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旷世独尊的西岳华山(神话)

 草庐经略 2014-12-24

                                                                          
                                                          华山神话

 
     旷世独尊的西岳华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一个象征。它尊严、神奇、亘古、奥秘。数千年来,由它演绎出来的一串串故事,更是出神入化,引人入胜。

    名山是这些故事的载体,而神仙又是这些故事的形象依托,两者的对接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传奇文化 --- 华山神话。

    华山神话含孕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又笼罩着浓郁的道教色彩。它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诡异离奇的浪漫风格,深刻含蓄的理念引喻,使其在浩如烟海的志异文学中,独显魅力而自具风姿。

    在华山景区,几乎每个景点都承载着一个神话故事,徜徉其间,你就可以如梦如幻地进入到一个诡丽万状的神话世界。真可说是一洞一世界,一石一传奇。

    华山神话的题材内容丰富,审美思想多元,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文化宝库,其中有的开拓洪荒、移山导河、恢弘豪壮,有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意境凄美,有的计利天下、不辞死难、立意崇高,有的悲悯苍生、伐挞陋顽、惊世惕俗。其中不少神话属于民族文化的不朽经典,裨益后世。家喻户晓的“宝莲灯”,充满诗情的“吹箫引凤”,异想天开的“巨灵擗山”无一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灵光。

    华山神话是华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它的进一步抢救保护和开发,将会大大地提高华山的知名度,促使其地方文化产业优势的形成。
 


猢狲愁;

 
    在犁沟门上卧牛台北,因其邓险异常连猴子攀援时都要发愁而得名。《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中记述:“其峭甚仰,攀折全无石穴。”道旁原有铁猿四只,皱额愁眉,生动形象。传说古时每月的初三、初八日,有千只猴子从大上方出发,结队登主峰,但只有少数能从这里通过,可见昔日路之陡峭。明袁宏道有《猢狲愁》诗:仄馆东移半尺苔,如何横度碧崖巍。上头若有朝三叟,料得胡孙也喜来。1984年,华阴县人民政府对老君犁沟和猢狲愁险道进行了凿拓,从横翠崖到聚仙台的奇路段有了明显的改观,路面拓宽,台级增加,并以铁索为拦,游人可安全通过。

玉井;

 
    在华山西峰下镇岳宫院内。井深丈余,水清澈甘冽,〈〈雍胜略〉〉记述其“深可十丈,圆半之。”并记述金大定乙亥年(1179)井旁曾建有玉井楼。楼周巨松乔林立。传说夜间登楼,可以见到五粒松下的琥珀闪闪发光。

 
  民间传说玉井内生有千叶白莲,吃了白莲可以使人升仙。唐韩愈的〈〈古意〉〉诗中说:“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因而玉井也被称为白莲池。

 
  又传唐宗妹金仙公主在华山隐居时,对井梳妆,不慎将金簪掉入井内。后来发现金簪自山麓的玉泉水处流出,于是人们便得出了玉井与泉潜通的结论,华山峪中的泉游泳池也就有了玉泉这一富有诗意的名字。后来道士贾得升在峪口为师傅陈抟建造祠院,因玉泉流经院内,祠院也因此得名。

 
  由于各种神话传说,玉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而登华山的人都想亲口品尝一下玉井水的甘甜,玉井便遂之而成为华山的有名景观。名人争相诗题字颂咏。井畔原树有碑石一通,上刻“真源”二字,是明万历十年(1582)陕西监察御史龚懋龙所题。明书画家王履因登山时没有找到玉井,非常生气,还写了一首诗,说玉井及白莲的传闻全是假的。诗这样写道:“玉井十丈花,欺我亦已久。巅池千叶莲,寻池复何有。果是莲峰望或开,记者之辞又为谬。传闻不足信,托意不足.凭。洼隆偶尔如花形,便谓此山缘此名。我来觅胜胜已盈,谁真谁何需证。世间图谋多耳听,未如吾眼真搜冥。”玉井中生长千叶白莲的事确属传说,也查无实据,但玉井却千真万确的存在,王履没有找见就大发议论,看来实在是有些失态了。

寿山石;

 
    在华山峪一公里、登山路西崖壁。石上镌刻巨型"寿"字,相传为宋隐士陈抟手书。其字体笔力苍劲古拙,势若虬龙,且书中有画,画中藏书,珠联璧合,古称书画又绝。俗传游人至此,向而祷之,便可百疴去除,寿齐华岳。 

仙姑观;

 
   又名仙宫观、柱臣观,在华山玉泉院东,是唐金仙公主修真养性的地方。  金仙公主是唐睿宗李旦的女儿。景云元年(公元710)超度为女道士,在京师长安筑观修道。传说后来到华山白云峰构舍居住,苦心修炼。道成后于白云峰驾鹤轩飞升成仙。并传她曾对着镇岳宫内的玉井梳理云鬓,不慎将玉簪掉入井内,后来又在玉泉院的泉水中觅得,从而揭开了玉井与玉泉潜通的秘密。今白云峰大上方有她修行的白云宫、看岳棚、竹园、药畦、驾鹤轩遗址。

 
  仙姑观是白云宫的下院,每至降冬冰天雪地时节,朝廷就派侍臣接金仙公主至下院修行。因侍奉金仙公主的两位大臣也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仙蜕在观,故一度称观为柱臣观。观内东侧的砖塔即二臣的葬身处,称二臣塔。

 
  今观内庙宇筑为清代建筑,院内面积约4000平方米,有围墙、门楼、门房、东西厢房、上殿等,而且观内名树婆娑,芳草如茵。观外翠竹千竿,溪水淙淙,环境清幽。游人至此,顿觉心旷神怡。 

混元石;

 
    在莎萝坪南登山跑东侧,为一块天然巨石。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时石就在这里,女娲炼石补天,曾选中此石,然而石顽冥不化,无意补天,只想成为洪荒时期的见证,故名混元。

 
  由于石的高大与平整,石上题刻较多。石南有"莲屏松柱"四字。石西有诗刻:"华岳在天上,飞烟荡浩胸。苍生伫雷雨,比翼跨苍龙。"石对面西崖壁有飞瀑奇观。 

响水瀑;

 
    在华山峪三皇台南响水石对面。河谷中涧水飞流成瀑。对瀑的观赏由来已久,明书画家王履登华山时,不但感受了瀑的气势,而且写文章说,瀑正悬南崖端,飞流直下,冲击在两边的树枝上,使瀑的周围一直有骤雨不歇的感觉。加上风的参与,更有一种白雾蒸腾、山雨欲来的气象。后经多次山洪冲崩,貌多改观,气势不如以前。但瀑依然数跌,高十余米,响声如雷,仍不失华山峪中一处泉瀑胜景。

 
  由于瀑距今登山路十余米,观瀑时须迂回至毛女洞下院,下崖沿涧而上行方可到达瀑前,故多数游人登华山因急着攀登主峰而无暇及瀑的存在,致瀑如藏在深闺的美女,识者甚少。近年有画家将其入画,始有少数游人寻踪到达瀑前观赏。

东道院;

 
    在青柯坪东。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所建,四合院式。宫座东向西,背依山崖,北临深沟,建筑结构严谨典雅,围墙内有前殿、上殿、过廊、楼台等。宫门口悬有“华青八景”匾额,为清光线皇帝所书。殿前“盘道连云”匾额,为慈禧太后所题。

 
  宫内供奉九天娘娘塑像,仪态端庄,形象生动逼真。九天娘娘也称九天玄女,道教尊崇的上古女神。传说她人头鸟身,是圣母元君的弟子、轩辕皇帝的师傅。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九天娘娘下凡,以六壬、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物授于黄帝,并制作了夔牛鼓八十面,帮助黄帝战败蚩尤。故道教史山都有九天娘娘的庙宇。

 
  因建筑年代久远,又经风雨剥蚀,人为破坏,九天宫几近毁废,1982年投资6万余元重新修建,并增建了厢房等。现由华山道教协会主持管理。 

柏抱槐;

 
   藏龙寺的中殿前有一棵三拢多的古柏,在柏树的中部又斜长出一棵一拢之上的槐树,人称“柏抱槐”。虽历经沧桑千年之余,却生机盎然,叶繁枝茂。柏、槐两树,种类不同,长势各异,柏高槐低,各显风姿。树干周身长有密密麻麻的小孔,其孔口径多在l—2厘米左右,深浅不一,相传是过去屯兵将士为挂甲衣所致,故亦谓“挂甲柏”。游人到此,争相围观,无不称奇。 

大上方;

 
    位于华山峪道三公里处,是华山道土焦道广隐居时的住所。

 
  从小上方南端,沿着一条攀链而行的险路拾级而上,首先见到一石门,此称西元门,据《岳志》记载,这是当年唐玄宗找金仙公主的地方。门北有一“老爷洞”。从这里向西南望,对面绝壁上刻有“云峰”两个大字,苍劲有力而又飘逸洒脱。从老爷洞沿壁拉索,向东北方向而上,路上有一块呈马鞍形的巨石,这叫马鞍桥。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一处刻石题字:“周道谨、王文友重修唐时古道,建炎三年四月终功毕记”。当时陕西已是金人统治范围,石工们却大胆地刻上大宋年号,并刻上自己姓名,无疑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民族气节。由马鞍桥一下一上,便到了“雷神洞”。此为一天然石洞,形似竖井,四壁如刀削一般,仅容一人上下。洞边有一木梯,上端在崖壁间凿孔架一独木桥,游人挽索登桥贴壁而上,十分惊险。石壁上刻有“洞在高山”四个大字。出洞四望,豁然开朗,峰峦叠翠,林木苍郁,奇花竞秀,流泉淙淙,飞鸟时鸣,如入神话境界。尤其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时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满目红霞,更给人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山”之感。 

瓦门沟;

 
    沟口在黄甫峪内,东西走向,东西走向,是贯通黄甫峪与华山北峰的一条山沟。沟南为早掌峰,北为白云峰。沟中两岩对峙,壁立千仞,气势恢宏壮观。站沟口面西仰望,可见云雾飘逸,华山北峰如在天介。瓦门沟过去无路可攀,可望而不可及。1984年,华山管理局沿沟凿崖成阶,游人始可由此攀上北峰。1996年开通的黄甫峪旅游缆车,索道沿沟道而上抵北峰,缆车下站就设在沟口。

水帘飞瀑;

 
   在青柯坪南三峰口前绝壁,是华山著名的水景奇观。因瀑水流掩崖腹间古洞,呈水帘状,故而得名。飞瀑在华山之北数十里外的地方就可望见,华山峪石门以上各处都可以观赏,聚仙台、救苦台、群仙观为最佳观赏位置。因它气势磅礴,当地人把它列为华岳八景之一。由于华山为花岗岩体,蓄水量很差,每逢夏秋雨后,流水充盈,金锁关以上各峰流水全汇集于东西南中四主峰交汇处的凹地,经二十八宿潭,由峰口直落谷底。只见一条白色巨龙自关空俯冲而下,其长可与山峰等高,亦如峰顶摇摇垂落的白练,雄奇而以壮美。其声如惊雷轰鸣,车毂滚动,震撼山谷。瀑水撞落在青柯坪南的山涧岩石上,水花飞溅,气腾腾如云似雾,弥漫山野。每到冬季少雨季节,山上水少,细细的瀑水冻结成冰,洁白晶莹,从远处观望,如银线玉丝悬挂在三峰之间,非常美丽。史志上有关水帘飞瀑的记述很多,古代来华山览胜的文化名人,皆视登攀途中遇雨而能看到水帘飞瀑为幸事,有的还把这一奇遇写进游记珍藏永远。有的吟诗作赋,对瀑布大加赞美。唐柳宗元有《水帘诗》日:
  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
  忽如朝玉皇,无冕垂前旒。
  史纪有《华岳八景诗》,其中《水帘清瀑》写道:
  千尺山巅瀑布飞,不关仙分到人稀。 
   珠玑零落溅元圃,冰玉幛幛遮翠微。 
   澄流堪作赋,洋洋终日可忘记, 
   蓼红苹白秋风起,欲把纶竿上钓矶。 

窟窿岔

 
    为黄甫峪内东向支谷,入峪数里可内陆。有巨石衔于谷口两崖之间,使谷口呈窟窿状。入谷的人要从窟窿中穿行而过,因此得名。该岔是黄峪内唯一长年流水的支岔。岔内云遮雾障,石奇峰秀,风景异常幽雅。因山路艰险,过去仅有采药和打柴的人攀入谷内。近年开始有学者、艺术家入谷探奇,他们对岔内风光大加赞赏,一致认为窟窿岔是华山一个很有开发前途的新景区。

车箱谷;

 
    是百尺峡和群仙观之间一道谷贫。二仙桥就设在谷贫两侧的悬崖上,据杨昌《游华山记》中记述,谷西有一块数丈的巨大石,平如刀切,石上纹理很像车箱的木板,因而得名。

 
  华山峪路开通以后,这里是登主峰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段险路。因之,古诗文中记述校多。杜有“车箱入谷无归路”的诗句;毕沅的《华岳祈泽记》中说:“谷长数丈车壁,缳轮以行。”

 
  经多年大自然风剥雨蚀和人工凿拓,车箱谷石已有变化,道路也已无险可称,但观其山势,犹可想像车箱谷当年险况。

希夷峡;

 
    在华山峪五里关南石门东,古时称云峰谷,后因宋时名隐士陈抟的尸骨放置在峡口方洞中,当地人便称为希夷峡。峡属华山峪里的一条支谷。

 
  峡较窄,两边山势高峻,碧峦嵯峨。峡中林木丛生,浓荫密布,泉水滴沥,云霞四披,阴雨天气,不时有云雾从深处飘逸而出,更显神奇诡秘。峡东尽处有一峰头,如笔锋又如竹笋,故称笋峰或笔峰。

 
  峡口右上方危崖百尺,上有石穴,穴呈长方形,较为方正,因传说太上老君开凿华山路时在这里一试凿锋,便留下了这个痕迹。石穴深不可测,旧有铁索挂穴口,游人可攀入其内。明王履《始入华山至西峰记》中记述说,他在与书僮登华山途中。正坐在峡西石上赋诗,猛然看见对面崖石上有一个方洞,他猜想那个方洞里一定有神灵潜藏着,仆人告诉他,洞里置放着志的遗骨,名希夷匣。据史志记载,陈抟的尸骨色呈粉红色,有香气,有人便入穴内盗去趾骨,华山道士动怒,断了穴口垂索,游人再不能攀入穴中。

 
  夷峡口有巨石,石上凿有方洞,名云霞洞。洞内原供有三十六尊木雕神像,造型精美,毁于“文革”。石上有垂索可攀,登山游人多在此摄影留念。

 
  希夷峡口石刻较多,有文翔凤的“真源寻问”、“醉云台”、“流云”等,可惜大多已埋于荒草。状写希夷峡的诗文也很多,明康海有《望希夷峡》诗一首: 
   明山佳气郁嵯峨,望里风烟暗薜萝。 
   万叠春开绿锦障,一淙清下白石窝。
  空将尸解传茫昧,自觉天工厌琢磨。 
   夫子若无驱背笑,陈桥谁知大风歌。

希夷祠;

 
    在院之最高处,是贾得升为祭祀陈传所建的祠堂。陈传,字图南,号希夷。因其隐居华山,不仕朝廷,所以宋太宗赐号希夷,取意陈传的追求高妙深远,无从感知。传说陈抟知自已将不久于人世,便立遗嘱给徒弟贾得升,要贾得升在自已仙逝后把太宗皇帝当年所恩赐的仙鹤、鞍马等原物归还朝廷。宋端拱二年(989)陈传化形于华山峪石室,贾得升便遵照师傅遗愿,云朝廷见宋太宗。太宗睹物思人,感慨万千,又把这些遗物回赐贾得升,还赐钱五百万,要贾得升在云台观营造北极殿,以实现陈抟生前的心愿。所余之资,贾得升便为师傅建造了这座祠堂,并塑造金身,虔心供奉。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县朱官谒祠,观“堂宇隘而窗扉羲”便重新修葺扩为今置。祠堂两边各有配殿三间,今为华山道教协会办公处。祠堂前有五楹厅堂,祭祀者须穿堂而过。今堂上奉全真教华山创始人郝大通塑像。祠堂前还有古树两棵,一株为紫微,俗名树,游人轻抚树干,枝叶便晃动如抖;另一株曰蜡梅,每至寒冬腊月,梅花含苞怒放,星星点点如同蜡塑,奇香扑鼻。祠堂后原有二臣塔,为埋葬宋王朝使臣尸骨之处。人传二使臣来劝陈抟应诏辅佐朝廷,被陈抟谢绝,遂亦看破红尘,束发作了道士,后便仙化于此。


玉泉;

 
    发源于华山主峰,古时泉水自玉泉院喷涌而出,传说泉水与峰顶镇岳宫的玉井潜通,故而得名。

 
  泉的存在由来已久。唐时传有金仙公主掉簪于玉井又在玉泉院泉涌处找回的故事。金元时期王处一〈〈西岳华山志〉〉记述“玉泉在张超谷口,其水色如浆,因之置玉泉院。泉琼浆玉髓,久服之可去沉疴。”明屈大均〈〈登华记〉〉中记载:“玉泉在张超谷,与玉井潜通,院当泉注处。”古时,曾把华山峪叫张超谷,可见王处一和屈大均所记述的同指玉泉院内泉水。

 
  玉泉水量充盈,水色清澈甘冽,曾是玉泉院内的重要景观,不幸的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华山峪暴发特大洪水,涧水改道西移,泉注处毁废。现今玉泉院中溪水是人工开凿的暗渠,从峪中涧水的上游引入的。

聚仙坪

 
    取仙台古名空灵峰、窝风崖,在北峰横翠崖西的一个平台上。古时自横翠崖西登台途中架有吊桥,桥板曳起,即成天堑。台上原凿有连体石洞,面积约数十平方米,后依洞筑庙,历代不断修葺扩建,自成道院。清宣统年间(1909?/FONT>1911)重修,增建楼阁三间。其处环境幽雅,花木掩映,堪称天然仙境,古代名人隐士多来这里修身养性。今游人登上此台仍有四面悬空的感受。聚仙台也是雨后观赏水帘瀑布的最佳位置。

 
  据李榕《华岳志》记述,台南绝壁曾有寂寞树两株,贴壁并生,高与台齐,枝叶婆娑,古不知年,曾自成台上一景,可惜后来在一次雷雨中被毁。

 
  台西北角崖下有石洞,名王子丹成洞,也叫王子求仙洞。成语“观棋烂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至今当地还传有“王子去求仙,丹成八九天。洞中方七日,尘世已千年”的歌谣。

中方仙桥;

 
    在华山王猛台上、三清殿南绝壑,为华岳八景之一。李榕《华岳志》有载。薹逢全适天气,远而望之,中方峰壑间,有桥若虹,时隐时显。有时,还可见桥上人影憧憧,飘飘若仙。据道徒讲,桥本非实体,而是天然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只能有缘者偶而一见,犹如蓬莱仙岛之海市蜃楼,故称为仙人桥。据《华阴县续志》载,有位名叫史纪的人写有《中方仙桥》诗,诗曰:“天丁投力鬼工成,人在秋虹背上行。高入紫霄冲鸟道,下临红壤小咸京。兰香佩玉朝金阙,子晋吹笙弄月明。万籁不鸣寒夜寂,清风飘落步虚声。”
 
鹞子翻身
         险道在华山东峰,是通往下棋亭的必由之路,为华山著名险道之一。其路凿于倒坎悬崖上,下视唯见寒索垂于凌空,不见路径。游人至此,须面壁挽索,以脚尖探寻石窝,交替而下。其中几步须如鹰鹞一般、左右翻转身体才可通过,故名。近年华山管理局已对鹞五翻身险道全面整修,凿深脚窝、石级。多处更我了铁索、铁桩。

纯阳观
          在玉泉院东,文仙峪口,始建于明,因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得名。又因观内两厢有民国年间道士孟元照及弟子孙亨纯募修的十二孔石洞,以又被当地人俗称为十二洞。

 
  观的建筑模式为一座北方园林,占地十余亩,观门前曲水修竹,观内古树婆娑,且伴有奇花异草交相辉映,环境清幽,雅静宜人。观的主体建筑为吕祖殿,座南向北,五开间,砖木结构。殿堂正中供奉吕祖坐像,其双眉斜飞,凤眼溢彩,神态端祥,超然物外。传说他成仙之前曾在纯阳观南的文仙峪隐居修行,故峪被命名为文仙峪,他打坐的地方被称为吕洞宾造墨处。又因后世多有隐者假追随吕祖仙踪,文仙峪内吕祖庙香火甚盛,还立了庙会,每年正月初九,香客纷至沓来,小小的文仙峪容纳不了,后人便在文仙峪口筑观以方便香客,又称其为文仙峪吕祖庙的下院。 

藏龙寺;

 
    位于华县城东南秦岭北麓的蟠龙山上,座北向南,古刹东是白崖峪,西侧是迷虎峪,峪内山高峰险,古木参天,翠竹遍野,溪流不断。南边古树参天,唯一林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站在寺前,脚踏青山,背倚险峰,鸟语花香,春风惬意,蟠龙山气势雄伟,好象一条巨龙,自北向南匍匐于重山峻岭,苍松翠柏之中。

 
  藏龙寺,又名潜龙寺。相传王莽篡权后,提出“铲除刘秀,绝后患。”刘秀为逃杀身之祸,只身跑到白岩峪口,见炊烟缭绕,房舍连脊,再往里走,山青水秀,郁郁葱葱。这时刘秀腰疼腿困,饥饿难忍。为躲过追兵,继续往山里逃。不料全身瘫软,昏倒山坡。后被山中一聪慧美丽的梨花姑娘相救,藏于山中寺庙。在梨花姑娘精心照料下,刘秀恢复了体力,多次躲过了王莽追杀。刘秀在洛阳称帝后,派人到华县接梨花人宫,封为正宫娘娘,并重修寺庙,取名“潜龙寺”,以为纪念。

 
  寺院山门上方,有一横额,上面写着“藏龙寺”三个苍劲的大字。

 
  走进大门,整个院落非常清洁,其建筑至今依然保留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以南北中轴线为基点,由南而北依此建有山门、前殿、中殿11间,左右两边各有廊房13间,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整个寺院显得格外严紧、规整。寺内雕梁画栋,有精刻细塑的数尊大佛,佛像底座画有人、云、鸟、兽、虫、鱼等图案。据文管会同志介绍说:这是九五年集资数十万元,将所有建筑翻新彩绘,才使寺院面貌焕然一新。

 
  在前殿和中殿之间,保存着从明成化四年至清咸丰八年的碑石六块和明正统十四年铸造的铁钟一口,“万历二十年,矿吏采山,殃及池鱼,寺僧五十余众,警遁山外……。”他向游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寺院的兴衰:“总计清印藏经九十六套,共八百八十一卷,经资九旬,检阅装函竖柜,总费百金以上……”。可见当时这里的规模之大,僧侣之众藏经之多,香火之盛,实乃昔非今比。

 
  从寺院后进西天门登避雷峰,极目远眺,华山诸峰清晰可见。踏着当年众僧的足迹再上练武台,仿佛看到昔日众僧练拳习武的壮阔场景,使人浮想联翩,真可谓:“潜龙寺南抱飞龙,宛若屏翰,北望渭水,视如襟带,东跨白虎,环卫于左,西据迷糊,奔驰于右,苍天重秀,于是露岭……一点不错,藏龙寺其环境之幽雅,风景之秀丽,真不愧“佛家圣地,神仙居处”的称誉。 

马仙庙;

 
    在华阴有三处,因纪念华山隐士马真一得名。其一在王刁岭,一在今泉店村西,皆毁废已久。另一处在观北乡小涨村西,因庙用石条搭就,坚固异常,故历经数百年间主体建筑仍保存完好。

 
  史志记述,马真一为明代万历年间的云游道人,曾在华山王刁岭隐居修行多年。其人破衣垢面。言语怪异,诙谐独行,但所说之事大部分都在后来得到验证。他以峰颠自号,然面地人称他马疯子,他自个也满不在乎。民间传说他特别好酒,常到山下向村民讨酒喝,而且见饭就吃,见活就干,从不客气。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后遂被载入史册,将其神化。如,有人说,岳庙街逢集会,马仙赶集回王刁岭的路上,总有一群屎克螂飞在他周围,马仙信手抓一只填在口里,然后把翅膀杂物吐在地上。当地人甚感奇怪,就尾随马仙身后,看他一个个的吃屎克螂,直到马仙把周围的屎克螂都吃尽了,跟他的人才发现马仙口吐之物原是栗子皮。

 
  史载马仙好读书,然诗俱无格律,字划纵横无拘束,信手拈赤,过后即忘。人传清顺治初年马仙还在华阴,后来出潼关不知所去。因马仙与小涨村人相处甚善,也常使仙术帮村人驱邪求雨,村人便在马仙离去后在村西募资筑庙,以纪念马仙的灵应与善举。

 
  庙始为砖木结构,但由于战祸连处,南非用浩繁,庙多次被拆除,一砖一木挪作军用。善男信女,泣然心伤。直至民国三十四年重建,村民为图庙之坚固,以垂永久,便将建庙的材料完全改用石料。庙成后,村民在庙前立碑,碑文记述了马仙在华阴留下的种种灵迹以及马仙庙几经兴废的历史沧桑和本次重新建庙的经过。

黄甫峪;

 
    在华山峪之东,又名黄神谷,因春秋战国时黄芦子曾在峪内隐居而得名。

 
  黄芦子,姓葛名期,春秋战国时楚国人,精通医术,乐善好施,传说他给人治病,无需风病人面,千里之外患者只需告诉姓名,便能收到药方,药到病除。有史稽记述,黄芦子好道家吐之术,能以气禁止飞禽锰兽飞翔走动,也能让江河之水倒流。又传说黄芦子行步如同奔马,头顶常飘沧着一丈多高五色云。天旱时,他能召唤潭中龙上天耕云播雨。后来,有樵夫见黄芦子乘黄龙腾空而去。今峪内留有黄芦子修炼时的古洞。

 
  登华山主峰的华山峪道路未开通前,游人多由黄甫峪进山攀上主峰,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一书。书中记述春秋时秦昭襄王令工施勾梯登华山,以松柏之心为搏箭,箭长八尺,棋长八寸,上刻着“昭王常与天神搏于此”;又传赵武灵王也由此峪进山,施勾梯登上华山主峰,并勒石“主父常游于此”;西汉时,武帝刘彻派使臣寻访仙人卫叔卿,也是从此路登上华山的。至了南北朝时代,华山峪道路虽然已经开通,但仍不时有人从黄甫峪登山。

 
  相传唐天宝三年(744),诗人李白仕途失意,为追寻黄芦子真迹,于三暑期间,同几个朋友,带着长瓢、酒壶和琴瑟,沿黄甫峪登上华山主峰巅。他感叹三峰之高“呼吸之间,可通帝座,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并写下了《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一诗。诗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句,成为脍炙人口千古名句。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山民王银生引路,于黄甫峪攀上华山主峰,进而解放了华山,创造了神兵飞越开险、英雄智取华山的奇迹。

 
  1986年,华山管理局的领导和干部,沿当年解放华山之路攀上了北峰,并在几处崖壁上发现了手脚窝、石台阶等古代登山路的遗迹。

 
  黄甫峪内奇峰林立,潭清涧长,草木繁茂,四季均有美景可观。峪内原有一处叫神姑林的地方。生有万株松桧,浓荫蔽开,林深处建有一座独坐姑姑祠。传说独从姑姑是西岳神少昊之母,一人孤坐林中,靠食松果、药草为生。传说一个叫卢著作的诗人,在华州作官时曾到过神姑林,见一老妇正在烧火煮饭,便问她是什么人,老妇人回答说是西岳神之母,卢生好奇揭起锅盖,见锅中尽是尚未煮热的野菜。他大惑不解,心想西岳神是主管西方的天神,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怎能让母亲象贫民一样咽食野菜?老妇人似也猜透了芦生心思,解释说:“鬼神世界,与人间不同,虽也有君臣之分,但祸福却不相连。人间祭祀香火、供品甚盛,但按鬼神之道规定,不呼唤谁的名字,谁就不得享用,故只能以山果野菜充饥。”卢生闻言,感慨万千,自愧鬼神祸福不连的道理,反比人间强。唐桑调元有《神姑林》诗:“黄尘碧海总须臾,弱水蓬莱信有元。不管崖前风色变,闭门独坐只姑姑。”此外,峪内尚有黄龙潭、菠萝岩、月儿崖、巨灵峰、秦王龛、天耳崖、李白醒酒潭等十多处自然景观。

 
  黄甫峪是华山主要景区之一。1993年开通了进山公路。凿通了瓦门沟至北峰人行便道。1996年5月,黄甫峪瓦门沟至北峰被誉为“亚州第一索”的登山缆车投入营运。 

白龙飞瀑;

 
    在华山仙峪口。由于入峪处山道窄狭,两崖削立,涧水落差甚大,尤其在雨后涧水喷射而出,形成阶梯形瀑布。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惊雷轰鸣,水沫飞溅,云雾蒸腾,好像一条飞舞的白龙,气势非常壮观。加之原进山的栈道凌空而构,游人走在上面,脚下水雾弥漫,耳畔车毂滚动,莫不摄魂荡魄。

 
  古时当地人利用瀑水依崖构造水磨坊多处,凿石槽引瀑水以驱动,这种带有原始韵味的作坊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呼啸的瀑水,转动的水磨,构成仙峪口独具特色的风景图画,很受文人骚客的喜爱。有许多歌颂此处风光的国画摄影作品成了传世的佳作。 

二仙下棋;

 
    在青柯坪南山岭上,属华青八景之一。在青柯坪道院及望仙台等处观赏为最佳位置。景本为峰巅一树一石,远望好像云中的两位仙人,面桌对坐,弈战正酣。若遇多云天气观赏,二仙在云中晚隐时现,乍动乍静,形象神奇生动。

北峰云台峰;

 
    北峰海拔1614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曾写到:“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峰北临白云峰,东近量掌山,上通东西南三峰,下接沟嶂峡危道,峰头由几组巨石拼接,浑然天成。绝顶处有一平台,原建有倚云亭,现留有遗址,是现望华山三峰和苍龙岭的好地方。峰腰树木葱郁,秀气充盈,是攀登华山绝顶途中理想的休息场所。1996年开通的登山缆车上站,即在峰之东壁。

 
  峰上景观颇多,有影响的如真武、焦公石室、长春石室、玉女窗、仙油贡、神土崖、倚云亭、老君挂犁处、铁牛台、白云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点均伴有美丽的神话传说。

 
  长春石室是唐贞观年间道士杜杯谦隐居之处。传说杜怀谦苦心修炼断谷绝粒,喜好吹秦长笛奏完一曲。就把笛投于崖下,投完后再买,往而复始,从人间断。因他能栖息崖洞中累月不起,便自号长春先生。

 
  真武殿为供奉镇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筑。焦公石室、仙油贡、神土崖皆因焦道广的传说得名。相传北周武帝时,道士焦旷,字道广,独居云台峰,餐霞饮露,绝粒避谷,身边常有三青鸟,向他报告未来之事。武帝宇文邕闻各他的大名,便亲临山庭问道,并下令在焦公石室前建宫供他居住。筑宫时,峰上无土且缺乏灯油,焦道广默祷,便有土自崖下涌出,源源不绝。油缸时原油也隔认错夜自满,用之不竭。后来人们就把涌土的地方叫神土崖,把放油缸的地方叫仙油贡。

 
  由于天灾人祸,北峰诸多景观废,仅存遗迹,有的因年代久远已鲜为人知。真武为北峰主要建筑,千百年间旋兴废,民国年间曾有过大的修葺。〈〈华岳志续编>>载:“近年于峰顶重建殿基,纳黄河中条于一楼,宁非大观乎!”“文革”中北峰建筑毁于火焚,仅存断壁残垣。今建筑为1998年重建。其依崖就势,古朴典雅,保存了原建筑的风格,成为北峰主要的人文景观之一。

放生池;

 
    原在西岳庙内御书楼西侧,是一个石砌的椭圆形水池。池周围以石栏,池水由庙中金水桥处引入,面积约十余平方米,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古时帝王将相祭祀华山时,往往要买一些鱼鳖类的水生动物,投池放生,企望以此善举求得岳神的庇护。后来游人也争相仿效,久而成为习俗。朝山前,来池畔焚香祈祷,将放生物投入,以保登山顺利太平。文化革命前,不了虽已破败,现已移至灏灵殿前。,碑上“放生池”三字为明代天启甲子年(1624)进士河东使李日宣题。

金锁关;

 
    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锁关则无路可通。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算进入仙境。所以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谣。

 
  关门城楼始建于唐,明末道士胡真海进行了大的改建和修葺。康熙十八年道士阳隐重修。民国三十四年道士袁高善重修。1955年道士韩法升重修。由于天灾人祸,原建筑毁废仅存残迹。1985年人民政府重筑关门,形制规模皆佳于前。

 
  金锁关北接五云峰,南控华山主峰,东西两侧壑深千丈,关前仅有一米完的台阶石径。环周古松苍翠,奇石林立,常有祥云环绕,风光非常迤丽。站关前,北可观锦鸡守玉函奇石,西能望老虎口景观。关内关外登山路两侧铁索上情侣锁、平安锁,重重叠叠,红绳彩线迎风摇曳,不失为关前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翠云宫
          在华山西峰,又称西峰大殿。始建于清初,但形制较小。后庙内主持周静观在此释经布道,由于分的博学与才华,吸引得四方信徒纷至沓来,庙内香火大盛,甚至于超过了诸峰各庙观,宫也由此而扩建重修。特别是藏经楼里所蓄的道教真经是华山道教研究的宝贵财富,遗憾的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全部建筑与所有经卷全毁于火患。民国二十二年重修,解放后又经多次修葺方成今制。

 
  重修的翠云宫为木石结构,依崖就势而筑。外廊明柱,雕梁画栋,镂花门窗,其风格秀丽典雅。宫分前后两殿,上下两层,东西各建有配殿,将前后两殿沟通连为一体。后殿门额悬有翠云宫牌匾,殿内供奉众星之母斗姥神位,塑像神态威严端庄。

石仙人;

 
    又称"和合二仙",属华青八景之一。史志记述在华山主峰北边的悬崖峭壁上,有赭色石纹,隐约如二人携手而立,冠帔衣服无不周备。传说太上老君受人参、黄精二童相助,炼制丹药。药未成,二徒偷食,他们害怕师傅动怒,携手潜逃时撞在绝壁上,化为石仙人。

 
  石仙人又称"和合二仙",属华青八景之一。史志记述在华山主峰北边的悬崖峭壁上,有赭色石纹,隐约如二人携手而立,冠帔衣服无不周备。传说太上老君受人参、黄精二童相助,炼制丹药。药未成,二徒偷食,他们害怕师傅动怒,携手潜逃时撞在绝壁上,化为石仙人。

 
  传说石仙人图形隐时现,能看清其面目者,必神寿双全增。 

三清殿
    在玉泉院西全真观旧址,为一九九七年动工重建。殿坐东向西,三开间,为十二根朱红大柱撑起的前廊式飞檐斗拱庙宇。庙整体建筑宏伟气派,镂花门窗、雕梁画栋及殿前檐墙上彩绘的三清画像和四周的祥花蔓草图案更增添了庙的庄严华丽。

 
  殿堂上供奉道教尊崇的三清塑像。元始天尊居中,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着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左边为灵宝天尊,双手捧着一个黑白相间的圆形阴阳镜,象征着刚从无极状态中衍生出来的太极;右边是道德天尊,手拿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由太级分化出的阴阳“两仪”,这些结合起来,正是一幅道教的宇宙图。

 
  殿侧有石碑一通,碑阳记述全真观的历史变迁及今殿重建的情况,碑阴记述捐资建殿人的名讳及善举。 

迎客松;

 
    在南峰仰天池西。一松孤立崖上,枝干苍劲多曲,形如躬身伸臂作迎客状,故名。迎客树是华山所有树木中生长地最高者。今游人喜依树干留影,壑外诸峰尽入画中。 

斧劈石;

 
    在华山西峰,是华山著名的奇石胜景,因附会神话传说沉香壁山救母的故事得名。

 
  传说玉皇大帝的女儿三圣母因爱慕书生刘彦昌的容貌才华,私结连理。二郎神杨戬以违返天条罪将三圣母压在西峰巨石下。三圣母石下产子,取名沉香。长大成人受仙师指点,执神斧劈开巨石,母子团圆。

 
  斧劈石踞峰巅,高一丈余,长数丈,栏腰裂为三段,如同斧劈。石下与峰头形成空洞,仅可容一人伏身爬入。进洞仰卧上观,可见顶端凹凸不平,似一妇人躺卧后留下的痕迹,腹乳压痕清晰可辨。史志对此奇异多有记述。

 
  今石旁有一铁铸巨斧,是后人为附会故事而作。斧柄上有题诗?quot;仙家宝斧,七尺有五。赐予沉香,劈山救母。"游人多于此拍照留念。

西峰莲花峰;
 
    西峰海拔2082米,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巅有巨石形状好似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瓣、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华山记》中记述:“石叶上覆而横裂”;徐霞客《游太华山日记》中也记:“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诗中“石作莲花云作台”也当指此石。

 
  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仗,似刀削锯截,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华山叫莲山。

 
  登西峰极目远眺,四周群山起伏,云霞四披,周野屏开,黄渭曲流,置身其中若入仙乡神府,万种俗念,一扫而空。宋名隐士陈抟在他的《西峰》诗中就有“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的名句。

 
  西峰南崖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象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为屈岭,也称小苍龙岭,是化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

 
  西峰上景观俯拾皆是,有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斧劈石、舍身崖等,并伴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其加尤以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传最广。

 
  峰上崖壁题刻遍布,工草隶篆,琳琅满目。峰北绝顶叫西石楼峰,峰上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城将军亲笔题辞。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鸿蒙”题刻,是书法家王铎手迹。

 
  古今文人吟咏西峰的诗文很多,唐代乔师圣有《西峰秦皇观基浮图铭》,明代书画家王履有《始入华山至西峰记》,甚至唐代国子监殿试也以莲花峰为题。唐刘得仁的一首《监试莲花峰》诗写道:

 
    太华万余重,曌峣只此峰。
    当秋倚寥泬,入望似芙蓉。
    翠拔千寻直,青危一朵秾。
    气分毛女秀,灵有羽人踪。
    倒影侵关路,流香激庙松。 
     尘埃终不及,车马自幢幢。 

南峰落雁峰;
 
    南峰海拔2160.5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举目环视,但见群山起伏,苍苍莽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帛如绵,尽收眼底。使人真正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享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

 
  峰侧是千丈绝壁,直立如削,下临一断层深壑,同三公山、三凤山隔绝。南峰由一峰二顶组成,东侧一顶叫松桧峰,西侧一顶叫落雁峰。也有说南峰由三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内。这样一来,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桧峰居东,孝子峰居西,整体峰势象一把圈椅,三个峰顶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明朝人袁宏道在他的《华山记》一书中记述南峰形象说:“如人危坐而引双膝。”

 
  落雁峰名称的来由,传说是因为回归大雁常在这里落下歇息。峰顶最高处就是华山极顶,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绝顶而引以为豪。历代扔文人们在这里豪情大发,赋诗挥毫,不一足,因此留给后世诗文记述颇多。峰顶摩崖题刻更是琳琅满目,俯拾皆是。冯贽曾在他的《云雀杂记》中记述唐诗人李白登上南峰感叹说:“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

 
  宋代名相寇准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落雁峰周围还有许多景观,最高处有仰天池、黑龙潭、西南悬崖上有安育真人龛、迎客松等。

 
  松桧峰稍低于落雁峰,而面积大于落雁峰。峰顶乔松巨桧参天蔽日,因而叫松桧峰。华阴名儒王宏撰称体松桧峰是南峰之主。峰上建有白帝祠,又名金天宫,是华山神金天王少昊的主庙。因庙内主殿屋顶覆以铁瓦,也有八卦池、南天门、朝元洞、长空栈道、全真岩、避诏岩、鹰翅石、杨公亭等。

 
  历代状写华山南峰的诗文很多,明书画家王履有《南峰顶》诗:
     搔首问青天,曾闻李谪仙。
     顿归贪静客,飞上最高巅。
     气吐鸿蒙外,神超太极先。
    茅龙如可借,直到五城边。

回心石;

 
    过青柯坪,转弯、过桥,上陡坡之后,会发现有一大石壁上篆刻“回心石”三个大字,何时何人所题刻,无从考证。为什么起名“回心石”呢?原来,这里距山门口已五公里之多,虽然一直走在峪道,但坡陡路长,人确很累,到这里才算真正开始上山,况且眼前就是又陡又长,又窄的千尺幢,百尺峡,势如刀削,天开一线。游人到此常常畏险不前,许多人因而原道返回,因而取名“回心”。

 
  但民间还有一传说,说的是元朝道士贺志真带领2个徒弟在华山开道凿洞,每凿一洞,就让给别人,这样天长日久,两徒弟就有些不高兴,认为,本想跟上师傅学点东西,现在不但没学到什么东西,而且天天吃苦凿洞,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天,师徒三人在南天门外悬空造洞时,两徒弟心怀测,砍断绳索,眼看师傅坠入深渊。两徒弟随即下山,当走到“回心石”处与师傅相遇,因此已知道师傅已经成仙,不是凡人了,于是悔恨不已,决心回心转意,又随师傅上山修炼。后来两徒弟也都修炼成仙了。

 
  现在“回心石”三字旁还刻有“英雄进步”、“当思父母”等石刻,以激励与告诫登山者要小心谨慎,勇往直前。

东峰朝阳峰;
 
    东峰海拔2090米,是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东得名。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人称朝阳台,东峰也因之被称为朝阳峰。

 
  东峰由一主三仆四个峰头组成,朝阳台所在的峰头最向,玉女峰在西,石楼峰居东,博台偏南,宾主有序,各呈千秋。古人称华三峰,指的是东西南三峰,玉女峰则是东峰的一个组成部分。今人将玉女峰称为中峰,使其亦作为华山主峰单独存在。

 
  古时登东峰道路艰险,《三才图会》记述说:山岗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数十丈,上面仅凿了几个足窝,两边又无树枝藤蔓可以攀援,登峰的人只有爬在岗石上,脚手并用才能到达峰巅。今已开辟并拓宽几条登峰台阶路,游人能安全到达。

 
  东峰顶生满巨桧乔松,浓荫蔽日,环境非常清幽。游人自松林间穿行,上有团团绿荫,如伞如盖,耳畔阵阵松涛,如呤如咏,顿觉心旷神怡,超然物外。明书画家王履在《东峰记》中谈他的体会说:高大的桧松荫蔽峰顶,树下石径清爽幽静,风穿林间松涛涌动更添一段音乐般的韵致,其节律,此起彼伏,好象吹弹丝竹,敲击金石,多么美妙啊。

 
  东峰有景观数十余处,位于东石楼峰侧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纹,象一巨型掌印,这就是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巨灵神开山导河的故事就源于此;朝阳台北有杨虎城将军亲笔所题“万象森罗”四字。此外,东峰还有青龙潭、甘露池、三茅洞、清虚洞、八景宫、太极东元门等。遗憾的是有些景观因年代久远或天灾人祸而毁废,现在仅存遗址。

 
  八十年代后,东峰部分景观逐步得以修复。险道整修加固,亭台重新建造,在1953年毁于火患的八景宫旧址上,已重新矗立起一栋两层木石结构的古式楼阁一座,是为东峰宾 

北斗红叶
          华山秋色以北斗红叶为最。每岁秋深霜浓时节,但见满山红叶喷薄如炽,如同汹涌而来的红潮浸漫山坡,这是大自然赋予华山的另一种神奇的美。

 
  历代文人雅士对红叶多有赞美,半伴以缠绵徘恻的爱情故事。如范摅的《云溪友议·题红怨》、刘斧的《青琐义议·流红记》等。华山红叶也有传世之作,但它描述的却是一种神奇。

 
  《法苑珠林》记述,唐元和年间,史秀才与友游华山,在林间小溪畔小憩,忽见一片巴掌大的红叶在溪水中顺流而下。史秀才见其红润可爱,顺手捞起,揣进怀中。不时,觉怀中冰冷,且有沉重感,便背过人悄悄拿出一看,只见红叶上生出许多鳞甲,正要粟粟而动。史秀才大吃一惊,忙将红叶抛入林中,然后对同伴说,红叶定是龙的变化,并催促他们赶快离开。果然,秀才一行未走出华山峪,就见身后林中白烟四起,弥漫山谷,继而风雷大作,暴雨如注。

 
  华山南峰炼丹炉处的红叶,以五角枫为主,树冠硕大,叶红时如团团红云与丹炉相映成趣。北斗红叶除五角枫外还有黄栌,属漆树科、落叶灌木,叶卵形或倒卵形,全缘。初夏开花,圆锥花序。入秋,叶变红色,木材可缺点器具,兼作黄色染料。

 
  由于华山红叶美丽可爱,游人常将落叶带回,压塑封膜,当书笺或赠亲友留作登山纪念。

莲台佛影
          又名华山灵光,为华山十大谜之一,因自然光气使然。此奇观出现在华山南峰。是时,在一片轻雾上方,突然出现一团彩虹般的光晕,光晕正中有一阴影,恰如佛身,或坐或立,惟妙惟肖。明时,湖广巡府魏光绪在1617年游华山时曾于南峰见过这种现象,并载入他的《华游记》中,记曰:“东壁赤光大作,分成五彩,倏散忽聚,顷遂无有。嘻嘻,原为乎来哉!”他惊叹这种现象之奇异,在崖壁上题了“神明奥区”四字。

 
  据科学测定,这种奇观的出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是雨后初晴,空气湿润,云雾轻漫,阳光朗照。其次,游人所处位置适当。阳光从游人后方照射,将游人身影投于云雾,然后折射进空中光晕,光晕中佛影即为游人自己。因为此种奇观在会山并不多见,能遇上一观的游人更为稀罕。然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有摄影家将其抢拍下来,印成画册,使无缘一见的游人随时观瞻。

全真岩;

 
    是华山著名人文景观,属华山十大谜之一。为松桧峰顶向南悬空倾伸的一面巨大岩石。出南天门过长空栈道可到达岩下。,岩腹间有贺老石室,是元代初年全真派道士贺志真开辟的修身之地。

 
  关于全真岩各类史志书籍记载颇多。《三才图会》载:“静室旁有岩,高数十丈,遥覆其室,并书'全真岩’三字。”《华岳图经》中记述,全真岩三字每字约七八尺高,镌刻在那样一个地方,除过以能腾云驾雾的神仙,凡夫俗子肯定是办不到的。明书画大家王履的《南峰记》中记述得更为形象:岩好象一个弯腰人的头部,远远遮盖信腹部的石室。倒坎岩顶端“全真岩”三字并涂以红色。世上没有神仙,字肯定是人类所为,但在这样特殊的位置,上不可上,下不可下,难道刻字的人是站在空中所为吗?这是多么神奇的壮举呀!

 
  史志还记述,曾有人以重金悬赏想拓下岩上题,刻但终于因无法到达题刻的地方而抱憾、放弃、民间传说题是贺志真所为。

金天宫;

 
    又称白帝祠,在南峰松桧峰头,是华山主峰上祭祀华山神的主庙。古时。祀岳均在山下,至魏太武年间(424—425)才在主峰立祠,然旧址已堙没时久。今遗址始建于明代,后毁废。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翠盖西巡,朝华山时见金天宫一片破败,便拨银令陕西巡抚鄂海重新修建,庙成后康熙帝亲赐题匾,鄂海撰文立碑。乾隆四十三年(1788),陕西大旱,陕西巡抚毕沅至金天宫祀神祈雨,后果然天降甘霖,毕沅奏请朝廷,对金天宫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乾隆皇帝不仅亲笔御赐了“岳莲灵澍”匾额,而且为新修的金天宫撰楹联一副。上联为:作庙始西京升馨自昔。下联为:侑神配东岳鼎建维新。额为:金祗载福。

 
  由于清初几次大的修葺,金天宫面貌焕然一新。整个建筑宏伟壮丽,古朴庄严,且铁瓦石墙,文窗绣拱。宫内大殿供奉西岳华山神少昊,其祀典之隆,规模之大非他庙所能比拟。所有朝廷命官祭华岳神都隔断此敬献牲礼,故殿堂上常有他们的题匾。至民国年间,不悬有清道帝的“泽流玉井”、光绪帝的“昊灵万古”、慈禧太后的“道隆西极”以及蒋介石民国二十五年秋所题的“金天宫”中堂一幅。

 
  民国五年(1916)陕督陈树藩在金天宫门前两则建钟鼓楼,其建筑风格秀丽典雅,为金天宫增色不少。民国二十年(1931)在金天宫后松桧峰头筑亭一座,使金天宫形成一个完整的游览小区。亭名松桧亭,亭上园锥式铜顶重七十二斤,原为古云台观之观顶。遗憾的是,金天宫所有建筑于1967年毁于火患,仅存遗址。好在今重建工程设计又通过评审,不日即将破土动工。

 
  旧时,描写和赞颂金天宫的诗文很多,清治年间进士、给事中王又旦《金天宫》诗曰:
    探幽凌绝境,谒帝陟层巅。
    赤日岩中出,清流树杪悬。
    文窗陈俎豆,绣拱错风烟。 
     大势吞商洛,低峰走涧。 
     天回星作井,帝用石为莲。
    感物功居兑,司方位近乾。
    吾生悲飘落,弱质仰陶甄。
    荷莜生涯细,摊书岁月迁。
    一灯愁卧合,王犗守空筌。 
     乘跷临无地,排云欲问天。
    威灵纷窈冥,风雨莽回旋。 
     徒依山庭下,苍茫夜未眠。 

地球阴影
    为近年来在华山西峰新发现的幻象奇观。首先发现此奇观的是桃下镇东光村人黎春龙。他通过1987年到1994年的多次观察,发现每年夏至前后,在华山西峰顶,当晚霞消失时,西方平线上就出现一半圆形淡淡灰蓝色光环,并渐次冉冉上升,随之蓝色变深,最后形成一巨大圆形。惊喜之余,黎春龙就这一发现写信求教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天文台专家很认真地复函答复,并指出,此现象在欧洲也曾出现过。法国天文学家曾写过有关论文,论证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华山上看到的圆形光环就是国际上天文学家所说的“地球阴影”。这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位于20-30公里高空的大气中的臭氧所为,蓝黑色的环带是由于黄色和红色的辐射为臭氧所强烈吸收而使强度减弱造成的。地球阴影的发现又为华山增添了新的魅力,1994年有几家报纸予以披露。

云崖神灯
          古今夜宿华山诸峰之游客,常见峰巅崖畔有如灯烛般光团,或三或五,游移不定,是为华山神灯。此奇观史籍多有记载。《雍胜略》记述,华山白羊峰“每至三元八节,即有神灯或三或五现于崖端。”明书画家王履在《玉女峰记》中记述,他与童仆三人借宿玉女峰杨女理由石室时,夜半“有光如灯,度室前松林中,朴辈惊指,杨氏徐掩其户曰:'与尔何预?岂记,所谓诏明者欤!’”今常住华山的道徒们以及黄甫峪、仙峪深处的村民亦多见此奇观,传说见神灯者必福原地双至。

灵官殿
          在华山西门上一公里处,旧称三里龛,后龛毁于水患,道教协会便筹资造殿。殿虽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殿堂上有道家护法神王灵官站像一座。

 
  王灵官传说名叫王善,是萨真人萨守坚的弟了,在湘阴城隍庙当需隍时,因提罪了萨真人,被萨真人一恼之下轰雷致电,焚毁了城隍庙,这才四处云游,被道家请为护法神,象佛家供奉韦驮一样,进了道家经典。又传王灵官为唐太宗时人王恶,“有臂力,性刚暴质直。”曾因为民除害焚烧一江怪古庙,致怪风大作,幸值萨真人赶到,作法反风灭妖。玉帝欣赏王恶疾恶如仇,敢作敢当,便封他为豁洛元帅,赐金印掌监察之职,后被道家尊为护法神。

 
  今殿内王灵官的形象高约七尺,威武凶猛,红脸膛,额上还有一只眼,三目圆睁,锯齿镣牙,虬须怒张,披甲执鞭,确有震妖降魔气魄。殿两边有楹联曰:三眼分明遍观大地;一鞭威武永护南天。

 
  王灵官在华山可说是恪尽职守的。传说华山原有猴子,很顽皮,常偷食庙观供果,又经常搔扰众道不得安宁。众道但请求王灵官挥鞭将猴子赶到峨眉山去了。此举虽让道士们得了暂时的安宁,却让华山绝了猴子嬉戏的热闹景致,这不能不说是华山人的一大遗憾。 

燕子衔表
         为华山十大谜之一。南天门外,有石台曰升表台,又名聚仙坪,相传是轩辕皇帝宴会群仙处。昔时每逢春夏之交,善男信女多于此焚烧黄表以祭天神。因此处三面悬空,面临万丈深壑,壑中南天气流于台壁受阻复而上浮,遂将黄表碎片托向天空,引来燕子叨衔,是为燕子衔表。相传燕子乃为神使,衔表以向神灵报告信徒之虔,求神仙赐福。

 
  今焚表者甚罕,游人聚集驯,撕裂黄表,奋力抛出,表屑纷纷扬扬,漫天飞车,燕子上下翻飞,争相叨衔,叽喳之声,不绝于耳,别有一番情趣。 

罗带石;

 
     在玉泉院西北涧中,一石如屋,然独立,石高丈余,环周五丈话。石顶平坦,上有天然石窝可攀登。因石身环迪斯科一条如同罗带般的白色石纹而得名。传说玉帝女儿华岳三娘娘爱慕书生刘彦昌,私结鸳盟,其兄杨戬以违犯天条罪带天兵天将捉拿三娘娘回于廷治罪。三娘娘情急之中抛下罗带,与刘彦昌诀别。罗带飘落在石上,化为石纹,成为华山一景。今青年男女多以此石作为爱情的见证。

十八盘;

 
    在华山峪内莎萝坪南,是指混元石至毛女祠的一段登山道路,因其随山势回曲,十有八折盘山而上,故名。《三才图会》记述:“山最陡者,十八折乃得上。”

 
  1985年前,这段道路皆为盘山土路,陡峭艰阴,路旁荆棘丛生,游人通过往往被荆棘牵挂衣冠。明时在华阴为官的王时雍的《十八盘》诗中说:“华岳高千丈,登临路转盘。石梯偏碍马,山木易捎冠。雨过岩花净,云开眼界宽。峰头游罢看,余兴尚漫漫。”

 
  1984至1985年,华阴县人民政府对华山峪进山路进行了全面拓修。十八盘路段已全部改造为石砌台阶路面,并拦以铁索。游人再无“山水捎冠”之虑。

镇岳宫;

 
     位于西峰东坡下边。这里林木繁茂,苍松插天,溪水环绕,松涛声和流水声交融在一起,甚是清雅。

 
  镇岳宫为一楼一殿,供奉镇守华岳之神,即“西岳大帝”。宫内有一大石洞,内供“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洞外崖壁上镌刻有:“华庙观上院镇岳宫”八个大字。正殿之前有一玉井,水潜流而下,《李攀龙记》中有“在上宫前五尺,水行上而潜于下”的记载。此井就是当年唐玄宗之妹金仙公主于华山修道时,早起汲水洗头,不慎将一把玉簪掉入井中,第二天,返回“仙姑观”到玉泉院洗手时从水中拣到了玉簪。玉井上边,明朝建玉井楼,此楼构造玲珑。据《三才图记》,玉井“可十丈,国经半之”。《华岳志》有“玉井生千叶白莲,服之可羽化。”韩愈写《古意》诗称道:“太华峰头工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明朝范守已也观看过玉井,并写《观玉井》诗一首:“玉井穿何岁,源通大液津。藕藏十丈种,花发几千春。古瓷银床冷,澄波玉体新。令人思太乙,莲叶卧高真。”现在镇岳宫作为道教旅社,为游客提供食宿之所。1982年塑有西岳大帝泥像一尊。

 
  在镇岳宫附近,沿山涧小溪有28个小水坑,泉水清澈,好似一串明珠。将三峰之水,直泄水帘洞。据《三才图会》载:石洼如自,凡二十八,上应列宿如贯珠”。因天上有28宿,这里有28潭,所以人们将此称之为“28宿潭”。这里是一块洼地,海拔1700多米,两股溪流汇合于此。从前这里是一大片莲花,每到夏季,这里莲花朵朵,草青林茂,景色格外迷人。所以清代桑调元作《镇岳宫》一诗:“当峡镇岳宫,直压飞云顶。爽气豁金天,澄泉涵工井。仙人高掌开,司寇峨冠整。莲花烂空浮,一朵青烟冷。依微滇黔山,破碎夕阳影。石烂在层霄,独立秋光旭。”

 
  镇岳宫门前有一巨大松树,人称华山大将军。七、八人手拉手抱不住。现已被重点保护起来。游人到此,无不惊叹! 

南天门;

 
    在南峰东侧。自东峰南坡下经二仙龛、紫气台,沿崎岖小径攀援即达。为登临朝元洞、长空栈道、贺老石室、全真崖的必由之道。

 
  《说铃》记述:“南峰下有峡曰天门,西出当南峰之背。”可见了清初时南天门仅指升表台处通往长空栈道的石峡通道而已。通道门上方凿有“南天门”三字。

 
  今南天门上下两栋庙宇皆为清初所建。上庙称文昌阁,原在西峰,久圮,清乾隆年间渭南蒋公出资移建于南天门。下庙中有通道,为登临聚仙台、长空栈道的必由之径,当地人惊慌称之为南天门,两栋建筑各在一九八О处时经省政府拨款修葺一新。门楣“南天门”三字为1978年时陕西省委副书记李尔重所题。

 
  石峡通道东有坪,一丈见方,三面悬绝,上有围栏遮护,称升表台,亦称聚仙台,传因轩辕皇帝曾在此完好会群仙而名。每当春夏交接之际,道徒们常在此焚香表祭天,此时便有群燕飞来争衔其表,颇富情趣,故又有燕子叨表台之称。 
   升表台东北有巨石倾斜如瓦,石下空间大小如三间房屋,故称三间房子一页瓦,为华山奇石胜景之一。 

祝寿崖;

 
    在松桧峰东南侧。其处悬崖千仞,人迹罕至。崖已失传年久。1995年,华管局工作人员在普查摩崖刻时发现。崖壁凿有“祝寿崖”、“祝延皇帝万岁太子千秋”、“大元至元壬辰中元日朝元洞主贺志真立石”等题刻。至元(1264--1294)是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壬辰是至元二十九年(1292)。这条题刻的崖名、年代及题刻者姓名俱全,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对研究贺真在华山的活动有一定价值。

日月岩;

 
    在上天梯之上,梯尽北折,一岩如茂石矗立,四周无依,形如斩块,大有一触即崩之势。因岩上有两个圆形石纹,与日月相似故此得名。史书及名人游记中多有记述。明吴同春《太华双游记》中城:“岩有日月形,红白宛然。”王履《始入华山至西峰记》记述得更为祥尽:登上天梯,见一不甚高大的块石如屏障横陈,其形上大下小,中有裂纹。石上无草木,色黑黄相间,突出的是有赤白二圆形,仆从说此石称日月岩。

 
  关于岩的得名还有另外一说,这就是央崖体为裂为二,形成一大一小,有人便指大者为日,指小者为月。

 
  由岩西侧石隙攀索可登上岩顶,见苍龙岭蜿蜒入云,东西南三峰犹如在天上。环围四周,万峰罗拱,翠浪汹涌,沟壑间见声呼啸,万籁齐鸣,游人顿生超尘脱俗之感。

苍龙行云;

 
    苍龙岭为北峰通向南部诸峰的一条刃形山脊,海拔1700米。岭下与岭上高差200米,角度35度,加之两侧万丈深壑,崖壁削立如墙,下视无底。若逢夏秋阴雨天气,云雾笼罩峰崖沟壑,迷迷茫茫,只有一条黑色山脊蜿蜓而上,忽隐忽现,若龙行云间。此刻人行其上,如履龙背。加之流云飞动,愈显惊险神秘。明王履的传世诗句“惊魂及坠魄,往往随风吹”和岭下崖壁题刻“乘龙攀云”四字均指此景况。

 
  今文人画家,专择阴雨天气登山,意在领略苍龙行云之神奇,感受乘龙攀云之情趣。

长空栈道;
 
    在南天门外,是华山著名险道之首。栈道路分三段,出南天门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危崖凿出,长20米,宽二尺许、是为上段。折而下,崖隙间横贯铁棍,形如凌空悬梯,游人须挽索逐级而下,称之“鸡下架”,是为中段。西折为下段,筑路者在峭壁上凿出石孔,楔进石桩,石桩之间架木椽三根,游人至此,而壁贴腹,脚道踏木椽横向移动前行。传说晨架木椽,晚上朽,故又称这段栈道为“椽”。长空栈道是华山险道中险中之险。古往今天,历险探胜得源源不断绝,其中不乏文海名流,多有记述传世。明代“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龙《太华山记》中记述:“出南天门向西就是栈道,栈虽有铜柱铁索拦护,然阔不盈尺。行二十余丈方至尽头。下折为井,高约三丈,旁出复为栈……”《说铃》也记述说:“长空栈在半壁,广八寸,长十丈余,背空虚行。”吴同春《太华双游记》把履栈道的体态记述得更为形象:“垂双”。

千尺幢和百尺峡;

 
    游人过“回心石”后,即是华山第一险道——千尺幢和百尺峡,千尺幢往上看为一线天,往下望如深井,它形如裂隙,四壁直立,凿石为梯,游人经此,如同穿行井中,上有青天召唤,下有阴风催促,到达幢口攀出井外,顿有超尘脱俗之感。  在山崖极陡处开出的一条小路,共370多磴石级,石级的宽度只能容纳一个人上下,两旁挂着铁索,人们手攀铁索,一步步向上登,往上看,只见一线天开;往下看,就像站在深井上。千尺幢的顶端,就像井口一样。这里的崖壁上刻有“太华咽喉”、“气吞东瀛”的字样。其形势真像咽喉一样的险要。当小心翼翼的游人,手脚并用地爬上千尺幢,再往前走,还有一处险路──百尺峡。出峡,过仙人桥,前面又是一段险路“老君犁沟”,传说是太上老君牵来自己的青牛,在这个陡壁处犁出的一条小路。走完这段有500多个石级的“老君犁沟”,就登上了海拔1500多米的北峰。这里四面悬崖绝壁,恰如一座平台,因而又叫云台峰。

 
  过千尺幢,马上就是百尺峡,虽没有千尺幢那么长,仅46米,石阶91级,但仍是华山天险之一。这里势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狭窄,且有悬石,摇摇欲坠。游人至此都心惊胆颤。明顾端木有诗状其险曰:“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 

 
 千尺幢、百尺峡的台阶都是从明末清初开始凿的,民国时几经加固,解放后又多次修整。一九八五年又凿为复道,游人上下各行其道。

炼丹炉;

 
    在南峰西北孝子峰。相传为太上老君炼制金丹的地方,故峰又称丹峰。旧有庙宇建筑,但规模较小,庙前设有铁制丹炉一座,氢《三才图会》载,“炉径丈余,高可六尺。”《玄怪录》中所载的浪子杜子春丹房奇遇的神话故事即发生于此。

 
  原庙宇建筑毁于文化革命时,铁制丹炉也被推入沟壑。现规模宏伟,风格别致的庙宇建筑为一九八八年重造。今庙前石雕丹炉,径三尺,高丈余,刻工精美,风格古朴。

 
  庙宇四围多五角红枫,每当秋深霜浓时节,片片红叶与丹炉相映成趣,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且此处南望,又是观金龟朝三公的最佳位置,游人常于此留连忘返,驻足不前。明时王来宾有《炼丹炉》诗:
       外药原来与内同,仙人炼气此岩中。
       千年丹灶依然在,一窍能通造化工。

大高崖瀑布
        又名搭钩崖瀑布,在华山峪希夷峡东北侧。这里崖壁直立如削,高百余米,人无从攀登,过去只有药农猎户搭钩登崖。崖上平素无水,但有流水冲刷的石,槽自崖顶直达谷底。每逢大雨时,流水由崖顶一泻而下,水雾茫茫,声震崖谷,气势非常壮观。雨天登山的游人,多在此停足观赏。

白龙飞瀑;

 
    在华山仙峪口。由于入峪处山道窄狭,两崖削立,涧水落差甚大,尤其在雨后涧水喷射而出,形成阶梯形瀑布。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惊雷轰鸣,水沫飞溅,云雾蒸腾,好像一条飞舞的白龙,气势非常壮观。加之原进山的栈道凌空而构,游人走在上面,脚下水雾弥漫,耳畔车毂滚动,莫不摄魂荡魄。

 
  古时当地人利用瀑水依崖构造水磨坊多处,凿石槽引瀑水以驱动,这种带有原始韵味的作坊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呼啸的瀑水,转动的水磨,构成仙峪口独具特色的风景图画,很受文人骚客的喜爱。有许多歌颂此处风光的国画摄影作品成了传世的佳作。

黑龙潭;

 
    在华山南峰仰天池南崖下,潭深尺余,面积约一平方米,常年积水,大旱不涸,而且水色多有变化。史志记述,天旱时,百姓常来此祈雨,多获灵验。因此,宋徽宗崇宁二年(1102),朝廷封潭为显润候。《说铃》一书记述,潭中有黑龙居住,龙在则水黑,龙去则水清,所以当地人称水为华山的顶门水。由于潭涝不溢、旱不涸,水色变化无常,人们不得其解,所以成为华山十大谜之一。

 
  据记载,乾隆四十二年九月,正逢下种时节,陕西大旱,庄稼种不下去,百姓心急如焚,陕西巡抚毕沅便登山到南峰金天宫和黑龙潭祀神祈雨,果然陕西普降甘霖两昼夜,严重的旱象得以解除。毕沅下山后看到沿途百姓扶老携幼一片欢呼,便写了一个,派使臣明圣上,请求赐颁御书匾额,以答谢岳神遣龙行雨的澍荫之美。十一月差役回来禀报说乾隆皇帝赐字“岳莲灵澍”,毕沅立即率文武同僚到郊外跪迎,并立石刻碑,将四字镶以纯金,置西岳庙御书房内,这就是陕西最大的卧碑。 

华山仙掌;
 
    仙掌崖在华山东峰,是指东石峰的面东崖壁。大自然的风剥雨蚀在崖上造化了一面手掌形石纹,高数十米,五指分明,形象生动逼真;人称华岳仙掌。因它的厅瑰壮观,被列为陕西有名的“关中八景”第一景。

 
  华岳仙掌最宜从远处观赏。进潼关入陕西眺望秦岭,首先看到的就是它。每逢晴朗的早晨,掌印如镀赤金,巍然矗立,光彩壮丽,观赏者无不叹为观止。登山途中在苍龙岭,五云峰等处也可近观仙掌,但效果不如远观。

 
  历代有关华岳仙掌的神话传说很多。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上古时候,今黄河东、山西境内的首阳山同华山连年,黎民百姓苦不堪言。河神巨灵悲悯人间疾苦就手推华山,脚踏首阳山,使地轴折断,山脊裂绝,一山移而为两,河水从两山之间奔射东去。从此巨灵神推山的手印留在首阳山下。

 
  唐代道世所撰的佛教书籍“法苑珠林”收录的则另是一说。言上古时天地混沌,山海相连,太行、王屋及华山一带,白鹿河聚水成灾,被称为西海。巨灵大人秦洪海为治理水害,左手托华山,右足蹬中条,使山海分裂,河通地出,于是便留下了掌与足印。

 
  又传汉武帝当年来登华山时,因感叹巨灵神的功德,在华山下建造了巨灵神洞。史书又记载,唐垂拱元年(685),华阴县令因慕亿掌之名,也想借仙掌之名宣传华阴,曾提议把华阴县改保为仙掌县。

 
  古人有许多吟咏仙掌的诗文赋记,篇篇都妙语连珠。唐王维的《华岳》诗吟道: 
       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右足踏方止,左用推削成。
      天地忽开坼,大河注东溟。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唐诗人刘象也有《咏仙掌》诗一首:
      万古亭亭倚碧霄,不成奇刻不成招。
      何如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救旱苗。

 
  据说刘象后来因此诗而诗名大振,被人称为刘仙掌。次外,唐喻?的《仙掌赋》、关图的《巨灵擘太华赋》等都是一咏三叹,荡气回肠的佳作。今华山五云峰路口有观掌台,护以石栏铁索,为游人观掌提供了方便,游人也多于此摄影留念。 

华山日出;
 
    由于华山海拔2160公尺,东峰朝阳台又居高临险,神野开阔,故为观日出之最佳位置。旅游季节,每日黎明时分,朝阳台上,游人济济,翘首以待这最辉煌、最壮观的一刻。

 
  是时,但见夜幕自东方悄然隐退,晨曦初露,渐渐霞光瑰丽,云源奔涌。瞬间,一轮火球喷薄而出,继而光芒四射,气象万千,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游人身心为之一振。待云雾散尽,苍松翠柏,则更加清丽悦目,美妙神奇。故而,游名山者必登华山,登华山者必观日。华山日出亦被列为华山自然风光中的重要景观之一。 


华陀墓碑
          华佗墓在红岩村,墓冢基部砌以砖,周围筑墙,乾隆四十一年,华阴知县陆维垣立“汉神医华佗之墓”石碑一通。后墓冢圮为藉地,碑移至玉泉院。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汉末医学家。少时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进,精内、妇、儿、针灸各科,尤擅长长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施行剖腹手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动态创造了“五禽之戏”强调体育锻炼,提倡以防为主。后因不为曹操治病被杀。

 
  传华佗与华山道士鲁女生相交甚厚,华佗死后鲁女生便将华佗留在他处的衣冠葬埋筑坟纪念。

苍龙岭;

 
    是指救苦台南、五云峰下的一条刃形山脊,属华山著名险道之一。因岭呈苍黑色,势若游龙而得名。岭西临青柯坪深涧,东临飞鱼岭峡谷,长约百余米,宽不足三尺,中突旁收,游人在上面行走,心旌神摇,如置云端,惊险非常。因此便产生了唐韩愈在此畏险大哭投书求助的故事,留下了苍龙岭上端“韩退之投书处”的胜迹。

 
  相传韩愈登华山览胜,游罢三峰下至苍龙岭时见苍龙岭道路如履薄刃,两边绝壑千尺,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坐在岭上大哭,给家里人写信诀别并投书求救。华阴县令闻讯便派人把韩愈抬下山。此后,又因这个传说引发了几则趣闻。

 
  山西武乡有个叫赵文备的人,百岁时游华山,闻韩愈投书故事,放声大笑,

 
  并在崖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辞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有个叫李柏的人登山至此北,观苍龙岭奇险,感慨万端,知韩愈投书和赵老笑韩趣事留诗抒怀说:“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独立岭上但长啸。”

 
  历代文人中对韩愈投书事也有表示异议的。明代沉颜提出“仲尼之悲麟,悲不在麟,墨翟之泣丝,泣不在丝”。他认为韩愈之哭一定另有原因,绝不是因为惧怕路险而怜惜性命;明杨嗣昌也认为,韩愈之所以在苍龙岭痛哭,是因为苍龙岭的奇险壮美,实在太令人惊叹了,以他的才华,也不能用笔墨表达出来,只好大哭一声来抒发自愧才疏的心情;清华阴名人王宏嘉在《华山记》中记述到这个故事时说,韩愈面对宪宗皇帝,面无惧色,慷慨陈词,指出皇帝的错误,要皇帝改正,他的胆量是超过一般人的,怎么会在苍龙岭胆怯失态呢?他认为这个传闻一定是人编造的。

 
  不管韩愈是因畏险投书,还是因为感叹手中的笔无法状写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折笑投书,也许是两种原因都兼而有之。而韩愈在华山留下的这段佳话却流传甚广,华阴人更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韩愈肯定是上过华山的,要不他的《古意》诗又怎能把华山的玉井及莲花渲染得那样神奇灵异呢?

 
  再说韩愈敬畏苍龙岭艰险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隋唐以前,苍龙岭既无阶又无栏,《水经注》里记述,行人走到这个地方,要行在岭口的庙中向神祷告,求神赐云,使两侧云与岭平,以便人望不见岭两边的深渊。尽管如此,行人还不敢站着行走,而是骑在岭上,一寸寸往前移动,因此,人称又称苍龙岭为搦岭。直到唐末,岭脊两侧始设石栏矮墙,也才有了少量的石登石窝。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朝廷对华山神祭祀次数增多,整修华山道路有了大的举动,苍龙岭有了250级石阶。因此民间有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开凿苍龙岭的故事。故事说毕沅让石工凿岭时,长安城里下了三天血雨,原来苍龙岭是条活龙,被毕大人凿死了。据说从此华山断了龙脉,再不会出杨震、杨坚那样的大人物了。民国年间,岭上石阶增到350级。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苍龙岭险道几次拓修,护栏逐年加固,石阶增至530余级。为了使旅游旺季不再于岭上发生拥塞现象,华山管理局于1998年春又在苍龙岭东飞鱼岭开凿登山复道以保证游人安全上下。

 
  历代讴歌苍龙岭的诗文很多,著名的有明王履《苍龙岭》诗:
       岭下望岭上,夭矫蜿蜓飞。
       背无一仞阔,旁有万丈垂。
       循背匍匐行,始敢纵横施。
       惊魂及坠魄,往往随风吹。

秦峪;

 
     在薄峪西,史志称其为秦仓谷。传说秦王李世民在唐初随李渊镇压农民起义,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时征战华阴,曾在此屯积粮草,因而得名。据史志记述,元代末年,华阴有个叫杨俨字敬夫的人曾在峪中隐居,由于他博览经史,通达世务,明代初朝廷多次颁发诏书要他出山做官,然而他喜淡泊、清静,不好仕途,便婉言谢绝朝廷的征诏,专心致志设馆教授生徒。当时从学者很多,当地人仰慕他的品行,亲切地送他“纯淑先生”雅号。

 
  秦峪深约十余里,峪道较开阔,两侧山势平缓,植被良好。因峪终年溪水长流,七十年代在峪口建小型水库。库蓄水量虽然不大,但苍翠间一泓清潭,峰岭倒映于碧水之中,亦不失为华山东部一景。 
 
雨雾弧光
         此奇观在日月崖时遇。于五云峰、苍龙岭上端观赏为最佳位置。时间在夏秋时阴雨天清晨。此时,日月崖周围乱云飞渡,忽然,几楼弧光自日月崖畔迅速划过,其亮度若电焊之光,格外刺目,使雨幕中模糊不清的日月岩每一条石纹都清晰可辨。游人曾推测其为雷鸣前闪电,但弧光过后并不闻雷声。传说白帝在日月崖下的金天洞中,见因阴雨天昏地暗,岭陡路滑,令日月放光,为游人照明。故此奇观被列为华山十大谜之一。今日月崖壁“双扶灵曜”、“弧光”题刻即由此起。

莲峰雾淞

 
   雾淞,俗名树挂,本为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在气温降到0℃以下与空中细枝针叶等线状物体接触所形成的白绒状飞相。由于华山海拔高、昼夜温差较大,峰头又多苍松翠柏,故这种现象每每出现,便成为华山一景。

 
  观赏莲峰雾淞的最佳时间在初冬。至此时,华山峰头,折昼量朗,认晚潮湿,翌日早晨,一张雾网笼罩峰巅,本来青翠欲满的松钱,全挂满了白绒绒的小花。昨日明净的岩石、枯黄的小草也都摇身一变,披上了晶莹闪亮的白纱。整个华山犹如冰雕玉琢,纯净洁白。这突然的、魔术般的变化,常令游人赞叹不绝。

 
  近年来,每至秋末初冬,文人雅士常不惜时间,住宿峰头,等待观赏美丽的莲峰雾淞,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有关华山雾淞的摄影、绘画、诗歌等艺术作品,且流传甚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