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佶《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读后感

 江山携手 2014-12-22

  赵佶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是《宋词三百首》的第一篇。况蕙风云:“‘真’字是词骨,若此词及后主之作,皆以‘真’胜者。”人常云血泪出文章。徽宗沉缅失政,终致失国,于1127 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一路漫漫风云的途中,偶遇杏花妍春,风雨碾作凋零,故国山水何在?沦亡之思,家国之痛,自是深入彻骨。下面将《燕山亭·北行见杏花》的原文及翻译奉上: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作者:赵佶

  原词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译文
 
  精心裁剪洁白如冰的丝绸,小心翼翼地层层折叠,均匀地涂抹上淡淡的胭脂。
 
  穿戴上这新奇的漂亮的妆饰,光彩照人,散发出浓郁的幽香,连蕊珠宫女,也自惭形秽。
 
  然而,娇艳的花容极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冷酷无情的风风雨雨。
 
  几多愁,几多苦?扣问凄凉冷落的庭院,还要经受几番难熬得春暮?
 

  想传递这重重离愁恨绪,唉,这比翼双飞的燕子,何曾领会人们的言语?
 
  在那遥远天边,在那大地深处,远隔千山万水,不知昔日的宫殿现在何处?
 
  怎能不思念呢,除非睡梦之中才依稀故地重游。
 
  无可奈何呦,近日里,连类似梦境也不再有。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的详细赏析见习古堂的文章《宴山亭·北行见杏花|宋徽宗赵佶|翻译|赏析|讲解》。


  少时初读此词,先自起首处为赵佶对杏花的传神描绘暗羡,花传给人的整体观感,被其析分为质,形,色,笔笔描来,真是体物入微,而又天然一派,不由叹这位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又是工于词律颇得造诣的词人,词中有画,工笔诗意。后又以“新样靓装”,将人神提,蕊珠宫女,也是最初从赵佶这里看来,当时对蕊珠宫还不由浮想翩翩。蕊珠宫女亦来烘云托月,一片红白杏花,从纸头春意闹出,三春繁华,从杏花之眼尽露。

  而笔调陡然一转,风雨袭来,零落成泥。纵已如此,况着深院无人,惜者亦不可求。而杏花之坠,犹有作者叹息,身国之思,谁可同缅?如今思那徽宗故国沦亡之痛,岂笔墨间可以承载?李易安流乱中怀亡夫赵明诚,茹悲而吟“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而徽宗此时睹残杏,思身世,欲“凭寄离恨重重”,然而双燕不懂人语,谁又解这无穷慨恨?大宋江山,飘摇倾坠,故宫何处。那“天遥地远,万水千山”八字,多少悲痛从中来,一路的虏押风尘,不可以车载斗量的旧日之思,正是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之意,一句痛语网在八字之内。

  最让人惋恨的是,有时梦里曾去后,又跟了一句“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评家每云,写者之心,真是痛到绝处。想来当是切切。无梦之时,竟连那凄凉院落,也懒得问了。

  南唐李后主也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此时徽宗笔头,江枯愁藏,痛到绝处,痛亦难求了!

  传闻宋徽宗囚黑龙江五国城时常喟叹:“天寒岁暮,知他家山何处。”后病卒于此。

  读到最早抒故国之痛的诗,为商末箕子,过故殷墟,志动神摇,乃作辞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悲从中来,欲哭不可。

  故宫离黍,家山何处。徽宗北行见杏花,亦道“知他故宫何处”。麦已秀矣,真血泪滴成文章。 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历史真的很会开玩笑,南唐后主李煜在覆被拘押在北宋时写下了《虞美人》,被认为是亡之音。而多年以后,这个北宋第8位皇帝徽宗,才华如李煜,治也如他一样无能的也写下了同样的亡之音。

 

【相关阅读】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1082—1135年),河北琢县人,是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其书,首创“瘦金书”体;其画尤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令花鸟画步入其全盛时期。赵佶倡导文艺,使承继五代旧制的“翰林图画院”又营运了一百多年。在他的倡导下,还编撰了《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两部图书,辑录了大量名家书画,成为我国书画史上的重要资料。这位皇帝虽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其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应予肯定。 赵佶生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为宋神宗第十一子。初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他的哥哥哲宗赵煦(神宗第六子)去世,因无子,皇太后向氏召立端王佶继位,赵佶时年十九岁。赵佶继位在当时曾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认为其轻佻不可以治国,但向太后力荐之,并以神宗语驳斥反对派:“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六》)赵佶即位的第二年,向太后去世,这是赵佶统治政权的开始,在位共二十五年。宣和七年(1125),金兵犯宋,赵佶让位于皇太子赵桓(钦宗)。靖康二年(1127),汴京沦陷,北宋覆亡。赵佶、赵桓父子及后宫嫔妃被掳往燕京(今北京城西南),拘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高宗绍兴六年(1136),赵佶病死,享年五十四岁。庙号徽宗。因他的陵墓叫“永佑陵”,故宋人多称之为“佑陵”。又赵佶在位时笃信道教,称“教主道君皇帝”,故后人称他“道君皇帝”。
  赵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他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赵佶在位期间,极尽享乐的生活,整年在寿山艮岳、九成诸宫中写字、做诗、画画、听歌、看舞,对治国理财用人之道既无能为力,且漠不关心,将政治大权错托佞臣。靖康之难,国祚中断,赵佶生活的浮华侈靡亦毁于一旦。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耻辱,国家横遭掠夺,百姓惨遭蹂躏,赵佶本人亦倍受离乱之苦。尤其与早年的奢侈享乐生活相比,晚年的凄惨境遇令人难以想象。这便是神宗眼里“仁孝”且具“福寿”的端王佶的最后结局。
  但是,一败涂地的政绩并不能掩去他在艺坛上的光辉,从文化史、艺术史上来看,赵佶有其光辉的一页,在艺术上的造诣以及为推进中国美术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赵佶的诗词、书法与山水画
  
  赵佶的诗词,前期多为柔丽绮靡的玩好之作,诗如《题团扇仕女》:“浓黛消香澹两娥,花荫试步学凌波。专房自得倾城色,不怕凉风到扇罗。”词如《探春今》:“记去年对着东风,曾许不负莺花愿。”直至被掳,赵佶经过重大的变乱之后,词具变格,尤见功力。传说北行途中作词百余首,其中《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一首标志着他在诗词艺术方面的高度成熟。近人辑有《宋徽宗词》。徽宗的词,步趋周邦彦的后尘。周词的特点是:“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沈义父《乐府指迷》),“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抚写物态,曲尽其妙”(强焕《题周美成词》)。显然,不仅是诗词,赵佶的书画审美趣味中也透露出周词的气息。赵佶对诗词的喜好,使其绘画“得诗人之清丽”,而“离画工之度数”(宋徽宗《着色山水》米芾跋文)。
  北宋皇帝能书者首推赵佶。赵佶的书法,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即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书体,在前人的书法作品中,未曾出现过。褚遂良的瘦笔,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则不一样。与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说是最接近的。也许赵佶是从薛曜的《石淙诗》变格而来的,但他的创造显然比薛曜成熟得多。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已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当然也不是别人易于仿造的。后代习其书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金章宗曾仿徽宗瘦金书题写明昌内府中从宋廷抢劫而来的书画名迹,如传为赵佶所摹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笔势纤弱,形质俱差。可以说,赵佶的“瘦金书”,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正如《书史会要》推崇的那样:“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仅凭这一方面的成就,赵佶足可列于历史上书家之林。 
  北宋画坛,不论是郭熙的山水,还是武宗元的人物,或是崔白、易元吉的花鸟,都是通过高度写实的绘画技巧,追求笔墨变化的极致,并通过对形体的刻画,来捕捉自然的“真意”。但是,到了北宋后期,这已不是唯一的创作理念。以苏轼、米芾为中心的北宋文人提出他们绘画创作的核心观念:诗画合一。这个观念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家和观者双方都不可能只在单一的本位中去寻求艺术的真谛。苏轼又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种观念,使北宋末年的绘画走向一个注重画外情韵的表现途径。宣和画院待诏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在旧的高远、平远、深远上提出了新的“三远”——阔远、迷远、幽远,旨在情韵的孕造而非空间的布置。徽宗皇帝亦受到文人思想的感染,在画院中推行改革,设立画学,以诗题取士,要求院中画家在形象中传达诗的内蕴。北宋末年尤其是徽宗朝的绘画发展的另一个新倾向便是复古。具体表现为:除了制作许多前代名迹的摹本外,在自由创作中也直接回溯到晋、唐模式。从现存的画迹看来,赵佶的绘画具有十分浓郁的时代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