交泰之势(古方有交泰丸即由黄连、肉桂相伍而成)。服之半月余,胸热渐平,脚冷渐温,诸证皆除,否去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