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老街专题】老街巷里的风景

 餐芳饮露 2014-12-18

老坊巷,淘尽沧桑一古井

 

 

【金陵晚报报道】老坊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一条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老巷。这里是否曾有过成排的酒坊、染坊,满街飘摇着酒旌、茶旗?这里还能流露出“老作坊酒”那样令人荡气回肠的酣醇香味来吗?

一条巷道 堪称南京最窄

日薄黄昏,几问行人,竟然没人知道老坊巷这个地方。辗转到了升州路的第二个巷口,才有人指点,“喏,这里就是老坊巷。”街边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巷口,一块蓝底白字的巷牌,贴在一栋房屋古老的青砖上。

由升州路推车进入老巷,一条陈旧的水泥、柏油合成的路面,不时透出青石板的底子。透过巷子两边一扇扇敞开的木门,很多人家在狭窄的天井里种上几棵果树。穿过天井就到了堂屋。房子大多是砖木结构,椽梁用雕花木做成,一些隔墙也是木质结构的。

越往里走就感觉巷子的幽邃,到通往评事街的一头,约有几十米长的小巷子窄得仅能容一人通过,巷道两边的墙壁上,已被行人摸得发黑。一位在巷子里住了半生的老人讲,如遇到对面有人进来,必须有一个人要退出去才能通过,因此,这条巷子时常会有陌生人因为不愿让道而发生争执。每次,都是住在巷子里面的人来调解。老人称,他这么大年纪了,还没看到比这更窄的巷子。

一口古井 淘尽古巷沧桑

来到中央,巷子突然开阔起来,一口井旁,三位老人正在汲水。住在井边的郭桂财老人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在这巷子里长大,打我爷爷的爷爷起就生活在这里,现在算算已200多年了。”老人摇摇蒲扇,指着古井:“这口井明朝时就留下了。那时候,白天这井旁可热闹得很呐!从巷头到巷尾,包括附近做小生意的所有人家用的都是这口井里的水,喝水、做饭、洗衣啊什么的,没事了往井边一坐,天南海北山海经,说书唱戏西厢记。”

老人介绍,解放初期,政府每隔一段时间都来淘井,并给这口井消毒。井里的水被抽干了,不到半个小时又渗满了。原来,这口古井有个大青石的井栏,青石井栏上已经被岁月磨出道道绳印,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丢失了。虽然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但是老巷人还是习惯喝古井水。这口古井深深地融入老巷人的血液,成了老巷人感情的寄托。

洗净铅华 由来湮灭历史中

如今巷子里的老人已经不多,最年长的就属81岁的易翠兰老人了。近一个世纪了,老人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巷子。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八九岁的她带着五六岁的妹妹,到巷子前的坊口大街(如今的升州路)拿蚕豆回家,泡好了剥净皮,再拿到大街上卖。当时坊口大街都是些开店的私人小业主,坊口巷的正对面就有一个叫薛宝山的资本家开的织缎子的机房,巷子里的人就为这条街的个体小老板、私营业主干些洗衣服、倒马桶之类的杂务活。也许这条巷子以前住的都是穷人的缘故,没出过什么大人物,因此巷名的由来却没人知道。

关于“老坊巷”地名的来历,在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的电脑档案资料上,记者也只能查到一行字:老坊巷位于评事街南段东侧,南起升州路北至评事街。传清代曾名潘老巷,后演变成今名。区划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就是这一点由来,还是工作人员通过大量走访,从老人口中得来的。

专题:老街巷里的风景

 

    每座城市,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老街巷,在岁月更替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在六朝古都的南京,这些古老街巷上的一砖一瓦更是记载着千百年来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轨迹。只是,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许多老街巷已旧貌换新颜,不复往日的沧桑。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包围中,那些依然留存着古风韵味的老街巷,便格外地显出了她的魅力。在这里,我们选取了六条颇具代表性的老街巷,从这些斑驳而幽静的小巷中,你是否也能感受到些许六朝古都的遗风呢!

  评事街 与评事街毗邻的老巷很多,绫庄巷、千章巷、走马巷、大板巷、老坊巷,东西走向,与评事街连成了一片老南京的独特风景。如果不留心,你很难发现连着评事街的老坊巷口。约有几十米长的小巷子窄得仅能容一人通过,这是南京最窄的一条巷子了。透过巷子两边一扇扇敞开的窗户,可以看见很多人家在狭窄的天井里种上几棵果树。房子大多是砖木结构,椽梁用雕花木做成,一些隔墙也是木质结构的,越往里走就感觉巷子的幽邃



    老坊巷,淘尽沧桑一古井

    老巷照片

    链接:七家湾牛肉锅贴

    南捕厅 南捕厅是一个与缉捕工作有关的地方。据史书记载,清代南京城内有南捕通判衙署(简称南捕厅)和北捕通判衙署(简称北捕厅)两个专门从事缉捕工作的衙署。不管是九十九间半的故事,还是甘熙佳话,抑或是昆剧声的洋洋洒洒,在南捕厅,200来米长的巷子就这么让你一步步感受了六朝古都的气息。居住在南捕厅的甘氏乃名门望族,其先祖甘宁乃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将军,后来甘宁的后代们就在长江之滨扎下根,一代代繁衍生息,并成为金陵最早的土著。


    南捕厅:九十九间半的余音

    老巷照片   

    绒庄街 刘长兴这个百年老字号,在南京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据说刘长兴早年就住在绒庄街。虽然这些名人的遗迹如今在绒庄街已经荡然无存,但是走在这个饱经历史沧桑的老街巷上,入眼尽是古老的建筑,狭长的街巷两侧,是典型江南老房子。让人感觉到这条街巷的久远历史。整个街巷保存最完整的是58号院,这也是老街上颇具特点的一座标志性建筑。这里的老人依稀还记得当年的旧事,只是他们都很担心的,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些古老的建筑就会被拆除。


    历经沧桑绒庄街

    老巷照片

    油坊巷  在长乐路武定桥东南处有一条小巷,巷内一条狭长的小道连接着东西两向,小道两旁的老宅经过岁月的洗刷,一副沧桑的脸庞。这就是现在的油坊巷,有大油坊巷和小油坊巷之分,原统称为油坊。走进这条老巷时,首先感受到的是这里的古朴与苍老,望着老宅墙壁上斑斑点点的锈迹,坑坑洼洼的伤痕,很难想像这里往日的秀美景致。在巷中徘徊,已很难寻找到一点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秦淮三坊

    老巷照片

    糖坊廊 明太祖当上皇帝之后,南京的商业空前繁荣,为适应需要,便利行人,于某些行业集中所在的街道两旁建立了官廊,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这样,便出现了许多带有字的地名。糖坊廊位于城南中华门内镇淮桥西北,东南起中华路,西北接长乐街,原名叫灭街,后讹化为篾街,再后来,因设糖作坊于此,故而得名。

  糖坊廊61号,是一处河房,199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组建筑为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现存较完整的一处河房。

   

    糖坊廊:河房上的秦淮古韵

    老巷照片

    链接:中华门城堡

    箍桶巷  箍桶巷现位于长乐路中段以南,长近300米、宽约五六米。相传明朝时,江南首富沈万三家的箍桶匠居住在南京城南的巷子里,这里的箍桶匠手艺精湛无人能及,慕名前来学手艺的人特别多,后来这里居住了许多手艺精湛的箍桶匠。再后来找箍桶匠干活的东家也多了起来,渐渐地人们就把这里叫做箍桶巷,把箍桶巷东面木匠聚集的巷子叫木匠营。箍桶巷、木匠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不过,箍桶巷如今已经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

   

    箍桶巷:沈万三家箍桶声

    老巷照片

组图:评事街的斑驳岁月

 

(2004-03-05 09:59:36)

 

与评事街毗邻的老巷很多,绫庄巷、千章巷、走马巷、大板巷、老坊巷,东西走向,与评事街连成了一片老南京的独特风景。

评事街的小巷中大多是这样二层的老式木房,多数的一楼经过改造成了门面房,做起了小生意,门面虽小却样样俱全。只有右边这栋上下都还保持着原貌。卖着各式小玩艺小食品的小摊占着两侧路牙,老人与赋闲的人三三两两地在路边聊着天,来往于这样的小巷中,你很难感受得到外面都市里的繁华与喧嚣。

老街两侧多是这样纵深的小巷,走进去,是相连着的过道与天井,交错着,将十几户人家连成了片。

当这样一条青石路出现在眼前时,你是否会有一阵的惊奇。如果不是在老街,也许,只能在某个公园的小径上才能感受到行走在青石路上的怀旧之情了吧。顺着小路往前走,一口古井又意外地跳入眼中,十余条深深的凹痕向人们展示着岁月的沧桑。只是连住在附近的老人们也已无法说出它准确的年代了。

这是一台在南京已为数不多的老虎灶,在绫庄巷里的一间女子浴室中,75岁的马奶奶在这里熟练地烧着水。右图为绫庄巷一角。

   

如果不留心,你很难发现连着评事街的老坊巷口。也许你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通达的巷子。巷口坐着聊天的老人说,这是南京最窄的一条巷子了。从这里进去,不足一米的通道仅容一个人通过。巷内的门户,多是这样青石台阶上的老式木门,偶尔会有哪家的老人出来晒晒衣服,走动走动。

老坊巷中的住户多喜欢在屋外种上一两种绿色植物,小巷极为幽静,巷口轻风徐徐吹来,突然想就这样一直安然地徜徉其中,享受哪怕是片刻的宁静。

老街巷中,无论走到哪,都能见到这种岁月斑驳的痕迹。许多这样的痕迹已逐渐消失在城市改造的步伐中,但是岁月留下的记忆却将永远印在生长在这一方的人们的心中。高菲

南捕厅:九十九间半的余音

 

(2003-08-21 09:05:28)

 

【金陵晚报报道】 不管是九十九间半的故事,还是甘熙佳话,抑或是昆剧声的洋洋洒洒,在南捕厅,200来米长的巷子就这么让你一步步感受了六朝古都的气息。

缉捕衙门成就老巷名

顾名思义,南捕厅是一个与缉捕工作有关的地方。据史书记载,清代南京城内有南捕通判衙署(简称南捕厅)和北捕通判衙署(简称北捕厅)两个专门从事缉捕工作的衙署。东起府西街(今为中山南路)西接绫庄巷的南捕厅负责辖区内陆上的缉捕工作,位于府北土街口的(今中山东路、洪武路口的旧称)北捕厅则负责水上缉捕工作。这在当时也可算得上是两个很有权力的衙门了。但这两个名噪一时的捕厅同样不能逃脱世间浮沉变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原先南捕厅的建筑物毁于硝烟弥漫的太平天国。1872年重建,清末实行新政时,又在此设立警察局取代了捕厅工作,但到了抗战前夕,浮浮沉沉的南捕厅旧址房屋已经荡然无存,但以此命名的老街巷却保存了下来。

甘氏故事和九十九间半

居住在南捕厅的甘氏乃名门望族,其先祖甘宁乃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将军,后来甘宁的后代们就在长江之滨扎下根,一代代繁衍生息,并成为金陵最早的土著。明代末年,甘氏的一支迁居到内城,但仍过着平民的日子。乾隆年间,甘氏后人甘福平步青云,官至布政使司都事和按察使司,甘家面貌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使他青史留名的,一是他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余卷,建成了江南著名的藏书楼“逮津楼”,该楼1853年毁于战火,留下了海内孤本宋版《金石录》;二是他的两个儿子甘煦、甘熙皆为一代名士。

提起甘家大院,南京城里可能没有人不知道。这座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甘家前后用50年时间,造屋4组,多达300多间,民间俗称甘家大院为“九十九间半”。房屋最为独特的是,整个建筑坐南朝北,这缘于两个传说:一说是甘家到金陵经商,据《图宅木》的风水说法,坐南朝北可逢凶化吉;二是甘氏祖先从北方南迁,建筑上坐南,是为感念祖先。不过对于“九十九间半”的来历,民间有个不确定但有趣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平民住宅也便是这南京的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

民族风情聚集地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置身老巷南捕厅,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组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巷子里的15、17、19号就是甘家故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就坐落在19号。从15号门而入,跨进高高的门槛,绕过精致的影壁,有个天井,同行的博物馆讲解员小刘告诉记者,厅前用墁地石板铺成天井,阳光永远只在天井内盘桓,不会多往屋里挪动一步,可见当年设计房屋的精细。顺着15号后院的一条小径走进17号院落,这里陈列着民间手工艺品,有剪纸、京剧脸谱、工艺宝葫芦。一画室里,博物馆画师沈泉洪正在挥毫泼墨,那笔墨下诗意般的中国山水吸引了前来参观的一位韩国友人和他的三个孩子,好客的沈先生特意给这些异国的孩子们各作了一幅“虾趣”图,三个小客人连连鞠躬致谢。记者来得正巧,每天为儿童表演的皮影戏专场开始了,白色的布幕上,皮影小人机械而又灵活地跳动着,配上滑稽的台词,逗得在台下观看的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

南捕厅里的京昆艺术

悠扬的曲调声,伴着优美纯熟的唱腔,从这条老街巷的深处传来。循声而去,原来京昆票友和茶客们正在此雅聚,此处名为花厅,厅内摆放着几张红木八仙桌,老人围坐其旁,摇扇品茶。

住在巷口来此品茶围听的76岁老人唐铎告诉记者,这南捕厅里的甘家以“戏曲世家”誉满江南,江南笛王甘贡三曾与清末皇帝之兄溥侗选此地为“南京新生音乐戏曲研究社”,其子也在此主持过闻名遐迩的“新生社”。当年的曲社设在花厅,檀板轻敲,曲笛悠扬,水磨雅韵,绕梁不绝。旧时座中不乏张学良、梅兰芳等名流的身影。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执南京时,蒋介石对他采取羁留政策,让他到此活动,张学良在甘家的协助下编辑了《九宫集曲大成南北词谱》82卷共50册。

不过唐老记忆中最深的还是关于曾是甘家媳妇的严凤英的故事。他说,当时这位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也曾经在此受到熏陶,向甘氏族人学习京昆艺术,为完善她以后的戏曲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功底。几度春来,几番花谢,如今走在甘家大院的幽径中,依然能够听到舒缓的丝竹声,早年的京昆梦又在袅袅弦竹声中渐渐苏醒。

就在记者快要离开南捕厅的时候,博物馆馆长杨天麟告诉记者,目前对游人开放的只是南捕厅已经完工的一期规划工程,随着二期规划的实施,不久的将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将是北到南捕厅,西接大板巷,东临中山南路,南抵中北汽车公司,占地二万多平方米地的典型历史街区,它将真正成为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实习生 王敬群 记者 王国俊

组图:南捕厅--九十九间半的余音

 

(2004-03-09 15:08:08)

 

  

  【南京报业网报道】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置身老巷南捕厅,展现在面前的是一组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巷子里的151719号就是甘家故居,民间俗称甘家大院为九十九间半。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就坐落在19号。右:甘家主宅。

  

  甘家大院这座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了太湖流域建筑风貌。

七家湾牛肉锅贴

 

(2004-03-05 09:31:21)

 

  

  顺着评事街的小巷往北走,便是七家湾。七家湾原本是回民聚居的地方。然而现在,只要提起“七家湾”,人们便会不禁咂着嘴想起鲜香焦脆的牛肉锅贴来。

  七家湾的牛肉锅贴店不止一家,而这家李记锅贴店却是声名远播,每天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去的时候是下午两点多钟。也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能安安心心地来上一碗牛肉汤二两锅贴,慢慢地享受美味,而不用担心身边拥挤着候坐的食客了。

  这家店不仅锅贴有名,生熟牛肉都很受欢迎。据说每天都能卖上两头牛,到了春节的时候,常常是七八头牛都供不应求。牛肉的采购也十分讲究,老板娘介绍说,每次都是由阿訇到郊区去采购耕田牛,并亲自宰杀,保证了肉质。这里的锅贴个大、饱满、汁多,师傅们的刀功手艺可见一斑。每日160多斤锅贴、600多碗牛肉馄饨的销售记录,也足以证明了这里的受欢迎程度。喜爱美食的你,不妨去尝一尝吧。高菲

历经沧桑绒庄街

 

(2003-07-10 10:25:03)

 

【金陵晚报报道】 编者按:初来南京的人会发现,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很多大街小巷都有一个怪怪的名字,比如三步两桥、螺丝转弯等就足以让外地人云里雾里地晕上一阵。殊不知,这些看似古怪的地名其实正是南京人的骄傲。这每一个街名背后都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而这些古老街巷上的一砖一瓦都记载着千百年来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生活轨迹,不少街道名字的变化还折射着历史的变迁。从今天开始,本报特别开设专栏《老街巷背后的故事》,为您介绍南京的大街小巷。

“刘长兴”这个百年老字号,在南京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据说刘长兴早年就住在绒庄街。虽然这些名人的遗迹如今在绒庄街已经荡然无存,但是走在这个饱经历史沧桑的老街巷上,入眼尽是古老的建筑,还是感觉到这条街巷的久远历史。

据南京市地名委的工作人员介绍,南京很多地名的来源与当地所从事的行业有关。《南京地名起源》记载,绒庄街在明代叫帽儿行,是专门加工和出售帽子的街道。南京地区的幼儿常常喜欢用“没没”表示“没有”这个意思,“帽”和“没”二字在南京的方言中读音极近,故“帽儿行”常被喊走了音,变成了“没儿行”。古人思想非常保守,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来传宗接代自然是最严重的大事。因此人们十分忌讳这与“没儿行”十分相近的街名。这条街原有一个非常大的绒庄,供应做帽子的原料。当时,仅这家绒庄就占了大半条街。于是这条街上的人们就将这条街改为“绒庄”街。绒庄的老板刘万丰觉得以他的店名为街名,当然十分欢喜。就这样,绒庄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昨天,记者顺着中山南路一路找下去,经鸽子桥终于找到了这条有了百余年历史的老街。狭长的街巷两侧,是古朴的典型江南老房子。这些历尽沧桑的旧房子墙壁已经斑驳剥落。在一幢旧屋前,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侯荣福老人。老人说,他在这条街巷已经居住了70多年。在他最初住进来时,这里还有不少织缎的小作坊,不少作坊都会织云锦。但是现在已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不少房子都是50年前翻修过的,其中一些房子用的还是老城墙的城砖。

记者发现,整个街巷保存最完整的是58号院,这也是老街上颇具特点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侯荣福老人说,70年前,那里还是一家镖局,记得当时里面还摆放着刀、枪等兵器。当时这家镖局装饰得非常气派,厚重的黑漆木门,雕刻着精美图腾花案的门头,在这条街上显得非常醒目。不过,这些雕花在文革中都被当做“四旧”除掉了,现在看到的只是平整的门檐和油漆斑驳紧紧关闭着的木门。

侯老先生57岁的儿子侯建存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这里只剩下一个大的织锦厂了。从前,这条街后面还有一家名叫朴园的私人花园,又被称为周家花园。那里有假山有水有花有树,以前巷子里的孩子都会在园里玩耍。后来,这园子就荒废了,园子里的假山石一部分被运到了瞻园,用于瞻园的修缮;另外一部分运到了玄武湖,用于玄武湖风景区的建造。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绒庄街周边的古老街巷逐渐消失。现在,周围林立的高楼早已将花园的遗迹掩去。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衬托下,绒庄街显得更加不起眼了。

据当地居民说,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绒庄街已列入政府的拆迁计划。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些古老的建筑就会被拆除。但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目前南京还很少见到有完整的镖局展览,希望有关部门在拆迁过程中,将镖局遗址保留下来。如果能够将这个镖局好好地修缮一下,恢复旧貌,我们的后代就可以不仅仅从武打小说中了解镖局了。

实习生 赵燕 金陵晚报记者 武晓宇

组图:历经沧桑绒庄街

 

(2004-03-09 14:44:14)

 

  

  【南京报业网报道】绒庄街狭长的街巷两侧,是古朴的典型江南老房子。这些历尽沧桑的旧房子墙壁已经斑驳剥落。整个街巷保存最完整的是58号院(右),这也是老街上颇具特点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在街上慢慢地走着,细细地看着,总会时不时地发现历史的痕迹。那紧闭的木门,那斑驳的雕花门头,无一不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桑。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些历史的痕迹便会被鳞次栉比的高楼所代替。高菲

秦淮三坊:糟坊、油坊、玉壶坊(南京老街巷的故事)

 

(2003-08-29 09:57:02)

 

糟坊、油坊、玉壶坊,这些记载太多历史和沧桑的老街古巷,静静地临靠在秦淮河畔,继续述说着“六朝金粉地”的故事。

酒香传百里的糟坊

糟坊,顾名思义,必与酒有关联。相传这里是明太祖朱元璋酿酒的地方,此地也因此而得名。据传,当时此地所酿之酒以香味满溢而闻名全国,百里之内都能闻到糟坊所酿酒之香味,而所酿之酒更是受到朱元璋的喜爱。

记者在南京市地名委员会提供的资料上看到,糟坊现在已变成了糟坊巷小区,位于长乐路中段北侧,南起长乐路,北至长生祠。走进小区内,现代住宅楼掩去了昔日的喧嚣。驻足在楼宇之间的小道上,努力深呼吸一口空气,仿佛能嗅到一丝旧时的酒香味,也许这一切只是幻觉而已。

小区内的居民都在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在小区内出出进进,穿梭不停。几位年长的老人在树底下一边择菜,一边聊着家常话,不时地爆发出爽朗的笑声。记者向他们打听这里过去的故事,他们一脸茫然,并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转完整个小区后,记者仍然没有找到一位能讲述这里旧时故事的人,不知道是岁月的无情冲刷了他们心中的记忆,还是这里本来就没有故事。

准备离开的时候,站在小区门口,最后回望了一下这里的一切,遥想当年在糟坊酿酒的酒工们打着赤膊,挥汗如雨,一滴一滴、一坛一坛地酿出美味传千里的酒来,可曾想到几百年之后,在他们生活过流过汗甚至流过血的一方热土上会有这么一群人在此扎根,在此生活,在此欢笑,而这群人却没有记得他们曾经酿造出来的传遍百里的酒香。

油坊巷内还有油吗?

在长乐路武定桥东南处有一条小巷,巷内一条狭长的小道连接着东西两向,小道两旁的老宅经过岁月的洗刷,一副沧桑的脸庞。这就是现在的油坊巷,有大油坊巷和小油坊巷之分,原统称为油坊。

在今小油坊巷曾有一处清节堂,相传明朝时这里曾有一位女子,丈夫在参加抗击倭寇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了。这名女子独守空房,直至老死都没有再嫁人。当地百姓为了宣扬她的忠贞,于是建了一座清节堂。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处的清节堂早已不见了踪迹。

油坊巷还有一名为德庆巷,因为这里曾有一座德庆庵,左边还有一个翔鸾坊。这里曾与多位历史名人有过关联。据传,南唐时卢降在此做了个梦,便曰“感梦处”;元朝时,黄甫继晖儿子曾在此居住过,元朝时,姚元自亦居住在此地。因此这里就出现了多处雅致的风景去处:翔鸾庵、溥泉、市隐园、玉林慕泉、中林堂、思元室、永浴台、海月楼、鹅群阁、柳浪堤、秋影亭、浮玉桥、芙蓉馆等名胜。还有一本书叫《客座赘语》,专门为此地而作。

当记者走进这条老巷时,首先感受到的是这里的古朴与苍老,望着老宅墙壁上斑斑点点的锈迹,坑坑洼洼的伤痕,很难想像这里往日的秀美景致。记者在巷中徘徊,试图寻找到一点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一位躺在躺椅上的老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于是走上前向他询问,他说这里之所以名为油坊巷,是因为曾有一人在此开了一间油坊,但对于以往的故事却一无所知。

风华绝代的玉壶坊

玉壶坊在白鹭洲公园附近,东起内秦淮,西连建康路,相传明朝朱武宗在此看花船,观灯之时,玉壶掉落此处而得名,后来明武宗朱厚照又在此钓鱼,于是更名为钓鱼巷。

明朝时,玉壶坊为开国功臣徐达的东花园的一部分。徐达的东花园范围很大,有园林池竹之胜,非常气派,名重一时。由于徐达后裔的衰败和战争的破坏,玉壶坊入清时已日益冷落。《秣陵集》卷六有一首诗,道出了它的兴衰史:“太傅勋劳重,名园夹岸开(指徐达的东、西两花园,东园又名太傅园;西园又名凤台园,以凤凰台而得名)。诗人题凤去,帝子钓鱼来。祠墓残碑在,河山故国哀。斜阳话金粉,白石黯秋苔。”

这里提到的“金粉”指六朝,“金粉”本指以铅粉为主要成分的化妆品。六朝时,不仅妇女化妆,士大夫们也化妆。王、谢和许多世家豪门,都住在秦淮河两岸。史载他们的洗脸水流进秦淮河,竟使秦淮河为之变色,香气四溢。正像《阿房宫赋》所记的那样,“渭水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宫中嫔妃的洗脸水可以使渭水上涨和变色。“六朝金粉”,可以想见六朝时期的繁荣,也可见住在秦淮河两岸特别是今夫子庙地带的世家大族生活的奢侈淫逸。

在古代,钓鱼巷附近妓寮聚集,故钓鱼巷又叫“手帕巷”。相传这里曾住过一个姓顾的本分人家,因经常有逛妓院的来客误入其家而愤怒异常,他对封建文人不好好读书求取功名,却到处寻花问柳十分不满,故在自家门上写了“得过且过日子,半通不通秀才”的门联,嘲笑那些不求上进、轻狂淫逸的儒士们。

南京人流传着种种“钓鱼”趣谈。他们说,最能“钓鱼”的并不是花花公子,而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军的刽子手曾国荃,他在两江总督任上捞足了油水,对希望升官发财或打赢官司的人,都要狠狠敲一下竹杠。他将幕僚派往钓鱼巷的妓院,做各种交易,接受各种各样人的贿赂。于是,南京人就把两江总督的西辕门上“三省钧衡”四字横额,拆读为“三省钓鱼行”,并且满有理由地分析说“钧”字粗看可读“钓”,“衡”字可拆成“鱼行”两字。有一位姓樊的文人,曾为此写了一首打油诗:“秦淮画舫暖围春,时有鱼郎来追萍,闲壑河房粗误字,钧衡谁是钓鱼人。”钓鱼人者,曾国荃是也。

如今玉壶坊所在地已是钓鱼巷居民小区了,记者很想在那寻找到“六朝金粉”、“手帕巷”的一丝余味,但幢幢居民楼挡住了记者的视线,始终无法找到那份属于玉壶坊的繁华。本报记者 孙峰 实习记者 徐宁

组图:秦淮河畔油坊巷

 

(2004-03-11 14:36:25)

 

  【南京报业网报道】在长乐路武定桥东南处有一条小巷,临着秦淮河,巷内一条狭长的小道连接着东西两向,一副沧桑的脸庞。这就是现在的油坊巷。

     

  油坊巷内两侧的民居风格迥异,临河一侧大多是民清风格的二三层小楼,另一侧则是低矮的平房。斑驳的墙面,破败的门窗,都是岁月洗刷的痕迹。

     

  老巷里住着的老人自然不少,三步两顿,总能听到哪家楼上此起彼伏的鸟鸣,或是从哪家门缝里飘出的一段字正腔圆的京剧。在油坊巷的对岸是信府河,那里也是一色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建筑。站在秦淮河上远望,印入眼帘的,是城南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

组图:古韵糖坊廊

 

(2004-03-15 15:48:27)

 

  

  【南京报业网报道】糖坊廊位于城南中华门内镇淮桥西北,东南起中华路,西北接长乐街。巷子很幽静,听不到任何的吵闹声,外面喧嚣的世界也好像远去了。

  小巷两侧多是这种带有小阁楼的平房,独门独户。也有四五家连在一起的小院子,向阳院三个早已褪色的大字嵌在斑驳的院墙上,像是要告诉路人们这里的生活的和睦与安宁。

  

  糖坊廊61号,是一处河房,199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组建筑为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现存较完整的一处河房。如今的糖坊廊,很多地方还保存着原来的样子,然而这里许多的老人还是很担心,这些颇有历史价值的房子,以后会不会被拆掉。

糖坊廊:河房上的秦淮古韵

 

(2003-07-28 09:51:05)

 

廊者,走廊也。明太祖当上皇帝之后,南京的商业空前繁荣,为适应需要,便利行人,于某些行业集中所在的街道两旁建立了官廊,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这些官廊,有的是朝廷兴修,有的是富家捐建,都用一色的青石板铺路,比较整洁,这样,便出现了许多带有“廊”字的地名,糖坊廊也因此而得名。

糖坊廊位于城南中华门内镇淮桥西北,东南起中华路,西北接长乐街,原名叫灭街,后讹化为篾街,再后来,因设糖作坊于此,故而得名。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这条老街。从中华门过来,要转过几道弯才能到。走进糖坊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条很狭小的老巷,两边的房子是清代多进穿堂式民居建筑,老巷的门牌号是从36号开始的,到70多号就结束了。巷子很幽静,听不到任何的吵闹声,外面喧嚣的世界也好像远去了。在糖坊廊61号,记者看到一处名为糖坊廊河房,上面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字样。一位姓王的老人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完整的老巷子,但后来拆迁,从1号到35号都被拆掉,盖了新的办公大楼。就是留下的老房子,很多也被住户自己重新修缮一新,找不到老房子的一点痕迹了。

记者走进一户居民家,门很狭窄,就一米左右宽,进门后,是一个很狭窄的弄堂,穿过弄堂是院子,而过了院子才是居民的住房。房子以砖木结构为主,可以看出屋梁是用木头做成的,有的隔墙也是木质结构的。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在城南现存多处清代多进穿堂式民居建筑,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古都南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糖坊廊河房是199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记者了解到,该组建筑为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现存较完整的一处河房。近看,有跑马楼二进,河厅一进。跑马楼的格扇木雕十分精美,多为戏曲图案,现保存完好,院外有高大封火墙。去年,附近居民在该建筑周围私搭乱建,严重影响了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内的环境。接到群众举报后,市、区文物部门十分重视,专门开会研究,并会同区、街道执法大队多次现场办公。经有关部门共同努力,该处近200平方米的违章建筑早已被拆除。

记者了解到,该河房有十多户居民居住在这里,最早的1958年就来了。从大门往里看去,房屋里面已经很破烂、很陈旧了,但从屋内的雕花和楼梯的扶手可以看出手工艺的精湛和华丽。

如今的糖坊廊,很多地方还保存着原来的样子,多进穿堂式的民居建筑成了这里的一个特色。在记者采访要结束时,一个老人向记者道出了心中的担忧:现在这样的房子已经不多了,它们还是很有历史价值的,真担心以后会不会被拆掉。记者 姜静 实习记者 钱锦绣

中华门城堡

 

(2003-09-24 12:24:32)

 

公交指南:2路、16路、26路、33路、49路、101、102、游2、游4

位于南京市中华路南端,是南京城的南大门。城堡高21.5米、东西宽118.5米、进深129米,占地16500多平方米。城门分4道, 每两道之间的空地称作瓮城。每道城门除置有铁皮包严的木质大门外,城门两边还有石槽,石槽内嵌有千斤闸,战时如木质城门被敌军攻破,可从城上放下千斤闸以阻止敌军前进或退却。城堡上下还设有27个藏兵洞,可埋伏士兵3000多人,以对付困在瓮城中的敌军。今千斤闸虽已毁坏,但从城上石槽仍能看出当年设计的机关原理。

对外的第一道城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原建有庑殿式重檐筒瓦顶的镝楼,但毁于1937年侵华日军的炮火,现尚存台基残迹;中层为砖石结构,朝内一排7个藏兵洞,洞内设茶室,经营旅游纪念品;下层中间为瓮城甬道,两侧各有3个藏兵洞。二至四道城门为二层结构,上面有木质城楼,下层为砖石结构。瓮城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条宽11米的斜坡式登城马道,供守军骑马上城,马道下的外侧还各有一排7个小藏兵洞。

整个城堡构思奇巧,建造精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技艺,是研究城垣建筑史、都城史和古代战争史的珍贵实物。

箍桶巷:沈万三家箍桶声

 

(2003-08-19 09:52:37)

 

【金陵晚报报道】相传明朝时,江南首富沈万三家的箍桶匠居住在南京城南的巷子里,时间久了大家就把这条巷子叫作箍桶巷,把箍桶巷东面木匠聚集的巷子叫木匠营。箍桶巷、木匠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不过,箍桶巷如今已经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

一位在附近居住了半个世纪的潘老先生说,他听上一辈的人讲,明朝时,这里居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家的箍桶匠。相传沈万三原名沈富,元代中期随其父由湖州南浔迁至周庄东坨。沈万三以躬耕起家,后来凭借周庄特有的地理优势,进行海外贸易活动。周庄北端白蚬江(古称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经济河出海,是理想的天然水上通道。不几年,沈万三迅速成为“资产巨万、田产遍天下”的江南首富,他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要求下,他曾出资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名噪一时。

传说沈万三家的箍桶匠手艺精湛无人能及,慕名前来学手艺的人特别多,后来这里居住了许多手艺精湛的箍桶匠。再后来这里找箍桶匠干活的东家也多了起来,渐渐地人们就把这里叫做箍桶巷。而箍桶匠们所用的木材、木料几乎都由住在附近的木匠来加工,人们干脆就给附近那条巷子也取了一个好记的名字——木匠营。

箍桶巷现位于长乐路中段以南,长近300米、宽约五六米。马路两边有些小小的百货店,在这条路上最热闹的要属好又多超市和肯德鸡快餐店。站在这几年前新修的水泥路上,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一点也想象不出当年那幽静、狭窄的小巷的模样。

大马路边上有一两个支巷,穿行于支巷中,一阵古韵之风迎面而来。在箍桶巷27号居住了一辈子的朱奶奶说,当年有位姓郑的富商在这里大兴土木,盖了一栋五进的大房子,她们家现在居住的房子只是郑家最北面的一进房子。细细“品味”这栋房子,记者发现几扇门上的雕花非常精美,而且各不相同,喜鹊报喜、寒梅报春……手艺高超的木匠把木门上的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些独具匠心的细微之处,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房前屋后的鲜花植物使这些古民居焕发勃勃生机。 金陵晚报记者 吕蔚

图:箍桶巷

 

(2004-03-15 16:07:55)

 

  

  【南京报业网报道】箍桶巷现位于长乐路中段以南,站在这几年前新修的水泥路上,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一点也想象不出当年那幽静、狭窄的小巷的模样。

  路边上有一两个支巷,长而曲折,走在其中,有些九曲十八弯的感觉。好像是到了尽头,却突然发现身边又露出一条道来。巷中的旧式建筑已不多,在小巷对面,一幢幢现代化的居民楼已拔地而起。然而,那一边的喧闹,总是无法打扰这一片的宁静。明媚的春日里,巷中的居民依旧是在这片清凉的空间里轻轻地来,轻轻地去。

总统府历史

 

(2003-08-24 10:40:29)

 

【金陵晚报报道】长江路292号,有一组雄伟宏大的建筑,数百年来,它目睹了历史的风风雨雨,默默地屹立着。它就是总统府。

明初,它是汉王陈理府第的一部分;陈理派往高丽(今朝鲜)后,先后为明太祖养子沐英的西平侯府、西平王府,沐英之后八、九代黔于王府;永乐时曾为明成祖子朱高煦的汉王府之一部分;清顺治初为总督署,为清政府江南、江西的部院衙门及驻节重地;后又改为江宁织造府;1853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后,改为天王府;太平天国失败后仍为两江总督衙门;辛亥革命光复南京,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此担当临任大总统,并在此起居。南北议和后,这里为冯国璋的副总统府。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总司令部;抗战前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汪伪时为考试等五院;抗战胜利后为蒋介石之“总统府”。1949年解放后,为江苏省军管会驻地;1955年苏南、苏北行署合并后,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省政协驻地。

长江路:南京的长安街

 

(2003-08-24 10:40:30)

 

【金陵晚报报道】每次漫步在长江路上,都有这样的感觉:很旧、很古老,好像很多年没有改变,却又有几分神秘,让人流连忘返。那里有金陵图书馆、江苏省美术馆,还有南京标志性的总统府。

从大仓路到长江路

一谈起长江路的变迁,从小长在长江路的谢先生笑着说,可能变得最快的就是路名了。

他说,据他所知,明代时,这条路叫大仓路,因明朝守卫大仓在此。清代的时候,因为两江总督衙门在此,得名叫都督街。1931年到1934年间拓建此路后,取名国府路,因国民政府在此而得名。抗日战争胜利后,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这条路又改名林森路。1949年,南京解放后,以我国第一大江长江命名为长江路。这条路从上个世纪30年代拓宽以后,不曾有什么大变化。

东箭道曾经有个火车站

谢老先生告诉记者,在总统府东侧的东箭道曾经有个火车站,就像现在的公交车一样,这条火车线从下关到中华门,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市内小火车”,建于清朝光绪年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由上海乘专车来宁,经此路直达长江路站(当时改称总统府站)下车,换乘马车进入临时大总统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南京沦陷,所有铁路运输,均侧重于军事目的,并在长江路站加筑战线一股,专供明故宫机场装卸汽油、炸弹用。日本人占领南京后,长江路站变为新国民车站。

1958年,铁道部决定另辟沪宁、宁芜联络线:由尧化门出岔,过紫金山东麓,经沧波门、光华门至中华门与宁芜线衔接。该路于1958年初动工,当年11月建成通车,被南京人称之为“小火车”的这条营运达50年之久的铁路就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美术馆:民国艺术精华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郑伟建说,1935年,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设立国立戏剧音乐院(现在的大会堂)及美术陈列馆(现在的省美术馆)”的决定,1936年建成。当时推定于右任、孔祥熙等19人为筹备委员,直拨建筑费20万元。筹委会还聘请专家为研究工程顾问,所聘专家几乎囊括了当时国内文化艺术界的全部精华,戏剧家有欧阳予倩、洪琛、马彦祥等;音乐家有唐学泳、萧友梅等;美术家有徐悲鸿、刘海粟等;建筑家有宋希尚、梁思成等。

郑副馆长说,这组建筑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就拿美术馆来说,主楼建筑四层,墙体为斩假石。建筑立面呈“山”形,采用了西方近代建筑常用的勒脚、墙身、檐部三段划分方法,仅在檐口、雨棚、门厅等处雕刻处具有民族风格的潜伏雕塑装饰图案带。主楼凸出部分为阶梯回廊,中腰为三条纵跨二、三楼的透明玻璃窗,在玻璃窗与檐口装饰图案带之间,镶嵌着由林森题写的“国立美术陈列馆”七个端庄的楷体大字。今天,如果站在美术馆门口,依稀还可以看到这七个字。

1937年的第二次全国美展,到古今名画展,到1990年5月,日本书道大师柳田泰云画展等,都记录在江苏省美术馆的历史档案里。郑副馆长说,江苏省美术馆是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大窗口。

长江路人眼中的长江路

已经70多岁的谢文明说,几十年前的长江路,是一条政治文化经济路。他记得特别清楚,他几乎每天都看到蒋介石与宋美龄坐着小车从总统府进进出出。总统府庄严神圣,国民大会堂与美术馆的建立,大大增加了这条路的文化内涵。长江路的西段,是汽车配件一条街,就像现在的大明路。那时候的长江路人走到哪里都很自豪:我是长江路人,那种感觉就如现在的北京长安街人。

期待改造后的长江路

现在的长江路正处在拆迁的过程中,两旁古老的旧住宅已经消失。据了解,不久长江路就会以新的面目呈现在大家面前。从东向西,十大文化景点次第排列:毗卢寺、梅园新村、总统府、江宁织造府、南图新馆、中央饭店、省美术馆、人民大会堂、金陵图书馆、市文化艺术中心。

随着南京城区建设的飞速发展,长江路已经成为一条众所周知的文化旅游景观带。明朝、(太平天国)、清朝、民国相继在这里建都立府,各个时期蕴藏的文化在这条路上已经形成体系,独具代表性的有明代的“词曲文化”、清代的“红楼文化”和民国的“建筑文化”,加上现代的人文艺术文化中心等,将逐步形成“四世同堂”的文化格局。

据了解,改造后的长江路,大片原存的1-2层破旧住宅将全部消失,汉府街长途客运汽车站亦将迁移,江宁织造府、玄武区文化中心等一批新的文化设施配套服务项目相继投入建设。将来展现在市民眼前的长江路文化街,将是一条崭新的历史文化街,集观赏性、娱乐性、休闲性为一体,夜晚将通过路灯、园艺灯、建筑立面照明灯、喷泉及水池射灯等照明设施,营造柔和、高雅、温謦的美丽画面。 金陵晚报记者 李花

宝塔根与大报恩寺

 

(2003-08-19 09:52:37)

 

【金陵晚报报道】 宝塔根位于秦淮区长干桥东南,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明朝永乐10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王母硕妃(硕妃,高丽人,朱棣时未足月,被明太祖和马皇后处以“铁裙”之刑,活活折磨致死),在元代慈恩寺、旌忠寺的旧址上,兴建大报恩寺和大报恩寺塔。大报恩寺塔耗资248.5万两白银,十万军役历时19年建成。塔为八面九级,高32余丈,塔内设146盏长明灯,由百名小和尚轮流看管。每夜需灯油30公斤,五光十色,雄伟壮观,被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可与罗马大剧院、亚历山大古城、比萨斜塔相媲美。

大报恩寺是当时南京最大三座寺庙之一,和尚五百多人,良田万亩,也是明初佛教研究中心。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北王韦昌辉害怕冀王石达开借大报恩寺这个制高点对他进行炮击,下令将寺塔尽毁。而宝塔根部尚存,故名“宝塔根”,现仅剩一块寺碑,一进殿宇。 读者 黄雁

方氏灭门地正学路

 

(2003-08-19 09:52:37)

 

【金陵晚报报道】 正学路位于中华门外,东起晨光机器制造厂,西至雨花路,是方孝孺居住地。

方孝孺,字希直,明代初期浙江海宁人,是一代名儒宋濂得意门生。1399年,建文帝朱允文即位,他被召到南京,担任建文帝老师。建文帝担心被篡夺皇位,采用齐泰、黄子澄削藩建议,遭到以燕王(明成祖朱棣)为首的藩王反对。方孝孺起草了征讨燕王的诏书和檄文,朱棣恨之入骨。

1402年,朱棣攻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下令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宁死不从,朱棣威胁:“不从,灭你九族。”方答:“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大怒,下令在午门内将方处以酷刑致死。方孝孺的妻子儿子知道他不会屈服,在差官来时就上吊自杀,两个女儿也投秦淮河自尽。共株连致死870余人。人们怀念其义举,把他的居住地以他的别号“正学”命名,即今天的正学路。 读者 黄雁

驴子巷的由来

 

(2003-08-19 09:52:38)

 

【金陵晚报报道】 南京城北的驴子巷,曾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早在百年前,在这个平民百姓居住的巷子里住着一位名叫毛老三的生意人。他喂养了40头毛驴,专门从事用毛驴帮人运货的行当。

当年的一天,驻守在南京的一个清军守将听到风声,太平军即将进城了。他慌了手脚,决定逃离南京。于是他急令手下找来毛老三,雇他的40头驴子为其转移财宝。安排妥当后,他率先逃跑了。

当百名清军兵勇押运驴队出了中华门不久,突然遇上了进城的太平军,清兵们见到大队的太平军,吓得扔下刀、棒,不打自逃。混乱中驴队驮着财宝也四处狂奔乱窜,不知去向。有趣的是,第二天,这40头驴子驮着货物陆续地又回到了主人毛老三家里,把愁了一夜的毛老三乐开了怀。

太平军进城后,老百姓安居乐业过着太平的日子。毛老三思考再三,决定将这批清军掠夺来的财宝献给东王府。东王杨秀清非常感谢毛老三对太平军的大力支持。豪爽的毛老三说:“不要谢我,这全是驴子的功劳。”于是东王杨秀清传下指令,给40头毛驴披红戴花、穿街走巷而过。

从此以后,毛老三居住的这条巷子,便被人们称为“驴子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