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去莫斯科,这次住在靠近环线的地方,每天出行都要乘坐地铁,转很多次线,时间长了,发现莫斯科地铁有两大优点值得中国学习。
首先是地铁线路名称
中国大城市地铁都喜欢把线路起各种各样的名字,例如深圳的环中线,北京的亦庄线,如果你是深圳市民,可能你知道地铁罗宝线,但不一定知道龙岗线,同样北京市民可能知道八通线,但不一定知道房山线,同样的问题对外地人和外国游客来说,光是搞清楚那个地名就得费不少劲儿,别说方向了。虽然把这些线路都纳入了以数字为系列的名称,但是并没有统一口径和宣传,例如北京地铁八通线就是一号线,深圳地铁龙岗线就是三号线,你叫一号线,二号线不就完了吗,可是在地铁里有很多地方出现别的叫法,游客要搞清楚所有线路一一对应的关系,恐怕不是随口就说得出的事情,为什么不统一数字系列标准化,一条线路非要有两个名字呢?
下图在深圳地铁车厢里拍摄的,线路名称的选择似乎他们也有点想不明白
莫斯科地铁不是这样干的,他们设计名称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要是他们的线路叫什么“弗拉基米尔.彼得罗扎沃德斯克线”,不把你搞晕才怪,为了让外国人能够容易辨识,他们除了以规范的数字为系列之外,例如一号线、二号线......,同时还以颜色来作为地铁线路的标志,俄罗斯人比较喜欢直接称呼颜色,例如红线,橙线、蓝线,浅蓝线等等。假若我们乘坐红线到蓝线转车,沿途就会出现蓝色色块的指引,只看颜色不看文字,就算是外国人也可以顺利找到蓝线。(中国地铁路线图也使用了不同的颜色以区分,但只是在线路图上区分而已,实际上并没有使用色块作为标识引导系统)
中国城市地铁名称设计还是本土化思维,除了没有考虑标准化以外,并没有想过本地城市怎样与国际接轨,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外地旅客和外国旅客考虑,这本身是一种人性化缺失的思维。
下图为莫斯科地铁线路图
下图是在地铁车厢里拍的线路图,可以看出橙线中途车站转车到别的线路,并不是以数字系统引导而是以颜色为引导标识的:
其次是运作效率
在北京高峰时段搭乘地铁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就是车厢关门之后,列车会莫名其妙地静止10-20秒钟才会启动,比较多的是停留15秒,在广州地铁这个停留时间大约是10秒,莫斯科地铁才停留3秒。一个站要多耗费10秒时间,其实是一个惊人的浪费,例如一条线路有20个车站,一个站浪费10秒,20个站就是200秒,一趟200秒,一天运作20趟就是4000秒,约合1小时,双向运行就是2小时,北京有15条地铁线路,累计浪费30个小时,30个小时可以增发多少趟地铁?北京地铁高峰时段不是供不应求吗?为什么要无端浪费30个小时呢?其中的技术问题和运作理论我不懂,但是你不会过日子可以看看隔壁对吧?
莫斯科地铁只要一关门,只要3秒钟就立即启动,没有黏糊,没有犹豫,干脆利索!高峰时段,列车之间的间隔只有45秒,想想看,多停留15秒,那会是什么样的效率?据媒体报道,北京地铁日载客量1000万人次与莫斯科并列成为世界第一繁忙的地铁,但是莫斯科地铁高峰时段也没有十分拥挤的场面,人流疏导和分流十分到位,而北京地铁繁忙时段的拥挤场面那就不用说了,既然如此,北京为什么不在提高运作效率上下功夫,要无端浪费30个小时呢?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软件系统,属于管理水平问题,不需要花费什么钱就可以做得到。
莫斯科地铁,两列列车的间隔,高峰时段只有45秒。
 更多莫斯科地铁精彩图片请戳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