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向东提醒你 如何避免银行理财骗局

 ereader 2014-12-21
      走进银行进行业务咨询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相关的工作人员像我们推荐一系列的理财产品。听着让人心花怒放,回家路上不经意间浮想联翩,傻不拉唧的一路暗笑回去。

  对此,理财大师熊向东先生警惕我们:理财产品虽好,但是不可麻木的轻信银行工作人员的吹鼓,毕竟理财首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经济情况,此外还需要对相关的理财知识和产品有所了解。

  熊向东说道:银行理论投资品不仅设计得十分复杂,一般投资者根本无法看出风险到底在哪里,其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完全取决于银行理财经理推介;理财产品表面上有以政府为主要股东的国有银行来担保,投资者感觉明显的是收益而不是风险等。

  在十八大召开之前,有关银行研究专家就曾经表示出: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过高,必须清理,尤其是被称作理财产品的短期投资工具。这些银行产品的期限结构不相匹配,或一些理财产品根本未与任何项目挂钩等,当这些理财产品到偿还期而流动性断裂时,其巨大的金融风险就显现出来了。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基本上就是一场骗局。

  熊向东先生表示,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都符合一个特点,就是用外在的利益掩盖了投资产品本身的所隐含的风险,而这糖衣裹着的炮弹,恰好射中了投资者内心的贪婪本质,悲剧也就由此产生。

  上面所提到的投资者贪婪,特别是在当前国内投资者逐利欲望十分强烈、各种投资品的价格全面下行的情况下,投资者需要一种合适的投资市场;银行理论投资品不仅设计得十分复杂,一般投资者根本无法看出风险到底在哪里,其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完全取决于银行理财经理推介;理财产品表面上有以政府为主要股东的国有银行来担保,投资者感觉明显的是收益而不是风险;理财产品的项目投资在期限上不相匹配,甚至可能进入高风险的项目,比如大量进入住房市场,当住房价格出现周期性调整时,产品的巨大风险就会爆发出来。

  事实上,上述熊向东先生所阐述的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知识一点也不为过,而事实上却恰中要点,指出了问题的所在。2011年中国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高达18万亿元之多。

  据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间中国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高达18万亿元之多。而大多的理财产品中存在有过多的隐患,而这些隐患却被华丽的外表所掩盖。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居民缺乏理财的科学知识,在利益的驱使下,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而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有太多的潜在危机和潜在的风险。

  所以为了整个经济的平稳发展,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金融危机”隐患。所以熊向东先生再次表示,投资者在理财的时候,一定要戒掉贪婪的本性,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财知识,避免在投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轩子来源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