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是我最喜爱的宋词之一。一气呵成无半点花里胡哨,寥寥数语就将当时的农家生活勾勒得生动逼真,让人读了想不感叹都不成。
从小到大,我一直对该词的作者十分好奇。总是想不透这个来自山东的汉子,无论顺境逆境,总是情依旧心依旧,不改豪放激昂,不乏柔情似水。
辛弃疾原本有机会成为和岳飞齐名的一代名将。可惜在他生卒的年代里,南宋已经每况愈下,如果不是一条长江天堑,根本无力与金朝抗衡。 所以“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的一段辉煌昙花一现后,他的毕生再也没有机会驰骋疆场。空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的壮志,得到的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南宋在有意中毁掉了一个国之栋梁,却在无意中成就了一个词圣。在宋词的诸多名家中,辛弃疾和谁都可以一较高下。苏东坡有“大江东去”, 辛弃疾有“千古江山”;陆游一句“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铿锵有力, 辛弃疾“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徨多让;柳永道出“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辛弃疾对上“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才女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已是千古绝唱,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着笔细腻更见功力…
遗憾的是宋词在辛弃疾之后无人出其右。如果他地下有知,这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局面,会不会觉得很寂寞?
其实宋词名家举不胜举,众口纷纭,各有所好。我也不过偏爱辛弃疾罢了,特别喜爱的还是他的写景长短句。不信?
再读一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文章写于201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