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盆景在中国盆景史上的地位

 苏迷 2014-12-23

苏州盆景在中国盆景史上的地位     

     苏州盆景的赏玩,在我国盆景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考古与古文献记载,我国盆景起源于东汉时期,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苏州盆景发展,许多史料都为这一历史轨迹,提供了佐证。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后,有《太湖石》诗一首,写了当时截石造景赏玩的情况,诗曰:“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注3-18)”。明?陈继儒(1558-1639年)的《太平清话》记录了南宋范成大(1126-1193年)退隐苏州石湖后,闲玩的一些石景,谓:“范石湖,‘小峨嵋’灵壁石也,‘烟江叠嶂’太湖石也,‘天柱峰’英石也,皆归时闲玩(注3-19)”。元?丁鹤年(1335-1424年)一首《些子景为平江韫上人赋》写了苏州寺院僧人制作的盆景,诗曰:“尺树盆池曲槛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澥波盈掬,势压崆峒石一拳。彷彿烟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注3-20)”。 “些子”是小的意思,这首诗描述了高僧韫上人,制作的盆景取法于自然,饶有画意,以山水画的画论,应用于盆景,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色。这对元以后的盆景制作与品评盆景标准,产生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盆景有了极大的发展,16世纪后期,苏州已成为全国盆景最盛之地。明?黄省曾在《吴风录》中敍述了自朱勔“花石纲”之后,苏州人玩太湖石的盛况,谓:吴中富豪竞相在庭园中玩奇峰异石,而平民百性“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王鏊(1450-1524年)编纂的《姑苏志》记述了苏州“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于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注3-21 )”。 吴门画派的仇英(1498-1552年)作《金谷园图》、《春庭行乐图》,画中绘有大型树桩盆景与树石盆景,造型古朴优美。明代开始出现有关盆景技艺的专著,明文学家屠隆(1545-1605年)撰《考槃余事》,内有“盆玩笺”一篇,专门论述盆景。之后,有高濓(1573-1620年)的《遵生八笺》其中有“高子盆景说”,对盆景作了系统论述。并曰:“盆景之尚,天下有五地最盛:南都(南京),苏松二郡(苏州、松江),浙之杭州,福之浦城,人多爱之。论值以钱万计,则其好可知(注3-22)”。苏州文征明之曾孙文震亨(1585-1645年)在《长物志》中,专列“盆玩”篇,讲述了当时苏州盆景有放置于案几的小盆景与列于庭榭的大盆景两类,最有趣味的是古松盆景与古梅盆景,并列举了当时盆景常用的树种与石材。其文曰:“盆玩,时尚以列几案间者为第一,列庭榭中者次之”,“最古者以天目松为第一,高不过二尺,短不过尺许,‘欹斜诘屈’,‘露顶张拳’,‘偃亚层叠’,‘拖拽轩翥’等状,栽以佳器,槎牙可观。又有古梅,苍藓鳞皴,苔须垂满,含花吐叶,历久不败”。并列举宜作盆景的树种还有:“枸杞、水冬青、野榆、桧柏、水竹、虎刺”等,用石有“灵壁、英石”等(注3-23)。

       清代苏州的盆景更讲究意境,出现了具有较高艺水平与诗情画意的山水盆景。清初陈淏子的《花镜》(1688年)已对苏州盆景有详细的介绍与评论。谓:“近日吴下出一种,访云林(指元代画家倪云林)山水画意,用长大白石盆,或紫沙宜兴盆。将最小柏桧或枫榆,六月雪或虎刺、黄杨、梅椿等,择取十余株,视其体态,参差高下,倚山靠石而栽之。或用昆山白石,或用广东英石,随意疊成山林佳景,置烽盆于高轩书室之前,诚雅人清供也(注3-24)”。乾隆六十年(1975年)李斗撰《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的风土人物,其中记述了一段苏州僧人将盆景带到扬州,一盆值百金的故事,谓:“僧离幻,姓张氏,苏州人。幼好音乐,长为串客。曾在含芳班与熊蛮作写状,得罪御史被笞,遂为僧,但饮酒不茹荤。好蓄宣炉砂壶,自种花卉盆景,一盆值百金。每来扬州,玩好盆景,载数艘以随(注3-25)”。  苏州文学家沈复(1763-1825年后)撰《浮生六记》,沈复“爱花成癖”,在文中对苏州的盆景与插花,有大段文字的记述。其中对树桩盆景的造型,或许是我国盆景史上,对苏州盆景流派形成的最早记录。苏州传统树桩盆景的式样,称为“六台三托一顶”,即将树干折屈成六曲,每一曲的部位生出一片树枝,共六片。这些片枝在树干上左右分居,上下参差形成三对,称为三托。树干顶部留一片压顶。这种造型层次分明,对称平稳,端庄沉着、落落大方。沈复谓:“剪裁盆树,先取根露鸡爪者,左右剪成三节,然后起枝。一枝一节,七枝到顶,或九枝到顶。切忌对节如肩臂,节忌臃肿如鹤膝”。沈复对树石盆景还提出:“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一瓯清茗,神能趋入其中,方可供幽斋之玩(注3-26)”。沈复提到当时苏州盆景制作的高手有万彩章、张兰坡等,其详细史料已无查考。苏州的梅桩盆景历史悠久,独树一帜。据周瘦鹃、徐晓白等云:苏州光福自古种梅,传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光福胡焕章曾将古老梅桩,截取根部的一段,栽入盆中,随用刀斧凿雕树身,使成枯干,再点缀苔藓,以显苍古。树桩上枝条只留二、三枝,任其自然展开,经多年培育,斧凿痕渐消失,即成为既苍老又自然的上品盆景(注3-27)。这段记述,大概可以说明是苏州梅桩盆景的起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