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洄游鱼类为什么要洄游?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种群特性是如何形成的?

 pgl147258 2014-12-24

【李欢的回答(2票)】:

@袁霖邀。

依据自己理解回答这个问题。

1、洄游鱼类为什么要洄游?(从题主所指的生物学角度)

简单的说可以认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需要。

人类对洄游的分类方式有多种,可以按照洄游距离来分,如近陆洄游,远陆洄游;还有洄游方向来分,如降河洄游,溯河洄游;按照洄游动力划分,主动洄游,被动洄游;还有鱼类洄游时所处水层变化分为,水平洄游,垂直洄游;当然最主要的分类方式是按照目的和原因划分(顾名思义):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

从人类的角度看,解释鱼类为什么要洄游的最好的方式,也是人类最能理解的方式就是洄游鱼类需要繁殖、捕食和过冬。(就好像小时候问大雁为什么冬天往南飞,因为大雁要在南方过冬……)

生殖洄游的鱼类最典型的就是鲑鱼(大马哈鱼是鲑鱼的一种),它们主要依靠仔鱼期的嗅觉记忆溯河达到出生地,它们会从海洋洄游至出江河中繁殖产卵,称溯河洄游,当然中华鲟也是溯河洄游。也有鱼类会从江河洄游至大海繁殖,称降河洄游,如欧洲鳗鲡等。

索饵洄游指鱼类以追索食物为主而进行的集群洄游。越冬后至生殖前以及越冬前至生殖后的两个时期最容易发生生殖洄游。

越冬洄游,水温会随季节的转移而变化,鱼类为了适宜的水温环境而选择洄游,多数见于温水鱼类。

以上三点都能解释为什么鱼类要洄游,为了繁殖,进食和越冬。

2、从进化论的角度,这样的行为是如何演化来的?

题主需要了解的是进化论是一套解释生物发展演化的理论,利用它解释生物的演化需要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重演率作为证据来推导,就如李明坤所说需要知道其在发展历史中影响洄游的历史环境因素。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洄游的演化。

有一种说法是鲑鱼本生活在淡水中(目前的可以证实的事实是鲑鱼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河流没有充足的食物,所以被迫到达海洋群体生活和觅食。等到性成熟需要繁殖时,依据幼年的记忆溯回到出生地繁殖。

3、具有洄游性质的鲑鱼在竞争中有优势吗?

显然,要不就被自然淘汰了。

4、为什么大部分都要回到出生地?

a、鲑鱼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再依据问题2的说法;

b、当出生地的环境不适宜繁殖时,它们会另寻其他的适宜繁殖的河流产卵;

c、在淡水出海口产卵更有优势只是题主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厢情愿,合不合适还是只有自己知道。

5、它们是怎么回到出生地的,既洄游的定向机制?

鲑科鱼类主要

依靠仔鱼期的嗅觉记忆溯河到达其出生地;

鳃鳗主要依靠上游幼体释

放的化学激素定向;

大西洋鳕

则利用熟悉的环境特征确定洄游路径,一旦移入陌

生水域,定向的准确性降低。

【陈选熊的回答(36票)】:

泻药

只谈得到了什么好处

动物活在世上无非就是吃和繁殖

繁殖后代有两种策略

少生优生,如大多数哺乳类,鸟类,鲨鱼。

大生特生,生了不管,如大多数鱼类,昆虫什么的。

而鲑鱼的怀卵数量是比较少的,而卵粒很大。玩具枪的BB弹有6mm,鲑鱼卵一般有7mm。

洄游鱼类为什么要洄游?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种群特性是如何形成的?

洄游鱼类为什么要洄游?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种群特性是如何形成的?

也就是说,鲑鱼的后代数量较少。刚从卵里出来的鱼苗就很大条可达2cm。出膜后的鲑鱼苗是有卵黄囊的,卵黄可供给鱼苗使用约30日,一般的家鱼也就几天。卵黄消失的鲑鱼可以长到3cm并在20日左右开口摄取较大粒的食物,原本这段时间是别的鱼幼体大量损失的时期,而鲑鱼直接选择跳过此关卡,损失相对少。也就是说,鲑鱼的后代数量较少。刚从卵里出来的鱼苗就很大条可达2cm。出膜后的鲑鱼苗是有卵黄囊的,卵黄可供给鱼苗使用约30日,一般的家鱼也就几天。卵黄消失的鲑鱼可以长到3cm并在20日左右开口摄取较大粒的食物,原本这段时间是别的鱼幼体大量损失的时期,而鲑鱼直接选择跳过此关卡,损失相对少。

鲑鱼的产卵场的特点,低温高海拔,水流速度快,水清浅,水底的特点是泥沙少,有大石块,这样的水体水生动物本来就少更别说天敌了,卵产在石块间也可避免鸟类啄食。而鲑鱼爹妈产了卵就死了,尸体数量相对来混吃喝的动物,供大于求。

总结一下就是,洄游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李明坤的回答(2票)】:

谢邀

首先说明,洄游不仅仅为了生孩子,还有索饵,越冬和成长等。因此洄游根据目的的不同,分为产卵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

说到产卵洄游,一般认为是受生殖腺刺激与压迫,不得不向着鱼类祖先千百年的老路来走(居然是受迫运动。。。)又有解释是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水温水流盐度等作用。有些鱼类能够自行调节体内情况,而有些不能主动调节渗透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非得迁地不可。当鲑鱼进入淡水时血液中的盐分及血压远较其于海水为低如果仍处在海区中不能适应,所以非进入淡水不可。(非死不可)

说到进化论,就是遗传性,也就必须掌握物种在其发展历史中一系列影响洄游的历史环境因素。例如,在地质年代的冰川期冰川融化形成强大水流倾注入海海区被冲淡造成鱼类游去河川的有利过渡地带。又如大西洋鳕鱼长距离洄游应当由短距离逐渐产生洄游鱼类由于冰川漂移被挤向南方,而后冰川逐渐消失,大西洋暖流向北移动,鳕鱼就向北洄游索饵而产卵场仍然留在南方。

有专业课,先滚去上课,占坑后补,斯米马赛。

【高见的回答(0票)】:

谢邀,对这问题不熟,泛泛而谈。

从进化学角度来看,有洄游的,也有不洄游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洄游的,说明洄游的确是有利的。

===跑题分界线===

就像当年老师教导的,三长一短选短,三短一长选长,吃不准都选C。当年同桌上课一直睡觉,靠这招总能混个及格,这也是他的进化了(大雾)

【吴永雷的回答(0票)】:

这是个好问题。常年在谋生中生存,竟忽视了落日的壮观与悲伤。

老实说关于这个问题,直奔主题的回答没有。

洄游与热带草原四足动物的迁移,与候鸟的迁徙有一定的共同性。遵循的依据有洋流、水温、磁场。根据目的有生殖性的、有觅食性的、有适应环境性的洄游。

但是这么大场面,从内省的观察角度看,进化论的印记是不多的。

谁能阻止这一大趋势。除了人类的网具,无他。君不见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国际间渔业矛盾的加剧。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我来一个另外的角度。名字叫不得已的进化。我们知道进化也叫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活不下去的都死了,活下来的相对优秀些。由于有基因这个记事本,优秀被一代代加强。因而进化有两个属性:随机和懒惰。或者说是随机和不可逆。一不小心进化错了方向,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边走边往回找。有的找了点回来,就看起来错的还相当有道理,找不回来的...你懂得。

【倪佳明的回答(0票)】:

洄游是鱼类的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群集性的迁徙运动。鱼类依靠洄游来寻找它在生活的某一时期所需要的特定环境。

【潘佳禾的回答(0票)】:

个人认为如鲑鱼这种不惧艰险主动洄游的出现是因为环境变迁,举个例子:原本我家离公司50米,几年后搬家走路去公司十分钟,几年后公司搬迁开车一小时。

或许原本鲑鱼(或其祖先)的产卵地和觅食地点的距离并不远,而后因为板块运动,气候变化等等原因,两点间距离逐年拉大,而鱼依然遵循原始的呼唤,坚持在日渐崎岖的水道中往返,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壮观景象。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