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氏医学

 天涯待归客 2014-12-26

徐灵胎及其医学著作(转载)

(2008-08-21 20:13:00)

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因清乾隆帝第一次征召,为了吉祥,遂以字行,名徐灵胎。清·康熙32年(1693—1771)生于江苏吴江县下塘毓瑞堂。生有异禀,长身广颡,聪强过人。于百诸子、星经、水利、地志、音律、武技无不探索研究。医术尤精,视疾能洞察病源,故用药有神施鬼设之妙。据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谓“徐为乾隆时名医,学问驾于叶、薛之上”(按叶为叶天士,薛为薛生白)。黄之隽《乐府传声》题词称徐为“神解之人”。足见徐氏跌荡江湖间,属传奇式人物。幼年得祖母吴氏宠爱,七岁束发从师,性通敏,善豪辩。20岁拜周意庭为师,是年考中痒生,改名大业。地方上录为廪膳生,位列38名。经江苏督学推荐,贡太学,随即弃去。因岁试题诗,于卷后写有“徐郎不是池中物,肯共凡鳞逐队游。”而见黜。当时官厅将其廪膳生冠冕革除。徐氏好穷经、辨史。因骨肉多人疾病连年,父殁,诸弟患疾,延叶天士不至,乃努力学医,遂行刀圭生涯矣。

事亲甚孝,亲殒后,隐于洄溪,宅旁有画眉泉,风景优美,啸傲其间,自号洄溪老人。采药炼丹,名望益隆。79岁卒。

徐氏医学著作有《难经经释》等8种,尚有《内经诠释》等7种。按历代医籍看,徐灵胎医书常以书名不同而内容一致。如《兰台轨范》又称《集成卒编》;《杂病证治》又称《证治指南》;《内经诠释》又称《内经要略》等。另外旧版徐氏医书,有《6种》、《8种》、《10种》、(13种》、《32种》者,其中有《道德经》、《阴符经》、《洄溪道情》、《乐府传声》等非医学书参杂其中。下面具体介绍其主要医著。

《难经经释》用《内经》和《难经》互相比勘,从而疏释《难经》。徐氏说:“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者,俾畅其义也。”“难者,辨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本书分上下两卷。按81难顺序逐条进行诠释。其特点为结合《灵枢》、《素问》以解释《难经》经义,并有所阐发。其注释明析详尽。对经文有辨论、考证和校勘。立意新颖而晓畅。本书与诸家注《难经》者相比,声望颇著。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徐氏从《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中采掇出上品63种,中品25种,下品12种。依据药物本身的形状、颜色、气味及土宜、时令来辨明药性,阐发义蕴。同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探本溯源,论说它所以能治病之理,并阐其治病之所以然。如阿胶一药,“主心腹内崩”,注为“血脱之疾”。“女子下血、安胎”,注为养血则血自止而胎安。至于为什么能养血,徐氏说:“凡皮皆能补脾,脾为后天生血之本而统血,故又为补血药中之圣品。”

《医贯砭》为徐氏评议明代医家赵献可《医贯》而作。成书约在乾隆6年。上下两卷。《医贯》阐述“肾间命门说”,强调命门真火、真水之重要。倡言命门之火谓君主之火,是人体之本。一切外感内伤都来源于“火衰”,故统以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为主治之方。徐氏针对《医贯》这一学说,节录《医贯》原文,逐段加评,阐述自己见解。本书观点鲜明,继承经典学说,倡导辨证论治。从而揭示当时医界中拘泥于一、二成方治病之弊。对推动学

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医学源流论》两卷。上卷论文52篇,下卷论文47篇。这些论文从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到书论、古今等各方面。主要是对当时医界现状和弊端,从医学方面结合《内经》、《伤寒论》进行论说,明其渊源,正其异说。

每篇论不过千字左右,但说理深刻,有根有据。是一部具有特色的论文集。体现徐氏辨证论治的医学思想。如“用药如用兵论”曾选为医古文教材。“病同人异论”、“药性变迁论”、“人参论”等论述精湛。此书最能代表徐氏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病家均有启发。

《伤寒类方》是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笺释和重编。他认为《伤寒论》“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误治之后,变症错杂,必无循经现症之理。当时著书,亦不过随证立方,本无一定之次序。”因而用以方类症之法,将《伤寒论》113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杂法方等12类。每类以主方起分析论说,随文诠释,使读之一目了然。与仲景原意亦多吻合,具有独到见识,为研究仲景学说之佳作。

 

《兰台轨范》共8卷。先是通治方,继则以内科杂病、伤寒、内伤病、痉、湿、喝、疟、痢、癫狂、咳嗽、臌胀、诸血、噎、呕、积聚、瘕、痞、诸痛、疫疠、五窍病等等,以及妇人、小儿诸病。全书按病以《内经》论述为本。以《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索求治法。其未备者,又取六朝、唐人之法补充,以广其法。对于宋以后诸家及单方异诀,亦有选择地采撷附记,使学者有所采,不致临证无措。此书颇适用于临证之参考。

《慎疾刍言》为徐氏较晚些时之著作,以论文形式谈补剂、用药、中风、咳嗽、吐血、中暑、痢疾、阴症、老人、妇人、小儿、外科、治法、制剂、煎药服药、延医、秘方、诡诞、宗传等。其写作目的为针对“世之医者,废古书,随心自造以致人多枉死,目击心伤。”实因“悲悯填胸,不能自已”而作。当时长洲(今吴县)谢嘉孚蓉初氏评本书谓“是书系先生六十余岁所作,阅历既深,言皆老当。”确是作者着重剖析了当时医界的流弊之著述。

《洄溪医案》是徐灵胎死后80余年由王士雄(王孟英)根据抄本,予以编次,加按语而刊行。全书为徐灵胎临证医案,收载内科杂病、时病、妇人病、小儿病、外科病案百余则。其中治法灵活多变,随症施方。医案由于纪实,语言通畅,颇具学术研究价值。

以上是徐灵胎所亲自撰著的医藉。《洄溪医案》抄本虽是王士雄编次加案,但系王士雄得之于吕慎庵所赠,吕谓得之徐氏及门弟子金复村。

《内经诠释》初版于清光绪19年(1893年);《脉诀启悟注释》初版亦是光绪19年,内容与张璐《诊宗三昧》基本相同;《药性切用》初版于光绪癸卯(1903年)载药700余种;《伤寒约编》初版于光绪19年,编次与《伤寒来苏集》相类而简略;《杂病证治》初版于光绪癸卯,全书分7卷;《女科旨要》亦初版于光绪癸卯,全书6卷,记百余种病;《女科医案》初版见于光绪19年,书中所载之案300余则,除无名氏者外,多见于汪石山、张子和、李东垣、许学士、载同父等人之案。以上7种,原书均题徐灵胎著,收于徐氏医集中。根据考证,并非徐氏手撰,当为后人伪托之作。但各书内容,有的体现经书之重点;有的阐述临床辨证治法机要,也都是值得学习参考的。

徐灵胎对于医学,付出了毕生精力,作出了巨大贡献。50年中,他批阅之书千余卷,泛览之书万余卷。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正如王士雄说:“吴江徐灵胎前辈,自少业儒,旁参医典,历访名师,精于诊法,故声誉洋溢江左。其临证焉,必审乎阴阳表里虚实,其方焉,必明乎君臣佐使,配合修制。所谓士君子,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徐灵胎不仅医术高明,尤为可贵者为人正直,扶危救厄,医德高尚。纵观其学术思想:一是徐灵胎生于乾隆时际,常以考据学之方法治医,并尊经崇古。注重探讨医学发展之源流,研究医学从源到流,更能从流溯源,严格医学发展脉络,反对断章取义,反对邪说。二是临证必定从实际出发,坚持审证论治。又不死守一法一方,强调同中别异,异中求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三是不标新立异,只求平实。研究医学以治好疾病为前提,不炫奇立异,其治学作风朴质。四是他主张治病方法多样化,认为古时治病,采用多种治法。后世治病则以汤药为主,认为其他治法不能失传。主张病各有所宜,除汤药外,针灸、熨、贴、按摩诸法应广为采用。

由于徐灵胎出生在封建时代,在他的著作中常有些封建迷信鬼神之处。亦有医家认为他的通治方中将《千金方》的钟乳石、《和剂局方》的玉霜丸等金石燥烈药物收入,崇信服石之法是其不足处,为后世所诟评。

徐灵胎不仅医名极大,而且文名亦不小。在当时袁枚(子才)的文集和《随圜诗话》中都常有提到“老友徐灵胎”一类话(袁枚也提到苏州薛生白),并有诗文交流等。徐灵胎与尤怡(在泾)亦是挚友。乾隆25年应召入宫诊疾,36年再次被召入宫。徐灵胎至京三日病故,死前自作墓前对联谓:“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以民间医生自居。徐氏精于文学,《洄溪道情》传诵广泛,时称“黄冠体”。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徐灵胎医学全书》。清·徐大椿撰。16种。此书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医书六种》基础上增辑而成。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脉学 》、《脉诀启悟注释 》、《六经病解》、《伤寒约编》、《舌鉴总论 》、《杂病源》、《女科医案》。徐氏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且颇为后世所重。现存多种清刊本及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徐灵胎医学全书》,医学全书。清·徐大椿撰。16种。此书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医书六种》基础上增辑而成。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脉学 》、《脉诀启悟注释 》、《六经病解》、《伤寒约编》、《舌鉴总论 》、《杂病源》、《女科医案》。徐氏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且颇为后世所重。现存多种清刊本及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