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评人激辩《一步之遥》:是牛X还是装X?

 sonocaddie 2014-12-18
1257
1200

挺姜文:带你迷醉带你飞

精华:说《一步之遥》像酒,太轻了,岂止是酒?那是药,什么药?大烟。马走日抽大烟,《一步之遥》也抽,带着观众一起抽,走出影院,我还能闻到浓浓的大麻味(当然是我想象的,反毒禁毒,人人有责)。达利说过:“我不吸毒,我就是毒品”。好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就该有这个功效,譬如《一步之遥》。姜文这一类男人,老了老了还是很怵爱情,或者说搞不懂爱情,跟周星驰很像。当年至尊宝面对紫霞仙子,只能用荒谬感来图解爱情——“紫青宝剑嘟啊嘟的”,这都什么意思啊?至尊宝和周星驰都想不明白;同样,面对完颜阿骨打的孙女和武大帅的女儿,马走日和姜文也一头雾水——一天上三个台阶,拼了命的来救我,这都什么意思啊?

姜文扮演的马走日扮演的阎瑞生扮演的姜文对着舒淇说:“我还是个孩子……孩子不分岁数”。然后他就开着车带着舒淇上了月亮兜风,然后他俩很嗨,然后舒淇就死了,然后马走日就红了。

我把这句台词当成《一步之遥》的“戏眼”——不要问我什么是“戏眼”,我也不知道,解读姜文已经够开脑洞的了,不想再烧脑细胞。再说了,我连片名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

贵妃醉酒,姜文醉戏,《一步之遥》,一向如此。

说《一步之遥》像酒,太轻了,岂止是酒?那是药,鲁迅讲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药”在“酒”前面,所以,是药。

什么药?大烟。马走日抽大烟,《一步之遥》也抽,带着观众一起抽,走出影院,我还能闻到浓浓的大麻味(当然是我想象的,我不知道大麻什么味,反毒禁毒,人人有责)。达利说过:“我不吸毒,我就是毒品”。好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就该有这个功效,譬如《一步之遥》。

影片分为明显的两个段落,上段讲马走日命案,下段讲“枪毙马走日”。根本没啥隐喻,隐喻啥啊?我都看不出来,您还能看出来?没有隐喻,就是好看。

马走日成了大名鼎鼎的杀人犯,全民国都在消费马走日,戏子演他的戏,编排他的桥段,看客们在底下欢呼——看客们一直在欢呼,开头马走日和哥们姐们操办一场选美大赛,看客们也是这么欢呼的。看客们必须欢呼,看客们成为看客就是要欢呼的,不让他们欢呼,他们就不是看客了,但他们是,所以他们必须欢呼。

捏造的戏份让马走日愤怒,也让马走日身陷囹圄。打扮成民国版“德州电锯杀人狂”的马走日在众目睽睽之下“重演”那桩让看客们激愤不已的案件,然后被奋力击打,然后颓然倒地,然后看客们更加欢呼。这一刻,是姜文还是马走日?一个众目睽睽之下的演员,一个被万众消费的演员,一个曾经登上巅峰又被狠狠摔下来的男人。

对这个男人来说,最难的是爱情。

有一类男人,老了老了还是很怵爱情,或者说搞不懂爱情。他们通常都是直男,他们通常都很有才华,他们通常都很招女孩子喜欢——嗯,我说的不是我,我说的是姜文和周星驰。当年至尊宝面对紫霞仙子,只能用荒谬感来图解爱情——“紫青宝剑嘟啊嘟的”,这都什么意思啊?至尊宝和周星驰都想不明白;同样,面对完颜阿骨打的孙女和武大帅的女儿,马走日和姜文也一头雾水——一天上三个台阶,拼了命的来救我,这都什么意思啊?

To Be Or Not To Be?不知道。只能逃。至尊宝逃的时候,紫霞在柔媚湛蓝的天空下说:“跑都跑得那么帅”;马走日逃的时候,同样是一片柔媚湛蓝的天空,跟救他命的女人共同跑向一个童话般的美丽风车——马走日逃之前,斩钉截铁的说这个爱他救他的女人和这个女人的妈妈都疯了。

对这类男人,我们可称之为“月亮上的男人”。金·凯利在《月亮上的男人》里出神入化的塑造了他的喜剧前辈安迪·考夫曼,这两个男人都在不断的戏弄甚至激怒观众,最后却发现自己的一生还是沦为了看客们消费、把玩的物件,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月亮上的男人》开场时,却是散场的字幕,最后真的散场时,却有人偷偷露脸。

金·凯利\安迪·考夫曼、姜文\马走日、周星驰\至尊宝,他们的电影,他们的艺术,乃至他们的人生,都是一场精致的行为艺术。但他们还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聚光灯下——或者说,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在聚光灯下。

年过百半,按说应该“知天命”了,但是天命在哪里啊?不知道。前清变民国,也是嘁哩喀喳的事,在炕上被老佛爷按倒还没反应过来,前清就变了民国。那会还没上网,上网的话,是不是会变得更快?

“站着把钱挣了”已经不再是导演姜文心心念念的话题,《一步之遥》里充满了他喋喋不休的旁白,前半段姜文跟葛优一同登场时,就是民国德云社的即视感。

“作者电影”就是作者通过电影跟观众们说话,《一步之遥》里姜文喋喋不休的说,他甚至说烦了。马走日站在众人(好多穿着婚纱骑着马的年轻女子和穿着婚纱的葛优以及穿着西服的文章)面前,自己都不理解:怎么还没被打死呢?

没死,就得说。

窦唯在《高级动物》里写的歌词,“能说”后面紧挨着的就是“空虚”,通透。

一颗子弹最终让马走日闭了嘴。

葛优是个飞黄腾达后不念旧情的兄弟,文章是个一心想当贵族的官二代暴发户,王志文是个想借着热点话题炒作出名的戏子,这些角色都很好理解,是顺着的,民国嘛,那么乱,人心不古,可不妖孽满天飞?

这就透出武六的“疯”来了。

任性的武六,任性的姜文(请注意,这里的只提及姜文,没说马走日)。

遭遇首映的“差评”风波,很正常,习惯了MV和PPT的中国观众们,肯定会对恣意张狂的艺术家个性下意识的拒斥——从电影作为娱乐工业的本性来看,这也正常,但不管别人怎么想,《一步之遥》我很喜欢,我还是喜欢这样的电影,我想中国电影需要姜文,需要《一步之遥》。

也没觉得《一步之遥》难懂,故事线很清晰,就是表达时略微拐了拐弯,有些地方挑战了惯常的商业片表达习惯。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只能谈我的理解,而这种文本的开放性和多义性,也算是看姜文电影的一种特有乐趣。

最后,问题就来了:您打算什么时候去看《一步之遥》?

请注意,我没用“你”用的是“您”,有“心”的那个。

您看完了,我们才能聊聊。

图宾根木匠
图宾根木匠
迷醉

倒姜文:故事结构双双崩溃

精华:一口京腔的上海滩评书、冯小刚式贺岁喜剧的一环、距离票房飞一会儿还有一步之遥!《一步之遥》确实是一场视觉盛宴,但和热闹的春晚一样,它并不受待见。电影的情节和人物本身就是割裂的。这种割裂直接影响了对电影的欣赏和理解,而有些片段式的故弄玄虚和暗喻式的场景也对电影的表达造成了隔阂,怪不得首映后王志文和葛优双双都提及“电影需要回去慢慢回味”,言下之意就是第一次是看不懂的,可惜却又没有足够强大的理由让影迷们有刷二至三遍的理由。

12月15号《一步之遥》的北京首映礼,和开映前热烈的掌声比较起来,首映结束后的观众似乎在冬夜里显得有些冷峻。或许是因为冻着了,或许如姜文导演自己说的,这些人反映的“看不懂”应该是归咎于过长的红毯的关系。当然,这是赌气的话,还是姜文自己事后说的好,“如果观众开心了,那我也就满足了。”这真是个难得的低要求!和影片宣传方在放映前对预期票房的豪言壮语比较起来,立马显得谦逊许多。 感觉遗憾的还有很多观众,其中的一位就是我。曾经在五月份的戛纳参与过《一步之遥》预告片首映式,在那个剪辑版本的预告片里,《一步之遥》的风格已经略显端倪,但那时依旧觉得会是一部值得期待的上海滩冒险浪漫爱情片。而观影结束后,却发现姜文全版本的《一步之遥》是一口京腔的上海滩评书,而且还是互联网语言版本的京腔评书。所以明白了,在《让子弹飞》之后,商业利益的诉求已经让这位中国当代最有才华的导演向自己的好友冯小刚看起齐了。不就是卖葡萄汁吗?这谁不会啊,要做就做的更好!只可惜,习惯做好葡萄酒的技师重新想只卖葡萄汁,也不是一件信手拈来的易事。

《一步之遥》的故事原型,本是一件上海滩普通的谋财害命案,因为一些花国胭脂味,而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引发了一系列文学和戏剧改编的后传。姜文庞大的编剧团队(很显然是过于庞大了)将这个故事安置了“冒险”、“浪漫”和“悬疑”色彩,这在上映前的海报系列中就已经作为了宣发的重点。但是纵观全片,“贫嘴”、“调侃”和“无厘头”反而成为了主线。王朔作为编剧成员之一,很显然在剧中依旧带有他的语言烙印,这种编剧力量的权重平衡造就了这部散乱而又略显癫狂的叙事。它已经完全失去了姜文电影的特色,却倾向于成为冯小刚式的贺岁喜剧系列的一环。

电影开篇其实相当精彩,马走日的出场以及他和武七之间的对话,彰显了他在上海滩这个冒险家乐园的地位。但是随之而来的热闹的春晚式主持却直接将影片戏仿《教父》的亮点抹杀。这确实是一场视觉盛宴,但和热闹的春晚一样,它并不受待见。 更重要的是,马走日的地位和形象在电影中是分裂的,错位的,模糊的。这是编剧力量的博弈过程?还是导演肆意为之?我更愿意将之归咎于前者。电影看不懂吗?不会的,因为它无非是一个简单的所谓浪漫故事,我更不愿意将之重新划分到了某位导演曾经的诅咒影评人的无知。于是,我知道所谓的悬疑和冒险基本在调侃中基本消失殆尽,剩下的无非是武六和走日的浪漫传奇。即使有这么多《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痕迹,但是我依旧相信它是姜文的电影。

再说情怀。武六拍摄的默片电影和那个类似马丁·斯科塞斯3D《雨果》里的机器人,令人想到情怀,对于电影本身的情怀。除此之外,我看不到那位曾经导演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和《太阳照常升起》的姜文,看到的只是在《让子弹飞》后,被放大的对于烂俗的无节制屈服。不可否认,《一步之遥》是部制作精美的电影,但是除了制作精美,你感觉不到用心良苦。除了清一色的对于票房的追求,那丝希望寄托的对于电影的情怀也显得如此不和谐。

依旧回到京腔上海滩传奇的矛盾:《一步之遥》采取了马走日自叙的旁白方式,那种浓烈的《让子弹飞》式匪气和始终贯穿其中的调侃京腔味,将上海滩上发生的浪漫传奇仅有的海派浪漫抹杀了。人物角色言语举止的夸张效果在电影中确实增加了一些喜剧效果,但确是一种愕然般突兀的喜剧效果,它很难让人会心而笑,不是用一种水到渠成的幽默而令人感知。

我总觉得《一步之遥》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这么多编剧,9位编剧!如何对9位编剧创作的剧本进行“基调”甚至“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上的梳理一致,我认为这是一个难题。电影中于是出现了结构失散,人物心态裂变的各种恶果。这种痕迹如此明显,倒会对导演心生同情。或许有人说这也许会是成见先行的缘故,至少是在知晓有9位编剧后的自然反映,但是这始终不是一个可以说服我的理由。因为情节和人物本身就是割裂的。这种割裂直接影响了对于电影的欣赏和理解,而有些片段式的故弄玄虚和暗喻式的场景也对电影在表达上造成了隔阂,怪不得首映后王志文和葛优双双都提及“电影需要回去慢慢回味”,言下之意就是第一次是看不懂的,可惜却又没有足够强大的理由让影迷们有刷二至三遍的理由。

<一步之遥》参与演出的阵营不可谓不强大,男女主角都是目前国内最有实力的演员,而两位初献演艺角色的洪晃和那英也都有不错的精彩演出。配乐和摄影也相当精彩,在3D和IMAX的音效视觉效果配合下,《一步之遥》确实在技术层面,确实将国产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依旧非常可惜的是,这些元素无法弥补整部电影的缺憾。对于喜爱姜文导演的影迷来说,这是一部挑战心智的电影,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一声叹息之后继续保持对姜文下部电影的期待。毕竟,心目中始终不希望这位最具才华的中国导演去争抢“中国商业电影教父”的交椅。让票房继续飞吧,距离还是有那么一步之遥的。

朱旭斌
朱旭斌
嫌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