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次压货

 谦虚勤勉 2014-12-18
第一次压货
李诚,压货,中药材
2010-10-25 来源:八五中药网 作者:李诚
284人阅读

万事开头难,我和千千万万在中药材市场上压货的普普通通的药商一样,有过第一次压货的经历,也是我终身难以忘怀的经历。风吹雨打,二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但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如今,我把它凝固在这掌大的铅印信息刊物上,为了纪念当初帮助过我的药界前辈,为了宣扬年轻人敢吃螃蟹的冒险精神。

1984年初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职工一跃被提拔为河北省清苑县医药药材公司经理,完全是因为改革开放、重视人才、重视知识分子政策的东风吹到了我的心上,我受压多年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如火山一样喷发,决心把公司搞的出类拔萃。

1984年春清苑县为了农民致富,提出大搞中药材种植的口号,指定紧邻中药材大县安国的清苑县温仁区全部种中药材。命令风劲吹,把麦田毁了种药材,当时主要种牛膝、沙参和芥穗。那一年安国也一样种药热如十二级台风席卷千里沃野。

中药材市场从1984年开放,中药材价格国家不再订价,完全交给市场调解。当时县政府让我代表县医药药材公司支持清苑县大轰大翁种药材,我说这么多卖给谁。结果可想而知,我成为保守主义者。春华秋实,老天也帮忙,秋天中药材喜获丰收。但汗水没有变成金钱和财富,反而变成了泪水和垃圾。丰收的大车小辆中药材如潮水般拥进当时只有两条街道的刚刚一岁的中药材市场,地产收购商望着一座座山一样的药材膛目结舌,呆若木鸡。谁敢收?市价如水银泻地,覆银不可收。牛膝收购价每公斤2角,北沙参3角,芥穗几分钱无人收购。在安国市场上,我亲眼见到一个农民开着装满芥穗拖拉机,欢欢喜喜来卖辛辛苦苦种的药材,到市场上一听收购价,怒气冲天,把一车芥穗倒在街旁沟中,含泪而去。而后多年我常常向人讲起1984年秋中药材烂市触目惊心的事实,人们难以相信,甚至有人说药农将芥穗推到沟里之事是造谣。残酷的历史往事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当时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安国药农交售药材难,那么远离市场的清苑县温仁区的新药农想卖药就难于上青天了,沙参、牛膝和芥穗之类的收获药材交售无门,就杂七杂八扔在房顶院内墙角旮旯,历经秋风、冬雪和春雨绝大多数都烂掉了。

一岁的药市,一岁的清苑药农(只种过一年药材的新药农),赶上药材烂市,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找不到北了。当时没人囤积,没人敢居奇,游资还没出生,热钱还在大洋彼岸。假定当年有游资和热钱,假定当年有压货的、炒家那么多好啊,起码药农不会卖药难,起码药材不会烂掉。可见这个世界多么奇妙,物物相生相克,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草原无狼,兔子不夺命奔跑就得了肥胖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没有天敌的兔子种群大到吃光了青草,草原沙漠化,最后兔子也灭绝了,这个小世界就寂寞了。所以,市场这个生态要想充满活力,就需要多头竞争,需要种药的、产地收购商、产地市场贩运商、市场坐商、药厂供应商、药厂采购商、加工饮片商、饮片批发商,当然也需要大货战略储备商,大货批发商,甚至散户压货的。当然,1984年的烂市悲剧,1990年曾经再度上演,人参17元,北沙参1元,悲剧的原因之一是药材贱了没人收储,直到90年代中后期安国压货一族不断发展壮大成了气候,狼来了,草原生态就平衡了,才呈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直到2000—2006年的中药材市场虽然出现了又一次的低谷,药材低价但是药材并没有烂在农民家中,一群群压货的狼吃掉了地价兔子,这个世界在对立面竞争中从低谷走向复苏和繁荣。

我的第一次压货就在中药材市场第一次危机期,中药材烂市名副其实,大多数药材烂掉了,农民的汗水和希望,巨大的社会财富就这样烂掉了。1984年秋农民怨声载道,清苑县温仁区命令种药,毁麦种药,丰收了没人要。我作为清苑县医药药材公司经理心里急,但我和常人一样恐惧,也不敢收购。我心中有一个未解之谜,压点烂市的药材,会不会烂在自己库中,还是能够发一笔小财?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我想起一个人,他可能给我一个答案。他就是北京市药材公司总经理李鸿飞,万幸他是安国邻县安平人,北平解放进京被党派往北京市药材公司的老革命,已经有三十多年领导中药材的阅历。我们药界有三大公司的说法,北京、天津和上海药材公司三家在全国药材系统大吞大吐大存。当时我要见北京这样大公司的大经理,不知架子大小,我硬着头皮去见他。结果让我喜出望外。我们交往的三件事多年我总挂在心上:第一件,他在参加完安国药交会之后带着二十多人(副总、各科长)到清苑县公司视察和座谈。让我感到有这样大公司一把手支持和指导,有了底气。第二件,关于我心中的疑问,他说中药材“多比少好”,这四个字我至今铭记在心。我说我想压点牛膝,烂市价每公斤2角,他说行。如今,我和中药材大批发市场一起成长到如今二十五年,但如果没有当初李鸿飞的指点和帮助,我不可能走上这条路。当初一岁的药市,当了一年经理的我,对市场的价格雾里看花。李鸿飞如指路的明灯,启蒙的老师,终身难忘的引路人。从此我走上了在中药材市场上从事大批发之路,直到如今。

当时收购易如反掌,但是想跨越大众思维和习惯性思维的门槛很难很难。我让我最信赖的到市场上收牛膝,一个星期过去了一斤一两没收,说太多了。我只得又派一个收购站收购员,临行前交代清楚:收牛膝,烂在库里我负责。这样收了200吨,放在温仁医药批发站,最终成本不到每公斤3角。意想不到的奇迹竟然发生了:秋天收的,到第二年麦收,就被安国药贩找上门来一抢而光,出手价1.50元。这就是我的第一次压货经历。

李鸿飞给我一封回信,是我们交往中第三件让我永生难忘的事。我心中的迷雾没有因为第一次压货的胜利而烟消云散,我特写了一封信问是什么影响着中药材价格,想刨根问底。李鸿飞的回信我一直珍藏至今,他说十大矛盾。我追寻他的思路不断苦苦求索,15年之后到2000年我发表了对中药材天价地价大起大落研究心得,系列文章十篇,发表在《中药事业报上》,也算是对引路人的告慰。我关于天价地价的研究,并不是穷尽了真理,绝对正确。我只是向真理前进了一步,我喜欢“向着太阳奔跑”,我永远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中药材大批发市场价格起落之谜,破除一个答案之后还有一个等待着我们……这一切起于第一步。

本文发表于2010年10月25日八五中药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