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我的第3课宋明理学1
2014-12-18 | 阅:  转:  |  分享 
  
在文明冲突与融合的今天,读书人应有何担当?材料一: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萨缪尔·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材料二:2012年10月11日,《文学评论》杂志社社长刘跃进表示:“莫言的得奖,是中国文化
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2.从感悟中谈责任设计意图: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感悟读书人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利用节假日实地
考察三地,探寻广东的儒踪、道影、佛光。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高的认同感、有更深的敬畏感!广东潮州广东惠州广
东韶关约1分钟【体验】谢谢各位同仁!宋明理学说课环节三、教学目标一、学情分析二、教材处理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过程学生情况从个性特征上:过多追求时尚,缺乏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过度关注自我,缺乏服务他人、社会的责任感。从知识
结构上:在他们眼里,哲学只剩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标签,理学更是雾里看花。一、学情分析1.课程地位2.内容整合3
.重点难点将儒学推向新的高度,雄踞思想统治地位数百年。在编写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本课的关键词—“理”。三拷问:“理”由何来?“理”为何物
?“理”当何论?重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基本思想。难点: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内涵。二、教材处理认识理学的代表人物
、清楚理学的基本思想、感受理学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认知、评价历史事件能力。探讨理学的来龙去脉,掌握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避免唯物
、唯心二分法,探究理学思想体系,领悟分析哲学思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慨“人情不远、古今相通”的道理;感悟读书
人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讨
论式”教学课前:预习与预演课中:自主与合作课后:体验与反思四、教法学法宋明理学升华体验导入探究五、教学过程约
2分钟【导入】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营造全体同学参与的氛围,达到渲染情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情绪的目
的。(一)“理”由何来?(二)“理”为何物?【探究】约31分钟约6分钟一问:魏晋南北朝以来人们的信仰状况如何?
炼汞烧铅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唐●高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吟诵唐诗,老师点拨,“以诗证史”,让学生感受:由于佛、道盛行,儒学的社会基础面临危机。(一)“理”由何来——追问“
理”的由来二问:当时儒学理论体系有何缺陷?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路找到
终极的立足点。——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319页。设计意图:通过引证葛兆光
先生的论述,让学生认识:当时儒学理论体系的缺陷。(一)“理”由何来——追问“理”的由来三问:面对危机,儒家学者如何应对?张融
《遗令》:“……左手执《孝经》(儒)、《老子》(道),右手执小品《法华经》(佛)。”——《南史》卷三十三,837页,中华书局,19
75。设计意图:领悟儒家学者在兼容并蓄中自我更新,理学应运而生。(一)“理”由何来——追问“理”的由来约25分钟(二)“理
”为何物——走进“理”的天地设计意图:将文史与现实、设问与讨论结合,深入浅出,探究理学思想。1.寻觅理学大师2.探究理学思想
中国广东惠州设计意图:从历史出发,走进书院,寻觅理学大师。(二)“理”为何物——走进“理”的天地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
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朱文公论文集》卷七十材料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集》卷
三十六材料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设计意图:直接对比
三者的世界观,引发学生对世界本原的思考。(二)“理”为何物——走进“理”的天地材料四: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论文集》卷七十材料五:心即理也。——《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为何理学家要从“世界本原”的角度来诠释儒学?设计意图:使学生
明白理学家正是针对缺陷对症下药,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与权威性。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理”在社会上为何物。(二)“理”
为何物——走进“理”的天地材料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材料七:陆九渊认为明
“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朱熹、陆九渊的方法论。既然有“理”,如何明“理”?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引导
思考。(二)“理”为何物——走进“理”的天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陆九渊与杨简的对话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杨:“本心”到底指什么?陆:你断案的时候,心中的是非标准是什么?那便是你的本心。
可见本心就是人心中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何谓发明本心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发明本心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设计意图:利用文
学形象、生动的语言使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材料八: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明“理”之后,关键是如
何做到言行举止合“理”而不“非礼”?设计意图:形象地提问,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乐于思考。设计意图:生动地诠释也使他们容易理解。
(二)“理”为何物——走进“理”的天地王安石惊世骇俗之举:逼儿媳改嫁。—南宋●杨湜《古今词话》李清照惊天动地之举:
改嫁休夫。——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两宋时期为何会有如此之举?设计意图: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
思维,引导学生了解理学在明朝初年才确立它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二)“理”为何物——走进“理”的天地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阳明心学
影响深远。王学魅力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二)“理”为何物——走进“理”的天地让学生结合社会现实谈谈对“破心中贼难”的理解。
设计意图:渗透德育,反思社会流弊,反省自我,意识到“人情不远,古今相通”。(二)“理”为何物——走进“理”的天地请问我的良知
在哪里呢?小伙子,做人要有良知,不能偷盗呀!天气这么热,你把上衣裤子都脱了吧。把内裤也脱了吧!这便是你的良知啊!
……这怎么好意思呢?……学生表演:【阳明弟子启发小偷何谓“良知”的故事】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设计意图:在欢笑声
中,既使学生明白抽象的概念,又促进学生的个性生长。孟子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本心”、
“良知”常被私欲蒙蔽,领悟“致良知”的内涵。(二)“理”为何物——走进“理”的天地材料一:朱亨道(陆九渊弟子)书曰:朱以陆之教
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材料二:二先生(朱熹与陆九渊)同植纲常,同
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黄宗羲《宋元学案·象山学案》理学两大流派有何异同?设计意
图:理解两大流派异同,但避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二)“理”为何物——走进“理”的天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加以归纳,突破难
点。宋明理学新发展的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1.思想来源2.思想内容3.思想体系(二)“理”为何物——走进“理”的天地(三
)“理”当何论?设计意图:历史学科的价值与魅力在于思想启蒙。约11分钟【升华】(三)“理”当何论——感悟“理”的真
谛1.从现实中谈感悟2.从感悟中谈责任设计意图:展现历史学科的价值评判功能。1.从现实中谈感悟情境一: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情境二:最近几年公众对毒奶粉、黑心棉、瘦肉精等社会丑恶现象都是痛心疾首,感叹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情境三:恩格斯的论述:“不要倒洗澡水时,把洗澡盆里的婴儿也倒掉了”。在历史与现代激烈碰撞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理学?设计意图:从中国文明发展的角度,感悟理学在今日的利与弊。
献花(0)
+1
(本文系天空依旧绽...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