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谈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
2014-12-22 | 阅:  转:  |  分享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具有政治导向性、社会实践性、价值引领性和现实超越性的课程。它指明教育的政治方向和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做到以具体的人为出发点,以实践检验教育效果;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在引领学生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却不容乐观,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公民意识教育不足。公民意识要求公民正确的认识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人身份,以及对相应的责、权、利。而当前,有很多学生基础道德方面问题突出:存在个人主义,攀比成风,劳动观念淡薄。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其次,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简单,多数采用的是灌输的方法,缺少学生的内化过程。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课堂灌输多、启发引导少;大道理讲得多、联系学生实际少;集体训导多,个别耐心辅导少。存在一些学生眼光狭隘,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相反,享乐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在学生们的脑中有不同的程度的存在。学生们很难看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出现错位,产生道德错觉,思想处于混乱状态。

最后,社会责任教育缺失。个别学生或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或陷于消费主义而不能自拔。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的利用手机与网络。同时盲目的消费,过高的消费也存在学生生活当中,使学生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不同程度的在心底滋生,这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偶然的现象,它的存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首先,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家长就是学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启蒙老师对学生教育好与坏,将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薄弱。在农村地区,学校中的留守儿童居多,父母多数不在身边,这种隔代教育易充满溺爱与教育错位现象,易出现老人对教育的不够重视,那么更不用说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了。这种现象的存在,缘于多数的老人受到的教育是有限的,导致老人的教育理念偏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于提高。

(二)农村社会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家长过分强调子女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子女在“做人”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农村,农民思想教育普遍存在着横不到边、竖不到底的“断层现象”。及受农村社会不良影响,使中学生极易产生道德错觉。

(三)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甚至不当。即便有的家长比较重视教育,但他们的教育方式令人质疑。因家长们的文化程度偏低和法制观念淡薄,导致教育方式除了棍打,便是责骂,有的家长甚至出现侵害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的现象。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它往往会引发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的更多的叛逆心理,易走上道德教育的反面方向。

(四)特殊家庭的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农村,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也大量的存在。对于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非核心家庭的孩子来说,在他们的教育问题上本应比正常的家庭的孩子给予更多的照顾与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家庭多数没有给孩子们带来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对孩子的成长与学习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

其次,学校和教育内容方面的影响,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学生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几乎都是在学校学习和养成,学校的学风与校风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学校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学校的升学率成为学校、社会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一些农村中学,存在着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只是赤裸裸的中考得分教育。另外,部分农村学校没有更多地条件和意识,去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和课外活动等切实可行的措施,没有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在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它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为了应付考试,知识灌输冲淡了道德体验与思想生成的实际内容,忽视了引导他们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而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另外,农村大部分学生基础低,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知识面窄,往往教学的氛围不活跃,教学效果不佳,难以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三)在农村的思想品德教育当中,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在多数的农村学校中,很少存在专业的政治教师,很多教师是跨专业的教师,在一些师资力量缺乏的农村中,甚至会出现一个老师代多门学科的现象。教学分工、教师配置,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状况可想而知,思想品德教师的队伍缺乏专业性,师资队伍有待于提高,师资力量有待于加强,努力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四)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而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机制、方法等方面却没有能够及时的适应这种变化,换言之,我们的教育内容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来自社会的影响。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如果没有社会的参与,那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无法完成的,具体影响如下:

(一)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纷纷而来而且相互激荡,思想出现多元化现象,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但在全社会关心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合力却尚未形成。使得在学校获得的理想、信念或志向,往往遇到复杂的现实就会土崩瓦解,对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化,我国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形势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受到更多的影响,人们的选择日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分配制度的不完善问题,导致教育出现功利性,以及“读书无用论”激荡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对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重大课题。

(三)随着时代的各种信息,文化变化,我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得原来的无菌室教育无法实现,原有的家长式灌输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合今天的教育。学生面临更多的文化范围,当然不良的文化环境也很多,如,黄色网站、麻将馆等赌博场地,以及影视中的打杀等暴力的演示和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等现象,这些都向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

面对现实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做到从容面对,理性地解决,全面的思考,笔者认为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紧跟时代步伐,面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社会环境,我们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改革,使得其能与时代的步伐相接轨。同时,应深化我们的教学考核制度,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那么如何衡量素质教育的结果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如果我们没有素质教育的衡量体系,仍用中考的指挥棒,用应试教育的衡量指标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话,那很难保证教师与学校会才用素质教育的方式,更多的会选择应试教育。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师德建设。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好坏。教师素质不仅包括知识水平和能力,还包括思想政治素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魅力。因此,要提高农村学生的思想素质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使教师以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师德去感染和吸引学生。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得思想品德课能够与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与存在性。

最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强国之路的建设。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与树立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的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的主旋律,提高公民素质,尤其是农村公民有着极大的素质上升空间。用正确的舆论、思想引导广大公民,提升家庭教育的影响,从而多方面影响青少年。我们应更多的指导学生学会分辨是非,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自己的人生结论,使其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基础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所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道路建设刻不容缓。















































献花(0)
+1
(本文系360命运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