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陶本《营造法式》

 文山书院 2014-12-20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陶本《营造法式》
2014-12-15 三希堂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陶本《营造法式》

重现百代风华

再造中国古代建筑圣典 



造法式》编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崇宁二年(1103),是宋哲宗、徽宗朝将作监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基础上编修而成,凡34 卷,357 篇,3555 条。


书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装帧:宣纸线装 

开本:8 开 

定价:4000 元


版本价值:现存最早的官方编定的建筑技术专书


《营造法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编定的建筑技术专书,全面反映了宋代的建筑设计、结构、构造、施工和工料定额等多方面的特点和水平,是最重要的古代建筑典籍之一。此书在近代的最重要传本是陶湘在1925年的仿宋刻本。其历史和学术价值,建筑史学界的前辈己作了大量研究,如梁思成先生的《营造法式注释·序》、陈明达先生的《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绪论》中有很精辟的分析。



《营造法式》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北宋统治者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使我们能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了解,添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书中的记述,我们还知道现存建筑所不曾保留的、今已不使用的一些建筑设备和装饰,如檐下铺竹网防鸟雀,室内陆面铺编织的花纹竹席,椽头用雕刻纹样的圆盘,梁栿用雕刻花纹的木板包裹等。


版本价值:最重要的传世版本


《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全书共34卷,357篇,3555条。集合和总结了当时最先进成熟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营造法式》的崇宁二年刊行本已失传,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曾重刊,但亦未传世。南宋后期平江府曾重刊,但仅留残本且经元代修补。如今常用的版本有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南京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的丁氏抄本《营造法式》(后称"丁本")。但朱启钤先生认为丁本并不完善,遂同时又委托陶湘用诸本汇校丁本后刊版。

陶氏用文渊、文溯、文津三阁的四库全书本和乌程蒋氏藏旧钞本以及宋人的摘录文字合校,按内阁大库残档中新发现的宋绍定间平江府重刊本(当时误认为是崇宁本,应予纠正)的行格定版式,于1919年起刻版,1925年毕工。因主持校刻的是陶湘,世称“陶本”。陶本误字较少,大字清朗,图样细致精美,既代表了近代木刻板书籍和版画的高度水平,也是近代学界广泛使用、最有影响的一个本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