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语文教育贵在养成

 宛平2008 2014-12-26

  

 

语文教育,贵在养成。所谓“语文养成教育”,就是把握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遵循熏陶渐染、积淀涵养、感悟体验、运用提升等语文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从而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语文学习的目标应有三个层面: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身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正因为如此,语文养成教育得遵循语文学习自身的规律。

——熏陶渐染是语文学习的规律。所谓“熏陶”,就是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所濡染而渐趋同化;所谓“渐染”,就是因接触日久而逐渐受到影响。语文学习讲究营造一个氤氲着语文气息的环境,讲究耳濡目染,长期浸润,不断滋养,正如戏剧家于是之在《幼学纪事》中所说:“一个人的读书习惯,依我看,总是靠熏陶渐染逐步养成的。需要一个稍微好些的文化环境。”

——积淀涵养是语文学习的规律。孟子有言:“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里的“资”即积累,意思是积累的多了,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语文需要积淀,积淀知识,积淀能力,积淀文化,积淀修养;语文教育是一种生命的浸润,语文学习是为了满足学生生命涵养的需要。“书香”是语文永远的追寻,在“书香”中阅读,阅读大师,阅读那些蓄满思想、蓄满情感的前人作品,吸收那些优秀的作品留给自己的启迪,将别人心灵流淌的生命清泉转化为滋养自我心灵的活水。

——感悟体验是语文学习的规律。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阅读文本与阅读生活相联通并在体验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进而懂得生活,珍爱生活,学会生活,成为生活的智者与强者。

——运用提升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运用”主要是就表达交流而言,包括口语(说)与书面语(写)两个方面。只有经亲身的语言实践,直接地感受规范的语言,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魅力,也才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与能力。再者,表达交流与阅读积淀是一种互动关系,表达交流会激发、促进阅读积淀,而阅读积淀又会针刺、推动表达交流,二者的良性互动无疑会实现双赢,进而实现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语文教育养成之道贵在“三感”,即情感、敏感、语感。所谓“情感”,就是热爱母语的情感。所谓“敏感”,就是关注语文的敏感,即对语文有强烈的反应,有极高的关注度,有一双“语文眼”,时时处处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领会语言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分辨出语言表达的真与假、美与丑、优与劣,最起码的不能误读语言,也不能错误地传达出不合实情的信息,表达了并非真实的情感。

语文教育的任务在于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素养与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听、说、读、写、思素养与能力的培养提升一要具有协同性,二要具有渐进性,做到由简而繁,由易到难,促使自养,不可急于功利,急躁冒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语文养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尤其注重这一点。

“永远行走在路上”是语文学习自身的特点,语文养成教育特别注重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它所期待的理想境界是养成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

  

(本文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赵克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