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1年所筑的豫章城为土夯而成,据《名胜志》记载,其城周广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门:南有南门和松阳门,西有皋门和昌门,东北有东门和北门。从汉初到西晋,城的轮廓基本没有变动。但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城市也有了相应改变。东晋简文帝咸安年间〈371-372〉,豫章太守范宁对城墙作了较大的修整,并新辟东北和西南两道城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豫章为洪州,都城也开始称为洪州城或洪都了。 唐朝时,因为经济和人口的繁荣增长,湖泊的逐渐壅塞以及河床后退等因素,南昌城有较大的变化。唐初曾增筑西南城墙,使城区扩大四分之一,拆去了两道城门。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洪州都督李景嘉(泰)不仅增筑西北城墙又加筑两道城门,还将八个城门装饰壮丽,请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吏部侍郎徐浩题写了城门门额。元和四年(809),洪州刺史韦丹,又用陶砖增筑东北城墙。加上原先的两次扩大,唐时的南昌城比汉初增加了一倍。 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璟考虑到都城建康(今南京)濒临敌国,很不安全,而洪州地理位置优越,遂于交泰元年(958)十一月,决定以洪州为南昌府,称南都。接着在城内大兴拆建,建鸣銮路、长春殿、澄心堂等著名街道和殿宇,将八门重新修葺,改称东门,西门为东华门和西华门,让南昌城尽显风光。 建隆二年(961)二月,李璟留太子从嘉(后主李煜)在金陵监国,自己出迁南都,这年病逝于南都长春殿。死前,遗言葬于西山,并说:“违吾言非忠臣孝子!”但事后李煜违命迎丧归葬于金陵郊外。 宋时的洪州城,周三十一里,门十六:南为抚州门;绕西依次为官步、寺步、柴步、井步、章江、仓步、观步、洪乔、广恩、北郭,这十一座城门皆临江,因“步”与“浦”同音同义,多称“步”;绕而东转达依次为琉璃,坛头、故丰、广丰、望云,这五道城门都在平陆。宋太宗淳化元年(990)秋七月,江水猛涨,毁坏城廓三十多处,淹没民舍两千余户。到仁宗朝时,知州赵概调集民力以石砌提,提高一太五尺,长达两百余丈。这是南昌建城史上用石料筑砌江提的开始。 南宋初,升洪州为帅府。绍兴六年(1136),李纲来帅,因见江河压城,遂横截东北城隅,城墙退入三里多,废去广丰、北郭、永泰、故丰四道城门,剩下十二道城门,至孝宗隆兴二年(1164),洪州帅府改为隆兴府。后因避隆佑太后讳,改变龙兴。隆兴或龙兴,这个名字在南宋和元朝共使用了二百年。至明进仍称洪州或南昌。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命都督朱文正增拓旧城,西城墙往内缩移三十步,城周长二百七十多丈,高二丈九尺多,废去了五个城门,留七个:1、东为永和门,即宋时的坛头门(因门内有仙人黄紫庭台坛址得名),或云门内有春秋时贤人澹台灭明墓,称澹台门;2,东南为顺化门,即宋时的琉璃门(因城门附近有延庆寺,寺内供有东晋初年在这里出土的一尊琉璃佛像);3,南为进贤门,即宋时的抚州门,困梅尉(汉南昌县尉梅福)故廨在门外,又称望仙门;4、南偏西为惠民门(因輓输由此门通往惠民仓),即宋时的寺步门(因近隆兴寺)5,西南为广润门,即宋时之柴步门,又名桥步门;6、西为章江门,即汉安之昌门,宋时之称章江门;7、北为德胜门,为纪念名将赵德胜得名,即宋时之望云门。此门在南宋绍兴年间,由李纲所筑,又名新城门。 明朝时期的洪都城,不仅是府治所在地,而且是南昌和新建两县的县汉所在地,为两县分割共有。原来,自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拆赣江以西十八乡盆新建县以来,新建县治所本设在赣江西北岸的石头津(今昌北蛟桥)。元朝未年,石头津被兵乱所毁。至明朝洪武初年,遂将县治移入府城德胜门内今于固路与胜利路之间的叠山路北。从明至清,新建县治所一直未变,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迁往今新建县境。 民国初年,废州府,南昌称为豫章道。公元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驻南昌,正式设立南昌市,开始改建旧城。古老的南昌城墙延续至1928年全部拆除,在原城墙地基上改建马路,大致就是今日之沿江路、永叔路、船山路、榕门路、阳明路和八一大道。 古城的故事已经编入历史,它的雏影和成长的轨迹在今日南昌城中已难以寻觅。然而在民间,在口头上,人们还津津乐道着有关它的歌谣。有《南昌七城门谣》道: 驮笼挂袋进贤门,(言求往行人情状) 挑粮卖菜惠民门,(言港埠之兴旺) 推进涌出广润门,(言物流之繁盛) 接官接府章江门,(言官贾之迎送) 杀进杀出德胜门,(言攻防之险恶) 冷坛社庙永和门,(言僻地之风景) 跑马射箭顺化门。(言兵营之武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