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战奇略》卷七

 草庐经略 2014-12-22
六十一、挑 战

【原文】

    凡与敌战,营垒相远,势力相均,可轻骑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军可破。若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法曰: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十六国①,姚襄②柏黄落,苻生③遣将苻黄眉、邓羌④等率步骑讨襄。襄深沟高垒,固守不战。邓羌曰:“襄性刚愎,易以挠动,若长驱一行,直压其垒,襄必忿而出战,可一战而擒也。”黄眉从之,遣羌率骑三千军干门。襄怒,尽锐出战,羌伪不胜,率骑而退,襄追之于三原,羌加拒襄,而黄眉至,大战,斩之,俘其众。

【注释】
①十六国: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乘各族人民起义之机,纷纷建立政权。从304 年刘渊(匈奴族)称王,到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的135 年间,各族统治者在北方和巴蜀先后建立了16 个割据逐权,即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史称十六国。本篇所引战例发生在前幸寿光三年(357 年)。
②姚襄:羌族首领姚弋仲第五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字景国。自称大将军、大单于。晋升平元年(357 年)被前秦苻黄眉杀。
③苻生:前秦苻健第三子,字子长。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 年)即帝位,在位二年被苻坚所杀。
④邓羌:前秦大将。

【译文】

    凡与敌军作战,如果双方驻地相距较远,力量相差不多时,就可以派轻装的骑兵,前去挑战进攻,并设置伏兵以等待敌人,敌军就可以攻破,如果敌人用此计谋来对付我,我切不可以全军出动追击敌人。兵法说:敌人从离我很远的地方来挑战,是为了引诱我冒进。

    十六国时期,姚襄占据黄落(今陕西省铜川西南),苻生派遣大将苻黄眉和邓羌等率领步骑兵讨代姚襄。姚襄凭借深沟高垒,坚守不战。邓羌说:“姚襄生性强硬固执,容易被挑动,如果派出一支部队长驱直入。一直逼近他的营垒,他一定怒而出战,那时就可将他一战而擒。”苻黄眉听从了邓羌的计谋,派邓羌率领骑兵3000 直逼姚襄垒门。姚襄大怒,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出来迎战。邓羌佯装战败,率领部队撤退,姚襄一直追到三原(今陕西省三原东北),邓羌回兵迎战姚襄,苻黄眉也率兵赶到。经过激战,杀死姚襄,俘虏了他的士卒。

【解析】

    当双方势均力敌、严阵以侍时,以小股部队诱敌,然后设伏而歼之,这种示形的军事艺术,在当今世界,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都把它作为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宝,运用于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在商业经营中,一些企业不是把自己的产品说得完美无缺,而是以“贴心人”的身份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既向消费者说明产品的优点,又如实地“家丑外扬”,把产品的缺点和不足告诉消费者。这比那种“天下第一”、“誉满全球”的产品推销方法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树立企业“诚信为本”的形象,又使产品更能受到顾客的青睐,从而为厂家占领或扩大市场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例如坐美国食品加工业第一把交椅的霍金士在向顾客说明本厂生产的食品中含有为保鲜而添加的微毒防腐坚后,遭同行指责。几年间,他的工厂几乎破产,但又大力宣传微毒防腐剂对人体影响不大,最终使他的工厂的产品成了人们放心的热门货,他也因此一举坐上了美国食品加工工业的第一把交椅。

    作战中,为了满足对方的某种要求,往往以小利故露破绽,诱敌就范。在经营中,施小惠而做大生意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推销和工商谈判中,如有的商业企业针对人们的求利心理,对带头购买、经常购买和大量购买的顾客,给予优厚待遇,以鼓励他们扩大购买量和经常光顾。有的采取折扣定价策略,给用户一定折扣,甚至采取赠予部分产品的方式来争取顾客,或采取有奖销售的办法。有的对滞销产品,当机立断,削价处理。这些“与人分利,予己得利”的策略,对争取顾客,扩展市场,都起着积极作用。

    在国际营销中,示以小利以谋取大利的诱骗方式,更是层出不穷。据报道,日本企业1981 年开支约135 亿美元来“款待”其顾客,以赢得生意。同年,美国企业花在赠品方面的支出达90 亿美元。赠品的品类繁多,大者如汽车、摩托车、电视机、电冰箱等;小者如电子表、钢笔、圆珠笔等。这种“利而诱之”的办法,目的在使对方“要了人家的东西,在成交中做出让步。”

    意大利有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曾说:“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唯一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是最喜欢正义假面具的动物。”当然,人也会受到意外的影响,可是,只要在正义名分下就会毫不思索地去做。因而这种心理作用,可以被用来达到某种目的。例如本来是公司微不足道的工作,如果要下级认真去做,就要向下级显现这样一条信息:这是公司发展很重要的工作。这样,下级就会不多计较,努力干好。

    当然,示形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几个方面,它不但在军事领域内仍然大展风采,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示形的应用更加含蓄、隐蔽、出神入化。示形这一军事艺术,将会引起企业家更浓厚的兴趣,促使人们对其加以研究和应用。

【提示】

    本篇以《挑战》为题,旨在阐述对于凭垒固守不战之敌所采取的战法。它认为,对于凭垒固守不出的敌人,可用轻骑兵前去挑诱其出战,再以预设伏兵袭击它,就可以打败敌人。它特别强调指出,当敌人以同样办法挑诱我时,我不应以全部兵力出战,以免中敌诱伏之计。历史的经验表明,以“挑战”之法诱敌入伏而歼灭之,这在古代作战中,是为兵家经常用以调动敌人就范的一种有效战法。然而,既善于以“挑战”之法诱歼敌人,又善于防止敌人“挑战”而中计上当,才称得上是高明的战争指导者。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这是很可贵的。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黄眉击败后秦姚襄的三原之战,就是采用“挑战”之法而获胜的成功战例。东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四月,前秦帝苻生派遣卫大将军苻黄眉和建节将军邓羌等率步骑兵一万五千人进攻据守黄洛镇的后秦将领姚襄。当时,姚襄有兵二万七千人,几乎是苻黄眉军的二倍;他凭借自己的优势兵力,采取了“深沟高垒,固守不战”的方针。有鉴于此,苻黄眉采纳邓羌的建议,根据“襄性刚愎,易以挠动”的弱点,派遣邓羌率领三千骑兵前往黄落挑战,直压姚襄的“垒门而阵”(见《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企图诱迫姚襄军脱离固垒而于运动之中歼灭之。姚襄既不识此诱敌聚歼之计,又不听佛门法号智通关于“宜厉兵收众,更思后举”(见《晋书·姚襄记》)的正确建议,竟怒而“尽锐出战”,显然犯了盲动不慎的冒险主义错误;交战后,邓羌佯败后退,姚襄又不察真伪,错把对方佯败当真败,于是驱兵于后紧追不舍,追至三原之时,邓羌挥军回战,苻黄眉亲家大军骤至,与姚襄展开激战,一举而“尽俘其众”,姚襄本人则于激战中被杀。


六十二、致 战

【原文】

    凡致敌来战,若彼势常虚,不能赴战,而我势常实,多方以致敌之来,我据便地而待之,无有不胜。法曰:致人而不致于人。

    后汉,建武五年,光武诏耿弇①,悉收集降附,结部曲,置将吏。弇率骑都尉刘龙、泰山太守陈俊将兵而东。张步②闻之,使其将费邑军历下,又令兵屯祝阿,别于泰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之。弇渡河先击祝阿。拔,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遂空壁亡去。费邑分兵,遣其弟费敢守巨里。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赶修攻具,后三日悉力攻巨里城。阴使亡归,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将精兵来救。弇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致之耳。野兵不击,何以城为?”即分兵守巨里,自帅精锐上冈坂,乘高合战,大破之,斩邑。即而取首级,以示巨里。城中惧,费敢亡归张步。弇悉收其聚积,纵兵攻诸未下形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

【注释】
①耿弇:字伯昭。东汉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东北)人。原为王莽部将,后归刘秀,任大将军,参加镇压铜马、赤眉等农民起义。封好畤侯,打败齐地割据势力张步,攻占十二郡,屠三百城。
②张步:原为刘玄部将,后投靠刘永。

【译文】

    凡是想让敌人前来应战,如果敌人力量虚弱,不能应战,而我方势力充实,就要想方设计使敌人前来。这样我军就占据着有利地形,等待敌人,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要能调动敌人,而不能被敌人调动。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 年),光武帝刘秀诏谕耿弇,让他将各地投降和归附的兵士全部召集起来,编成行伍,并设置文官武将。耿弇同骑兵都尉刘龙、泰山太守陈俊率领这些军队东进。张步得知后,便派部将费邑屯兵历下(今山东济南市西)。又分兵驻守祝阿(今山东历城西南),此外还在泰山、钟城等处布列营阵几十个,以等待耿弇。耿弇首先波过黄河,进攻祝阿。打下城池后,却故意放开一角,让敌人逃走。钟城人听说祝阿的军队已经溃散,都十分恐慌,便留下空城而逃。费邑又分兵派他的弟弟费敢防守巨里。耿弇进兵先威胁巨里,严令军队赶制攻城武器,准备三天后全力攻打巨里城。暗中故意让费敢的人逃回去,将耿弇攻城时间报告费邑。到了那天,费邑果然率领精锐部队来救援。耿弇对众将领说:“我之所以要营造攻城武器,就是要诱敌前来应战。外面的敌兵不消灭,攻下空城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分兵守住巨里,而自己率领精锐士兵,登上山冈,居高作战,结果大败敌军,斩了费邑。然后取下费邑的首级,把首级悬在巨里城外,巨里城里的人都十分害怕,费敢逃回到张步那里。耿弇缴获了巨里城里的全部物资积蓄,又指挥军队攻打各个还未攻下的地方,扫平敌营四十余座,终于平定了济南。

【解析】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指出:“凡是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的就安逸,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劳。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百战奇法·致战》也谈的是这个策略。善于用兵的人,能够夺取主动权而不被敌人夺去主动权,而夺取主动权,完全在于心灵机智。

    在竞争中掌握主动,这是国内外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善于运用的谋略。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千方百计闯出自己的独特路子,塑造自己的鲜明形象,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别人没有做到的,注意别人所忽视的,在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竞争策略诸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市场学家指出,每个企业在市场上都应占据一个在某些方面与众不同的位置。它的场所,它出售的产品,它的经营方法,它服务的顾客,都把它在某些程度上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

    成功的企业都千方百计创造自己的特色。美国麦克唐纳快餐公司由一家卖汉堡包的小店发展成为在五十多个国家拥有一万多家快餐厅群,年营业额达到160 多亿美元的举世闻名的快餐公司。麦克唐纳公司的兴起,主要是适应了美国人生活节奏加快,不愿在吃饭问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的需要,在城镇人口集中处,在高速公路两旁广设分店,事先把汉堡包、炸薯条、饮料及塑料装的刀叉匙装好。顾客愿意进店用餐的,十几分钟便能吃完;不愿进店的,只要打开车窗,报出所需食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可以一边进餐,一边驱车赶路。公司把“顾客至上”的口号变成行动,遵循快速、质优、量够、便宜、服务好、清洁卫生六条原则。这些经营特色在公司中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在顾客中形成了鲜明的形象。

    由于当今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竞争日益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愈来愈短,新产品、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一种产品出现之后,很快会有另一种替代它的产品在孕育之中,一代接替一代,一代胜过一代。

    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新的技术、经济和市场环境中,企业如何以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经营管理者所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竞争制胜的必由之路。乐于迎接新的挑战,勇于和善于创新的企业站在时代的前端,有着兴旺发达的前途;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的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被打败。

【提示】

    本篇以《致战》为题,旨在阐述对敌作战中如何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问题。它认为,调动敌人前来交战(“政敌来战”),就会使敌人处于兵势常虚、被动不利的地位;我不受敌人调动(“不能赴战”),就会使我军处于兵势常实、主动有利的地位。作战中,只要千方百计地调动敌人就范,就可以无往不胜。本篇引自《孙子兵法》的“致人而不致于人”,乃是大军事家孙武对古代作战主动权的一种科学表述,其意思是,作战中我要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其实质是,通过调动敌人而掌握战场主动权问题。所谓战场主动权,就是军队作战行动的自由权。有了自由权,军队才能打胜仗;失去自由权,军队就要打败仗。可见,“敌人而不致于人”,乃是虚彼实己、争取主动,调动敌人、战胜敌人的一条重要军事原则。本篇依据孙子这一光辉思想,以《致战》为专题进一步论述了争取主动权对于作战胜利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宝贵的。

    东汉初年,大将耿弇平定割据济南郡地的张步之战,就是较好体现“致人而不致于人”作战原则的成功战例。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建威大将军耿弇奉光武帝之命率军东进,割据势力张步闻讯后,急令其大将军费邑率兵据守历城,同时又分兵屯驻祝阿,于泰山、钟城等地列阵布兵,企图阻截汉军东进。耿弇率军渡过黄河后,首先攻占了祝阿,迫使钟城的张步守军不战自逃。此时,坐镇历城的费邑一面凭城固守,一面遣其弟费敢率兵一部进守巨里。耿弇根据当面的实际敌情,采取佯攻巨里以调动费邑出击的战法,命令部队赶造攻城器械,并故意扬言“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见《后汉书·耿弇传》,下同)以欺骗和迷惑敌人。费邑对此竟信以为真,到第三日果然亲率精兵三万来救巨里。据此,耿弇一面分兵一部向巨里以阻困费敢,一面亲率主力占据有利地形,挥军“乘高合战”,一举歼灭了费邑军于野战运动之中,尔后急速转兵向巨里。拒守巨里的费敢见汉军来势迅猛,慌忙出城“悉众亡归张步”,汉军不战而克巨里,其后,耿弇乘胜“纵兵攻诸未下者”,连克四十营,迅速攻占历城,为尔后夺取平定张步割据势力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耿弇以佯动惑敌战法,创造了调动敌人就范的成功战例。


六十三、远 战

【原文】

    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远渡,可多设舟楫,示之若近济,则敌必拜众应之,我出其空虚以济。如无舟楫,可用竹木、蒲苇、罂缻、瓮囊、枪杆之属,缀为排筏,皆可济渡。法曰:远而示之近。

    汉初,魏王豹①初降汉,复以亲疾请归,至国,即绝其河关,反与楚约和。汉王遣郦生②往说豹,不听。汉以韩信为左丞相击豹,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欢渡临晋,而引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帅兵迎战,信遂虏豹定魏。

【注释】
①魏王豹:即魏豹,战国时魏国的贵族子弟。公元前206 年项羽封诸侯,魏豹被封为西魏王,刘邦定三秦,魏王豹降汉,不久又叛汉降楚。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 年)8 月,被韩信所俘,后在荥阳被杀。
②郦生: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札杞县)人。秦末农民战争时归刘邦,封广野君。楚汉战争中,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乘机袭齐,齐以为被他出卖,将他烹死。

【译文】

    凡与敌军隔水对峙,如果我打算从远处渡水,就应该多设些船只,表示要从近处渡水,敌人集中兵力来防范,则从敌军防守空虚的远处渡过河去,如果没有船只,可用竹木、蒲苇、罂缸(小口大腹的陶制容器)、瓮囊、枪杆等物,连结成筏,这些都可以用来渡河。兵法说:要向远处则故意装着向近处。

    汉朝初期,魏王豹刚投降汉,又以母亲有病为由请求回归老家,一到魏国,即将山隘和河口截断,反叛汉朝,与楚国缔约友好。汉王派郦生前往劝说豹,魏王豹不听。汉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部攻击魏王豹,魏豹以重兵把守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西),封锁通往临晋的通道,韩信便更多地设置疑兵,排列许多船只做出要波临晋的样子,实际上却率领部队从夏阳(今陕西韩城南),用木罂等渡过黄河,袭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王豹大惊,急忙率兵迎战,结果韩信俘虏魏王豹,平定了魏国。

【解析】

    宋朝的茅元仪在《武经总要·制度四·察敌形》中指出:“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脆,释难而攻易,此百战万胜之术也。”意思是说:避实击虚,避坚攻脆,避难攻易,这就是百战百胜的作战方法。

    “虚实”是古代兵法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称:“观诸兵法,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可见,“虚实”这对范畴在古代兵家典籍中的重要地位。《孙子》讲“避实而击虚”,《管子》讲“乘瑕则神”,《吴子》讲“用兵必审其虚实而趋其危”,其基本思想都是强调作战要避开强大而有实力的敌人,而攻打虚弱和有机可乘的敌人,这样在战场上就可造成使敌人丧胆的强大态势,战而胜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就。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这里既强调了要避实击虚,又突出了要抓住对方的要害,字虽不多,却足够军事家们受用一生一世了。明代王余佑总结得好:“避实击虚则敌骇不及图,乘势趋利则我声先大振而远近向风”,也就是说我方在战场上“批亢捣虚”就能造成震骇敌人的强大态势,然后乘势进攻必然所向披靡。

    兵家指挥战争,要铭记“避实击虚”和“批亢捣虚”的战争指导原则。企业家在从事生产经营和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把这些格言当作竞争的指导原则。企业间的竞争,是一场不宣而战的特殊“战争”,它和军事斗争一样是你死我活的。企业家们要争夺原料基地,又争夺销售市场,斗争激烈而复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同一商品供过于求的现象屡见不鲜,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这样在商品的数量、种类、花色上就都有个竞争问题,特别是在销售上就更为突出。因而企业就要考虑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长处,对抗其他企业的弊短。在生产和销售时都要抓住竞争对手的要害击败它,以使企业在竞争中获胜。如此,“避实就虚”和“批亢捣虚”就成了商业“战争”的指导原则了。在竞争中各企业都有个瞄准市场虚实的问题,

    以便及时投产或转产,使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满足消费者的多方面需要。再加上注意降低成本、薄利多销、改善服务,这就能在竞争中造成一种有利态势,增强竞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直捣了市场需要之虚。某产品市场已炮和,还一味生产,必然攻坚则韧,越攻越实,造成产品积压,大伤元气。可见“避实击虚”和“批亢捣虚”的古训,在企业竞争中仍不失为创造有利态势、击败对手的一条重要原则。

【提示】

    本篇以《远战》为题,旨在阐述采用“远而示之近”的佯动战法奇袭歼敌的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凡与敌人隔水相拒,如果打算从远处渡水击敌时,就伪装成从近处渡水的样子,以吸引敌人兵力,然后乘其远处空虚之隙,迅速渡河进击敌人。它还强调指出,一旦缺少渡船时,可用竹木、蒲苇、罂缻等就便器材扎成排筏作为渡河工具。本篇所引“远而示之近”与下篇《近战》所引“近而示之远”,均系孙子用兵“诡道十二法”之一。战争实践经验证明,采用此种制造假象、佯动误敌的“示形”战法,既可掩盖我方真实意图不为敌人所窥知,又可调动敌人就范,从而使之陷入顾此失彼的被动挨打局面。这样,我便可以乘敌兵散势虚之隙,在我所选定的突袭方向(远处或近处),出其不意,突然进击,就可收奇袭歼敌之功。因此,采用以制造假象、佯动误敌为内容的“示形”之法,是中国古代兵家所常倡导的有效战法。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韩信奉命进击魏王豹之战,就是采用“远而示之近”的佯动战法取胜的。当时,魏王豹率众据守安邑,韩信为吸引其注意力,乃于临晋陈放大批船只,伪装成要从此近处临晋渡河的样子,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在此处后,韩信则亲率汉军主力偷偷北上,从远处夏阳方向东渡黄河,出敌不意地一举袭占了安邑,擒获了魏王豹,创造了佯动奇袭的成功战例。


六十四、近 战

【原文】

    凡与敌夹水为阵,我欲近攻,反示以远。须多设疑兵,上下远度。敌必分兵来应,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法曰:近而示之远。

    春秋,越人伐吴,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人为左右阵,夜鼓嗓而进,吴军大败,遂至灭亡。

【译文】

    凡与敌人隔水列阵,如果想从近处进攻,反而要做出从远处进攻的样子。必须多设疑兵,从远处的上游和下游渡河,这样,敌人必然会分兵几路应战,我军便可以从近处秘密渡河,偷袭敌军,敌军必定可以打败。兵法说:想从近处进攻,就要做出从远处进攻的样子。

    春秋时期,越国人征伐吴国,吴国人防守,两军在笠泽(今太湖附近)隔水列阵。越国人排列成左右两阵,鸣鼓喧嚣前进,发动进攻。吴军大败,以至灭亡。

【提示】

    本篇以《近战》为题,旨在阐述采用“近而示之远”的佯动战法奇袭歼敌的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在与敌人隔河对抗时,倘若打算从近处进击敌人,就要采取多设疑兵之法,伪装成远渡之状以吸引和分散敌人兵力,然后我从敌人近处空虚之地袭击它,就能把敌人打败。“近而示之远”与“远而示之近”,都是古代战争中常为兵家所采用的一种佯动误敌为内容的“示形”战法。春秋越吴笠泽之战,就越方来看,就是运用“近而示之远”战法的成功一例。

    发生在春秋末期(即公元前478年)的越吴笠泽之战,是越国灭亡吴国的关键一战。越军所以能够战胜吴军,从作战指导上看,越王勾践成功地运用“近而示之远”的佯动误敌战法,是其取得此战胜利的重要原因。当时,越王勾践利用夜暗条件,在主力部队的两翼设置左、右句卒(分队),采取两翼(远处)佯渡调动敌人,中央(近处)突破,乘虚捣隙的战术,亲率三军主力从近处偷渡过河,出其不意,大败吴军主力,为灭亡吴国奠定了胜利基础,创造了我国战争史上较早的一次采用“近而示之远”战法奇袭歼敌的成功战例。


六十五、水 战

【原文】

    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中泊舟,皆谓之水战。近水为阵者,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能济。若敌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渡而击之,则利,法曰:涉水半渡可击。

    汉,郦生说齐下之,齐王日与生纵酒为乐,而罢守备。蒯通①说信,遂渡河袭破齐。齐王以郦生为卖已,烹之而走高密,请救于楚。楚遣龙且将兵救齐,或曰:“汉兵远斗穷寇,战锋不可当也。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城人闻王在楚求救,必反汉。汉二千里客居齐,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毋战而擒也。”龙且曰:“吾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今君救齐不战而降之,有何功?今战而胜,齐半可得。”进兵与汉军夹潍水而阵。信夜使人囊沙壅水上流已渡,击其军,佯败走。龙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信使人决壅,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击杀且,军走亡去,遂平齐而还。

【注释】
①蒯通:即蒯彻,范阳(今河北定兴北固城镇)人。秦汉之际辩士。秦末农民起义时,陈胜使武臣攻取赵地,他说服范阳令徐公归降,又劝式臣优待秦朝降官,不战而得赵地三十余城,以后又游说韩信袭取齐地,并劝信背叛刘邦自立。汉惠帝时,为丞相曹参宾客。

【译文】

    凡与敌交锋,无论是在岸边列阵,还是在水中停船,统称为水战。靠水边列阵的,要离水远一点,这样一方面可引诱敌人渡河,另一方面可使敌军不生疑心,如果我决心要战,就不要逼近水边迎敌,以免敌人不来渡河;如果我军不想作战,就要临水边拒敌,使敌人无法渡河;如果敌人渡河前来作战,可在岸边等待敌人,当敌人渡了一半时发动攻击,这样就能胜利。兵法说:敌人渡河到一半的地方时,就可以发动攻击。

    汉朝年间,汉王部下郦生游说齐国,劝说齐王归汉,齐王每天和郦生饮酒作乐,而解除了防备。谋士蒯通游说韩信攻取齐地,韩信于是渡河打下了齐国。齐王以为郦生出卖了自己,便将他生煮了,然后逃往高密(今属山东),向楚国求救兵,于是楚王派遣尤且领兵救齐。部下有人对龙且说:“汉军是远道而来的亡命之徒,进攻的锐气不可阻挡,齐楚两国都处在本国的土地上,打起来士兵容易逃跑,打仗也会失败。不如坚壁防守,让齐王派出宠信的臣子去招募那些城池夫守逃跑的人。城里人如果得知齐王向楚国求救,必然会反叛汉军。汉军远离2000 里而客居齐国,齐国人一造反,汉军就无法得到粮食,就可以不战而擒获他们。”龙且说:“我知道韩信容易和人亲近。现在君王让我们救齐国,如果不打仗就使他投降了。又有什么功劳呢?如果打仗而胜利,就可以得到齐国一半土地。”于是率领部众进至潍河(山东省东部),与汉军隔水列阵。韩信夜间派人在潍水上流取土沙装人囊中,阻住流水,渡水进攻楚军,佯装败逃。龙且高兴他说:“我就知道韩信胆怯。”即派兵追击。韩信派人决开河水,河水陡涨,龙且的军队大都未渡完河,韩信立即发动攻击,杀了龙且,龙且军队四下逃散。韩信终于平定齐国返回。

【提示】

    本篇虽以《水战》为题,但所阐述的内容并非是水上作战的问题,而是陆上作战如何利用水流辅助军队进攻取胜的问题。它认为,在与敌人隔水对峙时,如果不打算与敌决战的话,可近水设阵,凭水阻敌过河;如果打算与敌决战的话,则应在离河稍远处设阵,以此诱敌渡河,待其“涉水半渡”而击之。本篇所阐述的这些问题,无论是凭水阻敌,还是诱敌半渡,都是阐发《孙子兵法·火攻篇》所提出的“以水佐攻者强”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战争中,运用“以水佐攻”指导原则而战胜敌人的是不乏其例的。汉初,大将韩信击败楚将龙且的潍水之战,就是体现“以水佐攻”原则的成功战例。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率军攻齐进至潍水,与北上救齐的楚将龙且所部隔水而阵。当时,龙且军“号称二十万”(见《史记·淮阴侯列传》),与韩信所率数万兵力相比,是占绝对优势。但韩信并没有被兵多势众的敌人所吓倒,相反,他却从当面敌情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潍水这一天然条件来打击敌人。交战前,韩信秘密派人乘夜用大批沙袋将潍水上游堵住;接战中,韩信采取佯败诱敌渡河,待其渡过一半时,命人突然决壅放水,大水直泻而下,立即将正在渡水的楚军冲成两段。于是,韩信乘敌极度混乱之机,挥军迅猛攻击,一举全歼已渡之楚军,并击斩楚将龙且,未及渡河的另一半楚军不战自溃,齐王田广也吓得逃跑了。其后,韩信乘胜率军追击,将溃逃中的楚军全部俘虏了,取得了平齐之战的全面胜利。


六十六、火 战

【原文】

    凡战,若敌人近居草莽,营舍茅竹,和刍聚粮,天时燥旱,因风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

    汉灵帝中平元年,皇甫嵩①讨黄巾。汉将朱隽②与贼波才战,败。波才遂围嵩于长社。贼依草结营,会大风,嵩敕军士束炬乘城,使锐卒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战,大破之,斩首级万余。

【注释】
①皇甫嵩:(?—195 年)字义真。东汉安定朝那(甘肃平凉西北)人。汉灵帝时为北地太守。中平元年(184 年),为左中郎将,与朱隽等统兵四万镇压颖川黄巾军,为黄巾波才部所败,被包围于长社(河南长葛)。后来,利用农民军缺乏军事经验依草扎营的弱点,因风纵火,击败波才部。历官左将军、车骑将军,太尉、大常等。
②朱隽:(?—195 年)字公伟。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184年,为右中郎将,与皇甫嵩统兵四万,镇压颖川黄巾军,为黄巾波才部所败。后血腥屠杀黄巾军。历官右车骑将军、太师、太仆、太尉等。

【译文】

    凡是作战,如果敌人靠近荒草驻扎安营,粮草又堆聚在一起,天气又干燥,可根据风向放火焚烧,再挑选精锐士兵攻击,敌人就会被打败。兵法说:实施火攻必须有一定的条件。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 年),皇甫嵩讨伐黄巾军。汉朝将领朱隽与敌军波才相遇,战败。波才在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包围了皇甫嵩。敌军靠近草地扎营,当时正好有大风,皇甫嵩下令军士手持火把登城,又派精锐士兵冲出城外,纵火并大声呼喊,城上的士兵也举起火把响应。皇甫嵩乘势击鼓进攻,敌人惊慌奔走。这时正好又赶上灵帝派遣曹操领兵到来,合军作战,大败敌军,杀死一万多人。

【提示】

    本篇以《火战》为题,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采用火攻战法击敌的问题。它认为,对于在草莽地带扎营之敌,或者对敌人的粮草屯所,可利用干燥天气“因风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就可以打败敌人。实施火攻击敌,这在冷兵器时代是常为兵家所采用的一种对敌作战手段。本篇这里所说的“火攻”,实际上是用火焚之法辅助部队攻击敌人的问题,也就是《孙子兵法·火攻篇》所阐明的“以火佐攻”的意思。用火来辅助部队进攻,其效果虽然特别显著,但它与火器大量出现并广泛用于战争后的热兵器时代所讲的“火攻”,非同一义。这是必须加以明确的问题。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四月,汉将皇甫嵩、朱儁共率步骑兵四万余人,进攻颍川郡的黄巾军波才所部。朱儁所统部队被波才打败,皇甫嵩则率所部退保长社。波才乘胜挥军包围了长社。从当时双方兵力对比的情况看,波才军明显优于皇甫嵩军。但是,处于“兵少,军中皆恐”(见《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下同)态势下的皇甫嵩,并没有为此被动不利的形势所吓倒,相反,他从“兵有奇变,不在众寡”的正确认识出发,紧紧抓住波才“依草结营,易为风火”的军事弱点,利用大风天气,乘夜派人出城纵火配合部队作战,又与曹操援军密切协同,“合兵更战”,因而能够取得击败波才、“斩首数万级”的重大胜利。这在作战指导上是不无可取之处的。而黄巾军将领波才,在大败朱儁之后又包围皇甫嵩于长社,这本来已使自己处于优势而主动的有利地位,然而,由于其丧失警惕和缺乏经验,竟“依草结营”而为敌人火攻所乘。此种主观指导上的失误,不能不是造成波才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十七、缓 战

【原文】

    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援救,可羁縻取之,则利。法曰:其徐如林。

    十六国,前燕将慕容恪击段龛于广固①,围之。诸将请恪急攻,恪曰:“有宜缓者。若彼我势均,外有强援,恐有腹背之患,则攻之不得不速。若我强彼弱,外无救援,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敝。兵法:十围五攻,正谓此也。龛党尚众,未有离心,今凭阻坚城,上下戳力。尽锐攻之,数旬可拔;然杀吾士卒必多矣。要在自为变通耳。”乃为壁垒以守之,终克广固。

【注释】
①慕容恪(?—366 年):十六国时期前燕皇族,字玄恭。昌黎棘城(辽宁义县西北)人。慕容皝之子。鲜卑族,封太原王。御下有方。前燕进占黄河流域,其功居多。才干为东晋权臣桓温所惧。在360—366 年总揽朝权,是前燕政治比较稳定的时期。

【译文】

    凡是采用攻城的战术,都是下策,只有不得已才这样做。如果敌人城高他深,人多粮少又无外援,可以徐徐攻取。这样就可以胜利。兵法说:缓行如同树林一样慎密。

    十六国时期,前燕将领慕容恪在广固进攻段龛,并包围了段军。领兵诸将都请求慕容恪急速攻城,慕容恪却说,“用兵有时也要缓行。如果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敌人又有强大的外援,我有腹背受敌的忧患,那么就不能不急速进攻。如果我强敌弱,敌人又无外援,就要慢慢困住敌军,等待他力量衰竭。兵法上说的,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围困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段龛部众尚多,还没有背离之心,他凭着坚固城池的险阻,上下齐心协力。我如果用全部力量进攻,几十天后可以攻下城池,

    但是敌人杀我官兵也必然很多,用兵最主要的在于变化啊!”于是修筑坚固壁垒,用以固守城池,最后终于拿下了广固。

【提示】

    本篇以《缓战》为题,旨在阐述攻城作战中应当注意掌握的问题。它认为,由于修造攻城器械和堆筑登城土山,费时费事,攻城作战中容易增大伤亡,故攻城之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因此,它主张在攻城作战中,对于城防坚固、兵多粮少且无外援的守城之敌,不应急于攻战,可采取长围久困的战法。本篇所论攻城作战中应注意的问题,不外乎《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所阐明的观点,认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的下策。此种观点在缺乏先进攻城技术的古代是不无道理的。但是,随着武器装备与攻城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夺取城镇为目标的攻坚战,必将提到重要位置上来。因此,在对守城之敌作战中,是否采用攻城战法,应当根据战争的需要和装备技术条件而定,不可不加具体分析地一概斥之为下策。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十月,前燕将领慕容恪率军进攻晋属广固城,时镇北将军段龛率众坚守该城。当燕军包围广固后,诸将皆主张急攻速胜,但慕容恪则主张缓攻稳取,他根据“龛党尚众,未有离心”和“凭阻坚城”的敌情实际,采取了“筑室反耕,严固围垒”(见《晋书·慕容儁记》)的长围久困以待敌敞的战法,陷段龛于孤立无援的困难境地,最后迫使其开城投降。此种善于依据敌情实际而采取可行战法的作战指导,是可取的。


六十八、速 战

【原文】

    凡攻城围邑,若敌人粮多人少,外有救援,须速攻之,则胜。法曰:兵贵神速。

    三国,蜀将孟达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接,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促而决之。”乃倍道兼行,至新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吴一百二十里,闻吾举事,表上天子,往返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力,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旬日,李辅等斩达首,开门以降。

【译文】

    凡围攻城池,如果敌人粮多兵少,又有外援,必须迅速攻击。这样就一定能胜利。兵法说:兵贵神速。

    三国时期,蜀将孟达投降魏国,被任命为新城(今房山)太守。没过多久,他又联合呈国归附蜀国,叛离魏国。司马懿秘密派兵前去讨伐。众部将对司马懿说,孟达与蜀地相联接,最好观察一时再攻打。司马懿说:“孟达不讲信义,现在他正处在左右不定的时候,应当乘他还未下定决心时解决他。”于是率兵急速行进,抵达新城城下,吴国和蜀国各派出将领援救孟达,司马懿便分兵抵抗。起先孟达曾去信给诸葛亮说:“宛城(今河南南阳县)距洛阳800 里,距吴国120 里。魏得知我举兵的消息,上表奏请皇帝,往返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等魏国军队来时我城他已经坚固了。眼下各将领奋勇尽力,我又地处险要,司马懿必定不会前来,其他将领来,我不害怕。”等到魏军到后,他又告诉诸葛亮说:“我才举事8 天,魏国就到了城下,真是太神速了!”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城三面临水,孟达在城外围起木栅栏,加固防守。司马懿渡河冲垮了木栅栏,直达城下。10 天后,李辅等人杀了孟达,开城投降。

【提示】

    本篇以《速战》为题,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的攻城作战应取速战速决的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对于兵少粮多、外有强援的守城之敌,只有采取速攻战法,才能便于取胜。实战的历史经验表明,在攻城作战中,究竟是采取缓攻,还是采取速攻?这要依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情况和战场态势的实际情况而定。敌人粮多且有外援,其兵力虽少,但利于凭恃坚城持久固守。故对此种守城之敌,进攻者如果缓攻久拖,兵力虽优,但极易师老兵疲,反为敌人所乘;进攻者如能以优势兵力乘敌外援尚未来到之前,采取速战速决,则容易战胜此守城之敌。三国时期魏将司马懿围攻孟达的上庸之战,就是体现速攻取胜指导原则的一个成功战例。

    孟达原为蜀将,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七月,叛蜀降魏,被委以新城太守而驻兵于上庸城。后在蜀相诸葛亮的策动下,又“阴许归蜀”(见《资治通鉴·魏纪二》,下同)。

    司马懿在获悉孟达“欲举兵叛”的情报后,一面“以书慰解之”,企图稳住孟达;一面组织兵力,准备立即进讨。当时,魏军诸将皆认为孟达已与吴、蜀联络,不可速攻,只“宜观望而后动”(见《晋书·宣帝纪》)。但司马懿却与诸将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孟达反复无常,乘其犹豫不决之际,迅速出兵,突然进攻,是完全可以取胜的。于是,司马懿于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十二月,集中四倍于孟达军的优势兵力,亲自统率自宛城西进,“倍道兼行”,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仅用八天时间即进抵上庸城下。然后,分兵八道发起进攻,仅十六天即迫使孟达部下不得不斩达首而开城投降。此战,从其长途行军到攻占上庸,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告胜利了,可谓速战速决的典型战例。后来,司马懿于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进攻公孙渊的辽东作战中,曾就其对孟达作战为何采取速攻取胜的指导原则问题,向其随军司马陈珪作过很好说明。他说:“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见《晋书·宣帝纪》)司马懿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此种恰到好处的作战指导,无疑是其战胜攻取的重要原因。这是值得用兵者很好效法的。


六十九、整 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举。伺其变动以击之,则利。法曰:无邀正正之旗。

【译文】

    凡与敌交战,如果敌人队伍阵容整齐,官兵安稳平静,不能轻举妄动。要等待敌人有变动时方可击之。只有这样才能胜利。兵法说:不要去攻打旗帜严整部署周密的敌人。

【解析】

    唐太宗与李卫公研讨兵法时,李卫公曾指出:凡是对敌作战,假如敌人不发生错误,我军又怎能打败它呢?好比下棋,双方势均力敌,一着有失,就会使全局无法挽救。古今战争的胜败,大多由于一次错误所造成,更何况多次发生错误呢?

    如果敌我双方势均力敌产生对峙的局面,就必须在等待中捕捉战机。如何捕捉战机呢?宋朝的辛弃疾,在他的《稼轩诗文钞存·美芹十论·察情第二》中指出:敌对双方相持,如果无法得到对方情报,就会产生疑惑;产生疑惑,就容易惊慌;惊慌时采取的应敌措施,就必定不能完备周密。如果有办法得到对方的情报,就会心中有数;心中有数,就不会被敌人的假像所迷惑;不被敌人的假像所迷惑而听任敌人自扰,这样主动权便常掌握在我的手中。而敌人实际上就自受其害了。

    兵法上所说的乘机,是指利用敌人所犯的错误或暴露出来的弱点,乘虚而入,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这种手段,为历代兵家所推崇。这就是“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妙在于乘”的道理。

    但是,机并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随时都可以信手拈来的。战场上,经常出现无机可寻,无计可施的局面。当敌人在各方面占据有利态势,我无机可乘时,就要不急不躁,冷静地观察战局的变化,等待有利战机的出现。这就是“是以我未可战,则谨守弗失,待敌之敝而胜之”的道理。伺机,不是软弱的消极行为,而是一种理智的积极表现。这样做可以防止鲁莽行为,不与敌进行毫无取胜把握的硬拼;可以以逸待劳,以静观变,寻找敌人的弱点;可以持久胜敌,用拖的战术疲惫敌人。

    有时,尤其是已方处于有利态势之时,又可能出现多种机会并存的局面。这就要求指挥员要善于择机。择机,就是在多种机会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选择更为有利、更符合全局利益的时机,采取果敢的行动。

    乘机,伺机、择机,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只要留心就能获得的技能,现代管理亦不失其借鉴价值。当然,借鉴不能等于机械地承袭。例如管理上的伺机,不能把工作停下来,等待观望,等机会来了再进行。管理是一个过程,中途中断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里的伺机,要求管理者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益的机会和因素。这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多少生活中的不幸和坏运气,只不过是没有看准时机而已。

【提示】

    本篇以《整战》为题,旨在阐述对于阵势严整之敌作战时应当注意掌握的指导原则。它认为,作战中如果遇到行阵严整、士卒镇静的敌人,不可轻率与之交战,应当等待其发生变化之时,再不失时机地攻击它,就能打败敌人。这里引自《孙子兵法》的“无邀正正之旗”,邀,阻截;正正,谓整齐严密之状。整个句意是,不要去截击旗帜整齐、队伍严密的敌人。显而易见,本篇依据孙子的思想,通过对阵势严整之敌作战问题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了避实击虚和因变制敌重要作战原则的实践性。三国时期魏将司马懿平定公孙渊的辽东之战,便是较好体现上述指导原则的成功战例。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马懿奉魏明帝之命率领大军秘密渡过辽河之后,他发现公孙渊集重兵于辽隧城,企图凭据坚城固守以阻截魏军,于是采取了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作战方针,舍弃行阵严整、部署周密的辽隧不攻,而直捣防守空虚的敌巢襄平,迫使辽隧的敌守军急速回救,司马懿乘机挥军迎击,大败敌军,进而包围了襄平,为取得整个平叛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综观此战,司马懿在作战指导上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够根据敌情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作战方针和有效战法,调动敌人脱离坚城固垒而于运动之中歼灭之。此种因情制敌、灵活用兵的作战指导,是值得人们效法的。


七十、乱 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齐,士卒喧哗,急出兵以击之,则胜。法曰:乱而取之。

    吴人伐州来①,楚率诸侯之师救之。吴公子光②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③之君幼而狂;陈大夫齿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帅贱多宠,政令不一。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乘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阵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余师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帅大奔。


【注释】
①吴人伐州来:州来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公元前529 年为吴国所灭;以后,州来又被楚国占领,成为楚邑:公元前519 年并入吴国。故址在今安徽凤台。此处所指吴国讨伐州来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519 年。
②公子光:即以后的吴王阖闾,名姬光,为吴王诸樊之子,故称公子。此时的吴王为王僚。
③胡、沈:连同下文的陈、顿、许、蔡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胡在今安徽阜阳,公元前495 年被楚灭;沈在今河南平与以北,公元前506 年为蔡灭;陈在今河南和安徽交界处,前479 年被楚灭;顿在河南商水北,前496年为楚灭;许初在今河南许昌东,后相继迁往河南叶县、安徽毫县、河南西峡和鲁山境内,战国初期被楚灭;蔡初在河南上蔡境,先后迁至新蔡和下蔡(即州来)境内,前447 年为楚灭。


【译文】

    一般作战,如果敌人队伍不整齐,士兵大声喧哗,这时立即出兵进攻,就可以胜利。兵法说:敌人出现混乱时就乖机攻取。

    春秋时,吴国讨伐州来时,楚国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救援州来。吴国公子姬光说:“诸侯服从于楚国的确实不少,但都是小国,他们因为惧怕楚国而不能不来。我听说,凡事如果用威武胜过仁爱,虽然小也一定能成功。胡国和沈国的国君年幼但狂妄;陈国的大夫年壮可是愚蠢;顿国、许国和蔡国妒忌楚国的政治地位;楚国领兵的人卑贱而受宠爱,因此政令不一致。这七个国家同行但不能同心。领兵的卑贱就不能使军队统一,因而没有大的威望,楚国是可以打败的。如果我们能分兵先用一部分兵力进攻胡国、沈国和陈国,他们就一定会先败逃。这三国败了,诸侯国的军心就动摇了。诸侯一混乱,楚军也必然败逃。因此,请先让少戒备、威严差的部队先出动,后出动严整的部队,要严阵以待。”吴王听从了这个计策。戊辰年(公元前533 年)末,吴国军队和七国军队交战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南)吴国用犯人3000 先攻胡国、沈国和陈国,三国军队迎战。吴军分成三部分,跟在犯人后面进攻,中军由吴王带领,姬光率右军掩护,其余军队在左边。吴国的犯人时而奔跑,时而停止,三国军队就乱了。吴军向三国军队发动进攻,三国军队大败。

    吴军俘获胡、沈两国国君以及陈国的大夫,释放了胡、沈两国的俘虏。俘虏逃奔到许国、蔡国和顿国时说“我们的国君死了。”于是这些国家的军队也吵吵嚷嚷跟着跑,致使这三国大败而逃。最后,楚国的军队也终于战败逃走了。

【提示】

    本篇以《乱战》为题,旨在阐述对于行阵紊乱不整之敌应采取的作战指导原则。它认为,作战中如果遇到行阵不整、士卒混乱的敌人,应当乘乱而不失时机地迅速出兵攻击它,就能取得胜利。本篇所引“乱而取之”,是孙子著名的用兵“诡道十二法”之一,它是古代作战中常为兵家所采用的有效战法。战争的经验表明,敌人处于混乱之际,恰恰是我出兵击敌的最好时机。因此,本篇所论旨在揭示作战中如何选择有利战机击敌的问题。这对用兵者是不无启发意义的。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将段志玄击败隋将屈突通的潼关之战,就是较好体现“乱而取之”战法的成功战例。当时,段志玄随刘文静同隋将屈突通战于潼关,文静所部为隋将桑显和袭击而败溃。在此十分危急的时候,段志玄率领少数骑兵及时赴救,击杀数十敌人,但不幸在返还时足部为敌流矢所伤。然而,为了使部队的高昂斗志不受挫折和影响,段志玄对自己的伤痛竟“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以其自身的英勇奋战,给隋军以很大杀伤,使敌人立即陷入极大混乱,鼓舞了自己部队的士气。之后,他又乘敌混乱溃逃之机,适时组织指挥部队实施猛烈追击,大败隋军,活捉敌将屈突通。段志玄身为将领,能够临危不惧,率先冲锋陷阵,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然而更为可贵的是,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创造歼敌的有利战机,并且不失时机地指挥部队进行反击。这是促使唐军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乱而取之”的重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