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蚯蚓的饲养管理 1、 蚯蚓养殖实施步骤 生产步骤:选择场地→建设养殖房→发酵粪料→引进蚯蚓种→提纯复壮→扩大种蚓群→循环生产 操作步骤:发酵调制粪料→把发酵调制好的粪料装箱→放入种蚯蚓→20天分离种蚯蚓→把粪和卵块堆成堆孵化→幼蚓分条降低密度养殖→加入新粪料→保水保料→幼蚓约40天长大后分离→成蚓→利用→重复循环生产。 (1)养殖场的选择 大平3号蚯蚓养殖可选择在室外(如树林里、香蕉地里、高作物地里等〕,交通便利,有机废物充足,有水电更好,可以与养猪、养牛、养蛆场配套建设。 大田蚯蚓养殖场分为粪料发酵区(占10%)、种蚯蚓繁殖区(占20%)和蚯蚓养殖区(占70%)。 平整土地,清理区内的废弃物和金属物质等。在繁殖区建设前,应先建立一小块养殖床作为小繁殖区进行试验。具体方法是:将基料均匀地铺在地上,厚20厘米,宽1.5米,长2米,备用。 基料测式:将种蚯蚓均匀撒在小繁殖区,再洒水保湿。一天后,如果种蚯蚓钻到基料里面,证明基料已经配制成功。如果发现种蚯蚓不愿意钻入基料或者逃出基料,则证明基料发酵不完全,必须重新发酵直到发酵完全,种蚓能适应为止。接下来便可在种蚯蚓繁殖区内按照建造小繁殖区的方法大规模建造养殖床,将基料铺在地上,高20厘米,宽1.5米,长度不限,再铺上喷水管。每两个养殖床之间要留有2米左右的空隙,以便在养殖过程中进行其他管理。夏季雨水较多时,为了防止水患,还要在养殖床的一侧挖条排水沟,以便排水。 (2)引种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准备引种,引种前要注意:对供种单位或个人首先要有了解,比如:供种单位的种蚓是否经过提纯复壮,品种是否退化,供种单位是否有过硬的高产养殖技术,供种单位的包装容器是否经得起长途运输,供种方是否有大型养殖现场等。 退化的蚯蚓表现在:繁殖率低,年增殖率在100倍以下;长缓慢,从幼蚓至成蚓需约4个月;饲料利用率低,每立方米牛粪仅能生产蚯蚓3-5千克左右;挑食现象严重等。 日本“太平一号”和“太平二号”大红蚯蚓,生长期2-3个月,可亩产鲜蚯蚓2000公斤左右, 引进的种蚯蚓体态健壮饱满,活泼爱动,爬行迅速,粗细均匀,颜色鲜亮,这样的种蚓体质好,抗病力强。大平3号蚯蚓是采用日本的大平2号和北星2号经多年杂交后的新品种。其明显特点是:年增殖率在千倍以上;从幼蚯蚓长至成蚓仅需40天左右;每立方料牛粪可产鲜蚯蚓约20公斤,最高可产60公斤;耐热耐寒。 选择了良种蚯蚓,成功就有50%。 (3)投放 蚓床做好后,把发酵好的猪牛粪放入引床内,粪料堆放高度20cm左右,靠中间走 道一侧留出20cm空间留作放养蚓种。放养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带有粪料的蚓种侧放 在蚓床内的猪牛粪边,至于蚓种放养密度没有一定的要求。但忌在蚓床上堆满猪牛粪后放蚓 种,以免造成蚓种损失。 培养料的高度以20—30厘米为好,每平方米可放入种蚓2.5公斤,经过一个月的养殖,每平方米可采收鲜蚯蚓10公斤以上。 春季为投放种蚯蚓的最佳季节,每平方米投放1万~1.5万条。一般种蚯蚓在投放之后就会进行异体交配,5~7天种蚯蚓开始产茧。由于蚯蚓有“祖孙不同堂”的习性,大小混养会出现近亲交配,甚至会造成种蚓退化,所以根据蚯蚓的产茧周期,一般每20天左右把种蚓与蚓茧分离一次。 (4)种蚓的管理 保持料温20—27℃,首次引种蚯蚓有15天的适宜期,适宜期过后3—5天开始产卵茧,种蚓添加新饲料继续让其产卵, 一般20天卵茧孵出后,孵出第15天后,取出部分老饲料,添加新饲料。以后每10—15天添加料一次,在23℃适温下一般孵出约40天即性成熟,准备产卵茧。 (5)扩大种蚓群 开始养殖蚯蚓,首先应扩大种蚓群,若你计划一百平方米生产池面积,首先要达到20平方米种蚓养殖面积,这20平方种蚓专门为生产池提供蚓茧或幼蚓,满足生产池需要。
(6)生产池管理和产量计划 当种蚓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就形成了一个繁殖场。繁殖场的作用是专门用来繁殖后代,再把它们的后代放到生产场进行养殖大后作利用。 蚯蚓养殖区的建设方法与蚯蚓繁育区的建设方法相同,养殖床高20厘米,宽1.5米,长度不限,每两个养殖床之间保留2米的过道,以便饲养管理。将带蚓茧的基料均匀地撒在养殖床上,约20天后幼蚓钻出,在这期间应注意管理养殖床。养殖床应保温、保湿并及时加料。 2、蚯蚓的提纯复壮 传统的养殖方法往往是在箱内放小部分种蚓,种蚓产出后代,后代长大后又产生后代……,这样就造成祖孙同堂,引起蚯蚓近亲交配,导致蚯蚓品种退化。蚯蚓就会生长变得缓慢,繁殖率大大降低,饲料利用率也降低。 我们独特的提纯复壮方法是:种蚓放进料中产茧至15天(冬季20天),把种蚓与基料分开(茧在基料中),保正了蚯蚓品种的优良性,并使蚯蚓品种不断的得到改良。 产茧的种蚓仍放回原料中加入新基料继续让其产茧,半月后再提纯复壮。 蚓茧和基料堆成20-30厘米高,60厘米宽的小条,浇足一次水,保持料温20—27℃,15-25天全部孵化。 再有,在蚯蚓养殖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蚯蚓饲料的满足,因一旦饲料不足,蚯蚓身体就会变小,要再恢复,又需要时间和饲料,这样就很难保证有正常产量产出。 (1)建立原种池→繁殖地→生产池等三级以上的繁育体系,杜绝“子孙同堂”混养,避免近亲交配导致品种退化变质。 (2)平时要注意选择具有鲜明品种特征、红润粗壮的蚯蚓放入原种池中,剔除那些退化、短小、衰老的个体,在原种池中一定要经常保持大量优质的种群。 ①原种池——选育纯种和提纯复壮,不断培育出保持优良品种特征的蚯蚓原种。饲料以厚度约15厘米、密度以每平方米2—3万条蚯蚓为宜。除了换料,平时不要翻动池中饲料。 ②繁殖地——把原种池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进行第二级纯种繁殖,不断扩大品种数量,为生产池提供大量蚯蚓。 ③生产池——从繁殖池移来的蚓茧或幼蚓进行第三级繁殖,获得的成蚓、蚓类等产品可以综合利用。 (3)定期分床隔池. 原种池与繁殖池在高温季节每隔15天(低温季节约20天)要彻底换除旧粪料一次,全部换入新饲料。原种池旧料和蚓茧移入繁殖池待孵化;繁殖池的旧料和蚓茧移入生产池待孵化。料层厚度约15厘米、含水量约30%为宜。做到上松下湿不积水,才能提高孵化率。 3、养殖密度的控制 所谓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的蚯蚓的数量。养殖密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环境的变化,从而对整体蚯蚓产量及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密度小,虽然个体生存竞争不激烈,每条蚯蚓增殖倍数大,但整体面积蚯蚓增殖倍数是小的,产量低、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若放养密度过大,由于食物、氧气等不足,代谢产物积累过多,造成环境污染,生存空间拥挤,导致蚯蚓之间生存竞争加剧,使蚯蚓增重慢,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高,幸存者逃逸等。因此,掌握最佳的养殖密度是创造最佳效益的一大关键。 蚯蚓的放养密度与蚯蚓的种类、生育期、养殖环境条件(例如食物、养殖方法和容器)、及管理的技术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箱式养殖放养密度最高,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培养基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可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可放养3—6.5万条。若增大养殖密度,就会限制蚯蚓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产量就会降低。所以在养殖蚯蚓时适时扩大养殖床,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公斤至3.1公斤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米3万条或每平方米2.5公斤;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进行密度控制应与轮换更新结合起来,将种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积比建造,结合扩床养殖,即可达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4、日常管理 (1)适时添料 适时添料是指蚓床中还有20%―30%饲料时,采收蚯蚓后就要及时添加腐熟的粪料。添加粪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侧面添加法和上面条状添加法。夏季高温季节,猪粪可采用在贮粪池中加水成糊状发酵后,以条状形式直接浇在蚓床粪料上。如果久不添料又不浇水,会造成蚓体缩小,蚯蚓无法生存会自溶死亡。 蚯蚓体内含水量30%左右,饲料的含水率以70%左右为宜,用手挤压上层料,指缝间应有滴水,底层要求积水1~2厘米。 有关蚯蚓养殖的资料,都夸大饵料一定要经完全发酵腐熟后才能投喂。现有一种采用腐熟饲料作基料,用新鲜牛粪、猪粪直接饲喂的新方法,可获得良好效益。该方法省工省时,饵料养分下不受损失,进步了蚯蚓的生长速度,易于推广应用,枢纽是基础料要彻底发酵,湿度60%―80%,不可过干过湿。 (2)保湿通气 蚯蚓床是养育蚯蚓的场所,要十分重视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要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夏季每天浇水1次,低温期5~10天浇水1次,春秋季节3~5天浇水1次,冬季视具体情况而定,使湿度保持在30%在右。并要认真做到常年盖层草,保湿通气。这样能促进蚯蚓多吃食,生长快,产卵多,卵茧孵化率高及幼蚓成活率高。盖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盖草帘的蚓床蚯蚓产量提高了80%。另外,盖草后如遇到较大雷雨,可避免蚓床表层板结,并避免蚯蚓碰上沼气造成死亡等情况。低温期少数养殖户管理不善,造成蚓体萎缩,产卵少等,原因有多种,如久不浇水,添加饲料不及时等,最主要的是未做好通风换气工作。蚯蚓在缺氧条件下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后代死亡多。尤其是尚未发酵透的畜粪,在薄膜内继续发酵,产生沼气危害蚯蚓。缺氧,鱼群浮头,易于发现,盖在薄膜内的蚯蚓床缺氧则不易发现。只有做好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有害气体才行。办法有两种: (3)蚓茧孵化管理 蚓茧在蚓粪和剩料中,可将蚓粪和剩料收集起来,放在废木箱或其他容器中孵化。孵化温度特别重要:赤子爱胜蚓10C时65天孵出;15℃时3l天孵出,孵化率92%,平均每个蚓茧孵出幼蚓5。8条;温度32X2时仅11天即孵出,不过孵化率仅为45%,平均每个蚓茧孵出幼蚓2。2条。最佳孵化温度为20℃左右。幼蚓孵出后应立即转移到25—33C条件下饲养,供给丰富饲料。这时幼蚓生长发育极快。 (4)幼蚓管理 刚孵出的幼蚓,呈丝状、幼嫩,生长发育很快,要特别注意管理。要投喂疏松细软、腐熟、营养丰富的饲料,制成条状或块状投喂。尽量避免闷气,采用薄层饲料喂养。施水时不宜泼洒,要喷细雾,每天喷2—3次,不能有任何积水。温度控制在20—35℃。注意预防天敌和有害物质。 (5)粪料疏松 粪料疏松除结合蚯蚓采收时进行疏松外,还需粪料板结情况,每月松土一次。使用铁耙松土时动作要轻巧,尽量避免表层的卵茧翻入粪料底部,以免影响卵茧的孵化率。 (6)定期清除蚓粪 室内养殖时,必须定期清除蚓粪,以保持环境的清洁。室外养殖时, 地上的蚓粪是农作物的好肥料,不必清除。 当粪料表面的蚓粪过多时,应结合添加粪料和蚯蚓采收及时把蚓粪清除。具体方法是将蚓床 上面15-20cm厚度的粪料(其中有大小蚯蚓及卵茧)铲出放在旁边蚓床上或塑料薄膜上,深 度以铁铲下面基本无蚯蚓及卵茧为准,然后把下面的蚓粪铲出运走,把表层粪料再搬回到蚓 床上。 (7)适时分解 在饲养过程中,种蚓不断产出蚓茧,孵出幼蚓,而其密度就随着增大。当密度过大时, 蚯蚓就会外逃或死亡,所以必须适时分解饲养和收取成蚓。 (8)敌害防除 经过这几年蚯蚓的饲养,发现蚯蚓的病害较少,主要是一些敌害要防除,如蝼蛄对蚯蚓的危害较大,它先吃卵茧,后吃小蚯蚓,在松土及采收蚯蚓时,一旦发现要及时将它处死。在秋、冬季一些鸟类,野外没东西吃,常来吃卵茧,另外还有老鼠、蛇、蚂蚁等也是蚯蚓的敌害。 (9)防逃 如温、湿度适宜、饲料充足、空气通畅、无强光、无有害物质、无噪音,蚯蚓是不会逃的,除非食物不适宜,养殖密度过高才会逃逸。密度与养殖目的、环境条件等关。赤子爱胜蚓每平方米1日龄可养4万条,1.0一1.5个月龄2万条,1·5个月龄至成蚓l万条左右,如为收获成蚓以1万条为宜。 5、高产养殖措施 (1)分期饲养 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采收了则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适时采收在以往的资料中,介绍年收获蚯蚓3次至5次。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4)养殖管理 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①种蚓管理。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②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③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wwW. ④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5)加大深层、密度 加大深层:根据蚯蚓的生理、生活特性,把生产池中的饲料厚度增加到50—60厘米,长、宽度仍为1米;加大密度:投入6万条日龄接近的蚓苗,然后用6条内径约2厘米,管壁上穿孔、能排水又通气和略高过饲料面的小竹管均匀插在饲料中,使饲料通气散热。此法可望月产蚯蚓30公斤。但饲料一定要发酵好,确保散热,适时换料。如觉得上述做法较难,可把饲料厚度减为20—30厘米,蚯蚓密度也减为2—3万条,但月产量也相应减为10—15公斤。要注意饲料的发热和置换。 防止饲料发热的首要关键是搞好饲料发酵,其次是尽量减少饲料厚度,保持饲料通风透气。饲料发热后的补救办法是扒开饲料使之松散,直接淋冷水降温。 (6)掌握饲料投量 日本大平二号蚯蚓日耗料量(指湿料重量,下同)与其本身体重基本相等。以成蚓每条平均重量0.5克计可粗略得出算式: 投料量=(初养蚓重+终养蚓重)÷2×养殖天数 例:有幼蚓6万条,养到成蚓重达30公斤时需30天,则:投料量=(0+30公斤)÷2×30天=450(公斤)。 (7)蚯蚓“五改”养殖法 天津市宁河县蚯蚓购销养殖总场王凤艳,在十多年的蚯蚓养殖中,探索出蚯蚓的“五改”养殖法,养殖效益稳步上升。 6、冬季节增温增产 冬季在室外按规模大小采用多种增温方法,争取蚓床最低温度在10~15℃以上,以提高蚯蚓生长和繁殖速度。 有的养殖户在蚓床上平铺一层薄膜,虽然蚓床温度可比最高气温要高8~10℃,但到凌晨气温降到0℃以下时,蚯蚓床上只比外界温度高1~2℃。所以平盖一层薄膜不能达到所需温度。经多年探索,我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在无锡地区能起到增温保暖功效。 (1)两层薄膜夹一层草帘:这种方法简单,不需要多少投资,而且增温保暖效果好。据我们测试,要比盖一层薄膜的温度高6℃。反之,在夏季能起到降温调节作用,蚓床上的温度比平盖一层薄膜低6℃。 (2)竹架塑料棚:本人五年来在冬季利用太阳能养蚯蚓,使用竹架塑料棚,投资少、效果好,平均每天增温10℃,按低温期150天算,累计增温1500℃,等于平均气温20℃的75天积温,比一般养殖户多2个月生长期,蚯蚓生长快,产卵早,孵化早,上市早,为全年高产打好基础。在塑料棚的东西北三面挂上草帘子,上下固定,以防风保温。棚内蚓床表面仍盖稻草、干野草或草帘子,并须在蚓床中间放上草笼透气,然后盖一层薄膜,气温低的地区可盖两层薄膜夹一层草帘。 7、夏季降温增产 从6月至9月,气温较高,十分适合蚯蚓生长繁殖。但7~8月份有高温天气,应采取降温措施,把蚓床温度控制在30℃以内,这是蚯蚓夏季增产的关键。 (1)搭棚遮荫:经多年观察,棚上用麦杆、稻草编的帘子遮荫效果较其他方法(如种攀缘植物,放油菜箕等)要好。可利用冬季搭棚材料。棚要南低北高,草帘由棚顶中心先挂,挂到离蚓床1米左右,南面的草帘子早上放下,傍晚前收起,要做到四面能通风,下雨能漏水。 (2)蚓床盖草:气温较高时,在遮荫棚的蚓床上如须盖草帘子,最好盖水葫芦、水花生、青草等。试验表明,气温34℃时,棚内蚓床上盖草帘子的,蚓床表层下6厘米处温度为30℃,盖40~50厘米厚的水花生的,温度为28℃,无棚只盖旧席条的温度为35℃。搭棚后蚓床再盖草帘子,特别是水葫芦水花生降温的,不仅蚯蚓生长快,而且产卵量大大增加。 (3)浇水降温:高温期必须每天下午浇水1次,以利蚯蚓晚上在潮湿环境中爬到蚓床表层觅食,有条件的早晚2次浇水效果更好。千万不能用晒得很热的稻田水或严重污染的工业废水。高温期综合采用上述降温措施,结合每年绿化,把蚓床温度降到30℃以内,避免蚯蚓受高温休眠而影响产量。 8、卵茧、粪粒和蚯蚓分离的方法 箱养蚯蚓或大型饲养场的床养蚯蚓,因多次添加饲料,经过2-3个月,需要把粪粒和蚯蚓进行分离,而产在饲料中的卵茧也需要与粪粒分开,分离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筐漏法 经过几次添加饲料,成蚓密度大,卵茧数量增多,饲料基本粪化的饲养床(箱),把蚯蚓与粪粒一起装在底部带有1.2厘米×1.2厘米网眼铁丝网的大木筐内,利用蚯蚓怕强光的特性,在强光照射下,使蚯蚓自动钻到底层。然后用刮板逐层把粪粒和卵茧一起刮入运料斗车,直至蚯蚓通过网眼钻人下面新料层为止,这时蚯蚓绝大部分和粪粒分开来。然后,将粪粒和卵茧移^孵化床,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经过30-40天,卵茧全部孵化,并长至一定程度,但还未达到产卵阶段的蚯蚓。继续采用以上所述的筐漏法把幼蚓和粪便分离开。使幼蚓进入新的饲养床。粪粒经筛选包装可以作为城市养花的肥料。 (2)饵诱法 当饲养床基本粪化后,停止在表面加料,而在饲养床两侧添加饲料,将成蚓诱入新饲料中。待绝大部分诱出后,再将含有卵茧的老饲料全部清出。然后再把老床两侧的新饲料和蚯蚓合并在一起。清出的蚓粪和卵茧移在放有新饲料饲养床的表面进行孵化。待幼蚓孵出后,进入下层的新饲料采食,然后把上层的蚓粪刮出即可。 (3)刮粪法 利用强光照射,使蚯蚓钻人下层,然后用刮板将蚓粪一层一层刮下。刮到最后,蚯蚓集中到饲养床表面。将取出的蚓粪和卵茧移入孵化床进行孵化培育。幼蚓孵出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离。 (4)机械分离法 把充分繁殖好的蚯蚓、蚓茧和剩余饲料,装入喂料斗,开动马达,饲料会震碎,从4号筛漏人1号筛中,其中蚓粪和部分蚓茧落人5号箱中回收,剩余物达到2号筛时,经拍打饲料块进一步破碎,下滑到3号筛,大约50%小蚯蚓和50%一70%的蚓茧、细土落人6号箱回收。剩余物再下降到9号输送器,其中大蚯蚓爬附于输送器上,并经水平方向输送到10号箱回收。其他大而硬未破碎的残余物落人最下面的箱内。这样就大致把蚯吲、蚓粪、蚓茧和小蚯蚓分离出来。 9、蚯蚓的采收 选择最佳收获期,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幼蚓养到30天左右,变为成熟蚯蚓准备产卵,其肥度、重量、长势都达到 了极限,此时收获最为高产。当然,因饲料和管理等条件的不同,蚯蚓的长势也有所不同,收获期也随之提前或推迟。 蚯蚯蚓是优质蛋白质饲料,蚓粪是极佳肥料,所以在随时采集蚯蚓和蚓粪。从蚓茧孵化到成蚓性成熟大约需4个月,当蚯蚓环带明显、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后便可采收。此外,蚯蚓还有成蚓、幼蚓不愿一起生活的习性,在幼蚓大量孵出后,成蚓便自动到其他料层或逃出,所以发现大量幼蚓孵出需立即采收成蚓。蚓采收一般有光照下驱法、诱捕法、红光夜捕法、水驱法、挖取法等。 (1)光照驱赶法 适宜于室内养殖床以及箱养、池养的赤子爱胜蚓及北星二号、大平二号蚯蚓的采收。 在养殖床内的蚯蚓体重达400—600毫克,每平方米密度已达1.5—2万条时,即可采收一部分成蚓。在采收时,可利用蚯蚓避光的特性,在阳光或灯光照射下,用刮板逐层刮料或用钉耙在表层耙动使其蓬松而透光,以驱使蚯蚓下钻到养殖床底部。最后蚯蚓聚积成团,然后把蚯蚓团置于孔径为5毫米的大框上。框下放收集容器,在光照下,蚯蚓自动钻人筛下容器上,蚯蚓的粪粒和杂物残留在筛上。 如需净化蚯蚓体内的食物,可将蚯蚓进行自然干燥。在遭受干燥的情况下,蚯蚓自动净化消化道的粪粒,然后在筛网上,用清水冲洗体表。亦可把蚯蚓放人5一lo倍的清水中,经l一2昼夜,使体内消化食物排泄在水中,可达到净化目的。 (2)红光夜捕法 此该法适宜于田间养殖蚯蚓的采收,如威廉环毛蚓、湖北环毛蚓等。利用蚯蚓在夜间爬到地表面采食和活动的习性,在凌晨3—4时,用红灯或弱光灯在田间进行采收。方法简便,采取量较大。 (3)蚯蚓诱捕法 这既适用于室内养殖床,又适用于大田养蚓的采收。如赤子爱胜蚓的养殖床,在采收前,可在旧饲料表面放置一层蚯蚓喜爱的食物如烂水果、瓜类等,经2—3天,蚯蚓大量聚集在烂水果层或瓜类中,这时可将成群蚯蚓取出,经筛网清理杂质即可。在田间如饲料地或桑园、果园等,可选择蚯蚓喜吃的饲料,堆放在养殖槽附近,次日凌晨在饲料堆中收集诱人的蚯蚓。此法省工省力,又不伤蚯蚓。亦可在沿养殖池或养殖床边沿挖一深l0余厘米的小沟,沟的两端埋2个深约30厘米的陶瓷缸,或挖2个土坑,夜间蚯蚓沿沟槽爬人瓷缸中或土坑中,黎明前即可采收。 (4)蚯蚓水驱法 适于田间养殖的蚯蚓的采收。在绿肥或饲料收获后,即可灌水驱出蚯蚓或在雨天清晨,威廉环毛蚓或其他蚯蚓大量爬出地面,这时可组织力量,突击采收。这种采收的蚯蚓必须迅速处理,如移人新养殖坑内,否则易死亡。 (5)挖取蚯蚓法 这适于田间养殖或野外采集。先选择地表较潮湿、蚓粪堆多、孔洞密的地方,用三齿或四齿铁叉,挖土采收。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但费工费力,收率低,又易损伤蚯蚓。 (6)蚯蚓采收 当蚯蚓个体重达到0.5克时,每平方米蚯蚓床密度达1-2万条时,即可收取成蚓。在养殖床表面,蚓粪的厚度达到3厘米―5厘米时及时采收。蚯蚓的采收最经济。最简便的方法是在水泥地面上或在塑料布上,利用蚯蚓怕光的特点,用阳光或强灯光直接照,将混有蚯蚓的饵料逐层扒开,直到堆底蚯蚓成团,1人1天可采收50公斤左右。此时用刮板将蚓粪刮出过筛,晾干到含水量30%―40%时,根据植物的不同生长需要,配制成各种专用肥。 依据蚯蚓饲养密度大小和生产需要合理安排采收蚯蚓,原则上抓大留小。采收方法主要是用特制铁质扁刺小钉耙,把蚓床粪料铲出疏松,再用手拣出含蚯蚓较多的粪料堆放在塑料膜上,因蚯蚓怕光过15―20分钟后蚯蚓逐渐向下移动直到塑料薄膜,然后将表层粪料逐渐括掉放回蚓床,最后剩下的就是干净蚯蚓,此法比较简单实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