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源成都》(上篇)

 弟朱三千 2014-12-22

 

 

http://www./getRollInfoAjax.do?method=newsDetailInfo&articleId=1273

《道源成都》(上篇)
录入时间:2011-11-12   浏览次数:1743次   
分享

《道源成都》上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上下三千年,成都文化光耀华夏。其中作为成都文化名片的道教文化,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根柢,在东亚、南亚乃至欧美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道源成都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成都是道教发源地。

成都成为道教的发源地有着天时、地利的多种原因,其中深厚的

神仙文化底蕴是促成道家学说转化为道教组织的直接原因。

我国的仙道文化起于原始社会中后期。可考的见证是黄河流域中下游与长江中上游墓葬中最先出现通天、升仙、羽化、长生不死的文字、壁画和雕塑。秦并巴蜀以后,中原道家文化涌进巴蜀,博大精深的道家学说成为巴蜀原始宗教强大的理论支撑。史书有“巴蜀之地崇尚老庄之学”的生动记载。秦汉时期,大批方士受命到巴蜀寻求长生不老之方药,他们难以复命便留驻这片绿水秀山之间。他们的留驻使这一地区的仙道文化得到长足发展。西汉后期,中原连年征战,地敝人稀,成都则因都江堰水利灌溉而“沃野千里,时无荒年”,中国的仙道文化进一步集中巴蜀。

在中国神话典籍中,巴山蜀水一直被确认是“仙聚神往”之地。《神仙传》记载,黄帝曾入蜀寻仙,在青城山访宁桥拜宁封真人为师,学习“龙飞升之术”。

成都青城山,唐代以前叫“清城山”,清虚以守神,是遐迩闻名的“神仙都会”、“道教第五洞天”。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长寿仙人彭祖、制定音律的洪崖仙人、掌管财运的赵公明元帅等都曾留驻成都青城山。

《蜀王本纪》记载,成都西郊青羊肆,是我国伟大的哲人、后来被尊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入川讲经的圣地。

春秋晚期,老子西出函谷关时,与关令尹喜相约“千日之后,再会于成都青羊肆”。青羊肆在晚唐更名为青羊宫,宫内还完好地保留着老子降生的降生台和再会尹喜、为其说法的讲经台。

位于成都西南郊的新津老君山,《犹龙传》记载太上老君于唐开元十七年在此现身说法,山中留下不少仙人遗迹。

东汉末年,崇尚黄老之学的沛人张陵带领弟子进入巴蜀。他们“遍游蜀中”,在成都鹤鸣山驻足修道。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张陵感悟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及天师之位,遂行三天正法,创立正一道。又在与鹤鸣山一脉相承的青城山天师洞结茅传道。在巴蜀地区设二十四个教区,称“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他们提倡互助仁爱,不用刑罚,以廉耻教民,符水治病,并与百神盟约,安定一方。他们的这些主张深受老百姓欢迎,人们尊称张陵为张天师,所创之教为天师道,时人又称“五斗米道”。

道教创立,完成了仙道传承向实体教团的过渡。道教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及长生久视的信仰走上中国宗教的历史舞台。

天师道得到西南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拥戴,到第三代天师张鲁时期,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张鲁后降曹操,天师道因此传到北方,并逐步衍化形成全国性宗教组织。

西晋末年,虔信天师道的李特、李雄父子在成都建立成汉政权,拜青城山道士范长生为相。范长生以“国师”的身份大力弘扬天师道,成都地区的天师道因而空前兴盛。

唐代,因李唐王朝尊奉老子为先祖,实行道先佛后政策,道教的地位进一步抬升。

与此相应,于南北朝创立的上清派、灵宝派回传巴蜀,改变了巴蜀地区传统天师道的一统格局,形成各派兼容、群英荟萃的局面。赵昱、罗公远、孙思邈、杜光庭等高道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他们或隐修于巴蜀各大名山修真养性,或寄身于成都附近的道教宫观度人说法,留下很多经典著述与传奇故事。

唐代安史之乱时,玄宗皇帝曾在成都玄中观避难。他召见有道高士,封官赐爵,以道为师,进一步确认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地位。

黄巢起义时,唐僖宗也曾入住玄中观避难。平定叛乱后,僖宗皇帝拨巨资重修殿宇,并赐封玄中观为青羊宫,派遣道士和朝臣在青羊宫设立灵宝道场,在青城山建福宫设立周天大醮,对成都地区道教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随僖宗入蜀的高道杜光庭,留在青城山修道弘教长达30年,曾向前蜀王王建提供很多有益的政治主张,为前蜀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金、元之际,道教除了以道法为主的三山符箓派外,以炼养为主的全真派勃然兴起。全真道为道教丛林规制奠定了基础。

明代初期,道教得到皇家重视,尚属兴盛。鹤鸣山道观被嘉靖皇帝选为全国五大醮坛之一。鹤鸣山、青城山和青羊宫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

明末战乱,成都的道教宫观遭到严重毁坏。直至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全真道龙门派传人陈清觉等高道入蜀后,成都地区的道教才得以重振,并且确立了全真道在成都道教的主导地位。

陈清觉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代宗师,从武当山入蜀后,先定居青城山天师洞。经过几年的努力,陈清觉将天师洞建设为龙门派正嗣,成都地区道教遂形成全真道龙门派气象。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陈清觉入住成都青羊宫,并在青羊宫旁兴建了二仙庵弘扬道法。康熙皇帝赐其 “碧洞真人”封号,其道派被称为“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碧洞宗以青城山和二仙庵为中心,云南、贵州等地均有分坛,西南全真道的自成一体,形成了今天四川道教的基本格局。

民国时期,因军阀混战,社会动荡,许多道观遭到毁坏,加上晚清以来政府的冷落与限制,道教的发展鲜有建树,道教进入了衰退时期。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全面落实,成都地区逐步恢复和开放了部分道教宫观,道士们得以安居修道,正常的宗教活动也开展起来。目前,成都地区已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达三十余处。

从正一道到天师道、全真道,成都见证了中国道教发展史的全过程。道教创立后一千八百多年间,道教的流派与活动中心虽然多次变更,但成都地区作为道教发源地的历史地位始终未变。

 

神仙福地

延续着几千年的香火,今天的成都,一如既往的灵秀俊美,一如既往的仙源承传。

成都地区目前分布着三十余个开放宫观。其中,以鹤鸣山道观、青城山道观群、青羊宫、老君山道观、二王庙道观最具代表性。

 “西游万里已关天,采药名山亦宿缘……安得仙翁索米术,一生留此弄寒泉。”南宋诗人陆游的这首《夜宿鹄鸣山》,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张陵创道鹤鸣山的仰慕之情。

鹤鸣山古称“鹄鸣山”,位于成都大邑县西北的邛崃山系。山顶的天柱峰建有老君殿,是老君感降、张天师得道之地。

道经记载,上古时代广成子和西汉的马成子、阴长生、马鸣生都曾在这里炼丹修道,传《帝九鼎神丹经诀》于世。唐末的杜光庭、宋朝的陈抟老祖,元、明之际的张三丰也曾在这里驻留,观内还昂然挺立着张三丰栽植的古柏。

1986年,鹤鸣山迎仙阁道观对外开放。2008年,位于鹤鸣山鹤头三山两江、占地23平方公里的鹤鸣山道源圣城隆重开光。这个自古以来就以修炼与弘道享誉海内的道教圣地,新的世纪再次展现出紫气东来的繁荣景象。

近年来,鹤鸣山吸引着无数慕名而来的中外嘉宾,每年接待的游客量高达20万人次。

大邑县境内还有川王宫、香炉山道观及千圆道观。

川王宫坐落在大邑县城西三十八公里处,与大邑八景之一的虎跳河紧邻。

川王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为祭祀李冰专祠,以后逐渐演变为道观,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川王宫八十多间房屋全为明代的木结构建筑,精致古朴,很有特色。〔展示〕

千圆道观位于大邑县西部的千佛山间。这里山势雄奇,林壑清幽,是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宗教文化场所和旅游避暑胜地。19993月,千圆道观正式对外开放。现有殿堂建筑350平方米,生活建筑550平方米

香炉山道观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大邑县香炉山间。道观始建于唐代,明清之际曾几度重修。2007717开放为固定宗教活动处所。

成都青城山,以厚重的道教文化遗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又称“天谷山”、“赤城山”, 距成都68公里。山中仙雾缭绕,道观林立,自汉晋以来一直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山中道观共11所,以建福宫、天师洞、祖师殿、上清宫等最为著名。

建福宫位于青城山前山门左侧,是进入青城山的第一座宫观。

宫观依山就势层层叠进,使整个建筑群巍峨壮观又错落有致。

建福宫始建于唐代。现存的宫观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修建。

祖师殿地处青城山第二混元顶下。殿宇始建于晋代,供奉真武大帝和三丰祖师,因此又名真武宫。祖师殿规模不大,在道教界享有很高地位,文物古迹十分珍贵。

位于青城山腹地的天师洞又称古常道观,是张陵天师早期驱鬼降魔、结庐传道之地。这里保留着道教产生时众多的文化遗迹和传奇故事,被誉为仙道文化的活化石。〔以下用字幕展示:天师银杏、降魔石、掷笔槽、洗心池〕

上清宫坐落在青城第一峰高台山上。宫观始建于晋代中期。现存上清宫是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到民国初年陆续重建起来的。近代书画大师于佑任、张大千、徐悲鸿等人曾在这里寓居采风,留下了众多丹青墨宝。

位于青城丈人峰北坡的玉清宫。

距玉清宫不远的圆明宫。

青城主峰混元顶北岩间的朝阳洞。

青城龙居山牌坊岗山脊上的天然图画。

龙居山飞仙冈上的飞仙观。

青龙岭龙居岗半山腰上的全真观以及宝唐山山腰的太清宫等,都是青城山的重要宫观。

 

都江堰市境内的开放道观还有二王庙、八角庙、药王庙、九龙观。其中二王庙在道教和川西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

二王庙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庙宇和园林结合的典范,也是著名宗教活动场所。

二王庙始建于东汉末年,最初是纪念蜀王杜宇的专祠,南齐建武年间改祀李冰,更名为“崇德庙”,以感念李冰父子疏江导水的恩德。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四川巡抚宪德在《禀捐春秋祭典碑》中提出“二王庙”的名称,延用至今。

作为道教宫观,二王庙在例行宗教活动外,每年清明节和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还要举行清明放水和庆祝李冰生日等盛大的庙会活动,影响巨大。

位于都江堰市区内的八角庙始建于宋代,是全国仅存的清微派的祖庙。

青城山药王庙,是祭祀药王孙思邈的专祠。孙思晚年曾隐居青城山著书立说,完成名著《千金翼方》,以补《千金要方》之遗缺。药王常悬壶为民治病,并在今药王山上种植中草药,指教众多农民以采植药材为生,后人感念其恩德,在药王山上修建药王庙以祭祀,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庙庙会

成都道教史上还有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道观,这就是天师道二十四治中央教区的阳平观。

阳平观座落在成都市西北的彭州市新兴镇阳平山上。初建于汉末,明末毁于战乱。 1993年以来,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大师倡导并主持重建,使阳平观恢复了昔日的雄伟庄严。

彭州境内还有与阳平观毗邻的丹景山天师宫、鲁班庙以及葛仙山、弥陀观等四座宫观。这些宫观地处 “灵秀独钟”的名山胜地,蓊郁的森林,宜人的气候,优美的神话传说使之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往之地。

成都市新津县的老君山老君庙,崇州市境内的天官庙、上元宫也是成都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

老君山又名“天社山”,位于新津县城南,是早期道教二十四治之一的稠稉治所在地。老君庙始建于唐代,现存殿宇为民国15年重建。

新津老君庙是老子归隐传经圣地,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庙内举办老君法会,承传千年,盛况不减。

位于成都市区内的青羊宫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

青羊宫座落在市区一环路西段,占地近八十亩。宫内殿宇巍峨,环境优雅,四川省道教协会和成都市道教协会的会址设在这里。

青羊宫初名青羊肆,因唐玄宗入住而更名玄中观。唐朝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唐僖宗下诏重建宫观并改“玄中观”为青羊宫。

宫观始建于魏晋,现存的建筑大多为清代重建。自山门而入,灵祖殿、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等建筑沿中轴线层层递进,法度严谨,气势恢宏。

青羊宫东面是著名的全真道十方丛林二仙庵。这里是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的祖庭,也是道教传戒授法的重要场所。

成都市区附近,还有凤凰观、三清观、万缘宫三所开放道观,分别位于成都市北郊凤凰山、青白江区、双流县

目前,成都道观的管理体制遵照1998年通过的《中国道教协会关于道教宫观管理办法》,各道观在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领导和道教协会的指导下,由道众自主管理。各道观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住持、监院等道教传统职事,实行传统的丛林管理体制。

二十世纪80年代国家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成都的道教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庄严法仪

道教法会以传戒、斋醮、庙会及文化交流形式开展。以庆贺祖师诞辰、祈祷国泰民安、研习道家文化为内容。以爱国爱教,活跃与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目的。〔展示老君会、慈航圣诞、二王庙庙会〕

1995年111新中国建立以来道教全真派的第二次传戒法会在青城山天师洞隆重开坛。全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大师主持法会。国内各大名山宫观的道众云集青城山。传戒法会持续二十一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道教盛会。

2000年四月,成都道教在都江堰二王庙举办了又一次盛况空前的斋醮法会。这次法会以为治水英雄李冰神像开光剪彩,祈祷国泰民安为主题,法会持续九天。港台、日本、欧美的道教组织都派人参加或函电祝贺。

成都道教十分重视道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播。20046510日,中国道教协会、四川省道教协会、成都市道教协会在成都联合举办了首届以“自然?生命?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成都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把成都作为道教文化展示地。经国家宗教局批准,道教文化节定期在成都举办,旨在发掘道教文化的精神内涵,整合成都道教文化资源,开展道教文化主题旅游。到目前为止,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与此同时,成都道教积极开展与海外道教团体的互动与交流。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各大宫观积极配合各地道协,多次接待来访的欧、美、日、韩、新加坡等地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道教团体,并积极组织互访与调研活动,促进了交流与发展。

 

 道韵传承

成都道教承传了厚重的民族文化,蕴含着哲学、自然科学、医学、文学等多方面的宝贵知识,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更好地发掘和弘扬道教文化,1991年,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第一所道教学校——青城山道教学校在青城山飞仙观正式开学。该校学制两年,生源为各地道观和道协人员。

2007912,经国家宗教局批准,青城山道教学院正式揭牌并面向全国招生。学院以培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爱国爱教、道教信仰纯正、有一定文化素养并懂得宫观管理的新型弘道人才为宗旨。这标志着包括成都道教在内的道教人才的培养进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成都道教还主动与社科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合作,为道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争取学术研究的支撑。先后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彭州市道教文化研讨会”、“老君山道教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道教养生文化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成都·道教文化国际论坛”等学术研讨,收到很好效果。

成都道教还致力于道教经书、典籍的抢救与保护。青羊宫印经院现藏有我国道教唯一幸存下来的清代梨木刻板《重刊道藏辑要》以及《广成仪制》等珍贵的经板。自1984年以来,青羊宫印经院出版了大量道教经典书籍,受到道教界、学术界的一致赞誉。

《道德经》有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成都市道教界一直秉承道教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践履道教“行善积德、慈俭为怀、扶贫济困”的理念,经常举办“献爱心活动”、“捐资助学及助贫活动”、“一日捐活动”、“资助灾区的活动”。

道教“和”的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始终是一致的。成都道教界积极参加由省市统战部和宗教局举行的“和谐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六好和谐宗教活动场所”的创建活动,涌现出青羊宫、建福宫、天师洞等一批面目一新的宗教活动场所,提升了自身品位,促进了社会和谐。

5·12地震发生后,道教界积极展开自救救人的工作,并在市民宗局的领导下,做好灾后重建。

 

[作者: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