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淹没在仙岛湖水泽的古镇

 超凡子 2014-12-25

淹没在仙岛湖水泽的古镇——太平塘

(2012-10-31 14:07:19)

淹没在仙岛湖水泽的古镇——太平塘

淹没在仙岛湖水泽的古镇——太平塘

                          王义锋    尹家洪

  仙岛湖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有楹联赞曰:景色迷人,四面青山环仙岛;波光耀眼,一湖碧水映蓝天。仙岛湖的山水,铭记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她带着山乡小镇厚重的乡土气息和淳朴善良的民风,闻名遐迩,号称“东楚明珠”。

  仙岛湖过去没有湖,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建成了规模浩大的王英水库。王英水库既拯救咸宁、鄂州、江夏等县市的人畜饮水和千万亩良田灌溉,又获日发电量万千瓦的资源。为国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诚然,这项水利工程同时也给王英人民心灵留下了难言的创伤。美好家园淹没水底,多少父老乡亲挥泪告别故乡。后又部分村民返迁故土,到半山腰筑土墙,住茅棚以安身。他们垦荒山植树造林,种柑橘,插红苕为生,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力求摆脱贫困。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仍是全国闻名的贫困乡。党和政府惦记着王英人民,在扶贫项目上给予极大的支持。王英人民依靠仙岛湖的自然风光,因地制宜,大抒豪情壮志,大作山水文章,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目前,绝大多数村民告别贫困,逐步迈向小康之路。

  然而,在未建王英水库以前,当地人还流传着一句脍炙人口的话:“王英畈是粮仓,太平塘是天堂。”太平塘是现在仙岛湖的心脏,坐落在王英镇政府的斜对门。旧时太平塘属永福里,解放后也是个建制乡,即太平公社的所在地。由于该地正处于三口吴下游,东接东源的西流水,西接杉木和梅田的东流水,此水都汇集于太平塘。因此,太平塘乃交通要塞,人口密集,经贸繁荣,成了江南颇有名气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相传,太平塘的闻名源于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太平塘原来叫铿湖。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年夏天,连续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引发山洪暴发,整个铿湖(现仙岛湖)一片汪洋。房屋被淹,许多百姓和牲畜浮于水面垂死挣扎。八仙之一——铁拐李,在南天门看到人间如此灾情,急忙禀报观世音。观世音立刻派李卫国公下凡营救。李卫国公接到令牌,即刻降临到铿湖南岸,连忙脱下自己的右鞋,站在一块石头上,把鞋投入铿湖水中。鞋落在水中,就变成一只大木船,他又一个箭步飞入船中,取下胸前佛珠,用手碾碎撒向水面。刹那间,碎佛珠突然化作一千零二个小岛。然后,他用船把老百姓一一送上小岛,百姓得救了。不久,雨停了。洪水退后,救人的那只船也就变成一座像船一样的小山,后人把他叫着“船山”。船山周边的水塘再也没发生过水灾事故,即使有人掉进塘里也不会淹死。从此,老百姓把这口塘叫做太平塘。人们为了纪念李卫国公救人的高尚品质,于是在南山上为李卫国公修建了一座“仙人冢”以便祭拜纪念,他墓前约100米的石头上有一个右足印,传说就是当年李卫国公匆忙之中脱下右足的鞋,踩在石头上留下的足迹,人们把它叫做“仙人下足”。如今,已经成为正在开发的黄金旅游景点。

  太平塘是人文中心。王氏宗祠、倪氏宗祠、尹氏宗祠、石氏宗祠毗邻相接。每逢年节,宗祠内采茶戏剧有的唱一周或半月,鼓乐喧天,爆竹声声;街头巷尾,舞龙舞狮,热闹非凡。“太平塘私塾”是当时最高学府,正可谓桃李满天下。古往今来,居住在这片风水宝地上的王氏、刘氏、尹氏、石氏、倪氏、向氏等各大姓氏精英辈出,文臣武将,不计其数。

  石登,名登公,字从政(1099——1191),太平塘石姓立业始祖。自幼谨遵严父“读能明理,学能为民”之教诲。弱冠年华,机灵聪慧,胸怀大志,勤学苦练,精通五经诗书及文史典籍。于宋高宗建炎二年戊申(公元1128年)在殿试科考中荣登进士第,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辛亥,年仅32岁,就任湖广兴国知州。为官期间,不谋荣利,怀才救世,勤察细研,一心为民。悉知兴国是个面积大,人口多,百姓生活困难,湖水滔滔,水患连绵的地方。而忧郁重重,如水患不除,百姓何以安乐,生为一州之主,应造一方之福。遂带领百姓在富川岸边、八湘、网湖、沿埠、率州等地围湖巩提,富池、荆头两处掘山疏缺,防洪抗灾,不怕风吹雨打,不畏酷暑严冬,八年如一日,艰苦奋斗,使富川岸边,兴国各地长龙般围堤而恐筑起。此后水患消除,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活跃了经济生活日益提高。还重在培养人才,诚于造福后人,创办学堂,力求实效,州城主办起育才学府,为家乡太平塘创办了一所义学经馆和几处启蒙学堂。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合格人才。从此兴国教育崛起,人才辈出。在整治社会秩序中,伸张正气,严以律己,惩治腐败,执法严明。带头遵纪守法,不贪贿,不骄奢。甚至下乡察访不坐椅,秉公执法,严厉打击惩治了贪污腐败、流氓霸道等非法行为。这位清廉勤政,体察民情,崇教重农,造福于民,秉公执法,惩恶扬善,为官十三年的州主,功绩卓著,深受百姓的敬仰,官兵的好评,享有誉名。晚年,因思恋兴国之风土人情、爱慕永福太平塘之山明水秀。于公元1144年携带妻子儿女,选择永福太平塘家乡而定居,繁衍生息,人文蔚起。

    倪公文明,字习之(14861554),永福里太平塘山下湾人。明嘉靖年间岁进士。当地民间流传,倪公文明,出生家境贫寒,但人穷志大,秉赋颖异,头角峥嵘,敏聪智睿,博学善文;过目不忘,悟性超群。《倪氏宗谱》赞之曰:“博古通今,满腹经纶;训词深厚,发于精神;淡泊利禄,不求虚荣;惠教六子,谨遵先训;恤孤怜貧,道德宏深;望重儒林,卓尔名闻。”论功名,凭学识,倪公文明可享高官厚禄,可他生来是乎与官场无缘,学成名就后毅然回归故里,以兴办私塾以教为生,寒来暑往,春华秋实,以书为伴,以苦为荣。传道授业,桃李盈门。原太平塘倪氏宗祠正厅曾高悬门生敬赠“一代宗师”镏金巨幅匾额,遗憾的是一九七零年兴建王英水库移民时无人收藏,公所有诗书及遗物伴随旧居一并永沉泽国。

  在革命战争年代,太平塘也是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王平将军少年时代曾在太平塘私塾读书,吸收了许多进步思想,为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彭德怀将军1928年间,率部曾在太平塘一带招兵买马,惩恶除霸,建立革命根据地。曾在灵沼寺的正面墙壁上写有“拥护江西红军胜利”八个红色大字,是当年彭总留下的红色遗墨。彭方复将军、贺俊侦将军青年时期同受彭德怀将军的影响,为追求革命真理,1929年在家乡参加了农民暴动,1930年跟随彭德怀将军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走上革命之路。1986111日,彭方复将军回家乡阳新曾赋诗曰:“回忆五十六年前,彭总挥兵到我县。创造革命根据地,人民翻身见青天。”

  在抗日战争时期,太平塘人民不畏日寇的“扫荡”,奋起反抗,坚持游击战争。曾在南山上口、仙发寺等地高筑“烽火台”、“瞭望台”等工事,凭借太平塘山水优势,粉碎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硬是没让日本鬼子跨越太平塘半步。

  “昔日从你脚下走,今日从你头上过”。每当荡舟太平塘水面,不由生起无限遐想。悠悠历史长河,浩浩仙岛湖水,默默记载着太平塘的变迁,凝结了仙岛湖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