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澳门革命党如何逃避追捕:藏身花街柳巷|澳门|革命党

 松边醉客 2014-12-17

清末澳门革命党如何逃避追捕:藏身花街柳巷


来源:凤凰卫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下面一直有人住却从来没有人发现有这些密道、有这些密室,后来我们发觉印证了历史,才发现原来在革命的年间这里的确是一个革命烈士和先辈的秘密藏身点。

孙中山在澳门 资料图

本文摘自凤凰卫视12月1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吴小莉: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以快得难以适应的速度对外开放,英、法、美等各国纷纷在北京派驻使节,清朝的主权摇摇欲坠,由恭亲王奕欣所带领的洋务运动一度给清皇朝带来了一线生机,当时许多人都相信只要学习洋人的长处自强求富,便能够对付西方列强,重振大清国威。而就在这场改良运动由上而下蔓延全国的时候,1866年11月22日的一个早晨,在澳门北面接壤的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姓孙的务农家庭出生了一个男婴,这已经是孙家第三个孩子,父亲给他取名为孙文,这个孩子从小聪明伶俐、笃信好学,对外面的世界十分地好奇;12岁的时候,孙文跟着母亲来到了澳门,辗转前往夏威夷探望长兄,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被西方文明所震撼。许多年后,回忆起小时候的这段插曲孙中山先生是这样描述的,“此行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穹天地之想。”一颗改变中国的种子在那个时候已经种在了他的心中,孙中山之后还经常逗留澳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谈论国事、酝酿改革,十多年后,一场场席卷中国的革命运动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城市里萌芽发酵。

解说:这是一条清朝同治年间填海规划出来的街道,在清末民国年间这里是出名的花街柳巷,平日歌舞升平、繁花似锦,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就在这条街的尽头有一家走过将近一个半世纪的老旅店至今还招呼着往来澳门的旅人。清朝同治年间,这里曾经是一个私人会所用来招待贵客洽谈生意。新华大旅店的第四代传人葉崇茵告诉我们,在2006年一个夏天的夜晚,旅店后面的副楼遭受了一场莫名的大火,谁也没有想到大火扑灭后一段尘封多年的记忆从此被打开。

葉崇茵(新华大旅店第四代传人):因为损毁严重,就被评定为残危楼宇,于是我们就要把它拆了重修,但是有趣的地方就是歪打正着我们拆卸之后发现原来在建筑物的内部有些很特别的秘道,有一些被砖密封了的密室,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下面一直有人住却从来没有人发现有这些密道、有这些密室,后来我们发觉印证了历史,才发现原来在革命的年间这里的确是一个革命烈士和先辈的秘密藏身点。我现在上来的这里四楼在私人会所的年代它是一个贵宾厅,为什么这里是贵宾厅?最主要是这里比较安静,地方特别宽敞,最主要的原因空气特别流通,那空气特别流通主要是拜这个天窗所赐,这个天窗开在这里的原因有另一个故事,就是据我家族里的老人家所讲我阿公说以前这里真有个天文台,这个所谓天文台就是一个哨站,当时这里的一些革命党员他们在这里藏身的秘密据点,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地方让他们居高不下看到附近的动静,令他们可以逃避被人追捕,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这里可以逃走,一有什么事就立刻爬梯,把梯子收上去这里就什么也不会被发觉,就只以为是一扇窗。

解说:晚清时期的澳门已成为葡萄牙海外殖民地,对于酝酿革命推翻满清的爱国志士来说澳门成了一个特殊的地方。19世纪末,中国进入了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最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的孙中山便是利用澳门自由言论的空间批评时政、鼓吹革命,1890年,澳门濠头月刊上刊登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政论文章,文中建议清朝政府兴办农学会、禁绝鸦片,救国主张哗然全城,写这篇争论的人正是当时还在香港西医书院做学生的孙中山。

[责任编辑:安梁]

标签:澳门 革命党 花街柳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