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敦颐《太极图说》讲记(2)

 johnney908 2014-12-25
周敦颐《太极图说》讲记(2)
  史幼波/讲(龙江书院2008年7月5日14:30-16:30)
  
  
  周敦颐先生的太极图,是直接来自五代到宋朝之间一个传奇的道士陈抟老祖,他作了个《无极图》,后来就被周敦颐化成了《太极图》。这个陈抟老祖又称为华山瞌睡仙,据说他有时一觉就要睡好几个月。有记载说,周世宗柴荣曾经把陈抟抓到京城里面去,因为陈抟预测天下即将大乱,还网罗了一大批游民组成了一支游击队,想等到天下大变后参与逐鹿。柴荣把他抓进监狱之后,他就装傻,在里面呼呼大睡,一睡睡了一百多天。柴荣觉得这个人这么邋遢,而且只晓得睡觉,不像个要造反闹事的人,加之又听说他是一个修道的人,怕杀他会触犯天条,最后就把他放了。后来,据说赵匡胤在华山遇到陈抟的时候,陈抟一见赵匡胤,马上就把自己的队伍遣散,并预言说此人今后将得天下。陈抟是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宋朝建国之后,他被皇帝请到了京城,供养得非常好,士大夫也很喜欢与他来往。宋朝后来的一系列文化繁荣,往上几乎都可以与陈抟拉上关系。比如周敦颐先生的学说,尤其是这个《太极图说》,就是秉承陈抟所传的《无极图》而来的;而以易学闻名的邵雍,他的学说也是直接受启发于陈抟的先天易学。
  
  周敦颐先生这里的图,和我在黑板上画的图,图虽然一样,文字却不一样。我画的这个,实际上就是陈抟的无极图,只不过周敦颐先生通过自己对《易经》的把握,把这个无极图转化了成了太极图。周敦颐的太极图是从上而下来看,所谓顺则成人,儒家讲究社会人伦,所以是顺着来的。而陈抟的无极图,则体现的是道家“逆则成仙”,是采用与世人相反的方式,要从下往上来看,最后复归于无极而得道。
  陈抟无极图

  
  我们先来说说陈抟的无极图,从下往上看,第一层是玄牝之门。从这点上来看,就是一个凡夫之人与修道之人的根本区别。只有进入了这道玄牝之门,一个人才开始了修道的历程。凡夫是触摸不到这个门的。《道德经》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是同样的意思。那么,这个玄牝之门到底是什么呢?道教历来把这个东西说得很神秘、很玄虚。其实,这道门就是禅宗所讲的在心性上的那一悟。所以悟与不悟,是禅门修行的一道门坎,严格来说,悟之前是谈不上修的,因为不认识路头嘛,悟后才堪称真修。所以,禅宗讲悟后起修,悟后起修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陈抟无极图所画的这么一过程,只不过禅宗有禅宗的风格,不执著于这些东西,也不这么明说而已。为什么要悟?就是要认识自己的心性,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认识这个般若空性。你只有认识到了,才有资格进入玄牝之门,才不是盲修瞎炼,才是悟后真修。到了这一阶段之后,你自然会明白什么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实际上,从下面第二个图到上面的第二个图,都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到了最上面,就是道家所说的“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这是最高的境界。
  
  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中,修炼到了五行图这个部分,道家来讲就是五气朝元。什么嫣女元婴、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这些道家丹经的名词听起来感觉很提劲的、很神秘、高深莫测,实际上也还是有具体所指的。所谓五气,就是五行的含义,只不过道家讲究气化、气功,五行通过气化的作用而继续上行归元,就是所谓的“取坎填离”。这也是道家的基本说法。我们讲《通书》的时候就讲过,《坎》《离》是易经八卦很重要的两个卦,娜姐姐他们学中医火神派,最重要的也是这两个卦。冯老师曾送过一个对联给娜姐姐,叫做“一心调坎离,三指定乾坤”,鼓励她好好学医,其中“取坎填离”的内容就包含在里面。坎水为肾,其中一阳上升,离火属心,中间一阴下降,然后水火即济、相互间融合,达于纯阳纯阴的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取坎填离的过程。这既是中医调养的基本理论,更是丹道家在身体气脉的修习上的基本原理。再往上走,就可以达到“炼神还虚”的状态了,那就得大逍遥、大自在了。
  
  无极图每个步骤要细说的话,要花很多时间,因为这是道家修炼的一整套功夫,短时间内说不清楚,我也没有实际操练过,更没能力说清楚了。我们这里只要有这么一个基本概念就行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就是儒家与道家在修养路数上的这么一种取舍,一种区别,按佛教的说法,就是愿力不同,状态路数就不同。在整个丹道家的修行里面,都是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自家身心里发生作用的,所以道家的修炼是把时间和空间统统都纳入到身体中来进行的。凡是真正进入修炼状态的人,身心总是在产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一步步就形成了不同的状态,陈抟就画了这么个无极图来表示。
  
  这个无极图代代相传,先是传给了弟子种放,然后种放传穆修,穆修又传给寿涯禅师。由此可见,宋代前期的大师们都是没有什么樊篱的,儒家学说也好,道家学说也好,佛家学说也好,大家都能够相互启发。周敦颐从寿涯和尚这里得到了无极图,我们讲《通书》第一章的时候,就讲到了周敦颐跟着寿涯禅师参禅的事情。
  
  关于无极图的部分,我们就说到这里。下面我们就结合文字部分,来串讲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正文。
  
  “无极而太极。”
  
  无极而太极,开宗明义,指的就是最上面那个白圈圈。无极和太极看起来是两个概念,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是不同学术系统里面,有不同的称呼而已。无极一词,来自于道家。《道德经》里面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无极就是产生天地最根本的那个东西。而儒家的思想是直承《易经》,虽然《易经》的卦爻辞里并没有太极的说法,但传说孔夫子作《易传》之后,就有“故易有太极是分两仪”这一说了。这说明易之阴阳二气、阴阳二仪,其来源就是太极。儒家讲究的是顺生以成人,所以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依次重叠,形成了六十四个从卦,大千世界也就这样形成了,人类社会也就这样形成了。就像数学一样,以零为界,零以上是正数,1、2、3、4、5……以至于无穷无尽;零以下就是负数,就像道家学说一样,他理路正好相反。他讲的是“归”,一步步从宇宙万象回归于无极。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无极就是太极,太极就是无极,只是他们的着眼点不一样。无极,就像佛教里面所说“空”的感觉,太极好像是佛教里面所说“有”的感觉,《心经》里面的句子已经很熟悉了,世间万物是空有不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一个东西。一般人不明白这个理,容易理解成太极是从无极当中生出来的,觉得无极是太极的老妈,实际上周敦颐先生的意思是,无极就是太极。
  
  宋代的另一个大儒张载对此说法非常不高兴,觉得周敦颐把无极这个概念放进去,作为儒家的正统来说,其学术渊源就不正了。张载是反对无极这个说法的,后来还跟一心维护周敦颐的朱熹进行了多次辩论,但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也没什么结果。我们不管他们的这些争论,应该留意的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他的太极理论的来源,确实是从道家陈抟、种放、穆修、一直到寿涯和尚这里得来的。周敦颐是个很淳朴的人,不像后来的二程、朱熹,总还有点儒家正统的面子思想。比如二程从来就不提他们的老师周敦颐先生曾受到过禅家的印可,而朱熹更是把佛、道两家视为外道、偏门,认为儒家才是正门。
  
  从文化史上来说,宋代理学产生,本来就是从禅宗那里受到了启发,这才回到儒学的原典里面,从《易经》、《中庸》等典籍里面找到了可以与道家、佛家形成鼎立局面东西,就是一套形而上的理论依据。所以,周敦颐在这里还是很清晰地表明了“无极而太极”的看法,他明明白白地说了,道家的无极就是儒家所说的太极。我们看朱熹在这里的解释也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他也是承认无极就是太极这种说法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