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古典音乐发展与鉴赏
关键词:西方古典音乐 发展 认识
正文: 在我大一的时候曾经连续花了两天看了为纪念莫扎特诞生250周年而制作的《莫扎特传》和为Beethoven专门制作的《永远的爱人》,又同时喜欢上了日剧《交响情人梦》,再加上从小学习钢琴和声乐的缘故,在高中三年里,我专门对“西方古典音乐和钢琴的完美结合”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认识,在对交响乐的研究上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想法。在此,我很乐意和老师分享一下自己的拙见。 首先,大体介绍一下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在J.S,Bach出生之前,是音乐界著名的巴洛克音乐时期,之后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音乐,大致从Bach到早期的Beethoven,这一时期称为古典音乐时期。在Beethoven去世后,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开始发展,Chopin和Franz Lizst崭露头角。 下面,我就顺着这条线来阐述一下我对各个音乐家的认识。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J.S.Bach。20世纪的评论家和作家这样评价Bach:“他是巴洛克音乐的巅峰人物,艺术史上的巨人。他将自己触及到的一切发展到极致,对作曲技巧的掌握无与伦比”、“他的管风琴音乐将科学与诗歌、技术与情感、精湛技巧和高贵思想融为一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对Bach最初的认识是在学习钢琴的时候所学到的一首著名的曲子《G大调小步舞曲》,在学习了他的《C大调前奏曲》和《风笛舞曲》以后,我对他的音乐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和谐”。为了推广十二平均律定音法,Bach在1722年先后创作了上下两集《平均律钢琴曲集》,每一集二十四首套曲,分别建立在不同的大小调上,每首套曲又各有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曲。《平均律钢琴曲集》是Bach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他音乐创作的巅峰,彪罗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我最佩服Bach的一点就是他的十二平均律,学音乐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巴赫在音乐界的地位就如同牛顿在物理界的地位一样。没有他,无法想象现在音乐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再要说到的人物必然是Wolfgang.A.Mozart,自从在高一看了《莫扎特传》,我就对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的天赋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因为刘老师前一段时间重新放了这部电影,我当时那种惆怅的心情又被钩了起来。如果不是萨列里,Mozart的命运会截然不同,或许还有有更多的经典的曲子被创作出来。但是,如果没有萨列里,估计Mozart的才能或许还不会被发现。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Mozart指挥乐队演奏他的音乐,不是他和他的妻子一起玩耍游乐,而是他病入膏肓时,仍然躺在床上创作《安魂曲》的场景。他的脸色和嘴唇苍白,不时地咳嗽,却不停地在写,在哼唱。之后,我也无数次的聆听了《安魂曲》,好像真的能直接通过音乐抵达他的内心,他好像真的通过《安魂曲》诉说了些什么长期压抑在心里说不出来的东西,所以直到现在,我每次听《安魂曲》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平静和敬仰。Mozart是可悲的,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他病得快要死去的时候离开了他,萨列里因为嫉妒他的才华,摧残他的精神,将他陷害致死。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老天让他拥有了别人永远也无法触及到的音乐创作上的天赋,让他创作出来了这么多经典的音乐。说到他的音乐,我不得不提的是《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这是Mozart一生中唯一一首双钢琴奏鸣曲,在我看《交响情人梦》的时候就深深地喜欢上这首曲子。当老师前几天放这首曲子的时候,我真的很激动,因为我原来觉得大概有很少的人才会欣赏这首曲子。我还很喜欢Mozart的另外几首曲子,比如《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土耳其进行曲》以及《费加罗婚礼》序曲等等。 说到电影《永远的爱人》,我最先想到的是Beethoven在耳朵听不见的时候坐在空旷而安静的琴房里,将耳朵贴在钢琴的琴板上,聆听自己弹奏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二乐章时的样子。那种专注,那种认真,是只有一个音乐伟人才达到的最高境界。每次想到Beethoven,我都会诧异,他在耳朵听不见的时候,是如何创作出这么复杂而好听的交响乐的。对于一个身体完好的人来说,能创作出来一首像样的交响乐已经是实属不易,他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是如何写出一首又一首经典的作品的。在他的音乐面前,他所有的性格上的缺陷都可以被我完完全全地忽略。我对Beethoven真正的了解是在看了《永远的爱人》之后,因为电影里留下了太多的秘密和让人不解的地方,在看完电影以后,我花了很多天去了解Beethoven,却总是觉得他是个谜,他的很多事情我还是不懂。说到他的音乐,真的可以说是百变,有时候过于悲伤,有时候过于欢乐,有时候却是雄伟壮丽。我最喜欢的不是《欢乐颂》,不是《英雄》和《田园交响曲》,而是Beethoven的《第七号交响曲第二乐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有可能是因为喜欢它的或喜或悲,或快或慢,也有可能是因为喜欢卡拉扬当时激情的指挥,也有可能是喜欢《交响情人梦》里乐队对这首曲子演奏时的样子。反正一听到这首曲子,我就很激动,忍不住的想指挥一下。如果说Bach是已有之物的完善着,Mozart是音乐上唯一最明亮的耀眼瞬间,那么Beethoven就是力量,是扼住那不曾向任何人或神低头的命运的人。他宣扬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准则,在身后留下了任何一位作曲家从未创造出的最强有力的音乐。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的性情极为恶劣——用传记家的话来说,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热爱,爱他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他雄壮的悲伤,他令人感动的奋斗,还有他扼住命运喉咙那铁一般的意志! 下一个要说的是Chopin,其实我一直对Chopin了解得不是很深,让我对他有真正重视的一首曲子是他的《革命练习曲》,我听得这个版本是我喜欢的一个钢琴家演奏的,他叫Maksim Mrvica。我喜欢马克西姆,已经有五年了,去听过两次他在青岛的演奏会,并且有幸和他本人进行了交谈。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我坐在第三排的最中间,是个不错的位置,所以听到他演奏的音乐的质感也是相当不错的。他弹得第二首就是Chopin的 《革命练习曲》,再加上当时本来就激动,所以在听完这首铿锵澎湃的曲子后自己的眼泪就掉了下来。所以这首曲子在我心里烙下了印记,原来没觉得有多少感觉的曲子顿时。 在整体上,“浪漫主义”一词在音乐领域是用以形容一段从大约1820年代至1918年为止的时期。当时的“浪漫”所代表的内涵与现代的定义并不相同,在1880年乐评家E.T.A.霍夫曼将莫札特、海顿、和贝多芬列为三大“浪漫作曲家”,而路易·史伯尔(Louis Spohr)也曾以“好的浪漫风格”来形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的其中一个段落。严格来说莫札特是古典时期的作曲家,而贝多芬则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开端。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主流音乐风格的大变,19世纪时期的音乐开始被人冠上“浪漫时期音乐”的称呼了,后来的音乐史学上也都采取了这种区分法。 |
|
来自: 昵称21124611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