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lhg217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占鸡卦
2014-12-21 | 阅:  转:  |  分享 
  
看卦说鸡



占鸡骨

“问岁占鸡骨”这是彝族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用鸡骨头来占卜吉凶,预测结果。占出的吉凶结果,却是“心动神知”十分灵应。因此,彝族人历来相信“鸡骨头不会哄人”。

占鸡骨看卦前,主人准备一只公鸡,在堂屋向天地神灵、祖公三代祷告,边杀鸡边祷告自己要做什么事,请求给予保佑。比如,要去做某件事,就要祷告明白,家中的人要去做某某事,请天地神灵,祖公三代保佑要做的事心想事成。其它,如同家中病人的凶吉、做生意搞工程的成败、打官司的输赢、职务的升迁、读书就学的前程,凡此方方面面,都可通过占鸡骨来预测。

占鸡骨需要的是鸡头、鸡卦、鸡翘。将鸡肉煮熟后,剥出骨头,开始占卜看卦。要注意的是,对这三项部位,在杀、煮、剥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能受到损伤,以免出现误导。

占骨看卦开始前,摆好一个盘子,盛好一碗酒,看卦人洗净手后,依次开看。看过一样,摆入盘子,再看下一样。首先看鸡头的十几种骨片:

鸡须。又叫土地,鸡须的须头勾朝内为吉,办事顺利,杀此鸡主人全家都高兴。

鸡下颌。两颌的骨片,通过人力合拢后,要能够相互勾住不松开为吉,说明事情会成功,找媳妇对方会答应。

百颌。就是鸡眼角骨,左右各一片,看那片头上骨头要大点,大一点的即为抬食,抬食为吉。但要分左右,左为主,右为客,比如去要债,主抬食,表示能要到;客抬食,则希望渺茫。如果是去说媳妇,就把百颌放如酒碗中,用筷子搅动,先顺三圈,在倒三圈,停下后看百颌的形态:面对面为吉,能说着;背靠背,趁早另做打算。

六叶。鸡嘴壳上的骨头,将嘴壳尖朝下,竖起鸡嘴壳骨看,有参差不齐的六个齿,这六齿基本平整一致为吉,如果不整齐,是凶象。

六马。鸡耳旁之骨,左右各一,两片要求一致,如有其中之一有缺陷,则称六马倒塌,如此,事情凶多吉少。

鸡脑壳整骨。骨头对着光线看,无乌黑的斑点,称清秀,这就预示着无灾无难;如果出现红色斑点,说明财运来到。

鸡弥勒佛。取开脑盖骨,鸡脑要完好无损,似盘坐的弥勒佛,如此,弥勒佛保佑,定是大吉大利;如果弥勒佛有血丝缠绕,则主人家里容易出现伤风感冒之类的疾病。

弥勒佛通道骨。打开头盖骨,在连接鸡脖子的这头,有一个孔,称弥勒佛通道骨。用一只筷子穿过道孔,能过,说明办事顺利,媳妇能说着,反之,则枉费心机。

鸡脑壳骨片。鸡头盖骨是两块骨头合在一起而成,取鸡脑,此骨要能分开。

大旗、小旗。形状如旗子,故名。大旗是鸡上嘴壳六叶后的一块小骨头,分左右两块。小旗,鸡耳朵六马旁的骨头,分左右两块。大旗、小旗也是按左右来看,即左为主,右为客。在升学、打官司这类活动中,看哪边的旗更高,高的一边胜。如左边高于右边,说明即将开始是这场官司,主人能打赢。

其次看鸡卦骨。鸡卦骨是平衡鸡是身体,连接鸡身与鸡腿之间的骨头。煮熟去肉后看鸡卦骨,上面有一根纹路线,线的两边一般有小孔1至3个,极少会有4、5个。把左右两只鸡卦骨上小孔数相加,有几个孔,就是主人要看的几签卦,一般情况也就有二签、三签、四签、五签卦。不论是几签卦,还要看是天卦还是地卦。把一根鸡卦骨平分,孔是上部的是天卦,下部的是地卦;不论是在上还是下,用松毛插入孔,孔口向上斜的是天卦,向下斜的是地卦;不上不下而是直立的是杆子卦。再看天卦、地卦是在上还是在下,在上称为添头,在下称为添脚。最后按照左边为“神位”或“主位”,右边为“凡人位”或“客人位”来配合判定。

比如是两签卦。天卦,说明此行吃用不愁;地卦,则为财卦,预示将要招财进宝。天生福禄地生财,说的就是这种卦象。

三签卦。是生意人的卦象。但要看是添头还是添脚,添头,主家赚钱;添脚,客家有利。

四签卦。平常卦象,不会有什么凶兆,做事也难于有大的成就。

五签卦。多数为一只两签,一只三签。三签中一签在上的称为添头,在下的称为添脚。添头是忌讳的,比方,家中有病人,添头就是添了神,那病人凶多吉少了。

六签卦。这是万事顺利地好卦,不需看哪只是几签,也不需看添头添脚。

杆子卦。不论是几签卦,鸡卦骨上的孔是正的、直立的就称“杆子卦”。这是不吉利的,办事情,会应了平日所说的“十个说客不如一个夺客”俗语,说明事难于办成;如果家中有病人,则是凶多吉少。

特殊卦。七签以上的卦较少出现,因此将七签以上的卦象称为特殊卦。出现这样的卦,遵照添头添脚,左神右主来解卦。

鸡翘骨,鸡尾肛门上的骨头,去肉后出现毛孔孔印12个,用此推算12个月的运程。但在实际中,不作主看,只做为对鸡头、鸡卦的配合,此处也就不详细叙述。

如果事与愿违,结果与卦象的预测不吻合,那么,彝族人会认为是鸡骨头在或杀、或煮、或剥的时候受到损伤,因而出现偏差;再者,就是瞧鸡骨头的人没有解释清楚。

用鸡骨占卜吉凶,预知未来,自然不可信,但这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为了顺应自然,适应生存,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形成的一项习俗。这一习俗,千百年以来,一直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活,成为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精神享受,直至今天,仍然根深蒂固,存在于整个无量山一线的彝族人心中。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是思考,这项习俗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反映着一种什么样的民族心理?抛开心理禳解,用民俗文化的眼光来进行剖析研究,这对打造无量山乌骨鸡品牌相得益彰,对发展无量山乌骨鸡产业将大有裨益。





献花(0)
+1
(本文系lhg21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