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衡水中学的是与非(专题,辑有9篇文章)

 紫曦唯幂1 2014-12-17

如何看待衡中模式

作者:谢小庆(北京语言大学)

在上海纽约大学首届学生的开学典礼上,美方校长雷蒙在演讲中说:“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告诉你们某个正确答案。创造者、发明者和领导者不可能靠背诵和记忆别人的答案来创造、发明和领导……在上海纽约大学,要花非常非常多的时间来学习怎么去运用‘这取决于(it depends on)’这句话,比如‘这取决于这样的观点’,‘这取决于这样的观点,但我觉得另一种观点更理想。’……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必须要在所有可能的答案中作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结果……当我们作选择的时候,我们要谨慎于我们的观点,并善于使用‘这取决于’这句话。”

“衡水中学模式”是好的教育方式吗?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审辩式论证。是否值得提倡?是否值得效仿?这取决于学生表现在智力和人格气质方面的个性特征。对于那些智力水平较弱、好奇心较弱的孩子,这确实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衡水中学这种“严格管理、强化激励、考试约束”的教育方式,确实可以帮助许多中下的孩子成为中上,确实可以帮助许多可能掉队的孩子避免掉队,确实可以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想。对于那些智力水平较高、好奇心较强的孩子,这或许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对于这样的孩子,或许更适合于北京十一学校那种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学生高度自治、宽松自由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保护,使孩子的质疑精神得到鼓励,更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衡水模式”与“十一模式”基于不同的基本假设之上。“衡中模式”的基本假设是:“并非所有的孩子都爱学习”,因此,需要纪律,需要约束。“十一模式”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孩子都爱学习”,因此,应该给学生自由,应该让学生自治。

是否所有的孩子都爱学习?这个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既没有正确的答案,也没有合理的答案。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和偏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会作出自己的选择。

世上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取决于”一定的条件。我可以有我的答案,我的梦想,我的乌托邦和我关于“大象”的经验,别人也可以有别人的答案,别人的梦想,别人的乌托邦和别人关于“大象”的经验。因此,具备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不会对持有与自己不同观点的人展开大批判。因此,他们在真诚地、勇敢地、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包容他人与己不同的观点。

今天,许多家长问我:是否应及早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基础教育?这个问题,与“将孩子送入十一学校还是衡水中学”是类似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审辩式论证。对于那些智力水平较高、好奇心较强的孩子,最好及早送到国外学习;对于那些智力水平一般,好奇心平平的孩子,不必如此劳神破财。不仅是劳神破财,甚至可能是适得其反。留在国内,送入“衡水中学”,可能将他们从“中等”训练为“中上”。送到国外,在缺乏纪律约束和考试约束的环境中,他们完全可能由“中等”沦为“中下”,甚至沦为“下下”。

北大清华不要置身衡中讨论之外

作者:熊丙奇

近期围绕衡水中学的争议,似乎并没有拉近赞成方、反对方,形成一些共识,反而双方的对立情绪似乎更加激烈,尤其是支持的一方,对批评、质疑,颇为恼怒,甚至出现过激的语言。

我觉得,如果仅围绕理念进行讨论,在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之间,就会一直是“白天不懂夜的黑”。我国讨论教育问题,眼下最缺的是用强有力的教育数据说话。

30年来,我国对应试教育有很多的理论批判,可是,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任何跟踪调查数据,来揭示应试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究竟如何。只有极个别失败或者成功个案的报道,比如中科大少年班个别学生的报道,但由于是个案,很难说明什么问题。

与我国相比,国外对教育的分析,则更重视对比实验、跟踪调查,比如,对有的教育项目连续跟踪达40年~50年,积累数据,分析这种教育究竟对学生好还是不好。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在今年7月新一期《美国精神病学杂志》月刊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对近8000名1958年出生的人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跟踪调查,主要考查了这些人7岁到11岁之间是否受到过他人欺凌,以及他们成年后直到中年的精神健康状况、社会关系及生活质量等。在被调查者中,有约四分之一曾在童年受到欺凌,约15%“经常受欺负”。在德国,幼儿园的游乐设备,让中国的参观者感觉危险,但德国幼儿园的管理者会说,他们经过多年的对比实验发现,让孩子玩貌似有些危险的器材,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冒险意识,而且,还可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安全事故很少发生。

针对衡水中学的讨论,眼下就缺少有说服力的数据。对衡水中学的毕业生,没有跟踪数据,反映他们在大学求学如何,大学毕业之后的职业、人生发展情况如何。

笔者建议,有关研究者可成立联合课题组,立项对衡水中学进行全面跟踪调查,用跟踪调查事实数据说话,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打口水仗。笔者也期望,国家教育部门、河北省教育部门和衡水中学,支持配合做这一课题研究。进一步,对我国所有基础教育的问题,都应该从以前的经验主义,转向重视科学研究、数据积累,在现在大数据时代,教育数据对教育改革、教育决策极为重要。

当然,眼下还是可以有一些不需研究者跟踪就可以获得的数据,这只需要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以负责任的态度,加以公开:一是衡水中学生源数据,对于衡水中学,反对者认为其办学成就主要来源于“掐尖儿”、“抢生源”,而赞成者虽承认也有“掐尖儿”,但和其他省市、其他兄弟学校差不多,主要靠学校管理、教学有方。那么,具体公布衡水中学每年的具体招生情况,不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如果河北各地级市中考成绩最高的学生,都汇聚到了衡水中学,那考上北大、清华的“成就”,将主要“归功”于招生乱象;而如果衡水中学的生源结构和其他中学差不多,则问题不在于“掐尖儿”。现在的问题是,河北并没有公布这方面的数据,“掐尖儿”的指责更多来自其他学校。作为教育管理部门,有责任公布各中学的具体招生情况,从规范办学角度进行监管,如果跨地区抢生源的情况存在,必须严加治理。

二是衡水中学学生参加北大、清华等高校自主招生,北大、清华对衡中学生的具体评价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在北大、清华是有的,可北大、清华没有向社会公开,研究者也很难获得。笔者多次在论坛上听到北大教授对衡水中学学生的调侃,但这并不代表官方公布的评价。作为高校,从生源质量出发,有必要对生源进行分析研究,另外,在自主招生中,为每一个学生出具独立的招生报告,也是国外大学的通常做法,这有利于明确学校的招生标准,也形成招生的公信力。如果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信息能全部公开,从中可以分析衡水中学是否只重视分数,而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素质存在缺陷。

三是衡水中学学生大学求学和毕业就业情况,这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也是有的,主要取决于北大、清华是否愿意公开、提供给研究者。在笔者看来,鉴于衡水中学已成为一种现象,北大、清华不能置身于讨论之外,应该从生源质量和引导中学办学角度,参与到讨论中,向社会呈现衡水中学学生的发展情况。如果北大、清华对衡水中学的学生从招生、到大学4年的求学、大学毕业去向的跟踪数据显示,衡水中学毕业学生大学适应性很强,学习成绩在北大、清华依旧优秀,创新意识、协作能力不差于其他同学,那么,对衡水中学的批评,就应调整为分析其教育教学管理的可取之处;反之,如果衡水中学的毕业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泯然众人,那么赞成衡水中学者,就该反思,不惜一切考上名校就认为是人生、事业成功,是否只是一个泡影?

为什么我们学不了衡水中学

作者:韩孟宽(山东莘县第一中学)

衡水中学名声大。我去过3次,一次是2005年专程学习,第二次是2008年参加衡水中学举办的全国性会议,第三次是2013年参加“卓越校长联盟”会议。

回想起来,2005年那次,只觉着被衡水中学的高考给震了。

2008年那次给我留下的印象有:一是一位同行的老师在校内吸烟,衡水中学的学生进行了劝阻;二是听了衡水中学的一节数学公开课,同行的数学老师认为教学水平一般。

2013年,会议期间听了英语、历史、生物三科九节“同课异构”课,衡水中学的学生水平真不错。

学习回来后,我们也对学生讲了衡水中学的高考神话,更讲了衡水中学的严格和学生的紧张,但我们学校嫁接的观念和措施并不多。一是我们的学习能力不强,二是我们与成功的衡水中学相差甚远,都快没法学了,三是我们没有衡水中学的生源——当然我们也研究过衡水中学的第一桶金。

山东省是高考大省,也算得上高分大省,想当年,全国高考一张卷时,我们这所县级学校就有不少学生“高考移民”到河北,河北对我们来说是高考洼地之一。当然,在全国新课改的春风下,高考成绩“三十年山东三十年河北”是完全可能的。只是,像河北衡水中学一样的成功者,在山东省还是不可想象,不论是今天还是过去,山东省的顶尖高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也不过30人吧。

衡水中学的管理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但衡水中学的崛起和成绩——我还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生源。这在山东省似乎是遥远的事情。1999年,我校一位教师的女儿报考了山东省实验中学,没考中,参加当年的中考,这个孩子名列全县第一名,高考时被清华大学录取。在这以后,我们县再没有人报考山东省实验中学。当然,近些年我也没听说山东省实验中学在全省招生或抢尖子生。我所在的学校在周边县区也小有名气,周边县考我们学校的每年要有几百人的样子,那大概是在2009年以前,现在外县的生源几乎没有了,虽然我们高考成绩依然好、邻县的成绩依然没大的起色。只因为邻县和市教育局在学籍管理上变得严格了。所以,我们对衡水中学的成功十分羡慕,但绝不羡慕河北的教育生态环境,虽然我们曾经也是乱象的受益者。

在中青报上看到一位邢台的家长对衡水中学的拥护,我太理解了。我有时也琢磨把我的孩子送到衡水中学就读考个北大清华什么的。但可以理解的行动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或是应该得到支持的。山东省少数民族考生参加高考是要加10分的,所以有家长为把孩子改成少数民族而努力,成功的并不是少数。我相信这些家长特别是改民族且高考受益的家长应该是“改孩子民族的虔诚拥趸”,只是他们不便公开发表罢了。我想,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要引领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向社会媚俗,学校包括家长应如此。

跳出衡中看衡中

作者: 浙江省衢州二中胡欣红

关于衡水中学的争论,可谓由来已久。但在我看来,却根本不存在什么争论。

首先,衡水中学是一所不正常的学校,是“反教育”的“高考训练营”和泯灭人性的“考试机器加工厂”,完全是不争的事实。倘若仅仅因为它有助于取得辉煌的高考成绩,学生在学校里激情澎湃、无怨无悔,就认为有值得肯定和可取之处,那么对使人如痴如醉的传销行径也应该予以肯定,对当年令无数人蠢血沸腾的德日法西斯就更应当顶礼膜拜了!

其次,所谓的争论只不过是口水之争,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争论。依然故我的衡水中学,不仅风头更劲,而且影响力越来越大。除了学生和家长想方设法要挤进衡水中学之外,全国各地的参观朝圣者更是络绎不绝,许多学校或明或暗地竞相效仿,纷纷把学生往死里管,只不过没有冠以“衡中模式”,做不到衡水中学那般极致而已。

换而言之,衡中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是基础教育畸形发展的缩影,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已。如果只对水上的一小截评头论足,于大局根本无补。水面之下的问题不解决,即使费尽千般心思改变一个衡水中学,也还会不断冒出下一个衡水中学。因此,我们必须跳出来,站在整个基础教育的高度审视,只要大环境改变了,衡水中学式的变态学校自然就会消亡。

实事求是地说,从素质教育到大力减负,从推行课改到深化课改,这些年来没少折腾,但却收效甚微。不客气地讲,应试之风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大有席卷一切之势。在“没有分数今天过不去,只看分数明天过不好”的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之中,原本一些人文底蕴深厚、宽松育人的老牌学校也纷纷沦丧(笔者所在的学校即如是,在此暂不赘述)。毫不夸张地说,放眼望去,真正坚守素质教育的学校真的已经寥寥无几,很多自我标榜“人性化”的学校,其实只是在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而且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应试风潮正呈现从中学向小学蔓延的强劲趋势(作为一个小学生的家长,一年级临近期末考试阶段每天一份语文和数学测试卷的疯狂令我瞠目结舌)。何以如此呢?借用经济学的术语,正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应试之风的盛行,尽人皆知其根源在于功利思想遮蔽、误导乃至扭曲了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迷失了教育的本真。于是乎,家长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学校追求升学率,教育行政官员关注着政绩……三位一体,合力追分。然而,诡异的是所有人讲起来都有一肚子苦水,都是迫不得已才追求分数。家长说只有一个孩子输不起,学校讲社会和政府施加的压力太太,官员则说要对民众负责……相互推诿,谁也不主动承担责任,不由得令人想起伏尔泰的一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以笔者之见,破解教育功利化顽疾固然有待于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推进,更离不开人们的担当精神。教育改革不仅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具体实施效果更有赖于各方的担当与配合。实事求是地说,只要人们切实担当起自己的分内之责,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做出一点点应有的改变与坚持,教育风气的转变并非难事。作为父母,帮助孩子恰当定位自身才是幸福人生的最坚固基石,又何苦盲目随大流一味压逼孩子唯分数是从呢?作为教师,固然不可能置升学的现实于不顾,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仰望星空,不能去追寻教育的本真,最起码总可以做到“戴着镣铐跳舞”吧!作为政府,固然要为人民服务,但引领民众和把握舆论导向亦同样责无旁贷。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清人彭端淑《为学》中所举穷和尚与富和尚之事例值得我们借鉴。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为何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呢?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担当精神和切实行动。同样,要想改变教育的功利与浮躁,使众多类似衡中的变态畸形学校回归正常,除了舍我其谁的担当,别无他途!

衡水中学的现实与未来

衡水中学的争议,一直没有断过。有些人希望这次由中国青年报开启的讨论,能达成共识。但在笔者看来,这十分艰难。因为很多围绕衡中的争议,根本就是各说各话。要让讨论有成效,必须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其一,一切为了高考,是高考制度的问题,还是衡中模式的问题?

“衡中模式”饱受诟病之处是一切为了高考,并把这做到“极致”。批评者认为,它把应试教育做到登峰造极,只育分不育人,把学生当作高考的机器;赞成者不以为然,其理由是,现今中国教育评价制度,不就强调考试分数吗?哪一所学校不在进行应试教育,差别只在于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以及只做不说上。很多学校也在全力做应试教育,但不得法,成效不大,还有的表面上宣称做素质教育,但搞的完全是应试这一套。在这种背景下,衡中把应试教育搞得很成功,难道有错?如果有错,错就在评价体系上。

以笔者之见,衡中其实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一个样本,分析衡中的办学,应该重点挖制度根源,否则,就把应试教育的板子打在学校身上,一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二来学校也不服,其他学校也是应试教育,以为“只因我做得最好才被质疑”。

必须意识到,评价制度不改,唯分数论就难以打破。切实推进制度改革,才能把学校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这是争论双方需要达成的共识之一,一方淡化制度,只批评学校,一方强调制度之下的现实合理性,难以找到交集,如果制度不变,批评者继续批评,办学者继续老样子办学,这能促进教育进步吗?更重要的是,如果制度改革作为不大,大家认定制度难以改革,赞成衡中模式的声音不会减弱。

其二,教育改革,是体制责任,还是学校责任?

批评衡中模式者,期待衡中能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进行教育改革,因为衡中有资源也有空间,在教改上做出探索;而赞成衡中模式者,则呼吁尊重衡中办学取得的成就。

在笔者看来,制度改革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不能割离开来。高考制度必须改革,否则基础教育学校自身的改革空间有限,不能脱离高考制度奢谈只要学校转变,而与此同时,学校在当前高考制度下,也应该积极作为。这是一所学校真正成为教育名校而非高考名校的必然选择。

衡中的办学者应该从争议中看到,就是取得如此辉煌的高考奇迹,但学校得到的社会认可度、满意度并不高。

衡中重视高考成绩,这是中国教育的现实,但现实不代表未来。衡中要拥有更好的未来,必须思考在目前的办学基础上,怎样推进改革。

据笔者的观察,衡中近年来也在寻求突破,但他们也背负着压力——万一成绩下降怎么办?如果衡中考上北大清华者减少,可能又会遭遇新的质疑,就像当年的黄冈中学一样。从这一角度看,不以高考论英雄,还需要社会舆论的配合。

衡中模式是现实评价制度、地方政府教育战略、社会名校情结的综合产物,改革不是衡中一校的事,必须从各个环节共同努力,围绕衡中的讨论,应深入揭示评价制度的问题,政府教育战略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教育价值的导向和办学者、受教育的选择影响,但有一个前提是,所有人要意识到,升学教育模式并非好教育模式。打破升学教育模式,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学校办学的共同追求。

衡水中学到底哪里不正常

作者 李斌  

目前,衡水中学正利用其官方微信和网站为自己“拨乱反正”,它转发了一些媒体、师生、家长和网友的文章,试图告诉我们:衡水中学不是你们批评的那种“高考工厂”、“炼狱”,它做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先生认为,衡水中学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有出色的发挥,体现了一种卓越的精神,取得的成绩难能可贵。应该说,这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如果仅以高考成绩论英雄,而不在乎以怎样的方式(无论怎样变态)赢得高考,那么衡水中学无疑是一所好学校。但我查阅、收集了大量资料,从该校的内部文件、媒体的报道、衡水中学贴吧、学校官网官微以及多位毕业生和参观者的文章、与该校有关的书籍(如张文茂的《我这样做校长》、《从衡中走向清华北大》等)中,获得的信息足以表明,那不是一所正常的学校。

“激情教育”更像“洗脑”

每当在视频中看到这所学校的学生拿着书本,排着队,在“胸贴背式”的跑操中,扯着嗓子齐刷刷喊着各种励志口号,一停下脚步就低头看书,我便会想起某个早上经过一家酒店时看到的情景:一群身穿制服的年轻女子,在领班的带领下,快速拍手踢腿,快速重复叫喊:“乘风破浪勇向前”、“我最强,我最棒”、“我行,我行,我一定行。”一所高大上的名校,一家不起眼的酒店,它们都在用简单的、粗鲁的、机械的、重复刺激的方式,营造一种群情激昂的氛围,把各自的追求——考名校与挣钱——植入那些年轻而单纯的头脑中。

衡水市教育局的陈春芝曾在衡中工作多年,他认为该校的成功之道“正是善于把师生基因中那种老白干的烈性都激发了出来”,从“激情班会”到“激情课堂”,从“每日激情领誓”到“激情跑操”,师生是一团火在燃烧!他们已经习惯用一种空洞的豪言壮语表达决心。来看一段该校某班的誓词:“三调(指第三次考试)尘埃落定,期中硝烟又起,为了实现心中梦想,为了父母殷切期盼,我369班全体同胞决心向368班发起挑战:四海云水,翻腾的是你们豪迈激情;五洲风雷,更震荡着我们王者霸气。六九鲲鹏,定会扶摇直上向天歌! 69铁骑已出,誓怒云水;69刀枪已鸣,誓激风雷;69班声已动,誓颓山岳;69亮剑已出,誓平天下!”

很多外地学校的领导会被衡中的激情所震撼,也期待自己的校园能创造“置身其中想不激情飞扬都很难做到”的氛围。江苏宿迁中学的一位领导参观衡中后,向学校做了这样的汇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人人争先、唯恐落后的精神面貌。‘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学生从争起床速度、争宿舍卫生、争操场列队、争早操队列是否整齐矫健、争口号是否响亮、争精神风貌是否朝气蓬勃,到争谁先到教室、争谁先进入学习状态、争谁的学习效率高、争谁的学习习惯好……”

学生当然需要鼓劲与励志,但正常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顺其自然的过程。衡中人眼里的那种“激情教育”,在我看来,更像是“洗脑”。它的目的是让一个未成年人在高中三年“万念归一”,只拼高考。看看他们贴在墙上的、在各种激情活动中喊出口的,有些什么样的标语和口号:“今日疯狂,明日辉煌”、“血狼精神,与我同在”、“为梦想浴血奋战”、“万念归一,用虔诚追求梦想”、“我为成功而生,不为失败而活”……

在这种集体亢奋中,学生们很容易血脉喷张,失去理性思考能力,为明日似乎触手可得的辉煌激动。事实上,校方灌输的一些观念是有害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就像一个传销者,用一个不切实际却能激动人心的目标(如明日辉煌)来激发学生们的斗志,并把高考描述成一场你死我活、需要浴血奋战的战争,从而让青春笼罩了一层残酷的血色。

“洗脑”是为了更好的控制

“洗脑”常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与控制。衡水中学管理学生的手段能得到学生的高度配合,原因之一是这所学校几乎揽括了河北最好的生源,他们大都是“乖学生”,有着考名校的强烈动机,而那种“洗脑”与控制顺应并强化了家长和考生的愿望。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后,他们大都能够适应。而且,只要能考上名校,不管遭遇怎样非人性的管控都不是问题,他们往往还会以感恩、自豪的心态回顾高中那段“纯粹得只有学习”的经历,意识不到那是一种不正常的生活。

正如衡中官方微信转发的《如果你的孩子在衡中上过学》所写:“我们每天五点半起床飞奔到操场,只为了抓紧跑操前的几分钟记住几个单词、几首诗;我们打饭排队时拿着小本子,只为了能不浪费一分一秒;我们自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高考平常化;我们开会前做着数学题,升旗前读着语文素材,看新闻时写着学案——衡中学生的成绩是一点点聪明和无数的汗水积累起来的。”衡水中学对此的解读,是精细化的、有效的时间管理,是追求卓越的精神的体现。没有人否认,要赢得高考需要艰辛的学习,但这种“万念归一”的付出,这种用无数的试卷铺就的通往名校的道路,已经误入歧途。

有许多学校羡慕这所中学的管理,能够让学生“万念归一”。它是如何做到的?衡中把违纪的学生视为“反面典型”,将其日常行为与量化评比直接挂钩,即便面对一些发生在学生身上、在我们看来属于鸡毛蒜皮、很正常的小事,衡水中学也会举起惩罚的大棒:一名高一女生因为感冒嗓子疼,在自习课上喝了一口水,班主任便通知其远在邢台市的母亲来校,女生则含泪站在保安室写作业;一位学生因桌斗里的半根没吃完的火腿肠被发现,就被勒令回家反省;一名女生因为胃疼,在开大会前依靠着同学的肩膀,被班主任视为有损精神风貌,要求其回家反思;在这所完全封闭的学校,学生若想在非假日(两至四周放一天假)出校门与父母相见,需要班主任开条子(“除因公或违纪回家反思出校门外,每班每学期不超过2张”);牛奶、饼干、苹果、梨、橘子、香蕉之外的食物以及手机、MP4、复读机、录音机、收音机、电子词典等产品,卡通画、球类、小说、杂志、画报等“与学习无关的物品”不得带入校园(否则可能会被要求回家反省一至两周);跑步去餐厅,上课点眼药水、抖腿、转笔,自习课抬头或靠着墙坐、发呆,没有拉开宿舍窗帘等,都会被视为违反纪律而遭到处罚;根据该校在2008年修订的《关于学生违纪行为处理的试行办法》,“男女生非正常接触”(如互相陪护去医务室看病、互相追逐打闹、互相请客、互发短信、互赠礼物、一起进餐)则会被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回家反省1~2周,并全校通报。

这所中学并不信任那些十几岁的孩子,能够自主管理规划好各自的学习、生活,也不允许他们犯错。没有信任就不会有教育;不能犯错就难有真正的成长。

我很赞同俞敏洪在演讲中多次引用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心灵与个体的自由,而不是给学生洗脑并统领学生。”而成就衡水中学高考辉煌的秘诀之一恰恰在于剥夺学生的自由。该校“言必行,行必果的执行文化”,是一种压制,貌似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其实只会带来服从。

传递的是有害的“成功学”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青春就是用来吃苦的,在衡中如此磨砺三年,今后还有什么追求不能坚持,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不少家长狠着心、咬着牙把孩子送进了衡水中学,展现在他们眼前的,似乎是一条虽然令人心惊但毕竟是通往未来成功的名校之路。但是,衡中学子在经历这样三年的“磨砺”后,能否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与生活中成为受欢迎的、幸福而成功的人士?

衡水中学号称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但实际上,它要为学生建设一个“无菌”的环境,他们只需要“听话”,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诚如一位毕业生所言:“在这里是以分钟计时的,你的老师会把你的每一分钟规划好,让你时刻被无处不在的卷子、课本、笔记本、积累本包围着,真正让你感到何谓‘涅槃重生’”。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照”下的“磨砺”,恐怕很难帮助学生获得独立应对多变的未来的能力。

衡水中学用胡萝卜(“激情教育”)加大棒(违纪必罚)的方式,迫使绝大多数学生进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万念归一”为高考“浴血奋战”,过度折磨学生的左脑,忽视了对右脑的开发,对培养完整的人,是有害的。衡水中学认为“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这没错!但我怀疑的是,一所不尊重和顺应人性的学校,能否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

可以说,这所名校向它的学生和教育界传递的是一种有害的“成功学”:为了达到目的(高考大捷),可以不择手段,可以牺牲其他。盲目学习衡水中学,尤其是学习它那些有违人性的管控学生的手段,只会让中学教育变得更加糟糕。

有人说,衡水中学成为“高考训练营”和“加工厂”,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所逼,症结在于高考制度。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无法推卸办学者的责任。这条极端的应试道路主要是衡水中学主动选择的结果,它因此受益,也因此遭到指责。

判断一所高中学校的优劣,高考成绩固然非常重要,但也要看它是否尊重选择、顺应人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定位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意味着学校应该把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自主的机会还给学生,允许他们在错误中成长,为他们创造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的机会,尊重他们的差异并尽己所能发掘、满足不同学生的志趣。

衡水中学已经“辉煌”十几年,拥有大量的资源,未来若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则需要考虑如何丰富其教育生态,把选择的权利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成为一所尊重人性而不是压制人性的学校。

但事实上,衡水中学对自己取得的成绩非常自信,它并不避讳那些招致批评的做法,甚至还引以为荣,否则就很难理解,它为何会把央视的报道“争分夺秒拼高考”放在学校的官网上。

它最近的一个举措是,请来央视航拍学校的大型团体操。从空中俯瞰,在队列两端的塑胶跑道上,印着醒目的大字:中华名校衡水中学。这种自信可能会妨碍它的自省与自我更新的能力。其校长张文茂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更快乐、更健康、更优秀的成长。”但愿这所名校能如其所言,矫正自己不当的教育行为,以正常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姿态前行。

不要再妖魔化衡水中学

作者:叶水涛(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2014年高考成绩揭晓,我校学子勇夺河北省文科总分第一名,并获得河北省文、理科状元,以绝对优势蝉联河北省十五连冠。9人进入河北省文科前10名,6人进入河北省理科前10名,67人进入河北省文科前100名,51人进入河北省理科前100名。103名学生考进清华、北大。”

这是衡水中学今年高考后的一份喜报。衡水中学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有出色的发挥,体现了一种卓越的精神,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难能的,也是可贵的。但就是这份傲人的高考成绩,令衡水中学作为超级中学的代表,被一再批判。

要客观公平地评价衡水中学,首先要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看待高考制度。

让选拔性的高考承担教育的普惠性是强人所难

考试制度是当今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人们之所以选择考试制度,并不是这种制度完美无缺,而是没有比它更好的、更为客观公正的制度。中国历史上曾经试行过人才举荐制度,但是失败了。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寒素清白浊如泥。”

对于高考,你可以批评它,但必须承认,你现在还找不到更好的制度来取代它。如果接受了考试制度,又对这种制度产生的结果表示不满,横加指责,似乎考得好便是应试的有效,属于应试教育;考得不好应该得到赞扬,因为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嫌疑。通过偷换概念和转移论题以贬低高考制度,通过臆想中的推断来妖魔化高考成绩优秀的学校,这是不严肃的,也是不公正的。

奥运会及奥林匹克精神所收获的也并非全是赞扬和称誉,人们对现代奥运会一项常见的指责是:对奥林匹克运动员的培养无助于体育锻炼,优秀运动员的训练不仅与全民体育锻炼无关,而且对运动员来说是体质的损害而非促进。奥林匹克理念可以包含各种东西,但不包含“健康长寿”这类概念,用是否增进身体健康来评价奥运会便属于文不对题。可见,任何一种制度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价值指向,各种越界的批评指责,貌似公正,实则偏颇。让选拔性的高考招生制度承担教育的普惠性,去除其竞争性,这是强人所难的苛求。

高考制度是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手段,不能无限地放大它的功能和效应。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与期望,关系年轻一代的生命成长与精神发育。教育问题自然会受到全社会的特别关注。然而,社会的问题绝不全然是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都能解决的。教育的问题也并非因为高考制度的问题,不是考试制度所能解决的。如果将所有的不满归咎于教育,归咎于考试制度,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考试,这种超负荷、超功能的期望都不是理性的思维,不合情理也无济于事。

用一种新的测评体系取代高考制度,从而解放考生,这当然令人神往。但在没有实现之前,不要先行吹嘘,并以此假想作为衡量学校优劣的标准。特定社会的各种制度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高考制度及围绕高考制度产生的各种议论也是如此。

高中教育的改革,其一是职教与普教的分离,加强职业教育;其二是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而不是盯住高考。高考制度是有用的,但作用是有限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很重要,但很难在试卷上呈现。想到什么重要就考什么,就要去折腾考试,让他扩容,结果是考试制度不堪重负。高考说到底主要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接受能力,看他是否能适应未来的大学教育。高考并不能检测该生能否成为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高考成绩出色,日后发展不良,并不能证明高考无效。某人生病但长寿,某人平素健康但猝死,于是得出结论,生病可以长寿,生病也不必吃药,这是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衡水中学的高考奇迹完全是靠“掐尖”吗?

衡水中学建校于1951年,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依然默默无闻,窘迫而艰难。但在九十年代末,衡水中学异军突起,在高考中取得傲人的成绩,从此以后,衡水中学的成绩越来越好,声名鹊起,渐渐发展为如今的所谓“超级学校”,成为全国最牛的高考神校。其间,衡水中学并未享有所谓的特殊政策。衡水中学的发展和崭露头角有一个过程,有一个质量逐渐提升的过程。衡中的腾飞,起码是一个由屌丝到土豪的励志故事,而不是灰姑娘遇到王子的童话故事。

专家说:“超级中学取得的高考成就并不令人钦佩。因为通过掐尖招来的学生,即使在其他学校也能考上清华北大,是优秀学生成就了名校,而不是名校成就了学生。”这话说得实在太武断,违背事实,也不通情理。按照这种说法,似乎掐得了优质生源就万事大吉,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育引导都不值得一提。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还要学校干什么?要教师干什么?学校与学校之间根本就没有管理水平的高低之分,教师与教师之间也没有教学水平的高低之分,那还有什么教育研究的必要呢?

衡水中学的高考奇迹,完全是靠“掐尖”的吗?其一,衡水中学凭什么能“掐尖”?尤其是当年名不见经传时怎么能掐到尖呢?然而,他们在高考中却能脱颖而出。其二,河北省只有衡水中学这一所中学“掐尖”吗?其他学校何以没有创造出如此奇迹呢?其三,有统计数据支持和相关文件证明吗?事实上,河北省各市中考尖子生也并非全由衡水中学优先录取。优秀生与名校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谁决定谁的从属关系。

“问题是这种将优秀教师、优秀学生集中到一两所学校的做法,破坏了地区整体的教育形态。‘竖起一杆旗,倒掉一大片’,甚至由此出现‘县中沦陷’现象。”这便是专家们所说的“黑洞”现象。

所谓教育“黑洞”之说,似乎只是一种想当然。江苏省曾有几所重点高中在全省试点优先招生,并没有产生“衡中现象”,也没有造成所谓“县中沦陷”。江苏至今尚有几个地级市让某所学校在本地区优先录取部分学生,似乎也没有如衡中这样特别冒尖,所在市的其他县中也安然无恙。江苏省南通市是闻名全国的教育之乡,南通市教育局直管的十多所市县高中,高考成绩多年来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其它县管的乡镇高中大多高考业绩不凡,未曾有什么“沦陷”。这说明什么呢?是依赖优秀生成就了这许多名校吗?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的海头中学是三流生源的高中,他们学习借鉴衡水中学的经验,改革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使这所地处偏僻的乡镇高中无论高考成绩,还是学生社团活动、学生个性发展,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可见“掐尖”说、“沦陷”说,实在难以自圆其说。

学校的发展需要钱,但所有的名校都不是钱堆出来的。衡水中学是全国高考最牛的学校,但并不是经费投入最多的学校。学校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关注,需要政策的扶持,但没有一所名校是领导宠出来的。在物的因素之外,是人的因素,是内在的因素。

衡水模式的利与弊

衡水中学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表,准军事化、标准化的管理,最让专家诟病,也最让大众猜疑。“炼狱”“考试集中营”是对衡水中学的贬称,然而,这恰恰是衡水中学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衡水模式”。从管理文化的角度,我们可以对这种模式的利弊进行剖析。

首先,时间管理的精细化是否必要。朱熹有一首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未可轻;不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感叹青少年时代不能很好地珍惜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以致学业荒疏。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帮助和指导学生安排好时间,精细化管理时间并没有什么不妥。

其次,怎样精细化管理时间。每天24小时,这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然而,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因人而异,对于高中学生,如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学校的各种制度,就其实质即是时间如何分割和支配,学校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便是时间的管理。学校当然不能完全剥夺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里就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即什么性质的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需要多少时间给学生支配,怎样支配等等。

再次,时间管理精细化的意义在哪里。中学生自觉程度不高,自控能力不强,时间观念不明确,这是普遍的现象。学校教育要管理时间,并在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自控能力。学会自由支配时间,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利用时间,这一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当然,如何让衡水中学的时间管理变得更为有效,更为人性化,这的确可以研究。然而,夸大其词丑化衡水中学的时间管理,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

因为学校时间管理精细化,所以学生生活节奏快,学习负担重,精神紧张,疲于奔命,惶惶不可终日,这是专家们想象中衡水中学学生的生活状态。事实到底如何呢?

到过衡水中学的人无不感叹这所学校学生精神之饱满、神情之乐观。衡水中学的学生有理想,有奋斗目标,有个性创造展示的天地,有精神渲泄的渠道,有睡眠、运动、营养的基本保证,有吃苦耐劳、受挫折的心理预期,有家庭社会所给予的鼓励期盼,有竞争胜出的积极愿望。

幸福与否是一种感觉,学生最有发言权。专家自己也认为“一些来自‘超级中学’的学生,他们对学校的感恩真诚而朴实,认为这样严酷的应试训练固然又苦又累,但增加了农村学生的升学机会,有何不好?”这十数年,伴随衡水中学腾飞,数以万计的学生考进大学、进入社会,毕业生中没有埋怨、更无攻击学校的,这本身便是奇迹。

衡水中学并不尽善尽美,但衡水中学佐助学生生命成长的不凡业绩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

作者:杨东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衡水中学引起舆论的关注,有些人认为它被妖魔化而为之喊冤叫屈;我倒觉得,当前的主要倾向是它还在被美化、被神化,成为各地政府和学校争相效仿的典型,这才是问题的严重性所在。

对衡中模式比较幼稚的辩护,是以高考竞争的现实性论证其合理性,逻辑是既然存在高考竞争,应试教育就是合理的,就不要指责衡水中学。这种简单的决定论就如同说既然有垃圾堆,我就注定只能成为苍蝇。其次,是用竞技体育、奥运会来论证其合理性。将高中教育与竞技体育相提并论,确实透露了衡中模式的核心价值:放弃育人的目标,将教育直接异化为竞技过程。然而,竞技体育也是有规则和底线的,例如不能使用兴奋剂,衡水中学呢?

应试教育对学校的异化,存在着从学校——培训中心——准军营——“模范监狱”这样强度不同的光谱。作为应试教育极致化的标本,衡中模式的危害就在于滥用成功学的兴奋剂,控制学生的每一分钟、每一个行为,进而控制学生的意识和思想,使之“万念归一”,其行为的确与传销组织非常相似。其实,我相信衡水中学内外,大多数学生、家长、老师都不傻,都具有常识和良知,内心都知道它其实是不好的,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只不过为了赢得高考,孤注一掷,不惜3年“疯狂”。然而,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这是我现在最想讨论的问题。

应当看到,在高考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的表现和选择仍然是各不相同的。借用中小学生常做的“假如我是……”的练习,假如我是衡水中学的校长,我会怎么办呢?我会首先取消50%的清规戒律,允许学生上课转笔、抖脚、靠墙,允许自习课喝水、抬头或者发呆;放宽学生的作息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穿衣、叠被、吃饭;将学生现在每两周或四周放一天假,改为每两周放假两天;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体育锻炼时间,等等。总之,将拧得过紧过死的螺丝先放松两圈。有人担心这会影响高考成绩,那么,能不能让实践来检验一下?如果稍微给予学生一点尊重、一点休息和自由会降低学生成绩,那就说明迄今为止所有的教育规律、学习科学、管理理论都是荒诞不经的,原始的奴隶式管理是最高明的。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会按照国家对公办高中办学规模的要求和接收“三限生”的规定,逐渐缩小学校规模,使之回归成为一个比较正常的学校。按照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高中的最大规模为36班,每班50人,即学生总数为1800人。从当前的现实出发,似可以将高中学校规模控制到3000~5000人左右。为什么国外优秀的中小学都实行小班小校?因为学校不是军营,不是富士康。大规模必然意味着教育品质的变异,不仅不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而且一举一动都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这就是所有巨型学校不得不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原因。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还会借鉴其他农村学校的经验,向改革要效益。事实上,很多缺乏资源的农村学校,都通过实行学生主体课堂、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佼佼者如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山西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新绛中学。他们的共同经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学业成就。他们的成功实践,打破了农村学生只能苦读苦熬的悲催模式;也说明用压榨学生、拼时间拼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其实是一种不思进取、简单无能的表现。

根据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我国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只有6年时间了。如果我们至今对这种规模巨大、对学生实行严格管制、以分数和考试为唯一目标的办学模式仍不辨香臭,甚至参与其中,说明我们对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目标还多么缺乏共识,距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多么遥远!也许,我们需要实现的首先是教育正常化。

衡水中学惹谁了

作者:褚清源  

首先声明,我并非衡水中学的支持者。衡水中学这样的教育是我不认同的,甚至是历来反对的。但是,当媒体的批评又一次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我想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衡水中学和像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

表现在衡水中学身上的,的确是一种很矛盾的“怪现象”:一方面是媒体和专家对衡中义正言辞的批评,另一方面则是大批学校以衡中为师,对衡中经验顶礼膜拜;一方面是河北高中校长对衡中的“人人喊打”,另一方面“不得跨市招生”限令和地方保护性政策无法阻止家长对衡中趋之若鹜的选择。

在河北不少高中校长眼里,衡水中学的“罪恶”似乎罄竹难书。我们是不是可以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衡中在一些人眼里是“地狱”,而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则是“天堂”?这里的学生真是苦不堪言吗?为什么不是学生或学生家长站出来揭露衡中的问题?衡中到底做错了什么?连续10多年战绩一流的高考神话背后又做对了什么?

衡水中学惹谁了?我想,衡中可能主要在两个方面触动了人们的神经。

一是衡水中学所宣扬的教育与人们期待的美好教育的方向不一致。现实中的应试教育与理想中的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的冲突让衡中成为热议的焦点。在不少人看来,衡中取得这样高成绩的背后有太多不道德、不光彩的东西。它的缺乏人性化的半军事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一直备受诟病。尤其是在高中成绩上的过度炫富和大张旗鼓以应试为目标的训练性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触动了媒体和专家的底线。所以,批评者往往是拿衡水中学做的不是素质教育来说事。其实,衡中不过是众多狠抓考试学校中的一员,只不过与其他高中学校相比,它把这种教育做得可谓“出类拔萃”。

“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这句话常常被拿来佐证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现实情况是,人们只关注今天的事情,而鲜有人关注明天的事情,因为人们评价的只是当下,而明天的结果又无法测量。正如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所说:“衡中的教育是一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各取所需的合谋。”

没有人愿意将自己所做的教育标注为应试教育,衡中也一样。衡中从来没有承认自己所做的是应试教育,相反,衡中也在大谈特谈素质教育。客观地说,衡中在考试训练之外的确也开展了很多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

二是人们所定义的衡水中学的生源“掐尖论”。人们的共识是,衡中对优秀生源的垄断,破坏了教育公平。生源的掐尖导致河北其他高中的发展每况愈下。在河北因为衡中一所学校的存在导致众多弱势学校更加弱势,所以,有人说,衡中一所学校的“幸福”是建立在众多高中的“痛苦”之上的。也有不少县中试图集体抵制,但似乎很难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我们要分析的是,衡中的高考并不是一夜之间“暴富”的。衡中是通过“艰苦奋斗”一步步走到教育生态链最顶端的。一旦有学校站在生态链的顶端,优秀生源自然蜂拥而来。所以,生源的“掐尖论”自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把所有的账都记在衡水中学的头上,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我们今天要思考的不只是衡水中学做错了什么,而是衡水中学有没有被妖魔化,有没有被媒体的选择性描述所遮蔽的东西。作为一所备受关注的学校,我们要研究和借鉴的是经验中合理的那部分,而不是一味地咬住问题不放。

批评衡水中学者值得尊敬,因为批评者让我们不迷信衡水中学,不迷失在成功经验的阴影里,能让我们对经验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力挺衡水中学者同样值得尊敬,他们让衡水中学经验中合理的部分得以放大,让络绎不绝的学习者可以学到“真经”。

衡中到底做对了什么?我想,衡中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衡中经验背后的核心密码。

再次重申,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捍卫衡水中学,而是希望更多的教育同仁能以理性的姿态来看待名校经验。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同样也没有简简单单的失败。衡水中学的崛起和持续走红一定有它的“原罪”,但是也一定有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密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