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古典音乐发展与鉴赏论文

 昵称21124611 2014-12-22

浅谈西方古典音乐发展与鉴赏

 

关键词:西方古典音乐   发展    认识

 

正文:

     在我大一的时候曾经连续花了两天看了为纪念莫扎特诞生250周年而制作的《莫扎特传》和为Beethoven专门制作的《永远的爱人》,又同时喜欢上了日剧《交响情人梦》,再加上从小学习钢琴和声乐的缘故,在高中三年里,我专门对“西方古典音乐和钢琴的完美结合”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认识,在对交响乐的研究上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想法。在此,我很乐意和老师分享一下自己的拙见。

      首先,大体介绍一下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在J.S,Bach出生之前,是音乐界著名的巴洛克音乐时期,之后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音乐,大致从Bach到早期的Beethoven,这一时期称为古典音乐时期。在Beethoven去世后,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开始发展,Chopin和Franz Lizst崭露头角。

     下面,我就顺着这条线来阐述一下我对各个音乐家的认识。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J.S.Bach。20世纪的评论家和作家这样评价Bach:“他是巴洛克音乐的巅峰人物,艺术史上的巨人。他将自己触及到的一切发展到极致,对作曲技巧的掌握无与伦比”、“他的管风琴音乐将科学与诗歌、技术与情感、精湛技巧和高贵思想融为一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对Bach最初的认识是在学习钢琴的时候所学到的一首著名的曲子《G大调小步舞曲》,在学习了他的《C大调前奏曲》和《风笛舞曲》以后,我对他的音乐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和谐”。为了推广十二平均律定音法,Bach在1722年先后创作了上下两集《平均律钢琴曲集》,每一集二十四首套曲,分别建立在不同的大小调上,每首套曲又各有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曲。《平均律钢琴曲集》是Bach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他音乐创作的巅峰,彪罗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我最佩服Bach的一点就是他的十二平均律,学音乐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巴赫在音乐界的地位就如同牛顿在物理界的地位一样。没有他,无法想象现在音乐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再要说到的人物必然是Wolfgang.A.Mozart,自从在高一看了《莫扎特传》,我就对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的天赋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因为刘老师前一段时间重新放了这部电影,我当时那种惆怅的心情又被钩了起来。如果不是萨列里,Mozart的命运会截然不同,或许还有有更多的经典的曲子被创作出来。但是,如果没有萨列里,估计Mozart的才能或许还不会被发现。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Mozart指挥乐队演奏他的音乐,不是他和他的妻子一起玩耍游乐,而是他病入膏肓时,仍然躺在床上创作《安魂曲》的场景。他的脸色和嘴唇苍白,不时地咳嗽,却不停地在写,在哼唱。之后,我也无数次的聆听了《安魂曲》,好像真的能直接通过音乐抵达他的内心,他好像真的通过《安魂曲》诉说了些什么长期压抑在心里说不出来的东西,所以直到现在,我每次听《安魂曲》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平静和敬仰。Mozart是可悲的,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他病得快要死去的时候离开了他,萨列里因为嫉妒他的才华,摧残他的精神,将他陷害致死。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老天让他拥有了别人永远也无法触及到的音乐创作上的天赋,让他创作出来了这么多经典的音乐。说到他的音乐,我不得不提的是《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这是Mozart一生中唯一一首双钢琴奏鸣曲,在我看《交响情人梦》的时候就深深地喜欢上这首曲子。当老师前几天放这首曲子的时候,我真的很激动,因为我原来觉得大概有很少的人才会欣赏这首曲子。我还很喜欢Mozart的另外几首曲子,比如《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土耳其进行曲》以及《费加罗婚礼》序曲等等。

说到电影《永远的爱人》,我最先想到的是Beethoven在耳朵听不见的时候坐在空旷而安静的琴房里,将耳朵贴在钢琴的琴板上,聆听自己弹奏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二乐章时的样子。那种专注,那种认真,是只有一个音乐伟人才达到的最高境界。每次想到Beethoven,我都会诧异,他在耳朵听不见的时候,是如何创作出这么复杂而好听的交响乐的。对于一个身体完好的人来说,能创作出来一首像样的交响乐已经是实属不易,他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是如何写出一首又一首经典的作品的。在他的音乐面前,他所有的性格上的缺陷都可以被我完完全全地忽略。我对Beethoven真正的了解是在看了《永远的爱人》之后,因为电影里留下了太多的秘密和让人不解的地方,在看完电影以后,我花了很多天去了解Beethoven,却总是觉得他是个谜,他的很多事情我还是不懂。说到他的音乐,真的可以说是百变,有时候过于悲伤,有时候过于欢乐,有时候却是雄伟壮丽。我最喜欢的不是《欢乐颂》,不是《英雄》和《田园交响曲》,而是Beethoven的《第七号交响曲第二乐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有可能是因为喜欢它的或喜或悲,或快或慢,也有可能是因为喜欢卡拉扬当时激情的指挥,也有可能是喜欢《交响情人梦》里乐队对这首曲子演奏时的样子。反正一听到这首曲子,我就很激动,忍不住的想指挥一下。如果说Bach是已有之物的完善着,Mozart是音乐上唯一最明亮的耀眼瞬间,那么Beethoven就是力量,是扼住那不曾向任何人或神低头的命运的人。他宣扬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准则,在身后留下了任何一位作曲家从未创造出的最强有力的音乐。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的性情极为恶劣——用传记家的话来说,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热爱,爱他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他雄壮的悲伤,他令人感动的奋斗,还有他扼住命运喉咙那铁一般的意志!

下一个要说的是Chopin,其实我一直对Chopin了解得不是很深,让我对他有真正重视的一首曲子是他的《革命练习曲》,我听得这个版本是我喜欢的一个钢琴家演奏的,他叫Maksim Mrvica。我喜欢马克西姆,已经有五年了,去听过两次他在青岛的演奏会,并且有幸和他本人进行了交谈。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我坐在第三排的最中间,是个不错的位置,所以听到他演奏的音乐的质感也是相当不错的。他弹得第二首就是Chopin的 《革命练习曲》,再加上当时本来就激动,所以在听完这首铿锵澎湃的曲子后自己的眼泪就掉了下来。所以这首曲子在我心里烙下了印记,原来没觉得有多少感觉的曲子顿时。

在整体上,“浪漫主义”一词在音乐领域是用以形容一段从大约1820年代至1918年为止的时期。当时的“浪漫”所代表的内涵与现代的定义并不相同,在1880年乐评家E.T.A.霍夫曼将莫札特、海顿、和贝多芬列为三大“浪漫作曲家”,而路易·史伯尔(Louis Spohr)也曾以“好的浪漫风格”来形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的其中一个段落。严格来说莫札特是古典时期的作曲家,而贝多芬则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开端。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主流音乐风格的大变,19世纪时期的音乐开始被人冠上“浪漫时期音乐”的称呼了,后来的音乐史学上也都采取了这种区分法。

现代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研究重点包括了构成其音乐的元素—例如对于民间音乐的大量使用,这也直接反映了当时浪漫民族主义潮流。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纪音乐里便已出现,狂飙突进运动中展现出的强烈精神和情绪成为了哥德小说的先驱,而法国大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带有血腥而激情风格的歌剧,浪漫主义音乐便是在这时期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洛伦佐·达·彭特替莫札特撰写的歌剧剧本,搭配上莫札特谱出的独特音乐,呈现出了一股带有个人和自由特质的新音乐风格。浪漫音乐的世代将贝多芬视为是他们理想中的伟大作曲家—他撕碎并重谱了英雄交响曲,以抗议拿破仑皇帝的权威。在贝多芬的费德里奥中,他竖立了“救人质歌剧”这样的典型歌剧剧本,这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种音乐文化的表现,以赞扬那些在维也纳会议间期盼自由的所有激进文化人士。

在当时的音乐文化中,浪漫音乐走上了开放的大众路线,主要依靠敏感的中产阶级观众支持,而非宫廷内部的人士赞助。公共的演出形式也塑造出了一波新的歌剧世代,大量音乐家独唱的方式登上舞台,最知名的包括了帕格尼尼李斯特

贝多芬对于音调变化的大量使用也激发出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让它们成为音乐里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尤其是后来的钢琴乐和弦乐四重奏,都证明了音乐世界里还有一大片尚未被开发的领域。身兼作家、乐评家、和作曲家的霍夫曼还曾主张乐器音乐可以比歌唱音乐还具有表达潜力,这个概念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霍夫曼自己既是音乐家也是文人,他鼓励应该以音乐“有系统的”述说一个故事,许多大众开始对此产生兴趣,虽然他仍然遭到一些其他作曲家(如费利克斯·孟德尔颂)的批评。19世纪早期乐器科技的各种新发展—如钢琴的铁架、弦乐器的缠弦,都使乐器得以发出更高更广的音带、和更多的音色,另外也使演奏者能够表现出他们个人独特的技术层面。这样的科技不但扩展了钢琴的长度,也引入了更多音乐的结构,并且创造出许多新的音乐类型,例如站立的歌剧序幕演唱、钢琴的幻想曲夜曲、和协奏曲,都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中心。

在歌剧上,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魔弹射手》成为一篇根基于民俗文化上、融合了超自然惊悚与紧凑剧情的浪漫主义经典作品,法国的埃克托·白辽士在其早期作品中也呈现出了丰富的音色和音质。身为后来被嘲笑为“未来音乐家”(依据华格纳自己的说法)的激进份子,李斯特和华格纳作品中都带有对于自由、灵性、魅力、以及近乎标新立异的个人特质的浪漫崇拜。

从1815年至1848年的这段期间被视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贝多芬(1827年去世)和弗朗茨·舒伯特(1828年去世)都在这段期间完成他们最后的作品,另外还包括了舒曼(1856年去世)和萧邦(1849年去世)。白辽士与华格纳则在这时开始他们的创作生涯,年轻的李斯特和费利克斯·孟德尔颂也在这时崭露头角。在这段时期之后,随着萧邦和帕格尼尼的去世,李斯特退出了演奏舞台,华格纳也暂停作曲直到他在巴伐利亚获得赞助人为止,而白辽士仍在坚持以激进的音乐路线对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风格。音乐里的浪漫主义思想至此可以说已经结束了其首要的影响阶段,而进入了更为广泛的浪漫音乐时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