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在历史上,中医从未停止过进步。今天的中医也是一样。有人误以为,中医大夫都是不懂科学、不会操作现代医学设备的老学究。这是对中医的刻板印象。现代的中医大夫,上学时,一样要考英语、学电脑、学习现代的药理学和有机化学,他们会看最新的学术论文,会看外文期刊,懂得最前沿的医学知识。他们不会拿出一本古书来得意洋洋地告诉患者:“我精通古文,所以我是优秀的中医大夫。”他们只会告诉患者:“我采取的医疗方案有最新的统计数据和最前沿的医学文献为依据,是经过安全验证的,所以请你信任我。”
中西医各有所长
真正的中医和西医是什么样的呢?我没法给中西医总结出类似“后勤兵”、“雇佣军”那样的比喻。真正的医学,是各种严谨、枯燥的学术结论,没有脸谱化的形象,也没有吸引人的传奇故事。中西医的真相,是非常朴素、简单的。
中西医没有根本矛盾
在很多人看来,坚持西医就得反对中医,坚持中医就得反对西医,中西医是根本不能对话的。
这是个有些可笑的观点。中医、西医的目的都是为了看病,既然两者目的相同,为什么不可以共存呢?在我国,所有正规的中医医生,都学习过西医的知识;很多西医医生,也都熟悉中医的疗法。
假如我是病人,我的想法自然是:中医和西医,哪一个对我现在的病好,我就用哪一个。
假如一个人得了两种病,一个病适合吃西药,另一个病适合吃中药,完全可以这个病吃西药,那个病吃中药,各取中西医所长啊。
甚至有的病可以同时吃中西药。例如,有的病适合用中药治疗,但患者同时还有身体疼痛的症状,如果中药止痛效果不好,那就可以同时吃西药的止痛药,让中西药各自对症,同时发挥作用。
在治疗感冒的时候,有时医生就会让病人同时吃银翘解毒片(中成药,用于治疗感冒)和布洛芬(西药,可以缓解疼痛、抗炎解热),治疗感冒的同时又能缓解疼痛。
中西医没有水平差距
中西医在很多病的疗效上,没有明显的差距。
说中西医没有明显差距,是因为很少有医生会有门户之见,大部分医生都不会敌视中医或者西医。中国的中医和西医属于同一个医疗体系,属于同一个学术系统。
中国的医疗工作者们,他们既研究西医的理论,也熟悉中医的理论。对于同一个病的治疗,中国的医学家们都能同时吸收中医和西医的长处,互相取长补短。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都不如西医,所以现在的中医医院治疗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都会以西医治疗为主,中医为辅,不会再用传统的办法治疗。
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差别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对所有的病,中医都如何如何,西医都如何如何”这么笼统概括了。大部分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实,当有人询问“某某病是看中医好,还是看西医好”的时候,这个问题往往已经有答案了。既然该病同时存在中医和西医疗法,这说明该病的中西医疗法各有所长,不需要患者选择了。当中西医疗法已有定论,医生就不会问患者“您是想用中药还是用西药啊?”这种问题了,而是直接替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第二章检查篇
假如不幸生了病需要看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去哪家医院进行检查。中医医院和西医医院的检查设备和检查方法一样吗?您会发现中西医对疾病的检查思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差异,生了什么病找什么医院、什么医生检查,另有讲究。
普通病怎么找中西医检查?
中医医院的医生都是怎么检查疾病的,就靠传统中医讲的“望闻问切”吗?
如果您抱着这样的念头去中医医院检查,恐怕会对中医医生开出的检查单感到错愕:怎么还让我去做CT、拍X光片?这不都是西医的检查项目吗?
这是很多人对中医的误会,这个误会造成了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有些崇拜中医的人持有的,他们只相信诊脉,认为诊脉是最纯粹的中医,可以诊断出西医机器检查不出的症状。而西医的检查设备和中医是不“兼容”的,如果有中医大夫让病人去做西医的检查,那这个大夫就是骗病人钱,或者是没水平的假中医。
另一种观点是有些崇拜西医的人持有的,他们拒绝去中医医院检查疾病,他们认为中医医院没有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光靠诊脉来看病,去中医医院看病会耽误病情。
这两种说法都是错的
现代中医检查疾病,不是只靠“望闻问切”,而是综合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检查方式。
下面就是我曾经遇到的一个典型病例,从这个病例中,或许能刷新您对现代中医诊病的印象。
男病人坐下之后对我说:“大夫,我今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感到头特别晕,站都站不住,摔了一跤。”
“一直头晕,还是突然头晕?”
“一直都头晕,都好多年了,就是今天早晨突然加重了。”
“手脚有没有麻的感觉?得过高血压吗?家里有人有高血压吗?”
“手麻,有高血压。我叔叔和爷爷也都有高血压。”
以上这段话,您是不是感觉听上去好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似的?其实,我问的每一句话都有明确的目的,每一句话都是在逼近病情的真相。
看病有点像是破案,刚才的询问就相当于侦探在收集破案的线索。可是,同一个症状的病因千千万万,病人光说一个头晕,医生该从哪里下手?在门诊里,一个重要的诊断原则是,先从最常见的病症开始排除,就好比侦探都从最有嫌疑的怀疑对象下手一样。虽然这么做未必百分之百正确,但却是最有效的。
病人自述50岁,一直头晕。医生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判断,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可能是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最常见的症状除了头晕外,还有肢体麻木。所以我接下来问:“手脚有没有麻的感觉?得过高血压吗?家里有人有高血压吗?”
前一句问病人本人,后一句询问家族病史。家族病史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因为人得病这件事,和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家族长辈得过什么病,后代一般也容易得什么病。
果然,病人已经有高血压病,也有家族病史,那么他早晨的头晕,很可能就是高血压病造成的并发症。具体来讲,可能是由于高血压病引起的脑血管意外。这个病的具体含义是,因为病人长期血压过高,使血管负担过重,脑部的血管出现了异常,所以才让他感到头晕。
这个病人对中西医的误会很深
于是,我问这个病人:“得了高血压平时吃药吗?吃的什么药?”
病人回答:“吃汤药。对了,还吃牛黄降压和牛黄清心。”
牛黄降压丸和牛黄清心丸都是用于化解头晕目眩、镇静、辅助降压的传统中药,而传统中药恰恰是不擅长治疗高血压病的。这是因为古人没有血压计,不知道有血压的概念,因此对高血压病这个疾病不是研究得很清楚。传统中医只是根据症状,把高血压病笼统地归为“眩晕症”治疗,病证多被判断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等。
因为传统中医不了解高血压病,所以传统中药也就不善于降压。当今,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降压都选择用西药。如果是正规的中医大夫,不可能不建议病人吃西药降压。这个病人说自己只吃中药,不吃西药,这里要么是医生有问题,要么是病人有问题,两者必居其一。
我试探性地问他:“除了中药,还吃西药吗?”
病人回答:“西药有副作用,我从来不吃西药!”
病人短短的回答,给了我三个信息:第一,病人之前求诊的中医大夫已经给病人推荐了西药,但是病人拒绝了。第二,病人对西医有很大的偏见。第三,这个病人很难缠。
我仔细翻翻他之前的病历,里面有一条“血压150/100mmHg(毫米汞柱)”,还写着“建议做CT检查,以排除脑血管疾病。病人拒绝检查。”门诊大夫特意注明这句话,言外之意是说:这病人是自己拒绝了检查,如果因此误诊,和我无关。
艰难地说服病人必须做检查
结果现在这个棘手的病人到了我手上。这个病人肯定会对接下来的治疗有很强的抵触心理。
于是我让他先量血压。病人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血压为180/110mmHg,这是非常严重的高血压病。这也说明之前单纯的中药降压并不理想。
接下来,我让病人双手分别握住我的两只手指,用力攥拳。我可以明显感觉到病人左手的肌力下降。然后又让他张口伸舌,发现他舌体向一侧偏移。这些检查结果都不出意外,这些症状都指向了高血压病合并脑血管意外,符合刚才的怀疑。
脑血管意外就是老百姓俗称的“中风”,是危险性非常大的急性疾病。患者可能突然半身不遂、瘫痪甚至死亡。脑血管意外会有半个月的进展期,也就是说,在这个病人接下来的半个月里,他的病情极可能进一步加重。
但在进一步治疗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确认。由于高血压病引起的脑血管意外有两种常见情况,一种是脑出血,一种是脑梗死。简单地讲,前者就是脑部的血液从血管中流出来了,后者则是脑部的血管血液流不通。这两种情况在治疗的时候,方法是完全相反的。前者是要降压,减缓血流,好止住出血。如果是后者,降压的幅度要比前者低,以免血流过缓,让血管更加阻塞。这就好比一种治疗方法是给病人烧火,一种办法是给病人冷冻,在不知道病人到底是冷是热的情况下,如果贸然治疗,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让病情进一步加重。
在过去,西医采用腰椎穿刺(简称“腰穿”)的办法来判断脑出血还是脑梗死。简单地说,就是用一根针插入病人脊椎中间的缝隙,抽出其中的脑脊液,根据脑脊液的颜色来判断病人是不是有脑出血。如果脑脊液是红色的,说明是脑出血;如果不是红色,则通过排除法,认为是脑梗死。
腰穿有一定的风险,如果医生技术不高,可能会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后果。另外,腰穿还可能误诊,脑的有些部位出血后,脑脊液不会变色。遇到这种情况,诊断就会错误,做完腰穿后,反倒会误导治疗。
好在有了CT和核磁共振以后,就不用做腰穿了。
拿CT来说,价格不算昂贵,病人只需要在机器里躺上几分钟,就可以得到病人脑部的透视图像。病人有没有出血、出血位置、出血是否严重,一目了然。CT是有副作用,它有少量的辐射,对人体略有伤害。但一次CT的辐射量很小,对成人的健康全无影响,只要不在短时间内连续做,就没问题。
有了CT这个好东西以后,病人不用再受腰穿之苦,医生也减少了误诊的可能。所以CT或者核磁共振是脑血管意外患者必做的检查。
传统中医很难靠诊脉等医疗手段分辨出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区别,对脑血管意外统称为“脑卒中”,不加区别地治疗。因为不明病理,所以治疗效果也就不理想。
因此,现在的中医在治疗脑血管意外的时候,必须要先用CT或者核磁共振来判断病情,然后再进一步治疗。这也是为什么那个病人曾经看过的中医医生写下了“建议做CT检查以排除脑血管疾病。病人拒绝检查。”的原因。
因为病人拒绝检查,所以前一个大夫开的药只能以降压为主,而没有对脑血管意外进行治疗。这就是病人拒绝医生要求的坏处。医生只能建议病人,不能强迫病人。如果病人拒不配合医生的检查和医嘱,那该怎么办?那医生为了不担风险,只能选择最保守、最稳妥的办法治疗。既然你不让我检查,那好,那我也就不冒险治疗了。最后吃亏的还是病人。
如果这个病人能早点听中医医生的建议,早点做检查,即便完全不吃西药,中医大夫所用的药也会更有针对性。不管怎么说,眼前的病人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一定要做CT,然后立刻进行治疗,否则会非常危险。
鉴于此,我多问一句:“之前大夫让你做过CT,你为什么没做?”
他反问我:“我去中医院做什么CT?中医不就是应该号脉吗?”
这个问题乍一听,还真能把人问愣了。
中医医院也必须做检查
这个问题,有很多人问过。有些人的口吻还非常冲:中医医院为什么要让病人做现代化的检查?为什么要做CT、要验血?验血验出来的数据,都是用西医的办法分析各种化学物质的水平,中医诊断则讲究“阴阳虚实”——血液中含有多少化学物质和阴阳虚实之间还能有什么对应的关系?那些靠CT、验血看病的中医,还是纯粹的中医吗?
我们先说说什么是把脉。
把脉最常用的方法很多人都熟悉,医生用三根手指放在病人手腕内侧的动脉处,按一会儿,就叫把脉了。医生三根手指所处的位置称为“寸、关、尺”,这三个位置都可感觉到动脉的跳动,但每根手指的感觉都略有不同。医生根据三根手指所得到的不同感受,来确定病人脉搏的类型,中医称为“脉象”。根据脉象,再结合其他症状,中医医生就可以判断病人的病症了。
把脉的过程没有什么神秘的成分。人的体质情况和很多病症,都可以反映在心跳和血液的流动上,因此就会产生不同的脉象。比如身体强壮的人,心脏很健康,脉象也就比较有力。人的心脏、血脂、血压有异常,也会反映在脉搏上。比如妇女怀孕,心跳会加快,脉搏也就会有变化,中医大夫再根据患者的例假情况,就可以估计女子是不是怀孕了。
至于把脉可以辨识胎儿是男是女,或者在手腕上系个红线就可以辨识病人的病情,这些神奇的本领恐怕就是传说的成分居多了。
把脉的原理是没问题的,但把脉也有缺点。脉象的变化非常细微,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和多年经验的医生,很难光从脉象上判断病情。因而把脉是一个高度依赖于医生经验的诊断方式。
古人关于把脉有句话,叫:“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这是说,把脉的技巧、心得,书中可以写得很详细,但这毕竟都是文字叙述,和手上细微的触感相差太远。比如书里形容浮脉的脉象说:“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形容脉象好像微风吹鸟背上的毛一样。可这到了手上,到底是个什么感觉?这光说是没有用的,只能靠学医的人亲自去摸,在老师的指导下大量地摸,靠成年累月的经验才能感觉出个大概。
中医认为,人一共有二十八种脉象,也就是说,光用手按住脉搏,能分出二十八种不同的感觉来。
中医大夫也是普通人,也不是天生触觉灵敏。他得治疗过多少病人,手上才能有这份敏感啊?
而且人的病当然不可能只有二十八种这么少。实际上,同一个人的脉一般都不呈现单一的脉象,而是由几种脉象组合出现。
人的岁数、情绪、空气的湿度和温度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跳情况,也会影响脉象。有经验的中医大夫,在把脉的时候,要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这更是考验医生的行医经验。
把脉的功夫这么难,一个擅长把脉的合格大夫,是要在千百万患者的诊治中锻炼出来的。患者如何保证自己遇见的一定是这样的医生?
脉象和血管的跳动情况有很大关系,所以把脉比较容易辨别和心脑血管有关的病症,把脉也确实可以诊断出高血压病。例如,把出弦脉(指摸上去绷得很紧,似琴弦般的脉搏),再结合其他症状,可以判断出病人是高血压病。但具体血压是高到多少,这实在是把不出来的。也没有必要把出来,明明有更精确、方便、廉价的血压计,为什么非要依赖于把脉呢?
把脉是中医非常值得骄傲的一门本领。西医那么多现代化的诊治设备,都是近百年才出现的,而中医在过去几千年里,完全不依赖任何现代化的设备,只通过医生的一双手,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诊断出心脏病、血压异常乃至身体受感染等病症,就能对人的体质强弱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是中医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但时代在进步。现在有了现代化的检查设备,能比把脉更清楚、更准确地检查出来,还要死守着把脉,就没有必要了。
况且,把脉和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并不冲突。把脉和西医的检查一样,都是想了解人体真实的情况。就像把脉能把出血压高低,血压计也能测出血压高低。两者手段不同,但结果并没有区别。
还是拿高血压病来说,把脉测不出来具体的血压是多少。比如大夫给您开药了,您回去吃了,这个药到底有没有用,您自己想知道,大夫也想知道。所以吃了一段时间的药,医生会要求病人再测一次血压,看看血压降下来了没有,降了多少,大夫这才有谱,知道下一步治疗该怎么办。
可是血压的高低,在脉象上的变化极细微,即便遇到了有经验的老大夫,能够把出这细微的差别,可是第一次诊断和第二次诊断之间相隔了几周,大夫中间看过了无数的病人,大夫怎么可能还准确地记得十几天前某个病人的脉象?再加上两次诊断的天气、患者的心情都不同,要想通过把脉来确定血压的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万一两次诊断换了不同的大夫,就更不可能了。
而我们现在有了血压计,可以非常清晰、准确地知道具体的血压值,可以轻松地知道血压细微的变化。任何一个合格的门诊大夫、护士都可以测出准确的血压值。两次测量的大夫不是同一个人也没关系,因为血压是很精确的数字,不同大夫的测量结果可以互相比较。甚至于病人在自己家里都能随时、方便地测量。这样好的测量方式,为什么不用呢?中医使用了这么好的测量设备,有助于更好地治疗,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其他如验血、B超、X光片、CT等现代化的西医检查手段也是类似。它们都和中医没有根本的冲突。
再比如验血中的血黏度检查。血黏度是血液黏稠度的指标,血液中血细胞和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多少都会影响血黏度。
血黏度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之一,因此检测血黏度可以反映这些疾病的一些状况。而血黏度就和中医讲的血瘀(血液流通不畅)有相通之处。
来自: 老阿更 > 《悬壶济世吧》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精品19240郝现军思考中医短信录【336】
精品19240郝现军思考中医短信录【336】361我常想:中医看病必要时是要借助西医检查手段,咱也要懂点西医,即使咱不借助西医检查手段,那病人也有一大堆化验检查单咱不看不行,但是决不能盲从拿西医的预...
《四言举要》之諸脈主病
我们诊病人的脉,不太可能这个人只有浮脉,其他的脉象都没有,这不可能。“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浮脉主表,如果没有表症,必然是里...
[转载]脉学的思考
我看了很多现在出的脉学书籍,都自诩是明白人,缺乏起码的观察和质疑,我就不相信临床上那么多复杂的脉象,那么多难以描述的脉象他们都涵盖的了,谁都不承认有看不懂的脉象。他表示,传统的中医脉象主...
高血压能通过摸脉来确定吗?
有一个基本问题,叫你可能没有弄清楚,那就是,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通的概念,虽然临床中有很多病人的高血压是洪、大、有力,但是临床上也见到有些为病人的高血压少言懒语,脉像迟缓等,所以中医就是讲...
我河南中医答复对“病入膏肓”的重新认识(2017年6月3号写成)
我河南中医答复对“病入膏肓”的重新认识(2017年6月3号写成)下决断的这个大夫肯定治不好这个病了!只能说这个下决断的大夫不会治疗这种病情的病人了,不等于其他医院、其他大夫、中医大夫不会治这个...
中医把脉,奥妙几多
时下中医又时尚了。(西医算是五诊,中医是四诊。西医切脉属于触诊,虽不是最后一项,但内容远不如中医丰富,因此不如中医重视脉搏的跳动。而西医问诊和望、触、叩、听,中医问诊和望、闻、切,在中、...
刘希彦·没有专业的病人,病也是治不好的
刘希彦·没有专业的病人,病也是治不好的。曾经有一个患绝症的病人跟我说,他接受了一个中医的治疗,吃了一段时间的药之后,忽然高...
中医诊断,有科学依据吗?
中医诊断,有科学依据吗?西医诊断,才是没有一点科学依据、最浅薄无知的瞎胡闹——因为西医的一切化验检查,一切数据,只是症状表象,而不是病因。所以中医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中医西医,谁的...
华氏脉诊一神奇的诊断学
我个人观点,仪器该用还是得用,但增强医生的自身素质是必须的,中医更如此,那些仪器设备应该是帮助中医确诊的一个工具,我们中医与西医不同,中医有自己的一套诊断模式.一般我们不用仪器就能诊断出病来!(病...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