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构的艺术《左传》七种叙事手法

 寡人好书 2014-12-25


 

    《左传》是先秦叙事文学的杰作,对于后世来说,永远也是一座高不可及的叙事巅峰。在这部诞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史书里,仅以叙事手法而言,就有顺叙、追叙、插叙、补叙、预叙、分叙、综叙,等等。并且,有些叙事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熟。

     判定叙事手法,一要对比段落的叙述时间,二要看它在文本中的位置。

 

一,顺叙

    事件叙述按时间的推移进行。顺序是最基本的叙事手法,其它叙事手法在进入各自的叙述过程时,也是顺叙。时间是等量齐观的,可是某个事件不但与其它事件不同,而且就其本身而言,也有起伏涨落。所以,顺叙不能平铺直叙,不能千篇一律。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顺序是主要叙述手法。它把二百五十余年间纷繁的历史事件,叙述得井井有条。为什么能够这样?作者做到了两点:第一,事件有剪裁;第二,文本有疏密。

    战争叙事在《左传》里最为精彩,作者不局限于叙述交战过程,他更感兴趣的,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尤其是缀入一些琐闻轶事。《左传》战争叙事毫无雷同,一一出新,令人惊叹不已。它能抓住每次战争的不同之处,叙述的是“这一个”,而非“这一类”。

    举出七大战役,它们各有侧重:韩之战(僖公十五年),重在叙述战后一连串的影响;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则用大量篇幅叙述战前双方运筹帷幄;崤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是以蹇叔哭师贯穿始终;邲之战(宣公十二年),叙述晋国将帅如何争执不已;鞍之战(成公二年),在于战争场面的紧张刻画;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缀以许多饶有趣味的战场花絮。柏举之战(定公四年),突出吴军在追击楚军一路上表现出的高超战争艺术。

    一些小的战争,《左传》也叙述得腾挪变化,色彩纷呈。

    附:倒叙是把事件结局或过程中某个重要之点提到开头来写,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严格来说,《左传》并无倒叙手法。早于左丘明四五百年的古希腊荷马,对倒叙已经运用得非常自如,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都是拦腰开始,从中间叙述的。

 

二,追叙

    追忆叙述以前事件,使得主体叙述事件来龙清楚。追叙与顺序在时间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朝着未来的,但追叙事件与主叙事件在时间上是隔断的,不像顺叙中事件连成一体。

    为了交待事件起因,《左传》追叙是很多的。

    吴之入楚也,使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逢滑当公而进,曰:“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今吴未有福,楚未有祸。楚未可弃,吴未可从。而晋,盟主也,若以晋辞吴,若何?”公曰:“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对曰:“国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复。小国犹复,况大国乎?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见德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陈侯从之。及夫差克越,乃修先君之怨。秋八月,吴侵陈,修旧怨也。(哀公元年)

    为什么哀公八年,吴国要侵略陈国?早在吴国攻入楚国的定公四年,陈怀公没有听从吴王阖庐的话,投靠吴国。在夫差攻克越国之后,陈国遭到吴国报复。

 

三,插叙

    暂时中断叙述,插入某个或某些事件,然后再回到叙述主体。插叙事件的出现,是因为与之前或之后的事件,有着关联,借以注解。

    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鸿于囿。二子从之,不释皮冠而与之言。二子怒。孙文子如戚,孙蒯入使。公饮之酒,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大师辞,师曹请为之。初,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故师曹欲歌之,以怒孙子以报公。公使歌之,遂诵之。(襄公十四年)

    大师知道,卫献公是想用这阙诗节侮辱孙氏,他推辞了。为什么师曹要歌唱呢?通过插叙知道,原来,他在教授卫献公一个小妾弹琴的时候,鞭打了她,结果引来卫献公三百下鞭子。这时,他要以此激怒孙文子的儿子孙蒯,使卫献公遭到报复。

    插叙可以使文本错落有致,摇曳生姿。一口气往下阅读,突然停止,进入另外一个事件之中,能够起到一种缓解、提神作用。再如宣公二年,荒淫无道的晋灵公,为了除掉劝谏的首席大臣赵盾,借请他喝酒之际,埋伏甲兵攻杀。在赵盾的车夫提弥明为他战死之后,气氛愈加紧张,此时,《左传》却用一个“初”字,插入赵盾在首阳山中搭救灵辄的轶事。然后再回到现场,成为灵公甲兵的灵辄,倒戈救出赵盾。这一插叙,使人在目不暇接之中,有个喘气机会。

    附:有时中断叙述,对前面事件进行说明。这种叙述方法,可以称为插语。

    夏六月,郑伯侵宋,及曹门外。遂会楚子伐宋,取朝郏。楚子辛、郑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纳宋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焉,以三百乘戍之而还。书曰“复入。”凡去其国,国逆而立之,曰“入”;复其位,曰“复归”;诸侯纳之,曰“归”;以恶曰“复入”。宋人患之。(成公十八年)

    《左传》是注《春秋》的,为了解释所谓的“微言大义”,在叙述事件时偶尔停顿一下,插入类似注释的语句,对《春秋》用词进行说明。然后再回到叙事上来。这里,《春秋》对鱼石回到彭城用了“复入”,作者对于“复入”及三个相关词语进行释义,说明为何选择此词。

 

四,补叙

    在主体事件叙述完毕之后,意犹未尽,补充叙述事件。补叙可使内容更加充实,故事更加完整。从时间上来看,补叙事件发生在前,为了紧凑,文中来不及叙述,所以放到后面再叙。插叙是把别的事件强行接入,补叙则是把相关事件暂时剔出,再在事后予以照顾。

    下面这个例子非常典型,同时补叙两个事件,并且第二个事件,字数甚至超过主要事件。

    冬,楚子伐萧,宋华椒以蔡人救萧。萧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王曰:“勿杀,吾退。”萧人杀之。王怒,遂围萧。萧溃。

    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遂傅于萧。

    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叔展曰:“有麦曲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河鱼腹疾奈何?”曰:“目于眢井而拯之。”“若为茅绖,哭井则己。”明日萧溃,申叔视其井,则茅绖存焉,号而出之。(宣公十二年)

    楚庄王巡视发生在战前,申叔展救还无社发生在战中与战后。主体事件中,楚王在战前、战中与战后,均有表现。在时间上,不好把两个细小事件纳入其中,所以放在后面。

    附:有些补充事件,与主体事件关联不大,可以视为加叙。

    季文子卒。大夫入敛,公在位。宰庀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襄公五年)

 

五,预叙

    把随后发生的事件,提前进行叙述。这样做是因为随后发生的事件不宜专门再叙,此时一笔带过就行。

    声伯之母不聘,穆姜曰:“吾不以妾为姒。”生声伯而出之,嫁于齐管于奚。生二子而寡,以归声伯。声伯以其外弟为大夫,而嫁其外妹于施孝叔。郤犨来聘,求妇于声伯。声伯夺施氏妇以与之。妇人曰:“鸟兽犹不失俪,子将若何?”曰:“吾不能死亡。”妇人遂行,生二子于郤氏。郤氏亡,晋人归之施氏。施氏逆诸河,沉其二子。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遂誓施氏。(成公十一年)

    郤氏被灭是在六年之后的成公十七年,妇人在黄河边上发誓不再做施氏妻子,应在事件发生不久。并且,她为郤氏生下两个孩子,也是成公十一年之后的事。但是,关于这位刚烈妇人以后行止,由于过于细小,不妨放在这里一并叙述。

    附:为了叙述后面事件,前面文本埋伏线索,是为伏笔。

    在桓公元年中,宋国的华父督走在路上,看见迎面而来的孔父妻子,不禁目光随之而移,以至转过头来,把她送出很远很远,说道:“真是漂亮又艳丽啊。”一个小小的事件出现这里,非常使人纳闷。因为《左传》是部史书,它要宏大叙事,为何叙述这样一个细节?到了第二年春天,好色的华父督杀掉孔父,占有他的妻子。宋殇公愤怒,又被华父督杀掉。原来,前面那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事件,只是为给后面的重大事件做个伏笔。

    《左传》按年代编写,也可以说,不得已形成一些伏笔。与后世文学作品专设伏笔,有着本质区别。从轻重来说,伏笔事件轻,后面引出的事件重。预叙恰好相反。

 

六,分叙

    对同一时间段内发生的两个或多个事件,采用交叉叙述的手法。事件往往齐头并进,共同围绕一个主干进行,不能顾此失彼,只能轮番地进行叙述。

    战争是在敌我双方之间共同展开的,《左传》描写战争多次采用分叙手法。

    发生于宣公十二年的邲之战,是春秋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霸,爆发的一次大战。作者用了三千余字,一对一地有条不紊叙述:楚庄王攻下郑国都城,楚郑讲和;晋国救郑,听到楚国罢兵后,是战是和意见不一,中军副将先縠主战,擅自率部渡过黄河,晋军被迫出击;是迎战还是回国,楚军内部不决;战还是和,晋国再次争执;楚国求和,晋国答应;魏锜、赵旃为泄私愤,企图使晋军失败,擅自向楚军请战;楚军迎战晋军;晋楚激烈交战;楚军得胜而还。

    在晋楚激烈交战时,《左传》也是采用分叙手法,忽而晋军,忽而楚军,从破晓到黄昏,双方步步相逼,让人目光一会儿投在晋军一方,一会儿投在楚军一方,应接不暇。

    中国明清小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写作手法,是叙述完了一个或一部分事件,再去叙述另外一个或一部分事件。从时间上来看,它是用完一个段落,回头再去运用这个段落。分叙则是同时进行的,尽量在一个时间上展开。虽然严格来说,在某个极短的时间上,不过也是从头再来。

 

七,综叙

    把发生在一个长的时间段内的大量事件,集中起来进行综合叙述。用个形象比喻,一棵树枝渐渐长成,我们目光随着它往上,升入空中时候,蓦然发现,旁逸斜出一枝大的枝子,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注视了。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不可能对它从容描绘,只能进行大致刻画,这就用到综述手法。

    综述把握不好,最易形成流水账。进行综叙时,要特别注意剪载,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某些事件,形成强烈光点。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一代霸主,僖公二十四年春天,历尽十九年流亡之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他即将回到晋国即位。然而,在这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在他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件,《左传》如何叙述?作者非常精练,只选择了别隗、受土、醉遣、观裸、过郑、对楚、居秦七个事件。正是通过这七个富有趣味的事件,我们看到一个胸无大志的晋国公子,磨炼成为一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如果把这些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放入每一年中,由于篇幅过小,容易让人忽略。集中起来进行叙述,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再者,我们怀疑这些事件可能大都来自传说,年份不一定记得出来。

    这段综叙,对于僖公二十四年开始的叙述而言,又是追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