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且鲜为人知的台湾大肚王国

 博览古今天下 2014-12-17



台湾原住民建立的大肚王国




1540年台湾巴布拉族、巴则海族与部分洪雅族等台湾原住民建立了跨族群的大肚王国。

据说大肚王国最强胜时统治了27个部落。荷兰人殖民台湾时,也曾经试图占领大肚王国,不过被彪悍的原住民给打退,最后双方调停,大肚王国臣服荷兰王国,不过一直保持了自治、半独立状态。他们允许荷兰人通过他们的领土,但不允许他们定居,大肚国民也没有皈依基督教。

在明郑时期,双方也多次发生军事冲突,大肚王国仍然未被消灭。而后一直与中原统治势力发生冲突,一直到雍正九年,这个国家才被瓦解。


在明郑时期,双方也多次发生军事冲突,大肚王国仍然未被消灭。而后一直与中原统治势力发生冲突,一直到雍正九年,这个国家才被瓦解。


大肚王国为16世纪中期台湾原住民巴布拉族与猫雾捒族、巴则海族和一部份洪雅族所成立的“跨族群准王国”,部落共主称为大肚番王。领域范围主要在今天的台中县,以及彰化县南投县的一部分。大肚王,或称大肚番王,荷语称为Keizer van Middag,意为白天之王。该王国于清雍正时期灭亡。大肚王有文献记载且较能考证的君主有两位,分别是甘仔辖·阿拉米[注 2](荷兰文:Camachat Aslamie[注 3])和甘仔辖·马洛[注 4](荷兰文:Camachat Maloe)。汉人称Aslamie为Quataong[注 5],学者翁佳音推测可能系闽南语Hoan-á-ong(番仔王)的转讹。荷语称其为Keizer van Middag,台湾原住民则称之为Lelien,意为白昼之王[注 6]。历任大肚王皆以Camachat为姓氏,而Camachat语也是巴布拉语的别称,部分现代文学作品也会直接以Camachat王国来称呼大肚王国。Camacht Aslamie于1648年逝世后[注 7],其外甥Maloe继任大肚王。Maloe继位后,由于尚年轻[注 8],所以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交涉时,大部份都由其继父Tarraboe持藤杖出席集会,且因当时大肚社系倾向以女性来核心维持家系,当地实权在Maloe的外祖母手中

首 都大肚社(今台中县大肚乡)
英文名称Kingdom of Middag
中文名称大肚王国
官方语言台湾原住民语
主要民族台湾原住民
成立14世纪40年代
解 体1732年

大肚王,或称大肚番王(Quataong),荷语称为Keizer van Middag,台湾原住民则称之为Lelien,意为白昼之王或太阳王。大肚番王的首领一直以 Camachat 为名,而干仔辖(Camachat; 巴布拉语)也是大肚番王所辖村社共同使用的平埔部族语言名称,在清朝的土地调查文书中也有干仔辖、干马辖、干仔旱等由此音译而来的称呼。

荷兰东印度公司1624年起殖民台湾,到了163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让南北通路安全,并想要平定西部平原的原住民,让这些村落归顺。从中国海盗得到情报,在中部马芝遴地区(彰化县福兴乡一带与淡水之间)有22个村社,其中大甲溪以南的18个村社是由一位叫柯大王(Quata Ong)的领袖所统辖,这些都由荷兰东印度公司编撰的《热兰遮城日志》及苏格兰人David Wright有所记载。

1644年荷兰上尉Piter Boon率兵远征基隆淡水,因为遭遇拍瀑拉族的强烈反击而未成功,翌年Piter Boon再度率兵前往征战,Quata Ong战败,在van Breen牧师的协调下而臣服于荷兰东印度公司

1645年4月荷兰人召开南部的地方会议,Quata Ong跟荷兰东印度公司订约,表示臣服,大肚王国自此进入半独立状态,直到1662年荷兰人离开台湾为止。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出任巡台御史的黄叔璥在他的《台海使槎录》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肚山形,远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长名大眉。”虽然寥寥数语,却说明17世纪台湾中部确实有一个“超部落”的王国

1731年雍正九年),廷官吏对原住民指派劳役过多,引起原住民群起反抗,发生大甲西社番乱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翌年被镇压下来,各族人陆续逃离原居地,迁往埔里南投县北部)一带,大肚王国亦终告瓦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