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郎”如何不“才尽”

 文苑折枝 2014-12-18


                                      “江郎”如何不“才尽”

 
 
 

我有一个朋友,她在家呆着,家里条件又不好,去儿子家吧,又没房子,很尴尬的。我鼓励她出来,她是会会计的,只是现在会计都用上电脑了,她又担心干不好了。其实不会可以再来嘛?!何必犯难呢?我出来,也是有许多重新学的吗?如电脑……


近读史书,重温江郎才尽一典,深感对于今天按照科学的人才观培养人才颇有启迪。 南朝时期的江淹,世称江郎,年轻时很有才华,可到了晚年,诗文再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


江郎何以才尽


史无考证,仅有一传说:江淹夜梦一男子,自称郭璞,对江淹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江淹便从怀中取出五色笔授之,此后才思逐渐减退。笔存则才溢,笔去则才尽,这显然披上了神秘的色彩。难道江淹之笔是神所受?!


其实,社会不会抛弃每个人,每一人都可以拥有一支神来之笔,来画自己的生活,即使你是一个很普通的劳动者,也可以随着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所用。我有一个堂弟,他是木匠,原来做门,做窗什么的,手艺很好,可现在,门窗什么都是铝合金的,他就改行做铝合金之类的装潢,一年赚几十万,比以前有钱多了。   而不知变化的有的同行,没有事可做。


世易时移,每一个人都要有第二、第三职业的准备,每个人的才能都要顺应时代的要变化而变化。能文能武,能上能下,因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那种一技在身,能吃香一辈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知识半衰期理论表明,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学校、在书本、在社会,在老师、在师傅那里学到的有限知识在不断地老化。这就需要不间断地继续教育,进行知识更新。


我不否认,人可以改造自己的环境,但更多的是如何去不断地适用环境。我有个同学,40多岁,就内退,呆在家里,很失落。可原在部队是个人才,可转到地方,就没有他可胜用的事了。也许他太伤感了,他碰到我总是摇头。


怎样使原有才干的江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至于才尽


除了自己努力外,社会、领导、单位、同事在用人的同时,要下力气抓好人才能的转变,防止人才后继乏劲。与其才之后再去充电,不如未雨绸缪,充电才尽之前。


充电才尽之前,就是要加强对人才忧患意识。让每个人都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生物生命的自然规律包括人类本身。


充电才尽之前,就是要投身社会实践,投身最大的课堂,从中学到社会许多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本领。不断地去适用社会。


充电才尽之前,就是要舍得,舍得放弃自己的架子,舍得丢掉自己的那“一技之长”,舍得走出自己圈子,到艰苦环境中摔打,去锻炼,去增长才干。
       

 “ 充电才尽之前没有准备,那就在其后,不过更需要付出,需要耐力,需要刻苦。历史上不乏大器晚成的例子,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黄忠60岁跟刘备,姜子牙80做宰相,还有世界上有不少渃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的成就不少都出现在耄耋之年。


尤其对于孩子,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争取他们在青春年少就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有竞争意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能不断地适用环境的变化,拥有多才多艺。要善于补短,让孩子知道“木桶理论”的含义。对孩子的毛病,不能姑息,老是哄着、捧着、顺着,那是害了孩子。在这方面,我们要向美国人,日本人学习。现在,有的孩子大学毕业后,还在家里呆着,问为什么?没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其实,没有哪个工作完全适合你,只是你如何去适用哪些看似不适合你的工作。


对于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朋友你说是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