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留痕 寻迹古宅十八弯>翔网>影像翔安

 行者无忌图书馆 2014-12-18
寻迹“古宅十八弯
                     据原厦门商报记者袁晓敏2012、04、25的报道《翔安“古宅十八弯”要改造 将打造旅游景点》,“根据设计,古道将维持原貌,并延伸至村庄。在原有进古道的道路基础上,在村庄内重新规划设计道路,形成人车分流的双入口,然后建设集中式停车场。自入口开始,结合原本古道旅游资源,沿线设有车行入口石木牌坊、村口仿古式村亭、展现古典祭祀文化活动场景的长亭广场、摩崖石刻景观、半山观景挑台,沿途设置“古道花径”、“枫岚叠嶂”、“古泉含翠”、“奇松迎宾”、“竹语旎风”等弯道景观节点,特别在山顶设计文曲书院和魁星阁等标志性景点,为游人提供祈福和寄托夙愿的文化场所”。
               


                        两年多过去了,“古宅十八弯”的改造工程应该是弄好了,找个时间再去看看。在此,将我于 2008-01-25登在厦门网上的旧博文 《岁月留痕  寻迹“古宅十八弯”》 http://blog./?uid-6750-action-viewspace-itemid-55953 发上。




           在翔安新圩镇古宅村后的后壁山,有一条蜿蜒盘曲的古道,是宋代古石道,路面宽约八十公分,现存长度约800,以不规整的块石、卵石铺成,逢徒坡处皆加砌石登阶。从山麓沿到山巅云中雁,共有十八个回头弯,故当地群众把这段山路叫古宅十八弯,是古代同安通往泉州府之要道。



           沿古道迂回而上,道中有苍翠的古松,挺拔的枫树,在接近寨仔尾村的大埔路旁,原有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石碑一方,高0.35米,宽0.38米,上面镌刻八行字:郑公祥化忌经,并自舍,又僧妙谦十千,足以(钱)乙伯贯足,铺修此路,计八百余丈,以济往来。景定元年记。文字寥寥仅有40字,但却是一块完整的记事牌,它讲述郑祥化和僧人妙谦为方便往来旅人,合力捐款修路800余丈之事。从石块的不加雕琢及文字的简朴无华来看,这是一条民间自发铺修的古道,石碑现收藏在同安博物馆。
     
                        
                            据史上记载,同安自宋始,为泉州府管辖,属泉州七县地之一。自汉唐至元初,泉州地区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展,同安为了适应这种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流动,必须发展交通业。而十八弯下的古宅村,鱼米之乡,经济繁荣,自古就有小官商之称,曾是经商贸易之处,修筑这条古宅十八弯古道,正是为适应同安向泉州港口输送地方货物的需要(当时厦门还没开发)。




                     
                      古宅十八弯这条古道,也是当时北同安一带的读书人参加科举,上京求取功名的必经捷径。同安宋代有进士55人,明代有进士105人,贡生、举人为数更多;清代则武功之盛为全省之冠。在当时交通工具落后的情况下,参加科举、武功活动除同安东南一片可走小盈岭驿道外,多数得走十八弯这条古道。正因为同安经济发展,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才使得这条通往泉州的捷径不至于被湮没,而且得到当地民众的维修和爱护。
  

   
                 
                      据说,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泉州后,国民党政府为防止解放军乘胜追击解放同安,就在同安与南安交界的小盈岭等地遍布重兵严加看守,没想到解放军就从十八弯这条古道犹如神兵一样从天而降,打个国民党军队措手不及,顺利解放了同安。可以说古宅十八弯也曾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




  
                             古宅十八弯这条宋代古道,已于1984年被列为同安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妥善保护。当今游人漫行古道,登上高高山峦,远处是歌舞升平的新圩大地,脚下是碧波荡漾的古宅水库,向东北方向远眺,泉州东西塔依稀可辨。觅迹观望,抚今思昔,我仿佛走进已消逝的岁月,走进历史上的宋代古同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