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每一个当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轻轻松松地学习,开开心心地成长,但显然,这只能是家长的良好愿望——孩子在学习上总会遇到困难,成长中常有心事和烦恼,焦虑情绪更是不时出现。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 □杨 韬 儿子小哲今年读初一了,相对于小学来说,初中的课程增加了,作业量也骤然增大,小哲有点不适应。 一天晚上,家里很安静。妻子在整理衣橱,动作很轻柔,我在沙发上看报纸,小哲正在书房里做作业。我听见书房里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传出儿子背诵英语单词的声音,偶尔还夹杂一两声叹息。我觉得有点奇怪,又不好去打扰儿子。 忽然,书房里响起了“砰”的一声,把我和妻子都吓了一跳——这像是儿子拿书猛拍桌子的声音。我和妻子赶快跑到书房,问是怎么回事。小哲沮丧地说:“爸爸妈妈,这么多功课,作业都做不完,明天又要进行英语测验,这可怎么办啊?烦死了!” 我这才明白,小哲做作业时老是想着明天的英语测验,所以做一会儿作业,慌乱地背几个单词,再做一会作业,再背几个单词。如此循环反复,人很疲倦,情绪也很焦虑。小哲读书很勤奋,上进心很强,但进入初中后的几次测验,成绩都不太理想。我和妻子没有给他施加压力,但是小哲总是自我加压,经常愁眉紧锁。 我对小哲说:“小哲,你现在休息一下,什么都别做,听爸爸给你讲个故事。”这时妻子给小哲端来了一杯牛奶。 我讲了一个关于塔·布克的故事。瑞士的塔·布克是一位钟表大师,他在自己的作坊里制作钟表,环境宽松,心情愉悦,他能使钟表的日误差低于1/100秒。1536年,塔·布克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而被捕入狱,被安置去做钟表。在失去自由的地方,他的心情烦闷焦虑,无论如何也制作不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 小哲听完故事后问我:“爸爸,您是说我有焦虑情绪吗?” 我点点头说:“是的,当一个人心情焦虑时,大脑活性物质被抑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处于消极状态,学习效果自然很差。” 小哲说:“爸爸,那我该怎么办呢?那么多作业要做,英语测验又迫在眉睫。” 我说:“儿子,我认为你现在应该把作业一科一科地做完,背英语单词的事情放到最后。有时间你就背,没有时间就算了,明天早上也可以背。” 小哲说:“可是我怕明天早上时间不够。” 我说:“不要紧,能背多少是多少。你现在背单词本来就是临时抱佛脚,成绩的提高不是靠一个晚上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你说是吗?” 小哲点点头,做完各科作业后就去睡了。 我知道,孩子焦虑心理的化解,远不是几句话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家长长时间细心、耐心地帮助。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求小哲对当天的作业做个规划,各科作业孰先孰后,好好安排。小哲开始有点不以为然,说:“爸爸,小题大做了吧?”我说:“小事有规划,才能循序渐进,长大后才能规划人生,规划事业。”小哲认为我说得有道理,照做了。 我还给儿子设计了一套“移情”休闲法,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听、走、玩。听,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听一听钢琴曲,或者听一段相声,笑一笑,舒缓紧张的情绪;走,学习累了,停下来在房间里、阳台上散散步,看看风景,缓解疲劳,也让眼睛轻松一会儿;玩,我在儿子的书桌上摆了一盆鲜花、一盆金鱼和一个不倒翁,学习累了,浇浇花,喂喂鱼,或者拨弄一会儿不倒翁,转移一下注意力,紧张心理就得到了缓解。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疏导,小哲又有了纯真的笑容,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 话题评谈:母子交谈,解开少年成长烦恼
□淡然涵凝 儿子7岁那年,一次,写着作业,还时而叹气,对我说:“妈妈,别人都加入少先队了,没有我。不过,我才不稀罕呢,我才不羡慕呢。”我知道,他是用这样的反话来维护幼小的自尊心。我引导他说:“你没有加入,是因为你现在的学习不够进步。如果你努力学习,老师是会看到你的进步的。”儿子听后不再叹气了,我知道,他一定会努力的。 8岁那年,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儿子辗转难眠,然后对我说:“妈妈,我在课间的时候,没有朋友,没有人找我玩,真寂寞啊。”我说:“那你就主动找别人啊,要学会主动和别人做朋友。”儿子问:“如果别人说不和我玩怎么办?”我说:“如果别人说不和你玩,你可以问问为什么,那你就知道原因了。还有,你可以换另一个同学啊,那么多的同学,总可以找到朋友的。” 12岁那年。有一天放学回家,吃饭时,儿子面对满桌的美味,却眉头浅皱,说:“妈妈,学校开运动会,我想报名跑步,可是没有人推荐我。”我说:“为什么?”儿子说:“大家都以为我跑得慢。”我笑了,说:“是啊,也许你以前跑得慢,给别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了。参加运动会是为班集体争荣誉的事情,所以同学们都很慎重,都想推举印象中跑得快的人。你想参加运动会,在平时就得展现出你的能力来。” 儿子听了,点点头。学校为了增强学生们的体质,每天下午放学后,让学生自愿参加锻炼,绕操场跑步,儿子每天都参加。 有一天回家,儿子淡淡地对我说:“妈妈,今天我跑了班里第5名,是800米。”我惊喜地说:“是吗,看来你跑步速度有进步了,累吗?” 儿子说:“嗯,快到终点还有10米左右,我没劲了,本来不想跑了,可是我坚持下来了。”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对,坚持下来就是胜利。看,你平时多锻炼有好处吧。”儿子点点头,低头吃起饭来。 儿子14岁那年,家中的一个长辈亲人去世了。有一天,儿子放学后,似乎不经意地说:“妈妈,死亡没什么可怕的。死亡,就是睡过去永远不再醒来,其实,何尝不是人的一种解脱呢。” “死亡”这个残酷的字眼从儿子口里轻松地说出,让我内心有些震动,但我还是努力平静下来,对他说:“死亡,也可怕也不可怕。说不可怕,因为这是自然规律,万事万物都会面临生存和死亡的阶段,谁都不可避免,所以不可怕。而且,妈妈一直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进行传递,比如,妈妈的基因就传给了你,你的生命里也有妈妈的生命,而你长大后,也会把基因传递给你的孩子,代代相传,也就等于生命会一直延续。说到可怕,那是说,人的独立个体消亡后,就不能逆转,个体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一个人还没有走到自然终点就消失,真的很可怕。所以,每个人必须要尊重和爱护自己的生命,任何可能伤害自己生命的事情都不要去做,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一定尽力让自己的生命走到自然终点。” 儿子听后,点点头,舒展开眉头露出笑容说:“妈妈,你这样说是对的,我明白了。” 常常就是如此,在我们母子间的一场场谈话中,那些潜藏在小小少年内心深处的烦恼和心事,随风飘散,轻松解决。 旁观者言: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如意荷风 周末朋友们聚会时,说起孩子期中考试,大家对孩子们没考好这事普遍反应热烈。 一个朋友说,她家孩子这回成绩后退了几十名,她气得二话没说就把孩子的电脑搬走了。她认为孩子是玩游戏耽误了学习,这是惩罚。结果儿子回家和她大闹一场。孩子说:“我只不过涂答题卡时涂错了行,涂到最后多出来了才发现,已经来不及了。你不问青红皂白就惩罚我。我告诉你,我还就不学,偏不学了,你能把我怎么着?!”她和儿子已经僵了两天。 另一个朋友说,她女儿一下退后了十几名,她也气得要命,但是她忍在心里没发作。而她老公却跑去拍拍女儿的肩,安慰她:“没事,只不过一次考试没考好而已,说明不了什么。重要的是总结一下原因,吸取教训,下回不就考好了。”女儿对她爸爸说:“老爸,我本来没考好心里特不好受,一想到回家还要挨训,心里就更烦,没想到你和妈妈不但不训我,还安慰我。你们对我真是太好了,我一定加倍努力,争取下回进步几十名。” 我的儿子这回也没考好。他考物理的时候肚子痛,跑出去上了个厕所回来,老师就不让他再接着答题了。因为答题卡一道都没涂,所以物理才考了28分。我当时安慰他:“没事,已经这样了就别想了,还好不是高考,吸取教训,下次考前把这些事情解决好,不要因为一泡屎误了终生。”结果儿子有些意外,他说:“我以为你会狠狠训我一顿。”我说:“这不是意外嘛!谁也不想这样呀。”儿子听了没作声,晚上学习到很晚,催了几遍都不肯睡,说:“妈,你先睡,我再复习一会儿。” 同样是没考好,但是因为家长的态度不同,孩子的感受和后续表现也截然不同。当孩子学习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家长的关心、鼓励和安慰往往比训斥和责备更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