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漫步月球路 2014-12-23

演义中杨家将的人物

第一代:

杨继业(杨令公)、佘赛花(佘太君)

第二代(八子、八子夫人及二女):

杨延平(杨大郎杨泰)
  花解语(或叫张金定,大郎妻)、周云镜(大郎妻);

杨延定(杨二郎杨永)
  耿金花(或叫李翠萍,二郎妻)、邹兰秀(二郎妻);

杨延光(或叫杨延辉,杨三郎杨勋)
  董月娥(或叫花谢玉,朱月梅,花似玉,三郎妻);

杨延辉(或叫杨延朗,杨四郎杨贵)
  孟金榜(或叫林素梅、云翠英,四郎妻)、耶律琼娥(或叫铁镜公主、雪碧公主,四郎妻);

杨延德(杨五郎杨春)
  马赛英(或叫罗赛营、罗氏女、罗刹女,五浪妻);

杨延昭(杨六郎杨景)
  柴熙春(或柴文意、柴美容、金花郡主、金花公主,六郎妻)、王兰英(或王怀女、重阳女、玉林公主,六郎妻);

杨延嗣(杨七郎杨希)
  呼延金赤(七郎妻)、杜金娥(或叫杜玉娥,七郎妻);

杨怀亮(或叫杨延顺、王司徒,杨八郎杨顺,义子)
  蔡绣英(或叫周淑荣,肖金蓉,八郎妻)、耶律银娥(或叫玉镜公主、青莲公主,八郎妻);

杨延琪(字春花,杨八姐);

杨延瑛(字秋菊,杨九妹)。

第三代:

杨宗保(六郎子)穆桂英(宗保妻);杨宗勉(六郎子)焦月娘(宗勉妻);杨宗英(七郎子)姜翠苹(宗英妻)

第四代:

杨金花(宗保女);杨文广(宗保子)、杜月英(文广妻);

其他:

杨排风(烧火丫头)、焦赞(六郎麾下武将)、孟良(六郎麾下武将)

 

真实的杨业是降将出身:

追根溯源,杨业的父亲杨信出生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位乱世英雄、地方豪强,攻占麟州后,自立为麟州刺史。他为得到一封正式的委任状,选择了刚刚建立不久的后汉政权,为博得后汉皇帝刘知远的信任,将自己的长子杨业送出做人质,在刘知远的堂弟刘崇手下做保卫指挥使。不久刘知远病逝,大将郭威推翻政权建立后周。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刘崇在太原以十二州自立为帝,建立政权,史称北汉,并且投靠中原王朝的死敌契丹,以换取军事上的支持。而杨信素与契丹不合,自己又在中原举起后周的旗号。就这样,父亲杨信在后周,儿子杨业在北汉,父子二人各在敌国,从此再未相见。杨业为报答知恩之遇,在北汉效力29年,尽忠不能尽孝。

公元960年,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病逝,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领兵北伐时,于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随后,赵匡胤率领的宋军在攻打到太原城时遭遇到杨业的阻击抵抗,无奈班师回朝。10年后(979年),宋太宗进攻北汉,杨业依旧是太原的守城大将,北汉皇帝刘继元在杨业与宋军苦战之时向宋投降。杨业听闻此事,痛哭良久,最终因忠投降。由于杨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杨无敌”,但他也永远烙上了“太原降将”的印记。

真实杨业的名字变化:

杨崇贵:父亲杨信所取,为长子,次子为杨崇训;

杨重贵:为避北汉世祖皇帝刘崇之名,改“崇”为“重”;

刘重贵:因北汉世祖皇帝刘崇为拉拢人心,改为宗姓;

刘继业:被北汉世祖皇帝刘崇收为养孙、睿宗皇帝刘钧养子;

杨令公:五代的节度使,一般都加中书令的荣衔,等于这个称呼来源于北汉;

  业:归宋后,回复本姓杨性,单名业。

真实的杨业之死: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伐辽(史称“雍熙北伐”),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帅,杨业为副。辽国先是派出冀州刺史大鹏翼,而他却被杨业射中后活捉,后又派出南院大王耶律斜轸,萧太后告诉他一定要活捉杨业。途中由于曹彬于岐沟关战败,田重进、潘美蔚州战败,导致辽军的优势兵力正面与其决战。耶律斜轸大军追来,杨业主张避其锋芒,却遭到监军王侁的讽刺,并诋毁他怀有二心。杨业作为从前朝归降的武将,最忌讳他人的猜测,于是在明知前景不妙的情况下,毅然要求带兵出征。

杨业果真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在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全军覆没。其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役中战死,杨业因无限悲愤,决心以绝食来表忠心,加之因伤不治,三日后便死于押解途中。杨业死后,宋太宗将潘美降三级,王侁除名流放金州,刘文裕除名流放登州。

杨业归宋后,志复燕云、气吞契丹,不仅敢于辽战而且善于辽战,每战则胜,被辽人所畏惧。

真实的潘美:

1、潘美不是当权的外戚,而是北宋的开国功臣;

2、潘美不是阴险狡诈之人,而是心地忠厚的长者;

3、潘美不是卖国的奸臣,而是一名智勇良将;

4、潘美不是骄横跋扈的权臣,而是处事小心的人。

真实的潘杨二人:

公元979年,宋太宗率兵攻灭北汉,收取大将杨业。攻灭北汉之后,他继续进攻辽国,想趁机收取燕云十六州。而此次幽州战役,宋军惨败,数万的宋军士兵被杀,宋太宗皇帝本人的屁股上也挨了两支大箭,最后仓惶乘坐一辆破驴车,才有命逃回国内。宋军这次惨败之后,辽军契丹人虽然获胜,但是辽国的景宗皇帝耶律贤特别生气,耶律贤这个人一生任性使气,所以他憋足了劲儿,一定要给宋朝一个好看。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景宗派驸马彰德军节度使萧咄李率十万大军攻宋,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以潘美为河东三交口都部署。辽国大军从雁门关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萧咄李、活捉兵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杨业也因功升云州观察使。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潜上榜书事件”。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帅,杨业为副。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陆。当时,辽国十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又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

潘美与杨业二人的合作一直是很融洽的,而潘美对杨业总的来说也是十分的信任。千百年来,无论是戏剧小说还是评书演义,杨家将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潘仁美的形象一直是彻头彻尾的大奸臣。而岁月黯淡了英雄,传说玷污了豪杰,历史上真实的潘美除去陈家谷口的污点外,确实是波澜壮阔的伟大的军将的一生。

真实的杨六郎:

杨业确实是有七个儿子,除杨延玉随父战死在陈家谷口外,剩余六子分别为:杨延昭、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瓌、杨延贵、杨延彬。但其中只有杨延昭最为有名,其余五子都是恩荫小官,日后在历史上也都是默默无闻,没有任何战功和成绩。杨延昭(958—1014)本名杨延朗,为避赵玄朗讳而改名。而历史上素有“六者大之谓也”的习惯,所以宋真宗称杨延昭为“杨六郎”,而并非“杨大郎”。杨延昭在“澶渊之盟”后被封为高阳关副都部署,而“澶渊之盟”换取的是宋辽之间118年的和平。父仇未报,自己的人生又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终因积劳成疾,抑郁而终,年57岁。

真实的杨文广:

历史上的杨文广(?—1074)是杨延昭的儿子,并非是文艺作品中杨宗保的儿子,而杨宗保也是虚构的人物。宋朝的军队分为52级,杨文广直到450岁的时候还在倒数第二级的位置,当时京西张海叛乱,杨文广随军征战,战胜有功并授予殿直。后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谈话间范仲淹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他还是个无名之辈。

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因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又小有战功,所以被素有英雄崇拜情节的宋英宗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洲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也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部在荜篥堡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荜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筑好防御工事,做好了战斗准备。翌日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做好了战斗准备,只能无奈撤退,杨文广乘胜追击,斩获敌人很多。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为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

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有等到朝廷回信,杨文广就死在了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为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的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真实的杨门女将:

历史上并无佘赛花佘太君其人,而关于杨业的夫人,史书上更是没有记载。但当时却是有陕西府州(今陕西府谷)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折氏家族,并且有一折氏女嫁给了府州西北丰州的刺史王承美,在死后还被封为“郡太君”。

历史上并无“胯下胭脂马,手中梨花枪”的穆桂英。据欧阳修《杨琪墓志铭》记载:“杨琪(杨文广堂兄)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所以如果真的探究穆桂英的人物原型,很可能就是这位杨琪的第一位妻子慕容氏。

在当时的条件下,真实的历史根本不允许有杨门女将的故事发生,杨家将演义成型时代,正是男性价值急遽颠覆的世代,“数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女性价值的提升加之民间艺人塑造空间的加大,杨门女将的故事才会如此的深入人心,甚至是很难再建立起历史的真相,而历史的真相远比戏剧演义要精彩得多。

真实的寇准: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因而并不是演义中常说的“老西儿”。他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同年冬,作为战时宰相的他力排众议,多次劝说宋真宗北上亲征辽国契丹,是“澶渊之盟”签订换取两国和平的最大功臣。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又被丁谓等人排挤,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阳)等地,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1023年闰九月七日(1024日)病死于雷州当地。留有《寇忠愍公诗集》、《寇莱公集》等。他作风另类,得理不让人,脾气刚硬,不善于与同僚处理人际关系。他进士及第、才华横溢、刚直不阿、大忠于国,这些不仅成就了寇准也毁掉了寇准,真实一把双刃剑。

真实的八贤王:

赵德芳(959981)就是人们常说的手持金锏、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在戏曲演义中,他常常出现在杨家将的故事里。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年仅23岁。其六世孙为南宋的第二个皇帝宋孝宗赵昚,十世孙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其兄、宋太祖次子赵德昭(951979)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被宋太宗逼迫自杀,因为两兄弟在短时间内连续死亡,历史学家多半认为德芳死因不单纯,定与宋太宗有关。

宋朝第一大谜案:斧声烛影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二弟、开封尹、晋王赵光义进宫议事,赵匡胤让所有人都离开。外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对赵光义说了些什么,接着蜡烛光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太监王继恩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安排后事。然而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得知太祖病重后,即派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门口等待消息。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于是赵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对赵光义乞求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随即,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赵光义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这件事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说法,但终因无法证实而成了千古疑案。

皇位的继承问题永远是封建王朝的第一要务,宋太宗的即位不符合中国皇权继承的传统,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不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事实证明它的维稳性能比父死子继要低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