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边的微笑 转载

 悠悠清莲 2014-12-23


 

路边的微笑


 

作者:安宁  

 
 

 

  在北京,我总是迷路,站在川流不息的天桥下,常常就丢了来时和要去的路。很多时候,我甚至不如那些骑着自行车在一条条胡同间自如穿梭的异国旅者:他们的汉语说得字正腔圆,而对于让我头晕眼花的地图,他们翻看起来更是有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

  那次又是如此,我要去法国文化中心看一个关于波伏娃的纪录片,出了地铁,便被呼啸而来的高楼大厦给硬生生夺去了仅存的方向感。百度来的地址上,写着向东一百米,再左拐至一个胡同,走一百米,沿街的古朴小楼便是所在。可是,看看头顶正上方悬着的太阳,那些飞驰的汽车,行色匆匆的路人以及对北京同样茫然的外地打工者,我心底鼓足的那点勇气,便像轻烟一样愈来愈淡。

  就在我问过十几个人,都无法得到答案的时候,一个骑山地车的法国摄影师忽然进入我的视野,他正单脚跨在车上,全神贯注地拍摄马路对面一角古寺掩映下的飞檐。而茫然四顾的我,恰好挡住了他的镜头一角。他走过来,用英语微笑着问我能否避让一下。我说抱歉,勉强从焦灼的唇边挤出一丝微笑,转身要走。他却叫住了我,问:是否需要帮助?

  我没开口,却在他的这句问话里先自笑了。他很聪明,很快猜出我是迷了路,从大大的背包里拿出一本详细的地图册,而后得意地朝我一扬,意思是:说吧,想去哪儿,包管都能找到。

  我半信半疑地说出法国文化中心的名字,他即刻自信满满地朝东一指,说,一百米,第一个十字路口处到唯一的胡同口,会看到一座标志性建筑,建筑的对面就是你要找的地方。

  果然,在他的指点下,我成功抵达目的地,赶上了刚刚开场的精彩电影。看完的时候,我买了一杯咖啡,在安静的图书室一角,一边细细品着,一边翻一本法语画书。翻至中途,无意中抬头,看见对面的桌上,十指在键盘上飞扬的,竟是为我指路的法国摄影师。恰好,他也抬头,看到了我,彼此相视一笑,他又低头忙碌。

  走的时候,我经过他的桌旁,道声再见,像熟识很久的朋友。他也温暖地笑笑,幽默地说,下次再走丢了,记得找街头骑车的法国帅哥。

  这使我想起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咖啡厅里,与一个同样蹭课失败的美国女子愉快相聊的午后。她在北京行走了六年,辗转各个中心,做文化交流的使者。因为即将到来的婚期,她要结束在中国的旅行。那个秋日的午后,我们坐在可以看见明净天空的窗边,毫无隐藏地谈起彼此的爱情。她原本是一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遇到许多向她示爱的男人,都不曾有过心动。她以为一生都会在中国度过。但在北京的一次画展上,她与未婚夫相遇,并认定彼此就是要相守一生的爱人。已近不惑之年的她,第一次被一份爱情强烈地吸引,并且愿意为此牺牲自己热爱的事业。

  她说这些的时候,眼睛始终看着窗外那株高大的皂荚树,湖蓝色的眸子里溢满了深情与思念。她爱的那个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住租来的房子,用被我们中国人淘汰的老式相机和家电,自己制作所有的家具。他在房前的篱笆上,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着:迎娶我可爱的新娘,灵。灵是她的中文名字,“心有灵犀”是她最喜欢的一个成语。她说中国信奉“心诚则灵”,而她一定是因为此生的修行够了,才遇到她的爱人。

  那是一个无比愉悦的午后,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我们打开心窗,了无隔阂,我曾经迷惘的爱情被这个异国的女子指引着,穿越了一路的花香和皂荚树的阴凉,终于找到了归去的路。

  还有那个在街头只因为我笑看一眼,便执意追上我,介绍自己姓名的南非留学生;长城上与我彼此鼓励努力向上攀爬的丹麦画家;热情地为我在电影学院做蹭课指南的巴西女孩;在798艺术中心为一幅画的艺术理念与我相聊许久的英国妇人;看话剧时因为遮挡了我的视线,而坚持与我换位的澳洲剧作家……他们行在我生命的左侧,本应像那过眼烟云,一阵风来,便了无印痕。可是,当我行走愈远,他们的影像在我心灵的屏幕上愈加清晰。

  他们叫什么名字,我已经忘记,但我深深记得,他们在北京的街头,擦肩而过时给予过我的清澈澄明的微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