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天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农村金融服务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此次三地农信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无论对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还是对促进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以及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农信机构合作模式,都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京津冀地区金融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相对较高,三地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良好的金融协同发展基础且要求迫切。 京津冀金融发展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3年末,京津冀地区GDP总量占全国GDP的10.9%,三地银行业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合计15.44万亿元,在全国占比为17.2%;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合计9.3万亿元,在全国占比为15.7%。此外,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全国第一,天津人均GDP全国第一,河北GDP全国排名第六,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最具活力的区域,这使得三地金融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 京津冀具备金融协同发展基础。一方面,京津冀地区金融总体规模和发育程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与GDP之比分别为248%和150%,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60个和15个百分点。经济的金融化水平较高,金融协同发展具有扎实基础。另一方面,三地经济金融发展互补性强。截至2013年末,北京银行业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分别是天津、河北的4倍和2.3倍,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是天津、河北的2.3倍和1.96倍,贷存比分别比天津和河北低37和10个百分点,而存款余额与GDP之比则分别是天津和河北的2.9倍和3.4倍,北京存款充裕、资金供给能力强,与津冀两地的贷款需求具有显著互补性,三地信贷资金合作空间巨大。 三地农信机构具有天然的合作基础。京津冀三地地缘相近,三地农信机构发展历史、运行机制、监管环境一致,在市场定位、服务对象等方面相似度高,具有客户文化认同优势。 对于三地农信机构的战略合作,北京农商银行董事长王金山认为,此举是顺应京津冀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首先,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作为三地网点覆盖范围最大、服务客户最广泛的金融机构,三地农信机构的合作,能够为区域内客户和疏解首都功能过程中外迁企业提供全面、不间断的金融服务,将有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京津冀地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是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深化改革的有益探索。此次合作将在支付结算、资金信贷等领域直接开展对接互联。三方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优势整合和业务延伸7,不仅为农信机构合作发展做出有益尝试,也为三方逐步实现跨区域发展和综合化经营做出积极探索。 第三,是合作方开展业务创新、推动经营转型的重要举措。此次合作能促进各家机构拓展跨区域金融服务,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投资银行等前台领域,在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过程中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全面提升服务客户能力。 对接面临的挑战。实施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短期内仍面临一定挑战。一是目前京津冀三地行政区划壁垒仍然较强,跨区域拓展业务可能面临行政壁垒和政策壁垒的限制;二是京津冀三地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建立良好的联动协调机制,对三地金融机构跨区域合作的实质性支持有限;三是监管部门对三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异地贷款规模扩张速度有所限制;四是监管部门尚不允许三地农信机构在异地设置分支机构。 对接机遇。短期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区域内金融机构开展同业合作、拓展业务领域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三地的农商行、城商行、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产品开发、业务代理、系统建设、风险控制、人员培训和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发展。长期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化,阻碍三地金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壁垒逐渐消除,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政策逐步到位,将为三地金融机构在扩大业务规模、推动产品创新、调整业务结构、跨区域发展、综合化经营等方面提供更多机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