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御所位于京都市中心上京区鸭川西岸,现仍为京都天皇的寝宫,受到皇室事务机构的控制。京都皇宫始建于平安时代,最初是作为天皇的第二宫殿而建成的,从1331年至1868年这里主要用作居住,随着幕府的没落和明治天皇重掌朝政,新的皇宫移至现在的东京千代田皇居。几个世纪以来皇宫几经修复,现存的建筑和结构形成于1855年。
京都御所占地总面积912000平方米,南北长445米,东西宽250米,外围占地90多万平方米,外围石垣,内铺白砂。京都御所花园在内里,内里是天皇及家人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位于整个地块的中心偏北,以土木墙围合,东有建春门,南有建礼门,北有朔平门,西有皇后门、清所门、宜秋门。内里以建筑为主,最重要的正殿紫宸殿侥幸躲过1854年的大火,目前建筑可追溯到1788年,曾举行过大正、昭和的继位大典。紫宸殿高大宽敞,东西9间,长约33米,南北4间,宽约23米。屋顶用桧树皮覆盖,屹立在幽静的石庭前,成为帝王统治的威严象征。它是按寝殿风格建造的,各个房屋由带顶的走道或游廊连结在一起。
紫宸殿前面的南庭全部铺以白砂,是一个石庭,建筑前面对植樱桔两个植物,东面是樱花,西面是桔子,前者春花烂漫,后者秋实累累。紫宸殿西北部建清凉殿,是平安时代的遗物,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枕草子》中曾多次提到。殿坐西朝东,庭西为清凉殿,南为紫宸殿,东、北两面为回廊。庭院铺以白砂,建筑前植两棵竹子,一名吴竹,一名汉竹。清凉殿西面为萩壶,庭院中植萩树,故名。藤壶在飞香舍前,庭院内植古藤一株,这里曾是平安时代皇后办公的地方,在此经常举行女嫔入选仪式,《源氏物语》中亦多次提到飞香舍。所以说京都衘所是在平安时代遗址地建立的恢复性建筑,藤壶也是当年的遗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