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史料记载冲突的修谱臆断

 荷香月暖 2014-12-20


与史料记载冲突的修谱臆断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我没有看过海口宗谱记载董申(755~827年)即827年死亡?假如这样记载,董申如何“太和元年”是公元827进士唐会昌三年(843)吏部侍郎?董全祯将军天佑二年(905年) 死亡,那不是死亡相距时间78年?如何让80多岁以上年老的亲身打仗?

   今日,宗亲发来一文,给我参考:“据海口谱记,董申(755—827)寿72岁。另据唐史所记,董晋生于723年,居河中虞乡万岁里(今山西永济),唐德宗贞元十年(795年)封同平章事(相当副宰相),799年逝于任上,享年75岁。董晋妻张氏生子全道,继娶京城韦氏生子全溪(762—811)全素全澥共四子。全溪生二女四子:从正从中从直从敬。从中(790—837)于811年目睹父母双亡之故(详见韩愈文集董公墓志铭),在叔父全素的帮助下安葬父母于晋公墓侧后,从河南逃到江西投奔叔祖父董申,更名为清然居士落籍于宜黄,娶乐氏生子万一万二。万一讳连娶富商女邹氏生子尚一尚二继娶李氏生子尚三,尚三讳伸娶杨氏生子仲五字合,追赠司徒,是乐安流坑始祖。”,我结合有关史料,认为这样的修谱是不负责任的。

一:中国铜都德兴网殿中御使董全祯》人物生平

  1,收复都城长安:广明元年(880),以黄巢为代表的起义军转战南北,打得唐朝统治阶级七零八落,十二月攻入长安,唐僖宗仓惶逃往四川。在逃亡途中,唐僖宗才启用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上书进言献策的董全祯。祯用后,聚拢各路豪杰,带领一支兵马协助唐王朝重新收复都城长安,立下汗马功劳,祯遂被重用。天佑年间,累官至殿中御史,尊称为“端公”。 

2,镇守鄱阳:唐朝末年,王室日卑,国之将倾,宦官与朝官你争我斗,各地藩镇互相混战。端公全祯镇守鄱阳一方,守身不乱,以忠主报国为己任。在战乱纷纭中,祯以殿中御史兼八寨将首统领一部军马,驻守江南要塞,以防不测。

3,战死沙场:天佑二年(905年) ,南方有一镇藩王起兵作乱,树起反唐大旗,从南向北攻城掠地而来,一度所向披靡。祯坚守寨防,抗守来犯之敌。一日,寇先锋冲临寨前,劝祯降。祯绰槊跃马与贼阵前对峙,祯以槊指贼,厉声大骂。贼怒,提刀杀来,祯挺槊接战。战十余合,祯刺贼于马下,贼兵溃败,祯领兵掩杀,斩首上千。未几,贼数万大队人马继至,全祯领军策马奋击,贼不得前。祯于乱阵中反复冲杀数起,脱身检视部下,士卒死伤大半,实难克敌。端公全祯于是自刎。此时,天色阴变,黑风卷地,电闪雷鸣,晦冥之中有王字大旗显现云端,旗下戈甲铤铩,灼烁晃耀,森杀腾腾。贼视之,股栗觳觫。全祯槊上断头叱呼曰:“神兵助也!神兵助也!”贼心惊胆战,哗然败退,且拜且走,自相挤压蹂藉而死者万数。 

 二、海口宗谱董申的生辰以及董德元名义谱序的错误    

    依据《中国铜都德兴网2010-8-10发布的《殿中御使董全祯》:董申唐会昌三年(843)吏部侍郎,天佑二年(905年) ,端公全祯于是自刎。那么:董申唐会昌三年(843)吏部侍郎,何以死亡了呢?而所谓从中(790—837)时间从何而来?

      全祯死亡与董申任职吏部侍郎相距62年,一般任职吏部侍郎应该有45岁以上,我推断为46岁,则董申估计在797年出生。与董晋(723年出生)相距74年?那明显晋、申、三不是亲兄弟。

    《德兴县志。艺文志》录有宋代董冲撰《威烈祠》刻文,记朱温篡唐时牺牲的唐将董全桢将军,在公元905年后战死。“太和元年”是公元827年,已入晚唐,与董全桢将军死亡时间相距78年,《德兴县志》民国八年版《选举志》中记载是“太和元年:董申进士”记载的比较合理。(该记载见《破解江西最早的进士之谜(二)》 我在《对唐朝时期董申的探讨》一文否定董晋的弟弟是董申

     假定董申考取进士为30岁,则推断董申于797年出生。董申唐会昌三年(843)吏部侍郎时候则为46岁。这是比较接近实际的推测 董槐谱谊谦让三大庭的变化 一文,详细论证了江西三大宗谱的变化过程,推断董晋公元753年考取进士,董申公元827年考取进士,相距74年;假以按照董晋与董申出生相距797-723=74一样,董申是董晋的弟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宋朝董德元的谱序考证 “出生时间假定为: 董晋723,董申797,董昌845、董谦857,董熹915,董合915。那么,董熹与董合基本在相距不久的时间出生。”

   如此推断,董全祯死亡在905年,与董申出生797年相距108年,假设董全祯去世时50岁,那他在董申58岁即公元855年董全祯出生。

三、从中“从河南逃到江西投奔叔祖父董申”属于臆断

有的硬是套取宗谱以董德元名义写序的“晋、申、三”的造谱的亲兄弟次序,这本身就不属于亲兄弟?如何又创造或编造一个以韩愈文集董公墓志铭记载的811年目睹父母双亡之故“在叔父全素的帮助下安葬父母于晋公墓侧后,从河南逃到江西投奔叔祖父董申”?

《新唐书。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表格记载:762~811年,商州刺史记载三子:居中、从直、居敬,没有从中?《唐宋八大家文集 韩愈》29卷二十九·碑志六: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元和六年811年)五月十二日,死湘中,年四十九。 ……《权德舆传》亦云:“董溪、于皋谟以运粮使盗军资,流岭南。宪宗悔其轻,诏中使半道杀之。”)明年,立皇太子,有赦令,许归葬。(元和七年七月,立遂王宥为太子,大赦天下。)其子居中,始奉丧归。元和八年十一月甲寅,葬于河南河南县万安山下太师墓左,夫人郑氏 公凡再娶,皆郑氏女。生六子:四男,二女。长曰全正,惠而早死;次曰居中,好学,善为诗,张籍称之;次曰从直,(下或有次字。)曰居敬,尚小。长女嫁吴郡陆畅;其季女后夫人之子。公之母弟全素,孝慈友弟,公坐事,弃同官令归,公殁比葬三年,哭泣如始丧者。 ”。也没有从中。何处冒出把居中与从直各取一字来取名?

假设所谓从中(790—837)时间准确,那837年死亡时间,早于董申唐会昌三年(843)吏部侍郎6年。而以“于811年目睹父母双亡之故(详见韩愈文集董公墓志铭),在叔父全素的帮助下安葬父母于晋公墓侧后,从河南逃到江西投奔叔祖父董申”,要说,投奔于董申,可是,当时董申还没有到考取得到进士的“太和元年827。那还没有任何官职的,就会千里迢迢从河南投奔到江西?这都是臆断而为。

四、从中更名清然缺乏可采信证据

      从中从河南逃到江西投奔董申,更名为清然居士落籍于宜黄?这是个人的臆断。历次宗谱记载只有清然居士,没有说清然是居中或另外更名的从中。

     我在祝融部落联盟孕育道教的起源 一文论证:宋徽宗时期,每年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分别授以元士、高士、大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隐士、逸士、老士等名号。那就是说:居士首先见于宋朝。……重和元年(1118),徽宗下诏“自今学道之士,许入州县学教养,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书,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三)初入道者称道徒,每年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分别授以元士、高士、大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隐士、逸士、老士等名号。(这些名称相当于官品的五品到九品)又依儒学的贡士法,学道之士亦可通过考试为贡士,到京师入辟雍或太学学习,并可每三年参加大比,殿试合格者则称为高级道士,授以道官道职。据《宋史·徽宗纪》载:“重和元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道官中最高的称“金门羽客”,可以佩带金牌,出入宫禁。

     董槐谱谊谦让三大庭的变化一文详细论证:以宋时期修谱结合当时宋朝历史,居士清然,居士应该属于高级道士的称呼。因此,董槐谱的万一居士,到明朝流坑谱清然居士,都没有标示清然为居中,没有把清然作为董全溪的儿子列谱。也就是在之后的修谱,直接以居士变成居中,居中就是全溪的儿子,溪十三传的十三传之列在溪之后,后人误认为一世,也变成晋的玄孙,也由于再后来,十三传---清然,在溪的部分之列附注,下一列为清然,再变成董晋的孙子了董裕他们在明嘉靖时期就承认清然之上的世系不敢断定是否合理,怎么后裔就变成断定清晰无误了?“故吾董之派直溯仲舒,而系详清然徵所信也。尤加详於司徒合以下,而谱而祠咸祖合者重始迁也”,也就是董合以后的世系就清晰了,清然到董合还很难说准确,清然之上就无法考证了。董裕因此序言:“太史公世典纪载,今其帝王世系具在,而率多抵牾,不足信,又何贵於清然以上耶?”

 

2014年12月20日3:00荷香月暖(QQ:353159928)作于贺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